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农人的措辞写农人的歌

——访《起大梁》词作者宋小明

用农民的措辞写农民的歌 休闲娱乐

光明日报 郭超

宋小明出身书喷鼻香门第。
他的父亲宋扬是抗日文艺宣扬骨干,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歌曲》编辑部等单位事情,母亲在中国剧协事情。
写歌词,宋小明算是继续了父亲的衣钵。
不过,比较父亲在二十多岁就根据苗族民间芦笙腔调与歌词改编创作出流传至今的童谣《读书郎》(别号《小儿郎》),宋小明则显得大器晚成。

1991年,宋小明作词的歌曲《功夫令》借着北京首次申奥的东风面世,反应不温不火。
6年后,这首歌成为屠洪刚第二张专辑的主打歌,歌名改为《中国功夫》。
转年又被赵丽蓉、巩汉林编入小品,搬上央视春晚舞台,一时火遍大江南北。
至今《中国功夫》还是全国中老年人公园晨练的保留歌曲。
“里手一脱手,就知有没有”,便是出自这首歌的盛行语。
一曲成名,宋小明已经46岁。
在这首成名作里,已显露出宋小明歌词一以贯之的特色。

以练家子的行话来写功夫——“手是两扇门,脚下一条根”“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措辞普通,是那个味儿,大家就爱听。
“歌词要办理措辞问题,要反响老百姓的心声,要朗朗上口。
”宋小明说,写工人的歌,就要用工人的措辞;写农人的歌,就要用农人的措辞。
“实干才能出造诣,谁也别吹牛”,这是宋小明去年作词的歌曲《时期号子》里的点睛之笔。
他用工人朴实的措辞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说透了。
在《起大梁》里,鲜活的农人措辞随处可见。
“起大梁那个起大梁,脱了贫咱就盖新居”“粗黑的手,洁白的墙,汗珠子砸在了脚面上”……

今年是脱贫攻武断战决胜之年,反响农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歌曲不少。
如何把这样的歌写出彩,宋小明的法宝是“以小见大”。

《起大梁》这首歌宋小明其实在二十年前就写好了,写完就束之高阁。
宋小明有个习气,每当须要创作新歌而一时没有灵感,就会把之前写好的作品翻出来,看看是否有合用的。

钱袋子鼓了之后,农人首先要做的每每是盖屋子。
今年去基层采风,宋小明创造,农人重视“安其居”的不雅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他就翻出了二十年前写的《起大梁》,稍作修正。

写农人盖屋子并不奇异。
盖屋子有很多道工序,宋小明选择了个中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步骤——起大梁。
对付砖木房来说,大梁至关主要。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上梁即是大梁。
起大梁每每要择吉日吉时。
大梁起来之后,农人的感慨也就来了——“思一思来想一想,政策好咱就光景强”,毫无矫饰。
由小家遐想到国家——“咱国家就像一座大楼房”,绝不牵强。
末了自然而然升华到“心里头踏实是有方向,起大梁那个中国强!

“歌词切入的角度要不厌其小,从小角度联系到大主题,这样的视角最随意马虎让人接管,这样的歌词也最随意马虎被传唱。
”宋小明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9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