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邵琨
围着麦地走了一圈后,王开拓回到田边,操控着2架无人机带着20升农药起飞了。10几分钟后,农药喷洒完,无人机又落回到刚刚起飞的地方。“它有导航系统,能自动避让田地里的电线杆和坟头,而且晚上也能作业。”他一边换电池一边说。
今年27岁的王开拓是山东诚丰农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机长”。除了操控无人机打药外,他还掌管着公司一台遥控机器人,一次能携带、喷洒200斤药。最近,他赶着农时不分昼夜,已为周边庄家的4000多亩小麦喷洒农药。
山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眼下正值小麦拔节的时节。在山东多地屯子看到,无人机、机器人、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等新式装备早已替代过去笨重的农具。像王开拓一样,越来越多的职业为农做事职员生动在田间地头,而农人却当上甩手掌柜,不再像以前那样劳碌。
“过去种地都是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现在用无人机和机器人打药既快捷又轻松,药水还洒得平均。”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的栽种大户王雷说,“我的紧张任务是为田间管理做操持,下一次什么时候浇水,浇完水后什么时候打药。操持做好后交给专业的植保公司就可以了。地里的事基本不用农人管了,镇里有的农人已经出去打工了。”
在他流转的一片麦田里,看到一台指针式喷灌设备正在作业。它以抽水泵为圆心,以300米为半径,将麦田里6个机井的水通过小水管喷洒出来。
王雷说,互助社的6000亩地只需10几天就能全部灌溉完。这期间只需6人操控,均匀浇1亩地本钱不到20元,比传统灌溉办法大幅节省了人力物力。
有了这些新式装备,传统劳碌的春管时令里,农人有了自己的空隙韶光用来充电学习。这几天,王雷正在邹平市里参加玉米栽种技能培训学习班,为夏收后的玉米栽种做准备。“再过10天,麦田再打一次药就不用管了,光等着收成。小麦收成完就种玉米,现在没事就来学习一下。”他说。
不仅是科技含量高的装备在山东春管中得到利用,一些大数据软件也成为辅导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在山东滕州正德康城蔬菜互助社,通过物联网传感技能,技能职员随时可以监控到菜地里的氮磷钾浓度和水分含量等指标。“有了这套系统,地干了能自动浇水、缺肥了能自动施肥,大大降落了人工本钱。”互助社理事长李国指着电脑说。
新科技、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让过去大量职员在田地间劳作的场景逐渐消逝,不仅降落了劳动强度,产量也越来越稳定。农业正在由粗放式向精种精管转变,过去苦重的农活正变得大略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