成都老舆图
东风路的西段是当年把棉花街当街的屋子拆迁了,将其扩宽培植而成的。1958年以前的棉花街,西起于湖广馆街(现称为总府路)与书院正街(现称为红星路二段)及上北打金街(现称为红星路三段)交卸的十字路口。
前
世
棉花街的西北边儿,第一个铺面是家卖肉的,老板姓陈,大家亲切地称它为“老陈肉铺”。肉铺东边儿是家名为“华西通酱园铺”的酱园铺。再往东还是一家酱园铺,名字叫“广益号”。
那个时候,成都邑面上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卓秉恬,卖过酱,道光年间拜过相。”还有一首歌谣也为人津津乐道:“棉花街桅杆斗加斗,广益号卖的好酱油;柜台上站着四个吼,斗大的酱字映壁头。”而广益号便是卓秉恬他们家开办的。
史料载:“卓秉恬,字静远,号海帆,四川华阳人,前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嘉庆五年(1800年) 19岁入华阳县学,为诸生。20岁参加嘉庆辛西科乡试中举,并连捷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良士。嘉庆十年(1805年)授反省,参加乾隆朝天子实录的订正。嘉庆十二年(1807年),充陕甘乡试副考宫。自嘉庆十八年(1813年)往后,从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而至内阁大学士,累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中心要职。历仕三朝,任职长达五十余年,被称为‘三朝元老’。卓秉恬在棉花街上建筑了一座府第,人称‘相府’,因而一度期间棉花街称为相府街”。而卓相府就在棉花街的东北边儿头上。
广益号以东,是“永乐大戏院”。棉花街西段的南边儿的第一个铺面是家卖蛋烘糕的,不知这家蛋烘糕是不是成都蛋烘糕的鼻祖,反正吃过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也有人说,第一家的铺面是卖芝麻酱和芝麻喷鼻香油的,现磨现卖,喷鼻香味浓郁,喷鼻香飘四方。门口一大石磨,磨芝麻,一口大铁锅,一个瓜型的长棒,捣喷鼻香油。石磨由四个盲人推着转。老成都邑民曾戏称:“到棉花街去看啥?看四侠(瞎)传(转)。”
棉花街某工厂发票
棉花街的东段往南是北纱帽街,往北是书院南街。以前的棉花街再往东是没有路的,只有围墙。而在围墙里面便是现在有名的成都景点大慈寺。以前的大慈寺面积很大,听说是当时全中国最大的寺庙。相传始建于隋唐,唐玄宗赐其名为“敕建大圣慈寺”,寺内的楼、阁、殿、塔及各种神像、佛像、画像构成了一座“精妙冠世”的艺术宝库。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己有1600多年。唐代名僧玄奘法师也曾在此受戒(这段史实学界还有不同见地,文章此处仅为一家之言)。
唐代扩建后,大慈寺规模愈发伟大壮不雅观,当时寺内共有96个院子(在当时规模是非常之大了)。楼、阁、殿、塔、厅、堂、房、廊等共计8524间(解放伊始,便没有那么多间屋子了)。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佛经变像114幅。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宝贵的艺术宝库。宋代墨客苏轼曾誉其为“精妙冠世”。宋代居士李之纯曾在《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因东风路建筑摊占了大慈寺的部分庙产,使得大慈寺原来对着北糠市街的山门不得不换了地方,换到了东风路上,在东风路的南边儿,对着北方开了。
今
生
对东风路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幅标语:“热烈欢迎中国公民解放军7848部队入川支左”。自7848部队到了成都,大慈寺就顺势变成了军营。
大慈寺
7848部队就霸占了大慈寺剩下的空间面积。当时大慈寺门口还挂出了招牌:“中国公民解放军成都防备司令部”,当时成都人把这个名字简称为“警司”。当时为了修东风路,不仅把棉花街扩宽了,摊占了大慈寺的许多地方,还向东边儿拆迁了不少地方。为了安置这些拆迁的居民,在较场坝还专门安置了一个居民点。
修东风路的压路机一起向东,轰轰隆隆,所向披靡。它这一起走过来,碾过了慈祥里;又碾过了玉成街的一部分;还从东顺城中街中段碾过,把东顺城中街一分为二,再把东安南街拦腰截断。一贯到了府河的河边上,才暂且停下,在府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名字叫“东风大桥”。过了东风大桥,东风路还在一起往东,直至水碾河。
原来的东风路,由于是解放后修的一条大马路,以是修的很宽大,中间是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的两边有绿化带,绿化带的表面是自行车道,自行车道的表面有街沿,街沿上是人行通道。这样宽的大马路,当时成都只有两条,其余一条是公民南路。
东风路上的行道树是高大挺立的桉树。比较于法国梧桐和小叶榕树,桉树的遮阳避雨的功能稍显弱势。不过桉树还是有挺多人喜好,听说以前有一个很脱销的产品“洁尔阴”便是以桉树叶为主要质料制作的,那几年还有不少人去砍桉树叶子来卖给生产厂家赚点外快。
印象中的东风路,西段北边儿有一个国营的汽车配件公司,面积不小,大约有一栋四层楼的楼房那么高。这栋楼房的东面也有一家酱园铺,还有一些居民住家的平房,再往东边儿是“东风电影院”(以前的永乐大戏院)。东风电影院的东边儿还有一个私邸院子和一些铺面,一贯走下去就到了书院南街的口子上了。
书院南街的口子,是一个小学,彷佛叫北纱帽街小学,小学的教室形状酷似寺庙,有人说这有可能是大慈寺的延伸,毕竟大慈寺的面积很大。小学的东边儿是四川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情报研究所里的图书馆阅览室,还有不少人曾进去借阅过。1966年到1968年景都邑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学826战斗团的政委江海云也曾在此容身过。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东边儿是四川省文联的宿舍。好多年前,流沙河师长西席曾住在这里,他没事儿的时候,就喜好到街对面的大慈寺里的茶铺,同一群有相同经历、相同爱好的朋友喝茶谈天,回顾往事。现在流沙河师长西席搬家了,就再也没机会客岁夜慈寺茶铺里面喝茶谈天了。
在四川省文联宿舍的东边儿是供电局的宿舍。再往东走,有两个街口,一个是东顺城中街的口子,其余一个是东安南街交叉口。然后又到了东风大桥。东风大桥往西延伸的南边儿,同样也有两个街口,紧接着便是成都邑工商联的办公场所,是一栋三层建筑的楼房。工商联的西边儿又回到了大慈寺,过了大慈寺便是北纱帽街的街道口。北纱帽街在20世纪80、90年代是全国出名的汽车配件一条街,整条街上的铺面都被利用起来,成为了卖汽车配件的商店。其实在解放前棉花街就有汽车配件商店和汽车修理厂,北纱帽街并不是创始者。
过了北纱帽街道口后的标志性建筑便是成都邑第二百货商店。这座仅有三层的大楼,在当时却算得上是比较大的商店了,琳瑯满目的商品曾是市民空隙逛街购物的不错选择,不过在时期的年夜水裹挟之中当时的热闹场景以及原来东风路一段的面貌,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影象里面了。
文|徐海涛
编审|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