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节,又是一年丰收季。

广袤的野外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挺立的玉米秆迎风摇荡。
在广场,在地头,时时听到豁达的笑声,处处都是欢庆的场面。

丰收节里探农机大年夜田种粮神器多 汽车知识

驰骋沃野的一台台新农机,正是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折射出粮食丰收背后的坚实底气!

这是不断升级的前辈装备。
没有农业机器化,就没有农业当代化。
曾经,手插青秧、挥镰割麦,农人“一滴汗珠摔八瓣”,数不尽的费力。
如今,大田里浩瀚“神器”各显神通:产前有育秧流水线,产中有植保无人机,产后有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
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器化率超过70%,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一台台当代农机化身生产利器,在野外里开释出巨大动能。

这是集成高效的技能支撑。
从“靠履历”到“靠数据”,从“传统农业”到“聪慧农业”,农机化带来技能革命。
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新技能广泛运用,农机安上聪慧大脑,野外连上传感器、大数据,“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走出田间,走向市场,种粮的好效益化作农人的张张笑脸。

农机手、飞防手、农业经理人,野外里呈现出一批批新型职业农人,他们懂农业、爱屯子、爱农人,成为引领当代农业发展的新力量,解开了“谁来种地”难题,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千村落万乡的丰收图景串联成片,我们有底气,绘就更有奔头的农业前景。

【农业物联网】

手机上就能看地里苗情

架设在河北定州市东留春乡北邵村落玉米田中的物联网传感器。
史自强摄

初秋,河北定州市东留春乡北邵村落,千余亩高产玉米长势正旺,大田里一片油绿。
农业互助社社员高义峰在挂面车间的生产线上劳碌,事情间隙,他取出手机,查看着自家地里玉米的成长情形。

“现在乡亲们基本上都‘手机种地’了,今年抗灾保丰收,多亏了农业物联网。
”高义峰说着,在手机上进入“科百云数据”网站,登录后,就能查看光照、温度、湿度等12项实时监控数据。

“以往想看庄稼长势,就得下到地里,走一趟,半天韶光就过去了。
现在手机信息平台打开‘视频监控’板块,就能看玉米有没有倒伏、叶子有没有发黄,坐在屋里就全搞定了,真是省心省力!
”高义峰感慨。

北邵村落从去年开始利用农业物联网。
“大田里安装有各种传感器,能够采集农业环境信息,远程传输至数据平台,经由综合剖析,科学辅导庄家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定州市农业屯子局农技职员吴永山说。

“以前灌溉时,有的庄家为了图省事,总是大水漫灌。
现在一次不用灌太多,可以根据监测随时补水补肥,省力又省水,作物产量也提升了。
”高义峰说。
今年上半年,有一回监测数据显示土壤湿度过低,信息平台随即发出预警。
他在手机上收到提示信息后,及时给黑小麦补水,确保了作物正常成长。

“物联网不仅采集实时数据,同时也具备大数据储存功能。
北邵村落农业互助社生产的挂面、黑小麦粉等,消费者只要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行质料质量追溯。
”吴永山说,通过农业物联网技能,农产品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进一步保障了食品安全。

目前,北邵村落以10亩地作为试点,根据农业物联网的信息提示,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自动喷灌。
“虽然现在村落里大部分耕地灌溉仍需互助社社员进入水泵房按键操作,但接下来,手机操作喷灌试点范围还要扩大。
”村落党支部布告吴开勋信心满满。

【小档案】

农业物联网,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采集光照、温度、湿度等信息,远程监控生产环境,实现智能化种地,达到增产提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 史自强)

【育秧流水线】

育秧插秧 一气呵成

江苏金湖县金源农机互助社,社员用流水线运送水稻秧苗。
贺敬华摄(公民视觉)

“3000多亩地,育秧、插秧,老谢的机器一脱手,一个星期就包圆了!
”江苏泗洪县方海农业公司卖力人许芳提及几个月前的情景依然愉快,如今田里稻花飘喷鼻香,微风拂过,阵阵绿波翻卷。

许芳口中的“老谢”,是泗洪县四方农机互助社理事长谢成富,也是当地的农机大户。
互助社去年购置了9台育秧流水线、18台高速插秧机,实现了从育秧到插秧的全程做事。
“别看一次性投入不少,可十里八乡都来找咱,利用率高着呢!
”老谢得意地说,今年雨水大,抗灾抢农时,互助社做事订单达到了8000亩。

在泗洪,农人常日是种一季小麦、一季稻。
“老话讲得好,秧好一半禾。
小麦还在地里,我们的水稻秧苗就育得差不多了,麦子一收完,立马犁地移栽,一时也不延误。
”谢成富说,跟直播稻比较,提前育秧将水稻成长期延长了20多天,不仅稻穗出米率高,米质也更软糯。

育秧是每年水稻生产的开端。
老谢先容,在育秧设备中提前添加土壤、肥料和水,稻种经由浸泡、甩干,装入机器。
设备开启后,垫底土、上肥、拌匀、浇湿、撒种、盖土、叠盘……环节虽多,但机器操作一气呵成。
没几分钟,流水线上就输出一块块秧盘,直接运送到秧板地或大棚里,“9台机器转上一天,能供上2000亩水稻的育秧需求。

“过去育秧、播种全靠人工,一亩地正常要配10斤稻种,实际上要花费12斤以上。
”谢成富说,人工育秧不但费种子,底土厚薄还难掌握,底肥搅拌不匀,秧苗间隔疏密不均,不仅萌芽率低,还常常涌现弱苗。

机器化育秧的推广,大大降落了农人的劳动强度,育秧质量也显著提升。
“现在都是精准化育种,一穴掌握在4—6粒,基本同期萌芽。
20天旁边,秧苗长到八九厘米,就可以移栽了。
”谢成富说。
水稻栽插,讲究“浅、匀、直、稳”,“流水线育秧出来的苗又齐又壮,为机插秧供应了有利条件。

“不只是育秧,现在村落里50岁以下的都不会手插秧了!
”谢成富笑着说。
种了大半辈子地,他见证了水稻全程机器化的变迁——父辈挽裤赤脚、蹚田水,弯腰劳作一整天也只能完成半亩田;后来是步辇儿机,一天栽插十五六亩地;再到如今的乘坐式插秧机,一天五六十亩不在话下。

水稻机器化一代代发展,为粮食丰收供应了强大动力。
“说不准将来的种稻设备什么样,但是肯定会更前辈!
”谢成富眼中是满满的期待。

【小档案】

育秧流水线集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功能于一体,能一次性完成水稻塑盘、育秧、播种各道工序。
其效率是人工育秧的三倍以上,每亩秧田可节本60—100元。
( 郁静娴)

【植保无人机】

飞机打药 节本增效

河南滑县白道口镇东桃园村落,无人机在给玉米喷药。
郑华轩摄(公民视觉)

“用上新神器,节本增效抓得稳!
”行走在河南滑县乡间,郁郁葱葱的玉米长势喜人,锦和街道宣武村落的张振兴望着绿浪翻滚的玉米地,一脸欣慰。
今年雨水大,为了防治病虫害,县里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老张的地块也在个中。

中午刚过,河南慧飞农业科技公司的飞防手杨伟彬就来到田头。
一番调试,“大家伙们”登场了——植保无人机迁徙改变旋翼缓缓升起,一团雾雨随即喷出,在空中向前推进,田里的玉米秆随气浪摇荡,尽情享受着“药浴”。

“一架无人机可装20升药,一次喷洒20亩地,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杨伟彬说,无人机飞过,下旋风力强,可以把药直接吹到植株下部,把农作物的叶片翻起来,包括玉米棵下面的叶都能均匀打上药,“既节省了农药,又保障除病虫害的效果。

说到用无人机种地,张振兴一开始也拿不准。
“在电视里见过无人机喷药,可担心效果不好、影响产量,不敢考试测验。
”然而,张振兴眼瞧着,相邻地块用无人机植保,不仅小麦、玉米都比自家的多打上四五袋,每到收割时,粮食经纪人还在地头抢着要,他也心动了。

“庄稼人不只看热闹,还要有账算。
”今年是张振兴第三年请无人机作业。
“一亩作业费才7元,省水90%以上、省药30%,里外算下来,一亩地省了好几十块钱。
单机一天作业300多亩,相称于二三十个人干的量,一亩地还能减少人工本钱九成。
”张振兴说,节本是一方面,质量也好了,现在自家的粮食成了面粉厂的“喷鼻香饽饽”。

无人机是个技能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大田里,杨伟彬手握摇杆,旁边开弓,灵巧操纵航向,起飞、提高、悬停、降落一气呵成,无人机成为野外里的“舞者”。
杨伟彬说:“翱翔高度距作物顶端1.5至2米,要把稳风速、风向,担保打药效率。
还可以针对不同地形、作物、生产期间、病虫草害调度翱翔高度和农药配比,供应个性化的植保做事。

市场有需求,社会化做事快速发展。
滑县已有集无人机飞防、发卖、培训、维修于一体的农业技能公司三家。
今年,县里对10万亩高标准示范田全部进行飞防作业。
慧飞农业科技公司拥有20多架无人机和26位持证飞手,“我们还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开展不同作物的植保作业,年作业面积达到80余万亩。
”公司卖力人史召亮说,“无人机已成为种粮提质增效的好帮手。

【小档案】

植保无人机通过遥控远程喷施农药,既适用于小麦、大豆、水稻等低秆作物,也适用于玉米等高秆作物,可以省水90%以上、省药30%。
( 常 钦)

【北斗导航系统】

智能农机 种地更轻松

山东昌乐县君求官庄收割完的麦田里,雷沃免耕播种机正在进行玉米夏种作业。
李 洋摄(公民视觉)

秋风垂垂,野外换金装。
这几天,“麦客”赵凯带领农机车队从山东直奔安徽涡阳县。

车行至作业田,收割机轰鸣前行,一簇簇玉米被农机吃进“肚子”,摘穗剥皮,金黄籽粒倾泻而出。
车外麦芒飞扬,车内安静整洁,屏幕上显示收割进度。
只见赵凯双手搭在方向盘上,闇练操作,“现在农机越来越智能了!
”他感叹。

新变革离不开北斗导航系统。
“有了小盒子,安上‘大脑’,农机变聪明,疫情防控期间,派上了大用场。
”赵凯逐一列举北斗导航的好处。

“卫星‘指路’,农性能无人驾驶了。
”赵凯说,他开的“雷沃谷神”收割机搭载的无人驾驶系统、电控方向盘,与北斗导航系统合营,“牵”着农机往前跑,“过去开车,一直地挂挡、打方向盘,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如今坐在驾驶舱里看着就行,轻省多了。

种地就像“绣花”,效率更高了。
“地块的遥感图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设置好行驶路线、行距就行。
”赵凯说,好多客户都点名要北斗导航系统。
农机跑得直、速率匀,过去播种按斤算,现在按粒算,大大减少摧残浪费蹂躏。
而且每行苗行距相等,为后期机器化施肥供应了便利,有效降落生产本钱。

更让赵凯以为神奇的是,一辆辆农机都接入“网”,网上约车成了新时尚。
“手机接订单,跨区也不会跑空。
”赵凯说。
车上装有智能屏幕,可实时显示位置、亩数、价格,“就跟出租车计费一样。

“依赖北斗导航系统,每台农机的特性、位置、作业时长等信息汇总到智联云做事平台上,一个个点组成了一张分布图。
”雷沃做事中央主任石海波先容,“后台可以根据各地需求向农机手直接派单,还能为农机手供应卫生防疫、景象预报、维修配件、用油供应、交通状况等信息做事。

赵凯当“麦客”已经8年多了,用饭的家伙不断升级。
他细数,拖沓机从90马力升级到220马力,拖着一吨多重的铁犁整地,干“重活”一点也不费劲。
农机配上导航系统、智能终端,大块头有大聪慧。
目前赵凯车队有3台大型拖沓机、2台收割机,可以供应耕种收全程作业。

“这几天日程排得满满的。
”赵凯说,农机越来越受欢迎。
“今年尤其忙,我跑了河南、山东、安徽,一天就能收160多亩,算下来光小麦就收了10万多斤,咱也算为大家的‘饭碗’做贡献了。

【小档案】

北斗农业导航系统由卫星吸收机、车载打算机等组成,可利用在拖沓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机器上,实现无人驾驶和精量作业,能有效提高产量5%,农机油耗节约10%。
( 王 浩)

【耕种收一体化】

收割打捆播种实现“一条龙”

河南正阳县李楼村落,秸秆正打捆装车。
高万宝摄(公民视觉)

雨后放晴,山东昌乐县朱刘街道西尖庄村落种粮大户张建勋的地里,立秋后播种的萝卜已破土,壮实的玉米秆迎风特立。
广阔的农田难觅人影,七八台大型拖沓机和机器设备整装待发。

“2000亩的农田,日常管理全靠我们夫妻俩和2个工人,只有农忙时才会临时雇人。
”坐在办公室里,52岁的张建勋不慌不忙。
2015年,他开始投身规模农业,由最初的900多亩陆续扩到了2000亩。
这个时令,地里种着1300亩玉米、600亩萝卜和100亩蔬菜,等这些作物收成后,再轮作小麦。

“能种这么多地,多亏有这些机器设备。
”旋耕机、专业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一套套当代化农机装备,便是张建勋一年年扩大农业生产的底气。
2018年,张建勋购买了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一次播种8垄,宽幅3米,能带800斤化肥、600斤种子,可走多个来回……一天最多能播350亩,比起原来一次播6垄的机器又前辈了不少呢。

眼下,1300亩玉米丰收在望,张建勋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旋耕机已整修睦。
上半年收成小麦的时候,前面是秸秆一体化收割机,“专注”收割小麦、打秸秆,后面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紧跟其上,环环相扣,一点韶光都没摧残浪费蹂躏。

“过去哪想得到种地也能这么便利!
机收、秸秆还田、播种,看上去是三个环节,如果分开干,不只费柴油,对土壤也造成毁坏,翻耕多了,随意马虎引起水土流失落。
”张建勋说,一体化收种管理模式,不仅节本增效,更有利于养护耕地。

平时,张建勋穿着整洁的衬衣,很少须要到地里忙活,从原来的传统庄户“老把式”变成了发展当代农业的“甩手掌柜”。
职业形象的转变,得益于当代化机器设备的运用。
张建勋说:“踏踏实实,紧跟政策走,用好农业科技,种粮前景敞亮着呢!

【小档案】

新型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器作业的遍及,让小麦收割、秸秆打捆、下茬播种“一条龙”作业变为现实,从“开镰”变成“开机”,大大提高了收种衔接效率。
( 王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