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房的姐姐先给了我们一些黄豆,这些黄豆已经提前泡好了,接着又递给我们两个小盆。她说:“先把装豆子的桶接满水,再把一个盆子放在石磨的出浆口下方等着接浆。”
然后,她又在出浆口下面的盆子上放了一个蒸格并铺上一小块纱布。我迷惑不解地盯着纱布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这是要做什么。姐姐解释道:“因为你们的豆子比较少,磨出来的浆也少,可以直接纱布手动过滤了”。一切准备妥当,我就可以拿着大勺往石磨里加豆子了,这个也是有技巧的,每勺水里大概七八颗黄豆,这样最后豆子磨完了,桶里的水也用光了,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浓淡才刚刚好。如果水太少,豆子出浆率低;如果水太多,豆浆就会太稀。而且,石磨一定要逆时针旋转,这样才能把豆子磨得粉碎。原来光是磨豆子就有这么多学问呢。
随着我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磨,浆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流到纱布上,经过过滤的豆浆再滴到下面的盆子里。时间久了,纱布上的豆渣越来越多,豆浆就没法顺利滴到盆里去了,这时候我就需要把纱布四个角抓起来,使劲地拧,把浆挤到盆里,再把豆渣扔掉。
当所有的黄豆都被用完时,两大盆浆水就出现在我眼前,豆腐房的姐姐把浆水倒进一个大大的锅里煮了十分钟,热乎乎的豆浆就可以喝啦!她先给我们盛了一些豆浆出来。石磨磨出来的豆浆特别细,一点渣也没有,比家里豆浆机做出来的还要细腻。我往豆浆里加了一些白砂糖,完全手工自制、新鲜的豆浆果然非常美味。
之后,做豆腐的姐姐在剩下的豆浆里滴了几滴卤水,本来还细腻顺滑的豆浆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姐姐把这一块一块的凝结物倒进豆腐模具里,并给我们了一块木板,让我们使劲压,把豆腐压制成形,然后就能吃啦!可惜我们的豆子太少,做出来的豆腐只有手掌那么一点。
做豆腐可真有趣啊!我以前都不知道豆腐是用豆浆做的呢!
篇二:做豆腐干儿
大家应该都吃过豆腐干儿吧!这里我来告诉大家,豆腐干儿吃起来香,做起来却非常的不容易。
清早,我和奶奶准备去做豆腐干儿,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做豆腐干啊?”奶奶回答道:“你妈就爱吃我做的豆腐干。”奶奶还说在豆腐坊里一定不能吵,太吵了做的豆腐干就不香了!
到了豆腐坊,我轻轻地说:“奶奶,好香的豆腐味啊。”奶奶笑了笑,开始操作起来。首先我和奶奶把泡好的黄豆放入石磨中,再加点儿山泉水,我使劲转动石磨,一开始不是那么好磨,磨一会儿,豆浆就渐渐渗出来了,我拿了一个干净的桶,桶渐渐满了,我非常高兴。我和奶奶磨了两桶豆浆,磨好的豆浆放在一旁静置3~5分钟,然后就到了最重要的部分——-点卤,只见奶奶往乳白色的水里滴了滴卤水,然后盖上盖子,煮了2个小时后,奶奶紧张的打开盖子,看见上面有些泡沫,奶奶说:“孙子,我们成功了!”奶奶把卤水倒进豆浆里,大概过了10~20分钟,豆浆变成了豆脑,最后豆脑倒到模具上,盖上板子,压上一个晚上。
第二天,我和奶奶又来到豆腐坊,我把板子取了下来,看见了一块超级大豆腐,奶奶用刀把这块超级大豆腐分成两份,我们用其中的一份来做豆腐干。奶奶用纱布把切好了的豆腐包好再压1个小时,在这期间里我们来做卤汁,往水里加酱油和八角,只用加两种调料就能做出又香又甜的卤汁了,然后奶奶把压好的豆腐片放到做好卤汁的大铁锅里,又煮2个小时,我打开锅盖,香味扑面而来,我闭上眼睛说:“好香啊!”我们把做好的豆腐干打包回家了。
晚上,我和奶奶到菜园里砍了一些蕨菜(注:蕨菜茶干是徽式名菜),我和奶奶吃着自己做的非常卫生的豆腐干,那味道就一个字“香”。
篇三:做豆腐
今年暑假,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经过了一路的颠簸,我和爸爸妈妈到了爷爷奶奶家。每天早上,我们都能喝上鲜美的豆浆。我很想知道豆浆是怎么做的,于是,一天早晨,我饶有兴趣地看姑姑们磨豆浆、做豆腐。
要吃到好的豆腐可不容易。首先要把黄豆浸泡在水里,让豆子把“衣服”“脱”下来;再把浸泡胀的黄豆,加上适量的水放进石磨里,推动石磨就磨成了生豆浆。我帮助姑姑推石磨时感到很吃力,但看到纯白的生豆浆从磨盘里流出来,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二步,把磨好的生豆浆倒进过滤布袋里,滤去豆渣,挤出纯豆浆;再把纯豆浆放进锅里煮开。这样,熟豆浆就做好了。盛上一碗,加一点儿白糖,味道特别鲜纯。第三步,把熟豆浆“变”成豆腐。首先把石膏水加入熟豆浆稍微搅拌一下,就成了豆花。然后取出正方形的模子,在模子里垫好过滤布。接着把豆花倒进去。再过一会儿,用过滤布把模子里的豆花包好,加盖板,并在上面压上重物,滤干水分后就成了一块雪白的豆腐了。这一步最关键的是加石膏水应适量,否则豆腐就不好吃了。
看完豆腐制作的全过程,我不仅了解到做豆腐的基本方法,更体会到“一丝一缕物历艰辛”的含义。
中午,我喝了豆浆,也吃了豆腐。你说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今天,我尝到了夏日里由自己参与做豆腐的成功喜悦。学会做豆腐是我今年暑假最大的收获。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做豆腐作文600字》的全部内容,更多初一作文精彩内容,请关注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