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庄”移民的西海固在哪里?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不同于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这里山大沟深,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落严重,生态环境薄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卫星告诉你真实的山海情到底什么样 汽车知识

西海固地区席卷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穷苦县区。

“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
”是20世纪80年代西海固人的真实写照。
“盲目开垦——生态毁坏——干旱少雨——穷苦掉队”的恶性循环,让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宁夏西海固

为了改进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20世纪80年代,宁夏开始履行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移民迁居。
《山海情》中的海吉县便是以西海固地区为原型,“马喊水”们北上400多公里,便是想要寻一条出路。

宁镇,如何出身?

从大山走向平川,“吊庄”移民的目的地选择在了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上,这里北邻银川市、东依黄河西干渠,是创建新家园的不二选择。

闽宁镇所在位置。

“以山济川,山川共济”。
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区的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穷苦群众迁居到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拓区,开始了有组织的生态迁居扶贫,这便是闽宁镇的前身。

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培植初期,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荒种田(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下图为扶贫剧《山海情》剧照。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1996年,福建对口协作帮扶宁夏正式确定,一场超过2000多公里,东西联手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

1997-2020年时序卫星影像清晰记录下闽宁镇从戈壁荒滩到塞上小镇的变迁。

1997年7月,在福建声援资金支持下,闽宁村落在“吊庄”玉泉营奠基。
第一批移民在这块地皮上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培植引黄灌溉扬水站,戈壁滩也开始长出了农作物。

村落拔地而起,各项举动步伐陆续配备到位,闽宁村落也升级成为闽宁镇。
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如今已是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余的“金沙滩”。

图为移民第一个落脚点闽宁村落的变革过程。
来源:新华社

山海相逢,闽宁情深

作甚“山海情”?“山”是宁夏的闽宁镇,“海”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对口帮扶情。

山与海相遇,会有若何的“化学反应”?在扶贫开拓中,闵宁镇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从单向扶贫抵家当对接,从经济声援到社会奇迹多领域深度互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

闽宁镇扶贫家当园建成前后比拟图。
来源:新华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依赖“输血”到自己“造血”,立足地理纬度和区位上风的闽宁镇,逐渐造就出菌菇、酿酒葡萄、光伏等多个特色家当,建成闽宁扶贫家当园、闽宁家当城两大园区。

菌菇家当是闽宁镇第一个特色家当,图为《山海情》中福建专家带领村落民栽种的双孢菇。

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当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6万余名西海固人陆续从大山深处迁居扎根到这座俏丽城镇,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70元。

视频加载中...

卫星创造:“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视频来源:新华社

从苍凉走向俏丽,从穷苦走向富余,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见证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巨大造诣,探索出了易地迁居扶贫的新路子。

而剧中人物搬离的西海固,也实现了绿色转身,摘掉“苦瘠甲天下”的称号,打造出了“天高云淡、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

图为卫星拍摄的固原市西吉县。
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在卫星的见证下,贫瘠之地转身为生态名片,“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西海固、闽宁镇、玉泉营农场……这些卫星视角下的一个个圆点,便是脱贫攻坚工程中的缩影,这一个个缩影组成了中国“脱贫奇迹”的答卷。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联合出品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作者:祁丽君 舒克凡

制图:祁丽君 李权

编辑:郭建伟 周佳苗

校正:马宇聪

卫星技能支持单位: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资源卫星运用中央

长光卫星技能有限公司卫星

数据来源:高分二号 SENTINE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