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是著名的歌唱家,演唱了很多随处颂扬的金曲,如《天亮了》《天路》《那片海》等等,流传度都非常高。她的这首《莫尼山》也唱得非常棒,持续听了好几遍,但仍以为不过瘾,又找来额尔古纳乐队的蒙语版,听后觉得真的要感谢韩红----一阵有力的键盘敲击,足有十多秒,直抵民气,像是在雪地上行走发出的吱吱的声音,单调但纯粹,又像是某种神秘东西在爆发前积蓄的力量。
周末的清晨,我本来在电脑前漫无目的地敲击着笔墨,背景乐放的便是这首歌,然而,这节奏不断变快的键盘仍旧把我的思绪带走,接着,一个略带点苍凉的男声开始了吟唱----如果不是听不懂的蒙语的提醒,真的不敢相信是蒙古语的歌曲,由于它颠覆了一贯以来蒙语歌曲那种苍凉、雄浑、撕扯的唱法,娓娓道来,不急不徐。中间又夹杂了呼麦和长笛,以及轻微的和声,和谐而完美地领悟在一起,似天籁之音。
歌词很大略,“风吹过青草连绵,莫尼山矗立在面前/巍峨身躯高入云端,守护着我们的安然/乌日图河水甘甜,悄悄的涌出山涧/灌溉了我们的家园,沉默的流淌从未改变/莫尼山啊连绵不断,宛如神圣的诗篇/教我善良和年夜胆,撑起草原的蓝天/任光阴逐步走远,悄悄守候着草原………”。即便不用听歌曲,仅从诗画的角度去读,也是一首俏丽的诗篇,一幅俏丽的图画,有湛蓝的天,柔柔的风,连绵的山,娟娟流淌的溪流,起伏的草场,草场上放牧的牧民,以及缓缓流动宛若白云般的羊群,美得摄民气魄,让民气动。
歌很短,不到四分钟,然而余音袅袅。此刻,窗外呼啸而过的汽车声仿佛不存在了,晚秋和煦的阳光透过南向的窗户照进来,照射在书桌上,蓼碎碎的散开,手边翻开的书、桌上的物品、电脑的屏幕都有些缭乱,内心却在不断地翻滚。辽阔而悠远的蒙古草原,蓝天白云,水草丰茂,碎花烂漫,一个看不清面孔的行人在行走,风掠过了他的长发,吹开了他的衣袂,目光武断有力,奔向远方。
我有良久没有听过歌儿了,更别提这样新奇的配器与配乐,脑海里好久也没有再翻滚过这样的画面了,真的有点手舞足蹈,有点激动。碰着好听的、幽美的歌曲,有种特殊想回味的觉得,也有点不知所措的觉得。由于这种好听的歌曲特殊稀缺,这种觉得也特殊稀缺,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确当下,这种美好、这种稀缺感特殊宝贵,就像刘禹锡说的“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
歌曲有很多版本,有额尔古纳乐队的、韩红的、布仁吉日嘎拉的、阿木古楞的等等,但我以为还是韩红的版本好些。韩红的版本在保留原作的音乐精髓和主题的根本上,在乐器种类和搭配上作了很大的改动,加强了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配之以呼麦,长笛,萨克斯,竹笛等等乐器,使得整首歌曲在音乐的层次上、音色上更加的丰沛和饱满。
莫尼山如今叫乌拉尔山,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莫尼山是清代以前的名称,被誉为“北方瑶池”,有五彩池、天涯线不雅观景台、孤山寺等景不雅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白云环抱、林木丛生、花草繁茂、峡谷幽深、偶有涓涓溪流,清冽甘甜,尤其到了深秋时节,仿佛上帝打翻了的颜料盘,色彩斑斓、如梦似幻。这首歌在描写莫尼山俏丽的风光的同时,抒发了词曲作者对这片俏丽草原的无限热爱。
一首好歌该当是特殊干净,富有诗性。诗性不仅仅是幽美,还该当具有铺陈性、跳跃性、隐蔽性和浪漫性,把平凡的情绪演绎得生动、艺术、耐人寻味。详细到这首《莫尼山》,歌词只管大略,但婉转不失落大气,思想内容积极且富有活力,前半段是对莫尼山俏丽风景的描述,后半段直抒胸臆,表达了草原儿女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而韩红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加入了很多自己理解的个人诠释,并参考加入了一些蒙古族民歌独特的唱法技巧,使她的演唱技巧性与艺术性兼备,洪亮悠长、跌宕起伏,宛如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飘荡到听者面前,为听众铺开远处高山巍峨耸立于蓝天之下的画面,听后直抵人的灵魂。
一首歌是否是好歌,不仅仅是好听,要做到雅俗共赏,让人们产生共鸣,有情绪的宣泄,让不同措辞、时期、年事人的都能共情与传唱。如果能在听完一首歌之后,就会想到自己的故事,或者想到影象里的某些人,那绝对是经典。让人高兴的是,韩红的这首《莫尼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