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图书室的玻璃墙,能看到10多个孩子愉快的笑脸,有的在翻看新到的图书,有的正给一棵手工松树涂颜色,7岁的侯俊羽便是个中一个。
1月22日,孩子正在翻看新到的图书。新华社潘德鑫 摄
“等一下子再回家嘛,手工还没做完呢。”面对来接他的妈妈马小美,侯俊羽显得意犹未尽,央求晚一点再回。
“那你要快一点,来日诰日再早点来嘛。”马小美又轻声敦促一遍后,便坐在门口是板凳上悄悄地等。看着儿子欢畅地忙前忙后,她也笑了。
1月22日,孩子们正在给手工松树涂颜色。新华社潘德鑫 摄
马小美一家于2019年从望谟县麻山镇迁居至此,她坦言:“刚搬来时担心娃儿没处耍、没人玩,会适应不了。”
图书室的管理员叶华是一名来自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的志愿者。叶华回顾,图书室刚运营时,有些孩子胆小不敢进来,就站在门口或趴在窗户上看,“但能觉得到他们对这些课外读物的渴望”。
“现在‘打卡’勤的小孩,一天有40多个。”叶华说,有些孩子放学就直接来了,做完作业再看会儿书或者一起画画、做手工、玩游戏,定期还能看一部卡通电影。
“大人假如不来喊,他都不会想着回家。”马小美说,放寒假后,侯俊羽每天都要来图书室,一待便是一整天。
1月22日,侯俊羽(左)在图书室写作业。新华社潘德鑫 摄
图书室借阅台上摆放着孩子们自发带来的小盆栽和小鱼缸,侯俊羽也带了一条小金鱼。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把金鱼养在家里时,他脱口而出:“这里也是家呀!
”
“娃娃愉快,家长才会安心。”亚鲁社区第一布告韦性美先容,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教诲条件和发展环境,是不少迁居户走出大山的“源动力”,社区配套的四点半教室、图书室等都是想让迁居孩子尽快适应城市新生活。
据理解,作为全国易地扶贫迁居人数最多的省份,2016年以来贵州有192万人搬出大山。为了让迁居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州省通过构建基本公共做事、培训和就业做事、文化做事、社区管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扶贫迁居“后半篇文章”,图书馆、阅览室已成为不少安置点的“标配”。(潘德鑫)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