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歌舞团是在周总理指示下,于1962年景立的演出团。
该团的创立,与郑振铎师长西席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是郑振铎诞辰120周年,罹难60周年。
“建国以来频远出,亚欧名都留行踪,论学谈艺致互益,睦谊敦交亦一功。
”这是60年前郑振铎为国捐躯后,他的老友叶圣陶写的几句悼诗。

郑振铎出访带回东方歌舞团 休闲娱乐

出访印度缅甸 学习当地歌舞

新中国成立之初,郑振铎曾多次领命出国做文化外交事情。
当时,我国和一些亚洲国家的交通还非常掉队,1951年郑振铎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去印度在路上就花了1个多月韶光。

1951年那次派出的文化代表团共15人,在印度访问41天、缅甸访问18天,在两国紧张城市展出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艺术品、敦煌壁画摹本以及反响新中国培植造诣的图片等,吸引两国二十几万人参不雅观。

1954年,郑振铎奉命再访这两个南方邻国。
这次他以文化部副部长的身份担当文化代表团团长,紧张任务是艺术演出,因此,这是新中国首次派出以歌舞演员为主的大型代表团。
12月6日飞抵德里,甘地夫人亲自欢迎。
9日,代表团举行访印首场演出,尼赫鲁女儿致欢迎词,郑振铎也讲了话。
代表团在德里持续演出四晚。

在缅甸当时的都城仰光,他们同样受到欢迎。
1955年1月23日是中国传统的除夕,代表团收到海内寄来的《中缅友好歌》,便赶紧排练。
第二天首演,缅甸总统、总理等出席不雅观看,原定不雅观众6000人,实际20000人以上。

这次率团出国,团员们在郑振铎的鼓励下,学了一些印、缅歌舞,他们在国外放弃安歇排练这些节目,回到广州后作了申报请示演出。
周总理对代表团出色的事情极为满意,让全体演员在京休整,等待新的指示。

印尼总统看演出 临别赠乐器

1955年4月,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去印尼出席万隆会议。
周总理一行返国后,印尼总理又来华访问。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印尼之间的友好关系,周总理决定再命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原班人马去印尼访问。

这次出访,郑振铎的想法更加明确:不仅要送去中国的歌舞艺术节目,还要学会几个对方的精良节目并带回中国。
7月1日晚,郑振铎去独立宫拜访印尼总统,并陪同总统不雅观看首场演出。
印尼总理和所有部门的官长全都出席,不雅观众共1500人,演出3个半小时。
3日晚首场公演举行,很多人站着看演出。
代表团7日晚在雅加达举行末了一场公演,由于预见会有很多不雅观众,索性就在独立广场上搭了一个露天戏台。
不雅观看演出的有5万人。

11日,郑振铎到茂物总统行邸向总统辞行,总统特意把印尼的民族乐器安格隆送给他。
访问印尼两个月后,9月4日代表团回京。

保留三国节目 成立东方歌舞团

代表团回京后,曾在国务院小礼堂作申报请示演出,演出内容还包括从3个国家学来的节目。
周而复后来在《怀念郑振铎同道》一文中回顾:“周恩来总理看了演出,指示要把这些节目保留下来,少数演员也被留在北京,不回原单位了。
亚洲一些国家的舞蹈音乐节目积累得越来越多,根据恩来同道的指示,成立了东方歌舞团……《印中友好歌》《梭罗河之歌》和《啊哟,妈妈》等歌曲风行一时,在中国公民当中广泛流传。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郑振铎便是东方歌舞团的创始“团长”。

东方歌舞团老团员王犁在《周总理和东方歌舞团》一文中回顾,1964年周总理对他们说:“东方歌舞团进行的是革命事情,要为亚非拉的民族革命做事,不要怕到艰巨的地方去,要做一个彻底的革命文艺事情者。
要像毛主席说的,到处为家,志在千里。
”并且还特地提到:“如果出去回不来怎么办?那就‘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就义沙场还’。
”周总理为什么会特地提到“如果出去回不来”的问题呢?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是想起了在1958年再次率领文化代表团出国,因飞机失落事而以身殉职的郑振铎师长西席。

(摘自《解放日报》 陈福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