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6日,一场盛大的老龙头修复工程开工仪式举行,随后开始了多年的修复过程。
山海关长城中,为何重点修复老龙头?老龙头有什么独特历史?修复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困难?除了老龙头长城,当地还修复了哪些长城?
5月10日拍摄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的澄海楼。 河北日报魏雨摄
探求遗址
踏海找到入海石城
1984年,一场“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掀起了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活动开始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陆续收到各地的捐款。个中,上海市捐款额最多,共70.98万元。
随着上海的捐款移交给秦皇岛,长城修复事情开始提上日程。根据上海、河北两地的协议,这笔款项专项用于老龙头长城修复。
修复老龙头,先要知道老龙头在哪里。
如今的老龙头入海石城上,一块铜制地理信息标牌清晰标明了老龙头的坐标:东经119度47分、北纬39度58分。
然而,这个本日看来明白无误的问题,却一贯到“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始的前几年才找到答案。
老龙头,这个万里长城与大海唯一交汇的地方,曾一度消逝在舆图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几十年里,对秦皇岛人来说,老龙头存在于历史传说中,存在于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至于它现实中的方位,鲜有人知晓。
统统都要从老龙头的历史谈起。
5月10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一块曾散落在海中、原入海石城的石头构件摆在入海石城上。 河北日报魏雨摄
明代初年,为加强长城沿线军事防御,大将军徐达叮嘱消磨燕山等卫所屯兵在永平、界岭等地修建三十二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山海卫,翌年筑城名山海关。
“修建山海关长城时,将它的东部出发点选在渤海之滨的老龙头,设南海口关。在老龙头,还建筑了一座周长900多米的城堡,名宁海城。”山海关文保所原所长郭泽民说。
全体明代,由于蒙古诸部和后来建州女真的不断侵扰,山海关成为边防重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一支蒙古铁骑直奔南海口关而来,试图由结冰的海面绕过山海关反攻袭击关内,终因潮水上涨、海冰解冻无法通畅,被明军击退。在山海关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海冰陷敌的传说。
第二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在老龙头长城尽头修建了一座敌台。明隆庆四年(1570年),总兵戚继光将此台改修为空心敌台,并命名为靖虏台(清康熙年间又改名为靖卤台)。明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又指令参将沿靖虏台向南增筑入海石城七丈,长城从此真正伸入到了海里。
在郭泽民看来,靖虏台和入海石城的建筑,让山海关的防御补上了末了的短板,使其险些无懈可击。事实上,冷兵器时期,山海关长城从未被攻破。
一贯到1900年,那一年,八国联军盘踞北京,为抢占军事要塞,反攻袭击山海关。
据记载,1900年9月30日,英国兵舰到达老龙头海疆,并向老龙头开炮,靖卤台、入海石城遭到了毁灭性毁坏。越日,英军盘踞老龙头炮台和山海关车站。10月2日,各国组成的联合舰队在老龙头上岸,上岸后烧杀劫掠,澄海楼、宁海城楼被毁。
侵略者的毁坏,让老龙头几近消逝。再加上长年累月季风吹拂,海岸沙丘不断增长,逐渐将遗址掩埋,老龙头踪迹难寻。
20世纪80年代初,长城保护开始受到关注,老龙头在哪儿的问题被提了出来。1982年,在当时主抓山海关城建事情的张立辉的带领下,当地有关部门开始探求老龙头。
曾任山海关区区长的张立辉后来在回顾文章中写道,当时,文物部门认为王受二号敌台是老龙头所在,一些有名报刊揭橥过的图片、明信片和笔墨宣布也这样说,但并没有确切证据。
为了探求老龙头入海石城的位置,张立辉一行人沿海岸线踏勘。在王受二号敌台以西几百米的地方,他们创造一块隆起的礁石在风浪中时隐时现。这会不会是入海石城遗址?
张立辉等人登上这块布满苔藓、牡蛎的礁石,他们扒开石头上面海藻之类的附着物,惊奇地创造,石头上竟有规整的凿刻纹理,侧面还有马蹄形榫卯凹槽,有的凹槽保留有铁的锈迹。这解释,石头不是自然石,而是人工开凿的、有一定规格尺码的建筑石。
张立辉蹚着海水丈量石基,长度23米,宽度7米至8米。与文献记载中入海石城“深入海中七丈”基本吻合。
“是老龙头入海石城无疑!
虽然我们个个被打湿了头发、衣服和鞋子,但没有人顾及这些。当时的惊喜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创造新大陆。”张立辉回顾。
接着,张立辉一行人又在岸上找到了石崖隆起的痕迹,顺其北上一贯连接到古炮台、宁海城遗址。再后来,他们又创造了宁海城的双重城墙,发掘出与之连接的南海口关、滨海城墙。
老龙头找到了。
5月10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入海石城上,一块铜制地理信息标牌清晰标明了老龙头的坐标。 河北日报魏雨摄
多年培植
老龙头重新“举头”
1985年6月6日,是老龙头修复工程开工仪式的日子。
这一天,虽然下起了蒙蒙小雨,但在老龙头滨海城墙下的海滩上,仍有数千人参加仪式活动。
对这次活动,上海市也十分重视,派出了一支38人的代表团,包括工会等部门卖力同道,严顺开、童芷苓等演出艺术家及上海市各界代表。
“那天,开工仪式在沙滩上举行,背后便是‘龙头’的废墟,唯有戚继光所立‘天开海岳’石柱孤独站立。大伙儿特殊愉快,都想象着‘龙头’重新举头之时。”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周卫东回顾说。
在各界的期盼中,老龙头修复开始了。
修复工程共分为四期。一期工程紧张修复的是滨海长城,次年开工的二期工程则是修复老龙头的核心和精髓所在,紧张修复了入海石城、澄海楼、南海口关和靖卤一号敌台。
“本日入海石城的基座,共铺砌了九层花岗岩条石,个中四至六层利用的是散落在海中、原入海石城的条石。”站在入海石城一侧的沙滩上,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副馆长、山海关长城学会会长郭颖先容。
打捞条石是修复入海石城的第一道工序,但这一步谈何随意马虎。
重达数吨的巨石或深埋在海沙下,或浸泡在海水中,吊车无法靠近。当时的施工队队长黄玉设计出一套方案,用钢丝绳的一端拴住石头,另一端连接在岸上的绞盘机上,绞盘机迁徙改变,把石头拖到岸边。
但要拴住巨石,工人们须要下到海水中作业。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别说下到海里,便是穿着棉衣站在海边也会瑟瑟颤动。为了抵御寒冷,工人们下海前先喝上几口烈性白酒,然后迅速下到砭骨的海水里。
打捞完巨石,下一步是修建围埝。为了便于入海石城施工,要在海上圈起一道堤坝,将海水挡在表面。这道大堤长150米、高5米、宽2.5米,雄踞海水中,颇为壮不雅观。
修建堤坝的最佳韶光自然是落潮时,但这也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工人们只能顶着寒冷干活。更糟糕的是,海浪彭湃,修睦的堤坝随时可能被吞没。就这样,修了塌,塌了又修,几经反复,终于到了合龙的时候。
由于海水的冲击,三次合龙都失落败了。关键时候,急了眼的黄玉带头跳到冰冷的海水里,试图用身体挡住潮水的冲击,工人们也随着一个个跳到海水中……终于,堤坝成功合龙。
5月10日拍摄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的入海石城。 河北日报魏雨摄
入海石城修复完成后,南海口关和靖卤一号敌台相继修复。二期工程修复的建筑中,澄海楼有所不同,它不是军事建筑,而是一处景不雅观建筑。
从史料记载和城台遗址推算,澄海楼的面积仅40多平方米,不过三间平房的面积。“若依照原有规模修复,与旅游业的发展是不相称的。为此,指挥部多方搜聚见地,决定将澄海楼扩建到140多平方米。”郭颖说,为了使建筑尽可能保持原貌,澄海楼在形状上采取明代万历年间的风格,在内部设置上保持明清原楼的格局,担保复建后的澄海楼与老龙头其他景不雅观折衷统一。
1987年6月30日,二期工程竣工。7月1日,老龙头对游人开放。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老龙头初具规模,开始以崭新的面貌面对众人。
再之后,三期、四期工程陆续修复了海神庙、宁海城,以及宁海城内的把总署、守备署、龙武营等建筑。1992年6月,四期工程结束,老龙头得到全面修复。
老龙头的修复过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秦皇岛人来说,不少人都有过在工地上责任劳动的经历。而许多外地人,不但捐款捐物,还出工着力,都尽力表达一份心意。
在山海关古城内的原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旧馆,曾陈设过两件分外的展品:一张照片——广东东莞退休工人张海山在得知老龙头复建的后,专程赶到山海关工地,责任劳动达月余;一条红围巾——吉林长春平阳街小学五一中队全体同学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倡议下,不仅捐款,还特意把家乡的泥土和这条绣满全体同学名字的红围巾寄到山海关,请事情职员把泥土撒在老龙头的工地上。
接续40年
长城修复仍在进行
山海关依山襟海,从角山长城至老龙头,8公里的间隔,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群山之间蜿蜒东去,奔向蔚蓝的大海。这条线上,还分布着关城、瓮城、罗城、翼城等浩瀚长城附属建筑。
修复老龙头的同一期间,别的山海关长城修复事情也全面展开。
站在山海关关城下,郭泽民见告,这座悬挂“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两层楼,可以说是山海关最精华的地方,也是最有名的旅游打卡地。它是山海关关城东门上的箭楼,也叫镇东楼。
事实上,对“天下第一关”的修复,在1984年以前就开始了。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镇东楼有两次较大的修缮。唐山大地震后,镇东楼受损严重,楼体风雨飘摇。1978年之后,对镇东楼及其附近长城城墙的修缮一贯未停歇。
1998年,镇东楼还经历了一次大修。
当年3月,事情职员在维修镇东楼地基时,创造楼门两侧上檐柱柱根严重腐烂,柱身开始下沉,并且向不同方向倾斜。“箭楼东北角的柱子,已经下沉了17厘米。再不修,就有墙体开裂和坍塌的风险,必须立即抢救性维修。”郭泽民说。
修缮事情难度很大。撤换掉旧的柱身,须要先用柱子把房梁支撑住,但镇东楼内的木构件历经几百年,不像新木材那样结实。一旦支撑的位置不准,或者有一个点受力不均,就会房倒屋塌。
在山海关本地,没有人能接下维修的活儿。一番衡量之后,郭泽民跑了一趟北京,找到了故宫博物院,请他们叮嘱消磨有履历的技工帮忙修缮镇东楼。
就这样,在故宫博物院职员的支持下,镇东楼完成修缮。
这次对镇东楼修缮,还采取冷热槽浸泡处理、逼迫风干法等技能,降落木材含水率,防腐、杀虫的同时,也避免木构件涌现变形、开裂的情形。修缮后的镇东楼,从外不雅观来说修旧如旧,内部构造也更合理。
当初,镇东楼兴建时,还有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威远堂4座角楼护翼,号称“五虎镇东”,气概。至20世纪80年代时,所有角楼早已不复存在。
1984年,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影响下,“天下第一关”开始复建靖边、牧营、临闾三座角楼。当时之以是只复建这三座,是由于威远堂因阵势等缘故原由复原起来较为困难,暂时将它放置一旁。
由于三座角楼已不复存在,只能根据史料确定复原方案。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与一批专家学者翻阅了《永平府志》《临榆县志》等大量史乘,终于找到了三座角楼的草图。环绕如何复建,罗哲定亲下基调,不管建起来多困难,也要按明代的形制重修。
“好在清理靖边楼遗址时,创造告终构清晰的明初所建柱网,柱础石绝大部分仍在原位安顿。修复事情有了章法可依。”郭泽民说。
老龙头修复工程开工的那一年,角山长城修复工程也动手开始。
修复工程开始前,金紫光、罗哲文等多位专家对长城现状进行了负责勘察。专家们遵照“修旧如旧,恢复原状”的原则,制订出山海关长城的修复方法、方法。
角山长城的修复历时6年,至1991年结束。工程修复了旱门关、长城墙体,以及多个敌台、铺房等。这次修复工程,还开拓培植了角山景区。
进入21世纪,长城的修复保护仍在连续。2006年,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6000米古城墙保护维修工程启动。2008年工程落成时,山海关古城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贯到本日,山海关长城修复仍在进行中。眼下,从山海关关城东北角楼至角山长城旱门关的长城墙体修复正在施工中。
本日的角山长城脚下,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在陈设布展,准备向游人开放。作为博物馆副馆长的郭颖,正忙着搜集各种文物,个中就包括与“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干系的纪念物。
“长城保护修复是博物馆展陈的主要内容,40年前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让长城保护意识开始深入民气。我们要将40年前的那场活动,以及40年来的长城保护修复,呈现在世人面前。”郭颖说。
2020年9月9日拍摄的山海关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箭楼。 河北日报 朱艳冰摄
干系
山海关的关防体系
山海关关城东门箭楼上,“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格外能干。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其构筑于山海之间的稳定关防体系密不可分。
连接华北和东北的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等连绵的崇山峻岭。这条狭长而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
在辽西走廊南端,最窄的地方便是山海关。过去的京奉驿道,现在的京哈铁路、京沈高速,都从由角山到大海的这窄窄的8公里一线间通过——自古至今,这里始终是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
在这样的交通要地,山海关的城防布局堪称严密。
长城绵延万里,沿线雄关隘口不可胜计,但依山傍海修建的,只有山海关一处。在角山到大海的这8公里间隔上,古人构筑了由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前哨城堡、海防卫城和长城共同组成的独特城防布局。
“这个城防布局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以关城为核心,辅以瓮城和罗城;外层紧张是散点分布的哨城、翼城和各路的关隘、烽堠等,与内层核心形成掎角之势。”山海关文保所原所长郭泽民先容说。
山海关的城防布局还充分利用了山海关地区的地形,按照“因地形,用险制塞”的方法来设计。
“从对山海之间8公里的控扼,到内外结合的立体防御体系的设计,你可以看到长城在选址和构筑方面的精妙之处,全体关城系统既有陆防举动步伐,也有海防举动步伐。既有内外呼应平面交互设计,也有防御纵深的立体化防御布局。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在山海关设置上的匠心独具。”郭泽民说,“这才是‘天下第一关’的真正意义。”
山海关的关防体系还不止这8公里。
在全体山海关辖区内,南起渤海之滨的老龙头,北至燕山深处的九门口,绵延26公里的长城线上,险要地段设置了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滥水关、三道关、寺儿峪关和一片石关10个关隘,有43座敌台、51座城台、14座烽火台,共同造就山海关大纵深防御体系,实现守望相助、构造严谨、功能明确、攻守自若。(文/河北日报 魏 雨)
关注河北新闻网,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