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姐姐从荷兰独自一人来到中国,那年,她二十岁。姐姐来到中国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来看看我们,因为她们那边放假的时间是在春季,和姑姑回国的时间不同,可能以后好几年都回不来了。姐姐因为担心请太长的假会影响学业,便在夏天独自前来。
时间过得很快,姐姐又要回去了。
机场告别,是新旅程的开始,姐姐拿着护照与我们告别,我们拥抱了一下,拥抱,是将彼此身体里的能量传递给对方最好的方式。姐姐与我们简单地挥手告别,故作潇洒地转过身。在背后向我们挥手,姐姐的伪装太易让人看破,她在拐角处悄悄抹眼泪的动作我可是看得一清二楚。我看着她拉着行李箱,大步走进那扇使我们似乎隔了一整个银河系的门,那扇开启新生活的大门,然后消失不见了。
她又像来时那样,风一样的出现又离开,路过我的暑假,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与快乐,还有两个最重要的约定。第一个是七年之约,就是说七年以后我要像今年一样勇敢地独自一人前往荷兰。七年后的我,18岁的我,一个最青春的我,在一个最美好的年华理应遇见一个最美好的人与城,在这座安静的小城里,我可以像鲸一样潜入海底,温柔呼吸。高考结束后,我定会带着我心仪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荷兰。那时的我一定是最好的我。这世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我愿意站在这里。从这一秒开始倒数,等待多年后的相遇。第二个约定是一个奇妙的约定。这次,我无意间问起姐姐的理想,姐姐一脸骄傲地说,她想大学毕业后回国当一名警察。警察?太好了!法医学人体损伤鉴定室就在警察局,也算是半个同行了!姐姐很高兴,鼓励我一定不要放弃这个理想,毕竟一个女孩当法医这事以后必然会受到许多困难。我与姐姐再次约定多年后我们要不单单以姐妹的身份相见,更要以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好警察和一个鬼手佛心,沉冤得雪的好法医的身份相见,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啊!
目送姐姐离开,本该是十分伤感的场景,可因为有了这些约定让姐姐这次离开不再带有悲伤的色彩,也为多年后的那场相遇涂上了一些振奋人心的色彩。我意识到两点:所谓姐妹一场,也许就是意味着我和姐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我不断地在目送中看着姐姐不停的进步,然后几年后我又以一个同样积极向上的姿态留给姐姐一个不断进步的背影,我们相继成长,彼此都在每一次的目送中看到对方巨大的努力,然后,一起向前冲!
篇二:目送
牵着太外婆的手,走进小巷。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太外婆松开了我的手,告诉我,让我先回去吧,她去庙里为我求个东西。我很不解,想拉回她的手,“太危险了,太外婆回家吧!”我劝道。“不了。”她还是缓缓地转身走了,一步一步,缓慢但是坚定。我没有法子,只好远远地望着她有些疲倦的背影,直到马路边汽车扬起的灰尘将这个瘦弱的老太太掩盖了过去,直到太外婆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消失在拐角处。我还是站在那里,等着她回心转意或是回头再看我一眼,但是,她没有……
最后一次见到太外婆的时候,手上她为我求来的佛珠已经被岁月抹去了粗糙,静静地呆在我的手腕。而太外婆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她见我来了,跌跌撞撞地从病床上下来,口齿不清地告诉我,出去逛逛。眨眼间,她早已经不是那个曾经能撑起这个家的女强人了,她老了,她的背影比以前更无力了,她不能再陪我了,不会再精神地叫着我的名字,我感觉死神正在向她招手,但是她分明在告诉我,不必追,她愿意走向死亡与解脱。
“不了,太外婆,您身体不好,在床上休息吧!”她没有回应我,只是痴痴傻傻地笑着,像我小时候一样,无忧无虑。“好……好……”太外婆跟我儿时听她的话一样往回走,明明只有几分钟的路,我看着看着,心里发酸,越发觉得,这段路像她从生到死的那一瞬间,她走得很慢很慢,但是没有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脚下像生了根一般,目送着她走向病床。
“太外婆!”她脚下顿了顿反而加快了步伐,我不叫了,我好像明白了,她不愿意我干扰她的选择,她要解脱了。我不必追,我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下,但仍静静地望着她的背影,看着她“跌”回到了床上……
那天晚上,太外婆就去世了。全家人抱头痛哭而我却静得可怕。直到长大以后的我才慢慢地,慢慢地明白,所谓亲人一场,只不过意味着,我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门口,看着她渐渐地消失不见,直到阴阳两隔。但是,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篇三:目送
我慢吞吞地将笔放入笔袋,又慢吞吞地拉好书包的拉链。分明一切皆已整理妥当,可我依旧只是坐在原位,支着耳朵听着她推开大门,轻轻道一句“老师再见”又再度合上,这才也起了身离开,慢吞吞地在她身后拖沓着步子走着,目送着。
很久没这样目送过她了吧,我想。自从即将迎来毕业的那一个盛夏后,我与她彻底沦为了陌路人,相见时连微微颔首也不愿了,只是低着头,快步走过。
可是,在那个六月之前呢,在那场争吵摧毁我们的友谊之前呢,我们也曾有过一段真心快乐的时光吧。那时我与她在同一处上课,每次下课后,我总会故意绕一段远路,将她先送回家,然后再目送着她上楼。
她习惯迈上一两层楼梯后再扭头与我挥手告别,这时候她的马尾会随着她的摆动而微微摇晃,她的头绳上佩的是什么花儿?我拼命回想,却终究只落得一片空白。
等她上到第二层楼时,必会先停住一瞬的脚步,因为那儿会有一扇铁门。那时正是五六点钟的时候,暮色四合下一切都显得十分寂静,我可以听见她踏过楼梯的脚步声正“嗒嗒嗒,嗒嗒嗒”地响着。
可是后来,哪怕是我仰起头,也看不清她的身影了,此刻我的猜测便会争先恐后地涌出:她是不是走累了,正停下来歇息?又或者说她正弯着腰系着鞋带,准备一鼓作气的冲过这最后的路程?在那昏黄的灯下,一切都是未知数。
太多的回忆似潮水般让我怔怔出了神,再抬首她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有些慌张地想要去追,可真正看见她站在我的不远处等红绿灯时,却又驻足在了原地,愣愣地望。
她还背着……我送她的包。
不知是什么模糊了我的眼,朦胧间那些车灯、霓虹灯与一切璀璨的光都沦为了她的陪衬。她一边穿过那些匆匆的车流,一边整理着手中的耳机线,我甚至都能想象她微微蹙眉抱怨时的模样,于是终究没忍住,有些失笑。
绿灯闪烁着,闪烁着,又变为红色。川流不息的车流阻断我奔向她的路,鬼使神差般,我张开手想去握——可那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只有潮湿的空气,或许涌动着她的余温。
几许怅然填满心头,明明,明明我只是想说一句,一句而已啊。
“这次你的头绳是浅蓝色的,上面没有花,但有两颗蓝色的珠子哦。”
我记住啦,那些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寂寞的温暖的,我都记住啦,再也再也不会忘记啦。
篇四: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天真烂漫的童年,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随着青春逝去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不肯放弃地奔跑着,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要追。
过去
第一次被女生表白,我十分惊奇与紧张,其实也不算表白,只是一句“我喜欢你,你呢?”。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或许只是女生想和同学做朋友的直截了当。我也只是将其视为众多有趣、简单、自在的事情之一。我们在走廊里踢瓶盖,写过十来篇检讨;我们在纸上“打仗”,充实我们的军队和血槽;我们逗女生玩,锻炼女生的“奔跑能力”,我们自己也加强训练。我个人而言,旷过课,因为贪恋打篮球;迟过到,因为天桥上各显神通的地摊;挨过批评,因为课堂上过于“活跃”;受过教训,因为忙着和小狗玩而没做完作业。我最喜欢的,是周六上完兴趣课后在空荡荡的教学楼里捉迷藏,还有生日派对上,惩罚游戏输了要尝大家从各个盘子中拿来拌着各种酱捞在一起的“大杂烩”,……
现在
我还没有表白过,毕竟那是一件极其慎重、郑重、认真的事,不是随便一句“我喜欢你,你呢?”就行了的,还得要有很多前后筹备。这也只是我见到的众多正经、正常逻辑、荒谬的事情之一。我已经不能判定是我从前荒谬还是现在荒谬了。我以一种极端适应的姿态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我从唯一的“土包子”升级成了“平民”,从前无法区分苹果产品;我从少数的“弱智”升级成了“大众”,从前不懂任何潮词;我从少数的“哑巴”升级成了“枪手”,我学会了并捕捉“低俗情趣”,尤其是形成了“正常的思维模式”,不会说不知道别人经常在笑什么,我也学会了笑,而且“笑点很低”。我痛恨这点,我被“正常的思维模式”完全牵引而笑,笑的根本不是我,但它占据了我。我的纯情被欺骗了,正是因为我一直敞开大门,所以它直接污染了我的根本,还有我的原则。
令我痛恨的还有一点,我永远忘不了去年的生日派对,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它。当我吃得不亦乐乎时,好友们看屏幕看得不亦乐乎;当我发挥主人本色招呼服务员不亦乐乎时,好友们看屏幕看得不亦乐乎;当我切蛋糕切得不亦乐乎时,朋友们拍照拍得不亦乐乎;当我十指沾满蛋糕想要抓好友们的脸不亦乐乎时,好友们看屏幕看得不亦乐乎;当我自觉从容地洗完手和脸回来看屏幕看得不亦乐乎时,好友们看屏幕看得不亦乐乎。大家其乐融融,屏幕的画面细细地研磨着时间。我心安理得地看着屏幕,再也找不到那个“大杂烩”,现在端上来的是另一盆“大杂烩”,其名曰世故。我这是怎么了?
将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天真烂漫的童年,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随着青春逝去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不肯放弃地奔跑着,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要追。
此时你应当继续奔跑,因为前方还有一个遥远的背影,你还有足够长的时间去追上他,他的名字不叫世故,也不叫非凡,叫——成熟。
篇五:目送的背后
随着年纪的增长,年级的上升,我已不再是那个只爱看童话书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尝试阅读散文,也被龙应台的作品《目送》深深触动。《目送》是龙应台人生课堂中的第3本,讲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一个个悲伤、美丽、深邃的故事从她的笔下娓娓道来。
爱和缘分
龙应台记叙了自己目送着儿子,由幼稚园的孩童到16岁出国深造的青年,一步步成长离开她的庇护,自己身为一个母亲的淡淡落寞,而后又想到自己的父亲,回忆往事一下子涌起触动。我们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身后父母殷切的目光。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文章的最后,父亲的离世让的整篇文章心情异常的沉重,“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下渐行渐远。”也让我明白了,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不管再难再累,也要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龙应台记叙的是自己的父亲,从生病到最后的离去,但我们着实能感受到父亲的爱还在。生活中,我经常觉得我的父亲是非常严厉.冷酷的一个人.可是父亲冷淡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玻璃的心,他的任何动作.语言都是为我好,中午从厂区里赶来陪我吃饭,准时接我上下班,出差时回家叮咛的电话。现在我才幡然醒悟,父女母子之间,始终有一条牵扯不断的线,他们始终关注着我们,默默支持爱护着我们直到我们成长,最后离去。
时间的流逝
我还只是一个未上六年级的小学生,懂的东西并不多也并不知道时光的宝贵,只对时间有了许多新的看法。时间,如同一个没有终点永远在向前奔跑的马拉松选手,又如同一枚出膛的子弹,迅速向前射去不会回头。时间,一位创造者,它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一个人的人生其实真的很短暂,一眨眼的工夫,它就可以从你眼皮子底下溜走,你抓不住它,你只能和他赛跑,它可以轻易追上你,可你却不能松懈。
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告诉我,原本以为无比漫长的一生原来转瞬即逝,或许你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就发现父母老了、兄弟离去了,时光过去了。就像一眨眼间我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初识世事的少年一样,时光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我们洗脸的时候,在我们玩耍的时候就这样匆匆过了。所以当老师让我们计算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时,我便有了更深的感触。
目送我的那些人
我想到小时候每次离开母亲出去玩时,总能看到她不断和我叮咛时不放心的神情,当时的我还不理解,想着又不是不回来了,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如果回头,我能看到母亲那担心,祈盼的目送吧!我的一生有多少人在目送着我呢?上学时,外婆看着我背上书包在小区的拐角处越走越远;犯错后,老师谆谆教导,然后一脸关切地目送我回到座位;游玩后,同学之间依依不舍地分开,边走边回头。
我要在这宝贵的时间里,尽我们所能去给予我们一生中的很多人更多的关爱,不让他们的记忆里只剩下我们离去的背影。虽然最终,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可是,至少在目送中,我是不孤独的。
篇六:一生目送,目送一生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
——题记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性散文,“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化作”刻骨铭心的痛”。
(一)
也许这部书正应了书中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不同的年龄对这句话(正如这本书),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生命中常常会有朋友的离去,亲人的离去,顾名思义——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之席”,总不会有永恒的相聚,而我们,活在当下,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时光的流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它会带走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那是因为我们不断在成长,当我们正感叹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在改变。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往往会经过仔细思考,来写下这些阅读中的心得,理解中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二)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容易变得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都是自己的主宰,目送自己的时光归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看见人生道路上行人蹒跚也好,平整顺利也好,回望自己的脚步,会不会有所彷徨已走了那么长?
人生的道路中,我们怀揣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看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成就背后,也许还有必不可少的奋斗过程;他们华丽的外表下,也许还有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只有从人生中理解他人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番成就,总是无用的羡慕欣赏,对自己是毫无帮助和意义的。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知道他们的成就,但却不知道他们“孤独”的人生。
目送一生——每个人都会随岁月的流逝而老去,也许没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满足吧?人性都是贪婪的,尤其在可贵的生命面前,他们往往叹息自己的财富不够,权利不大,但在这时光中,我们丢失的最珍贵的是什么?难道你愿意拥有永恒的生命?人生是旅程,一个旅伴在不断变化的旅程。可以想象当你孤独的行走于人生,周围的景色变了,亲人离去,人生又有何意义?j。k罗琳在书中曾说:死亡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是一次冒险。对于生命来说——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挽留不住的是生命的脚步,能留下的就是回忆。好好目送自己的一生,同等于好好珍惜。
(三)
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终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凡是描写人所经历的故事,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许我们有些伤痛不曾经历,但我们可以在别人的体会中体会,这岂不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过早的体会让我们理解——再多的遗憾与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
初三:郑宇婧
点评:这是一篇少见的哲理散文,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对于“目送”的意义理解的颇为深刻。
“因为我们不断在成长,当我们正感叹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其实不知不觉我们也在改变。”还有:“只有从人生中理解他人的人,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番成就,总是无用的羡慕欣赏,对自己是毫无帮助和意义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文章分为一、二、三,这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没能体现文章整体布局的设计感,作者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联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关于目送的作文的所有内容,更多初二作文资讯请关注美德网熊掌号,为您提供第一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