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2.七月流火,玄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5.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7.玄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8.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i+o
□□□□,□□□□。□□□◆,□□□◆。□□□◆,□□□◆,□□□◆。□□□,□□□。□□□,□□□□□。ng+i
□□□□,□□□□。□□□◆,□□□◆。□□□◆,□□□◆。□□□,□□□。□□□◆,□□□◆,□□□◆。ng+i
□□□●,□□□●。□□□●,□□□●。□□□□●,□□□,□□□。□□□□◆,□□□◆。□□□◆,□□□◆。o+ng+i
□□□□□●,□□□□□●。□□□●,□□□●,□□□●,□□□□□□□●。□□□●,□□□●。□□□,□□□,□□□●。o+i
□□□□□●,□□□□□●。□□□●,□□□●。□□□●,□□□●。□□□●,□□□●。□□□●,□□□●,□□□●。o
□□□□●,□□□□●。□□□●,□□□□。□□□●,□□□◆,□□□□◆。□□□●,□□□●,□□□●,□□□□●。u+ng
□□□□□□◆,□□□□□□◆。□□□□●,□□□●。□□□◆,□□□◆。□□□◆,□□□◆,□□□◆。□□□◆:□□□◆!
ng+o
附注:
1、本诗押韵比较繁杂,并不整洁,每一阕不止一个韵。
2、与王力的诗经韵读比较,紧张存在几个不同:
(1)王力认为:火-衣押韵:微部。火xuəi-衣iəi
我认为:火古音co,衣古音ci。
(2)王力认为:穋-麦押韵:觉职合韵。穋liuk-麦muək,押韵辅音韵尾-k。对此,我极力反对。
我认为:穋古音bo,麦古音bi。不押韵。如果麦→穆(=大麦),则押韵o。
(3)王力认为:火-苇押韵:微部。火xuəi-苇hiuəi
我认为:火古音co,苇古音ci,但苇的古音也可以是cu(gu),gu→wei的情形,古今中外均有。
(4)王力认为:鵙-绩押韵:锡部。鵙kyuek-绩tzyek
我认为:鵙(鴂)古音bi,绩古音di。
①鵙从贝,古音bi,鴂从夬guai,古音bi→ci,例如,携手mei。
但鵙有的版本写作:鶪ju,从狊ju,狊从犬从目。
狊很靠近具,而甲骨文金文具-贝非常靠近(具从鼎,但鼎-贝常常混写),可能这个讹变很早就产生。
贝→具→狊
鵙(贝+鸟)→具+鸟→鶪(狊+鸟)
②绩从责,责从朿(刺),古音di。
假设王力或先哲所谓的锡部成立,则是否意味着:朿-刺为锡部?
同理,帝从朿,帝也归入锡部?
适从啇,啇从帝,帝从朿,适也归入锡部?
谪从啇,谪归入锡部?
摘从啇,摘归入锡部?
滴从啇,滴归入锡部?
(5)王力认为:发(發)-烈-褐-岁押韵:月部。发(發)piuat-烈liat-褐hat-岁siuat
我认为:发(發)古音bo,烈古音do。发(發)-烈押韵o。
①褐古音ci,岁古音di。褐-岁押韵i。
虽然褐从曷,曷从曰yue,从匃gai,存在i o二象性,以前剖析过,见:匄=曷=割本字考;诗经149-1匪风押韵;诗经124-3葛生上古音大概;诗经123-3有杕之杜上古音大概;诗经37-1旄丘押韵;诗经34-1匏有苦叶押韵;
如果褐为o元音,则本诗褐-岁不押韵,则应按照i元音剖析。岁从止,古音di。
②烈从列,列从首,古音do。发生了d→ l辅音边化,o→ie元音裂化、或双元音化,以前剖析过,见:列从首古音do、歹从弋古音di;簠-匣同源考、音变考;
③發从攴,古音bo。但甲骨文發最初是象形字,画的是拉弓射箭,不表音。
诗经154-2七月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2.七月流火,玄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5.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7.玄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8.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i+o
□□□□,□□□□。□□□◆,□□□◆。□□□◆,□□□◆,□□□◆。□□□,□□□。□□□,□□□□□。ng+i
□□□□,□□□□。□□□◆,□□□◆。□□□◆,□□□◆。□□□,□□□。□□□◆,□□□◆,□□□◆。ng+i
□□□●,□□□●。□□□●,□□□●。□□□□●,□□□,□□□。□□□□◆,□□□◆。□□□◆,□□□◆。o+ng+i
□□□□□●,□□□□□●。□□□●,□□□●,□□□●,□□□□□□□●。□□□●,□□□●。□□□,□□□,□□□●。o+i
□□□□□●,□□□□□●。□□□●,□□□●。□□□●,□□□●。□□□●,□□□●。□□□●,□□□●,□□□●。o
□□□□●,□□□□●。□□□●,□□□□。□□□●,□□□◆,□□□□◆。□□□●,□□□●,□□□●,□□□□●。u+ng
□□□□□□◆,□□□□□□◆。□□□□●,□□□●。□□□◆,□□□◆。□□□◆,□□□◆,□□□◆。□□□◆:□□□◆!
ng+o
附注:
1、本诗历法与现在的农历不同,听说为豳历。由于本诗被先哲划入《豳风》。由于前面提到多次,先贤划定的目录大概有误,以是这里并不采信。不过,周朝的历法以十月为年末,符合本诗。那么,本诗所提的历法,该当是周朝历法,周历。
本诗中涌现的月份依次是: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玄月、十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
短缺三月,可能三月便是本诗中的:其始。为一年之始。
初步可见,周朝历法可能对前朝历法进行了修订,由于就算是十进制,那为何采取三之日代替一月,采取四之日代替仲春?既然十一月、十仲春、次年一月、仲春都被掐头去尾,那该当更早的历法存在一月、仲春(纵然不存在十一月、十仲春)。
但奇怪的是,本诗不提三月,但三月该当是本诗的:其始。由于,小米(黄米)的播种韶光恰好是春天,而非冬天。如果按照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则为冬天,不符合播种小米的规律。就算是冬小麦,也不是农历十一月播种,而是更早,农历玄月份。不过,春小麦也在春天播种。结合本诗,「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放在一起说,可见都是秋日成熟,那么,便是春小麦,那么播种的韶光该当是春天,以是双重验证:本诗的「其始」=三月(年头)。
也即,周朝的历法:三月(年头)→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玄月→十月(岁末)→一之日(十一月)→二之日(十仲春)→三之日(次年一月)→四之日(次年仲春)。
纵然周朝历法是十进制,那也没有更好的情由将三月定为年头,而非十进制的一月。除非,除非,是为了纪念牧野之战。由于以前考证过,牧野之战和纣王自燔发生在后世的清明节(寒食节),也便是三月初。可能周朝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特殊将三月作为年头。见:诗经10-2汝坟注释6:纣王身后事;诗经10-2汝坟注释5;诗经10-2汝坟注释4;诗经10-2汝坟注释3;诗经10-2汝坟注释2;诗经10-2汝坟注释1;
2、移动截取法。
本诗每一阕都截取一段韶光,描述这段韶光的节令和物语。例如,
第一阕:七月到十仲春
第二阕:七月到次年春天
第三阕:七月到次年蚕月(三月养蚕)
第四阕:四月到十仲春
第五阕:五月到十月
第六阕:六月到十月,七月到玄月
第七阕:玄月到十月,农闲到次年纪首(次年三月)
第八阕:十仲春到次年仲春(仲春吃韭菜),玄月到十月
至于诗人为何这样排序,我在编写《周音》时曾认为可能是流传缺点,排错了顺序。但现在看来,未必,可能是为了突出衬托,节令变革之快,将讽刺意味表示在这种节令变革之中,喻义周朝代商朝之剧烈。
例如,第一阕,七月热,玄月凉。这是节令的突变,可能喻义周代商之快。而周朝以田耕为主,商朝不是,商朝是半佃猎社会。第一阕提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虽然是反问,也不是现实中的墨客缺衣服,不过墨客提出来,一定解释有人没有衣服,无法过冬。这便是周朝开明治下的冻馁现实。是有一丝讽刺意味的。
例如,第七阕:嗟我农夫。是感叹句,墨客自比农夫,慨叹农夫生活之难。应有社会讽刺意味。
由于本诗篇幅很大,注释须要拆分为很多部分,操持每一阕都至少注释一节。
诗经154-2七月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i+o
附注:
本诗篇幅很大,本节选取第一阕进行详解:
1、流火,应指的是景象酷热,火如水流动,可表达为当代汉语的:热浪。
于夯注认为:流火=火星运动。我认为欠妥。由于火星是太阳的一个行星,地球也是太阳的一个行星,都在环绕太阳公转,在地球上不雅观察火星,火星是有一定运行轨迹的,并不是只有七月才能看到运动。
2、授衣=受衣。受=授的本字,甲骨文受画的是两只手一给一接,一授一受。两只手中间画的是船,舟,为声符,古音do。但形似凡,甲骨文凡=帆的本字,常常与舟表示近义,帆=船。但以前的古笔墨学家多将凡=盘,也有一定道理。
可能上古的农人夏天赤膊干活,不穿上衣。秋日开始穿衣服。以是不用加衣,而是受衣。诗经传抄为授衣,应为后世写错字。这也解释在周朝或更早时期,受-授是一个字,不分。后世区分了受-授的方向,而诗经流传过程中可能会错意思,将本诗的穿衣-受衣理解为给衣(授衣)。
3、觱发-栗烈,于夯注均释义为寒风。这点我不赞许。
(1)發=射出、出发、刮风。栗=战栗、寒战。可见,一个表示风声,一个表示寒冷。这也符合季候,十一月没有十仲春寒冷。
(2)觱=上古一种角制乐器,类似当代唢呐,其形制流传为当代的筚篥(bì lì),即觱篥,也称管子,传统双簧管乐器。这是许慎、徐锴的注释,个中,许慎提到,这种乐器最初是用来惊马,应为战役用场。可以想见觱篥的声音是尖锐的,令人不安,当代人熟习唢呐,也可以感知唢呐的确刺耳。
(3)后世另造:㓖冹。应为音译。并非本字。
4、耜从以,古音di。应为当代犁的本字,是一种耕地的农具。三之日=农历一月,这时候开始犁地,解释上古春天开始播种,而不种越冬的作物,例如,冬小麦。
5、举趾=抬起脚,表示出门。冬天人们是农闲,不出门,开春出门种田,这是举趾在本诗中的意思。
6、妇子=老婆孩子,一家人。
7、馌从盍,盍从去,去从口,古音co。该当通谒。表示前往。先哲一样平常理解为送饭。欠妥,送饭的事一样平常是女人和孩子去做,男子一样平常在田间劳动,而本诗中,墨客与老婆孩子一起去田里,恐怕不是去送饭,而是全部参加劳动。同我妇子=与我老婆孩子一起。这个同字,至关主要。
8、畯(㽙)从允,允从人,古音cong。
实在,夋从允,这也表示了c→d辅音演化。夋组字多为d辅音,例如,俊,皴,骏,梭。
先哲考定,田畯为西周时卖力管理奴隶种田的官员。可能类似生产队长之类。
诗经154-2七月注释3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2.七月流火,玄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ng+i
附注:
由于篇幅所限,本节解析第二阕。
1、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七月流火,玄月受衣。
与上一节重复,意思是节令变革之快,夏天火热,秋日溘然变凉。大概有商周更替之慨。见上一节。
2、本阕后面描写的是春天景致,如采摘桑叶、采摘蘩草(白蒿)。桑叶是用来养蚕,白蒿是用来当菜吃。现在福建人仍旧用白蒿的叶子当艾蒿叶子用,而且称之为艾叶,用来做面食里面的辅料,有绿色和暗香,而且驱虫防疫。见:诗经13-2采蘩注释1;
3、采蘩一句,与诗经第13篇《采蘩》雷同: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采蘩》一诗为讽刺诗,既然本诗的描述办法与其相似,应有渊源,可能是同一个作者,也可能是同一个期间的作品,有借鉴。
本阕结尾:「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有凄凉意境,彷佛呼应了这种讽刺。见:诗经13-2采蘩注释2;
4、仓庚,听说是黄鹂鸟。我认为,仓=苍=深颜色(例如玄色、灰色),庚=黄,古音cong(工)。仓庚=苍黄。
5、懿筐,个中,懿从壹或壶,但从金文懿的字型上看,左边也类似亚字,不过,无论壶-壹,还是亚,古音均为cu。发生了i o二象性。见:亚、假、义通假考;亚=墓本字考及其对初音理论的支持;闭b-d辅音变革考、南阳方言圪geh=一(壹)古音考;
由此可以推断,这种懿筐该当是一种圆筒型的筐,比较深,不是南阳常见的船型。类似背篓,可能便是背篓,不是手提的,而是背着的。
第二阕,墨客、以女性的口吻书写,但是第一阕墨客却以男性的口吻书写,以是,本诗绝不是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公,而是多条线索和脉络,多个故事缀结而成。
6、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这个女,并非=汝,而是墨客在第二阕描述的女主人公,采桑女、采蘩女。此女心中伤悲,可以联系到诗经第13篇《采蘩》,个中,女子为贵族府上采蘩,劳碌完之后,就赶紧回去了,没有得到主家的任何薪酬和感谢。
而在本诗中,女子竟然要与公子一同回家,可见,女子并不愿意与公子一起回家。而且,公子是贵族公子,女子为贵族干活,完事了贵族公子还要随着她一起回家,而不是让她留在贵族家,这是为什么?
可能这正是女子伤悲之处。公子随着女子回女子家,这不是正常征象。解释贵族家里或贵族公子并不会把女子当成一个妻妾,而是随手玩弄、随手可抛弃的工具。公子与女子一起回到女子家,肯定是公子看中了女子,要发生关系,但公子并不是约请女子在府里,而是直接去女子家中,这是一种对女子百口的不尊重,以是女子伤悲,这种悲情不仅是作免费的劳役,而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殆=大概,不愿定。
及=随着,追上。解释公子骑马或乘着马车,而女子步辇儿,两人并未同车,而是一前一后,丝毫没有怜喷鼻香惜玉,这是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奴隶始终是奴隶,纵然主子看中了奴隶的姿色,玩弄一番,也不会改变奴隶的地位。见:及=逮本字考;隶=逮本字考;
8、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个中,微=小,行=道路。微行=小路,可能指的是田间沟边,由于无论桑树还是白蒿,都不是种在田里的,而是野生的,桑树种在居民区附近,白蒿便是一种野草,长在荒地上。
爰=哪里、那里,是表示地点的代词,可以作疑问代词,=where。诗经中多次用到,例如,
①诗经第31篇《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个中,爰-于同时涌现,如果都是疑问代词=哪里、where,则涌现重复。以是,当时在注释《击鼓》时,我认为爰=如何,how。见:诗经31-2击鼓附注4;
②诗经第31篇《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个中,爰=如何,为何,how,why。疑问副词。并不宜释读为地点。见:诗经32-2凯风注释1;诗经32-2凯风注释2;
③诗经第48篇《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个中,爰=何处、如何、where、how,均能阐明。
④诗经第50篇《桑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瑟)。
个中,爰=which,仅仅是连接代词,指代前面的树种,爰伐琴桑(瑟)=伐爰琴桑(瑟)=伐之为琴桑(瑟)。这里,爰仅仅为代词,并非疑问词。
⑤诗经第113篇《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个中,爰=如何、哪里,都是可以的,作为疑问代词、副词均可。
⑥诗经第178篇《采芑》: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
个中,爰=那里,不是疑问词,仅仅是代词,亦集爰止=亦集爰止爰。
⑦诗经第184篇《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个中,爰=在那里,陈述句的地点代词,=where,in which place。并非疑问代词。
⑧诗经第189篇《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个中,爰=在那里,同上。并非疑问代词。
综上,可见,爰不一定是疑问词,而可以在陈述句中作为代词或副词,表示地点或办法,可能=于焉的合音,也可能=安,表示地点,也可能=焉。
放在本诗中本阕中,为陈述句,表示地点,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个中,爰=在那里,在微行(小路)上,采嫩桑叶。
9、祁祁,=黑漆漆,黑压压的一片,形容多。以前阐明过,见:诗经13-2采蘩注释1;诗经13-4采蘩今韵;
10、遵,=沿着,遵照。遵彼,这个组合,在诗经中涌现过,例如,
诗经第10篇《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当时认为,遵=奠,通假字,由于金文时期,遵-奠字形相似,剖析见:诗经10-2汝坟注释1;诗经10-4汝坟今韵;
现在看来,本诗的遵字,的确是沿着之义,并无祭奠之义。如果《汝坟》的遵字也按沿着阐明,也也能阐明得通,也不必按照先哲那样,将汝坟=汝河岸边;可理解为沿着你(汝)的宅兆,为清明节俭墓的常见策略,在南阳地区,清明节一样平常是上坟,打消坟上的杂草和杂树,避免根系毁坏墓室。
到底本诗的遵彼,与《汝坟》一诗的遵彼,是相同还是巧合,都有可能。待考。
诗经154-2七月注释4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ng+i
附注:
篇幅所限,本节阐释本诗第三阕。
1、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七月八月相接,该当表示不了景象转冷,但农历八月涌现白露,对应于芦苇,如诗经第129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表明景象转凉,是可能的。流火,前面两节剖析过,指的是热浪。本阕的萑苇,则暗指白露季候,代表着风凉。
萑=?
自古注音多变,有的说读作追,有的说读作鹳,有的说读作蓷。自古释义也多变,有的说指的是长高的芦苇,有的说是益母草,有的说是一种大麻(用于织布),有的说是一种猫头鹰。
这个字甲骨文时期就大量存在,该当是常见的事物。
我认为:萑=芦竹,与芦苇有差别,但同属禾本科植物。由于农历八月份,已经白露,芦竹丛已经开始干枯,野鸡喜好躲在干草丛和芦竹丛中,由于芦竹植株比芦苇高大,更随意马虎隐蔽大鸟,野鸡和其他大鸟,更喜好躲在芦竹丛中,而非芦苇丛中。
白鹭躲在初秋的芦竹丛
图片来自:沙家浜湿地小科普:芦苇、芦竹、花叶芦竹;
从读音上来说,萑从隹,古音di,应靠近荻,而且芦竹与芦荻也很相似。也可能在上古,萑=荻。且,萑早于荻。
2、蚕月=三月,既是同音或近音,也是同义。早春桑叶嫩,可以喂蚕。
3、条=光秃秃的枝条,由于有些枝条枯去世了,春天并不萌芽,这部分枯枝须要定期修剪,也便是下文的「以伐远扬」。
4、为什么是「远扬」呢?由于有过林木履历的人知道,春天的枝条长满了新叶或者比较大的枝条发出了新枝条,都会由于水分和额外枝叶的重力有所下垂,而枯枝却兀自独立,颇为显眼,这就形成了远扬的视觉差。实际上,枯枝并不一定比抽芽的枝条更长更远,而是在视觉上更加突兀。南阳方言:枝杈着。
以是,墨客要拿着斧头去砍掉这些枯枝。
5、为什么「伐」字在这里不能理解为征伐呢?由于本阕的后面提到为贵族公子做衣裳,以是本阕描述的是女性,而非战士,以是「伐」字不能作为讨伐讲。
6、猗彼女桑,这个猗=游,指的是随风摇摆,由于长满嫩叶、新苗、嫩枝的桑树会随风摇摆,充满活气。尤其是,新生的嫩枝很优柔,犹如柳条一样。
猗从奇,奇从立,立从大,古音di,但在诗经中,猗字均为o元音,这是发生了i o二象性,以前剖析过多次,见:诗经148-3隰有苌楚上古音大概;诗经148-2隰有苌楚注释1;诗经112-3伐檀上古音大概;诗经106-3猗嗟上古音大概;诗经55-1淇奥押韵;诗经55-2淇奥注释3;诗经112-2伐檀注释2;
7、七月鸣鵙。
鵙ju(鴂jue)=伯劳。个中,鵙从贝,古音bi。鴂从夬guai,古音bi,例如,携手mei。伯从白,古音bi。可能有传承关系。
伯劳「夏至应阴而鸣,冬至而止」,指的是伯劳在一年中阴气由成长到壮盛这段期间鸣叫。反响了节令交替。由于夏至为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夏至之后则景象逐渐降温。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冬至后则景象逐渐升温。以是,伯劳之鸣叫生动正是一年中气温低落的全体阶段,这对应了前面的七月流火,由于流火=热浪,形容夏天之酷热。
七月流火vs七月鸣鵙,虽然处在同一个节令,但表达的正是物极必反,最热的节令,反而开始了气温低落。这可能也有周代商的伤感。
8、八月载绩。
载=有。通假字。载从哉,哉从才,才从十,古音di。有在诗经中,为i元音,发生了i o二象性,古音di。
例如,载歌载舞=又歌又舞、有歌有舞。
这点在本诗中均利用,例如,
第二阕的:春日载阳=春日有阳,=春日有太阳,=春日晴天。
第三阕的:八月载绩=八月有绩,=八月有绩麻这种活计。
载玄载黄=有玄有黄,对麻纤维或夏布进行染色,有染成玄色的,也有染成黄色的。
9、我朱孔阳。
先哲多认为,说的是女子用赤色染布很鲜艳,这样紧接后面的:为贵族公子做衣裳。逻辑上没错。
古代赤色一样平常用赤铁矿或丹砂染色,但随意马虎掉色,周朝开始利用茜草染色。见: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但我认为,本阕提到的朱,如果指的是一种颜色,该当是红日的颜色,类似当代意义的橙赤色,而非真的鲜赤色。由于墨客用到「孔阳」,虽然先哲理解为鲜艳,润色赤色,但我认为更合理的阐明是太阳的赤色,太阳呈现赤色一样平常涌现在朝阳或夕阳,尤其是清晨的太阳,又大又圆,而且发红,傍晚的太阳虽然大,但有些扁。以是,孔阳=又大又圆的朝阳,是一种橙赤色、橘赤色。
此外,还有一个笔墨学上的例证:朱从木,最初的时候指的是一种树木。山海经记载,这种树的皮是赤色。说文记载,这种树的芯材是赤色,为松柏类。我认为都不对,朱=株=柘树。以前剖析过,见:诗经144-2株林注释2;柘树提取的柘黄,是南北朝之后天子的专用颜色,其颜色偏黄,并不是正赤色。在《株林》一诗等分析过,株从朱,古音du,柘从石,古音do。株=柘的本字,指的是柘树。那么,由此可知,甲骨文时期的朱,指的便是株树,或柘树。那么商周期间的朱色,指的并不是鲜赤色,而是橙赤色或橘赤色。
综上,与先哲理解不同的是,我认为,朱=橘赤色。孔阳=清晨的太阳,显大,橘赤色、橙赤色。
孔=大
阳=太阳
孔阳=大太阳=朝阳(也有可能是夕阳)。为橙赤色(橘赤色)。
朱=株=柘树=柘黄色=橙赤色
柘黄色卡
上图来自:中国传统色:柘黄 - 知乎;
但还有一种可能,孔=颜、艳,孔阳=艳阳。由于颜-艳的古音均可能为cong,与孔的古音相同。以前剖析过,见:孔子本来姓颜,孔颜同音考;
如果是这样,则我朱孔阳=我朱艳阳,而朱=橘赤色,仍旧不变。由于太阳的赤色介于黄色之间。
诗经154-2七月注释5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o+ng+i
附注:
篇幅所限,本节剖析第四阕。
1、蜩=蝉,不知其音变关系。
南阳方言:知了,zyi lior
山东黄县方言:蛣蟟
山东栖霞县方言:蝍蟟
山东青州方言:蠽(䘁、蠘)蟟
山东济南方言:截柳
见:闻声识蝉:北方最常见的四种蛣蟟(知了);
无论知、蛣、蝍、蠽、截,古音均为di。而非do。以是,这并不是蜩的来源。
蝉,古称螗,古音均为dong,存在明显的通假。蜩古音do,可能是dong的鼻音脱落。
此外,山东方言也有:蛁蟟。个中,蛁从召,召从刀,古音do。蛁=蜩,应为通假,今音均为diao。虽然古籍上、上述《闻声识蝉》一文的作者认为,蛁蟟是一种绿色的蝉,体型较小,但我认为,不确。由于本诗中,五月鸣蜩,显然并不是较小的那种蝉(南阳方言:热娘。古籍中记载:蜋蜩)。
以是,我认为,蛁-蜩,古音do,最大可能是蝉古音dong的鼻音脱落,而非其余的品种。
2、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个中,获的古字应为穫,=收成=收庄稼,指的是春季播种的作物,夏秋收成。
陨萚,个中,萚=苦菜,菊科植物,以前剖析过,见:诗经植物考:萚=苦菜花;
例如,诗经第85篇《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见:诗经85-2萚兮注释1;
可见,陨萚=苦菜花或蒲公英的飞蓬随风飘落,指的是秋日的场景。
3、四月秀葽。
先哲多将葽=远志,一种药草。我认为对应于后文的收成,葽形容庄稼更得当。
葽=腰,指的是庄稼拔节,长势喜人。秀=高,如,木秀于林。秀葽=秀腰=庄稼拔节。
由于腰的造字很晚,最初是要字,墨客在创作此诗时,选择要+草,形容作物的腰部。
4、同,=一起。指的是上文的貉子皮制作的裘,狐狸皮制作的裘。两种裘都准备好。
这个同字,在第七阕也涌现:我稼既同。这里的同,也是一起之义,详细指的是各种春耕庄稼在秋季(农历十月)成熟,收成。
5、再谈获-葽,如果收成的时令是农历八月,那么符合春小麦的收成月份。而这个葽=腰=拔节,也符合春小麦拔节的月份。之以是要重新谈论,是由于本诗第七阕提到的各种农作物收成,是在农历十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无论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还是大麦、青稞,其收成时令都不是农历十月,而是更早。
以是,我认为如果本阕的八月收成属实(符合现在的小麦和大麦实际),那么第七阕的十月收麦子该当是缺点的,那个十月可能是笼统的观点,是所有庄稼全部收完的时令,个中麦子在十月之前早已收成。
可见,墨客只是拍脑袋创作,并不一订婚自种田。大概墨客是贵族,知道纳粮的月份,误以为那即是收成的月份,实在不然。
6、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这句话显然是打猎场景,结合上一句的打猎貉子和狐狸,可看出本阕的主人公是男性,而且很可能是贵族身边的武士,其本身可能也是低级贵族,而非奴隶,由于古代军事都是贵族职业,打猎这种事,都是少数人的职责和事情。虽然比较于公子、公,墨客描述的武士属于奴隶,但相对付奴隶,武士的权力就大多了,毕竟在本阕中,也能将一部分猎物自己留下私用。
(1)载,=又/有,古音di。前面剖析过,见:诗经154-2七月注释4;
(2)豵zong,=半年的小猪;
(3)豜jian,三年的大猪;
(4)缵zan,先哲释读为:连续。放在本诗中,我无法理解其意义,缵的金笔墨型我也无法判读。
存疑。
诗经154-2七月注释6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5.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附注:
篇幅所限,本节阐释本诗第五阕。
1、斯螽=螽斯=虫子。指的是夏天的各种飞虫,如,苍蝇、蚊子。诗经中多次涌现,例如
①诗经第5篇《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个中,螽斯=虫子。指的是蚊子和苍蝇。
②诗经第14篇《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个中,阜螽=土虫。指的是土坡打洞生活的虫子。
③诗经第168篇《出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与上面②相同,可能为同一个作者,也可能是沿袭。
④本诗,诗经第154篇《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个中,动股-振羽(翅)形成比拟,可知,本诗的螽并非飞虫,而是会跳跃的。可能指的是土虫,与上面②③的阜螽类似。
不过,既然斯螽vs螽斯,可能是同一类虫子的不同期间。农历五月为夏至,端午,一年中景象最热的时候,这时动股(大腿)的虫子可能是土壤中的知了(蝉),夏天开始破土而出,大概古人误以为知了每年会冬眠,这个时候才开始醒来钻出地面(实际上,蝉的幼虫在土壤中不会冬眠,一贯生存数年,才出土)。
呼应下文的:六月莎鸡振羽。可知,莎鸡应为知了的成虫,带了翅膀。也即,莎鸡=斯螽的成虫阶段。
2、由上文1可知,莎鸡=知了的成虫,蝉,农历五月底,六月开始鸣叫。并非特指某种鸡,由于鸡一年四季都活动,家养鸡乃至一年四季都下蛋,只是冬天下蛋少一些而已。上古纵然没有家养鸡,只有野鸡,那么野鸡的活动也绝非夏天开始,由于鸟类春天就开始生动了。
以是,本诗的莎鸡并不是一种鸟类,仍旧是一种昆虫。特指蝉(携同党)。
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一句说的都是蟋蟀。这是古人的不雅观察,实在不尽然。墨客以为:夏天蟋蟀在野外里,景象渐冷后,蟋蟀进入屋子。实在,这只是墨客的不雅观察,并不一定是事实。家里的蟋蟀可能是另一个品种,与野外里的蟋蟀不同,而野外里的蟋蟀也有很多品种。据我不雅观察,家里的蟋蟀更小,有一些在灶台里钻的,颜色很白,并不外出。
须要把稳的是:
①户,=窗户,而非门户。
②床,=睡的床,并非后人解读唐诗(床前明月光)的所谓胡床(马扎、板凳)。
③宇,=栋梁,屋子的骨架。
屯子的床在窗户阁下,在宇→在户→床下,是一种递进关系,墨客要表达的是蟋蟀怕冷,越来越靠近人。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这里存在几个难点,古贤注释有误,增加理解难度。
①穹,=圆顶。指的是毡房,蒙古包。而不是泥瓦房。当然也可能指的是孔洞,穹-孔古音相似或相同,可制定为古音cong(工)。
但无论是穹顶,还是孔洞,都指向同一个东西:蒙古包顶棚的天窗。
②向,=门,指的是蒙古包的门。
③户,=窗,指的是蒙古包的窗。
④窒,=窒息,闭塞,堵住。
⑤墐,=堙,用土掩埋。
这解释在诗经时期,北方一些地方的汉人生活习气类似本日的蒙古人,这也暗示了蒙古人的汉族起源。不再赘述。
而先哲经学家每每难以接管这种相似性,将穹=穷,穷尽。向=朝北的窗户。大谬!
我在屯子终年夜,不知道有朝北的窗户,纵然有,也是临路的屋子。一样平常屋子不会朝北开窗的,只会朝南开窗。
4、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嗟,=太息。为悲剧,均为讽刺诗。诗经中涌现多次,不再赘述。
妇子=妇+子=女人+孩子。
曰=说,名曰,号称,谎称。
改岁=?此处最难堪解。诗中提到,冬天这对母子才进入蒙古包,而以前不在这里住。这究竟是上古的一种风尚,还是别有缘故原由?
考虑到嗟=太息,为悲剧,为讽刺诗,则这并不是风尚,而是一种悲惨的境遇。我妇子=我这个妇+子,≠ 我的妇子。这一阕,墨客以女性身份自况,讲述自己与孩子的悲惨境遇。冬天了,谎称改岁,进入这个蒙古包居住。由于嫌冷,把门窗都关上,天窗也关上。那么他们怎么生火做饭呢?难道不排烟?
可能前面所谓的熏鼠,指的便是熏人,知道这种密闭门窗的做法虽然保暖,但不利于做饭,会呛人,不止熏老鼠!
这种将人鼠类比的手腕,不是一种夸年夜,但突出了讽刺效果。
古时冬天冻去世人很常见,纵然在盛世也是如此,而且棉花在宋元时才大规模运用,上古期间中国并无棉花,贵族当然可以用皮毛大衣御寒,乃至用更贵的蚕丝绒做棉芯。但普通百姓恐怕无以御寒,只能靠不出门,关闭门窗。以是,对付古人来说,冬雪是非常恐怖的景象。见: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这样看来,墨客要表达的并不是冬天躲进蒙古包,春夏秋季住在别处,而是一贯住在蒙古包,只是冬季把门窗封起来,不再走动而已。纵然在当代屯子,在冬季,的确进入相对休眠的状态,除了春节相互登门拜访,平时的确险些不出门。可以想见,在缺衣少食的上古,为了不被冻去世,人们更不愿意外出了。从而形成一种冬天封门静处的风尚,称之为过年,也便是本诗所谓的:改岁。
本诗所提及的过年,指的是从农历十一月开始,这也与现在的历法不同,前面注释1就提到过。
依此角度解读,则本诗虽为悲剧,讽刺诗,但基本属于墨客自嘲,只是道出平民之苦,以苦为乐,将苦难也作为节日渡过,可能并非讽刺周朝百姓之悲惨田地。但是,也不用除这种讽刺意味,毕竟,任何时候贵族肯定不怕冬天寒冷,更不会封门不出。
诗经154-2七月注释7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o
附注:
篇幅所限,本节剖析第六阕。
1、亨,=烹。
2、葵,=苘qing麻(青麻)。我此前误认为家乡小时候种的苘麻叫做黄麻,并在注经前些篇目误将其称为黄麻。现在改正。
苘麻
苘麻属于锦葵科。而非现在常见的秋葵(也属于锦葵科,但原产于印度)。
秋葵
目前,超市用来当菜吃的葵菜,便是秋葵(原产于印度),而诗经中记载的葵菜,指的是现在的苘麻,当代人已经不再食用,而是用来制作纤维,用于绳索、麻袋等。
我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吃过苘麻籽,还没有完备变色时,吃起来有点甜,而本诗中所谓的烹食,可能都是在苘麻籽尚青时,大豆还是青豆时,就采摘食用了,而不是等到完备成熟变硬了才去煮食。
3、菽,=大豆。
4、瓜,=南瓜。西瓜和甜瓜都是夏天成熟,而非农历七月。符合秋日成熟的只有南瓜(有的地方称为北瓜)。
5、壶,=葫芦瓢。
6、郁,=郁李。
7、薁yu,=蘡薁,山葡萄、野葡萄。原产中国,果实较小,与汉代从西域传入的葡萄不同,后者较大。
8、叔=掓的本字,本义为拾取,叔从尗,尗从小,古音do。以前剖析过,见:声符的细分;但当时并不理解叔的造字本义,只是根据从手,推测其为一种动作。结合本诗,可知,叔=掓的本字,掓造字很晚,是又失落去了手形之后,后世又添加了手旁。虽然现在字典上,掓=拾,但并不代表甲骨文时期的叔=拾。由于尗从弋,而弋应是一种带倒刺的箭矢,用来猎取飞禽。例如,去世从歹,歹从弋,一起剖析过,见:去世从歹,歹从弋,古音di;列从首古音do、歹从弋古音di;
不过,结合弋-叔-掓的联系,叔最初的意思可能是,用带有绳子的箭矢(弋)命中飞禽之后,前去探求箭矢和猎物,既回收弋,也顺便拾取落地的飞禽。这样一来,叔=拾的联系就建立了。
如果引申过程如此,那么,叔最初的造字本义并不是大略的拾取,而是拾取箭矢的同时收成猎物。
9、苴,=干草。有人认为苴=大麻,实在不然,由于大麻果实成熟的韶光是农历七月,而非农历玄月。而野草的确是农历十月枯萎。
此外,结合后面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可知,这里说的是做饭用的柴火:
①苴=干草(用来文火)
②荼=茅草花,例如,芭茅花(用来引火,由于古代没有火柴或打火机,古人用燧石打火,须要用绒细的材料引火)
③樗=臭椿树劈成的木柴(用来大火)
芭茅花
诗经154-2七月注释8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7.玄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u+ng
附注:
篇幅所限,本节剖析第七阕:
1、麦,处于偶数句,按理须要押韵。以是,这里的麦,可能是穆字,指的是大麦,见:穆=麰本字考;诗经131-3黄鸟上古音大概;
2、麻,可能指的不是苘麻,而是苎麻,由于苎麻种子成熟确实在农历十月份。由于古代夏布用来制作衣服,而苘麻的纤维不太结实,该当不适宜做衣服,蓖麻的纤维更差。最得当的是苎麻。
火麻(大麻)果期是农历八月。
3、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如果这八个字指的是详细的八种庄稼,那么:
①黍=小米、黄米
②稷=高粱
③重=重茬的庄稼,也便是一年两熟的第二茬,指的是晚稻,或者是头年种的这个庄稼,第二年接着种,一样平常肥力不敷,不如头茬的庄稼长得好。虽然在北方很难明得一块地重茬,但在南方,双季稻和三季稻都是存在的,也即,同一块田地,可以重茬种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至于为何不会涌现虫害,须要进一步理解。
双季稻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栽种和收成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同理,三季稻便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栽种和收成三季水稻。
④穋=补种的稻,晚稻。穋从翏,古音bo,=补,意思是补种。未雨绸缪的缪,本义也为补。以前剖析过,见:诗经118-2绸缪注释2;
⑤禾=大米,稻米
⑥麻=苎麻
⑦菽=黄豆
⑧麦=大麦
4、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①嗟,=太息,为悲剧,讽刺诗。
②同,=一起,全部收成。
③上入,=上交,上贡,缴纳,交公粮。入→内→纳,同源。
④执宫功,=得到官府记录在案的功劳。例如,某某家今年交公粮多少担。而前辈经学家多将此理解为男人进宫服劳役。这点我是反对的。由于后文接着描述了许多劳动,例如割巴茅、纺绳子,修缮屋顶等,都不是在宫中的劳作,而是在自己农田和家园的劳作。一贯忙到来年春天重新播种五谷。墨客要表达的确切意思是,农夫一年到头都在劳碌,十月收成之后,本应出于农闲时令,但农夫还要割巴茅(用于苫房),纺绳子(各种用场),修缮屋顶(苫房),这些一部分该当是女性的事情,例如,纺绳子,但墨客将各种劳作领悟在一起,不分男女,是将形象凝聚了。上古妇女不裹足,与男人一样劳作。
5、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①昼,=白天。
②宵,=夜里。
③于茅,在茅草丛中,意思是网络茅花(可以引火),收割茅草(用于苫房)。
④索綯,要分开讲。
(1)索,用双手搓绳子,这里一样平常指的是较粗的绳子。索的甲骨文金文均从双手,从丝绳,为表义,指的是用手搓绳子,也可能表音,手为声符,古音do。发生了d→s擦化。
(2)綯,从匋,而匋=陶的本字,匋从伏(勹bao),从缶,最初读作bo,发生了b→d音变。以前剖析过,见:荀伯大父盨铭文释读;同源字的合并多音节征象;
而制作陶器最主要的工具是转轮,将陶土放在转轮上,古时为脚力驱动,双手用于在旋转的陶胚上塑形,因此,匋-陶可能引申为一种类似纺锤的工具,还可能引申为一种旋转的动作。这样理解的话,綯=用陶轮纺线、纺细绳子。
绹
上图来自:纺织业的抽芽:新石器期间的纺轮与纺锤_图案;
6、亟其乘屋
①乘,=登上(木构造)。而且乘-登古音可能相同或相似,均为dong。
这里引申为登上房顶修缮房屋,由于古时为茅草屋,隔一段韶光腐烂,有漏洞,须要及时补充茅草,进行修补。所谓:苫房。
同时,苫从占,古音dong,也即,乘-登-苫古音相同,可能存在通假。
②亟,=亟需、抓紧。表示赶紧。
亟的甲骨文应为一种刑罚,去头去脚,也即,亟=殛的本字。以前剖析过,见:诗经101-2南山崔崔注释1;诗经54-2载驰注释1;
但在这里,明显是引申义,指的是紧急,赶紧。
其,副词,表示强调。当代汉语仍旧沿用,例如:极其恶劣。
7、其始播百谷。
第一节就剖析过,这里指的是来年三月,开始播种。墨客视为一年之始。可见古人历法与当代不同。见:诗经154-2七月注释1;
诗经154-2七月注释9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8.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
ng+o
附注:
本阕描写的场景仍旧是农闲时令,大家制作冰块,吃年饭,登门祝福,与现在的过年场景类似,只不过不同的是,上古并不是平民之间相互串门,而是平民到贵族家中相互拜访,所谓公堂,这便是说,在墨客所处年代,公堂≠ 宫,进一步验证第七阕所述的:上入执宫功=交公粮,而非前辈经学家所谓的:上入执宫功=男子进入宫殿服劳役。可见,上古的阶级森严,平民能打仗到的仅仅是地方贵族,也即公族,虽然知道自己纳粮是交公粮、皇粮,但平时并不打仗宫廷。澄清了这一点,接着剖析其他难点:
1、冲冲,应为拟声词,指的是在冰面上开凿的声音。=咚咚。沖(衝)古音dong。
2、正月(三之日)气温回升,冰块会融化,这时要放在冰窖中,所谓凌阴。
3、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这里讲的是过年,吃羊肉饺子。但并非春节,而是在农历仲春份,韮菜长成时。羊肉和韭菜都是温补之物,这对应于燥热、躁动,可能便是本文的:蚤。
指的是补充温阳的食品,欢迎春天到来,而春天在古代也是交配的时令,这些都是干系的:要多补充营养,才能搪塞春天的躁动。
而前辈经学家多将蚤=早=早春,虽然不差,但彷佛忽略了羊肉和韭菜的温补意味,骚膻之味。
4、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里描写的聚餐和祝贺场景,仍旧是过节场景,并非发生在现在的正月春节,而是发生在仲春(四之日),对应于上文的: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①朋酒,与朋友饮酒
②斯飨,=撕飨,=大口吃肉
③称,=对称,碰杯,祝酒
④兕觥,牛角或犀牛角做的大羽觞,后来也指代青铜制作的类似大羽觞
⑤曰杀羔羊。
杀羔羊,是一个完全的动宾构造。曰字多余。如果是实词,=说话、叫喊,则是一种浮夸的行为。前文写了朋酒斯飨=与朋友大口饮酒、大口吃肉,可能在这个节骨眼,嘱咐部下,如果不足了就再杀一只羔羊。曰,号称,呼喊之义。
⑥先哲多将朋酒斯飨=放两杯酒,供大家享用。我认为这是错的。古人饮酒与用饭,用的不是同样的动词。飨从食,食从㿝(豆),是一种盛米的饭碗(簋),是用来用饭的,不是用来饮酒的。以前剖析过,见:南阳-襄阳地名缘起;
酒-飨,并不构成动宾关系。
以是,朋酒就算是两杯酒,也不是后面飨的宾语,酒-食是分开的。我认为,朋酒vs斯飨形成类比,酒=饮酒,为动词,朋润色酒,犹如斯润色飨,这里指的是饮酒吃肉的办法,而非单单饮酒,或摆放着两杯酒。
诗经154-3七月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di do do co, co do do ci. ci di ci bi bo, ci di ci di do. bu ci bu ci, co di do di? dong di ci cu di, di di ci do di. dong co bi di, co bi dong bi. di dong di ci.
2.七月流火,玄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di do do co, co do do ci. dong ci di dong, di bing dong cong. cu di cu cong, dong bi bi cong, cong do do dong. dong ci di di, di bong di di. cu ding dong bi, di di cong di dong bi.
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di do do co, bi do di cu. dong do do dong, do bi bo dong. di bo cong dong, do bi cu dong. di do bing bi, bi do di di. di cong di cong, co du cong dong, co cong di dong.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di do do co, cu do bing do. bi do ci do, di do cong do. ci di ci cu co, do bi cu di, cu cong di di. ci di ci ci dong, di dong co cong. cong di ci dong, cong cong cu cong.
5.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cu do di dong dong cu, co do do ci dong cu. di do di du, bi do di cu, co do di cu, di do di do du co dong cu. cong di cong do, di cong dong cu. do co bi di, co co ci di, du di di du.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co do di do di co, di do bong ci di do. bi do bo do, di do do do. co di dong do, di co bi do. di do di cu, bi do dong cu, co do do du, di du ding cu. di co dong bu.
7.玄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co do du dong bo, di do do co do. du ci dong bo, co bo do bi. do co dong bu, co do ci dong, dong du di cong cong. do ci cu bo, do ci do do, ci ci dong cu, ci di bo bi cu.
8.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ci di ci do bing dong dong, dong di ci do cu bing cing. di di ci ci do, cong cong di co. co do do dong, di do do dong. bong do di cong, co do co cong, di bi cong dong. dong bi di cong: cong do bu cong!
□□□□,□□□□。□□□□●,□□□□●。□□□,□□□?□□□□,□□□□。□□□,□□□,□□□。i+o
□□□□,□□□□。□□□◆,□□□◆。□□□◆,□□□◆,□□□◆。□□□,□□□。□□□,□□□□□。ng+i
□□□□,□□□□。□□□◆,□□□◆。□□□◆,□□□◆。□□□,□□□。□□□◆,□□□◆,□□□◆。ng+i
□□□●,□□□●。□□□●,□□□●。□□□□●,□□□,□□□。□□□□◆,□□□◆。□□□◆,□□□◆。o+ng+i
□□□□□●,□□□□□●。□□□●,□□□●,□□□●,□□□□□□□●。□□□●,□□□●。□□□,□□□,□□□●。o+i
□□□□□●,□□□□□●。□□□●,□□□●。□□□●,□□□●。□□□●,□□□●。□□□●,□□□●,□□□●。o
□□□□●,□□□□●。□□□●,□□□□。□□□●,□□□◆,□□□□◆。□□□●,□□□●,□□□●,□□□□●。u+ng
□□□□□□◆,□□□□□□◆。□□□□●,□□□●。□□□◆,□□□◆。□□□◆,□□□◆,□□□◆。□□□◆:□□□◆!
ng+o
附注:
1、薁从奥,奥从采、从手,彷佛存在古音do的阶段。但在诗经中,采为i元音,可能经历了i o二象性。若按照从采、从手作为声符,则古音do。经历了d→零化。但并不愿定,这里采取古音co。
2、言从辛,古音ding。但这里取cong,以适宜今音yan。但可能存在i o二象性。
3、凌从夌,夌从文,古音bing。但为何本诗中同时涌现冰-凌。不解。可能当时读音未必完备相同。
4、万从人,古音cong。萬-万存在不同的音变,萬可能最初为b辅音,例如,邁。以前剖析过,见:诗经152-3鸤鸠上古音大概;
5、裘从求,求为裘的本字,但在诗经中裘-求的押韵不同,以前剖析过,见:诗经130-1终南押韵;诗经130-3终南上古音大概;诗经146-3羔裘上古音大概;
诗经154-4七月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七月流火,玄月授衣。一之日觱彻,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地。田畯至喜。
2.七月流火,玄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黄。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4.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衣。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5.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域,八月在宇,玄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铺。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除夕,入此室处。
6.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葫,八月断壶,玄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7.玄月筑场坝,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麦菽。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8.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洞。四之日其蚤,祭韭献羔。玄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i+o
□□□□,□□□□。□□□◆,□□□◆。□□□◆,□□□◆,□□□◆。□□□,□□□。□□□,□□□□□。ng+i
□□□□,□□□□。□□□◆,□□□◆。□□□◆,□□□◆。□□□,□□□。□□□◆,□□□◆,□□□◆。ng+i
□□□●,□□□●。□□□●,□□□●。□□□□●,□□□,□□□。□□□□◆,□□□◆。□□□◆,□□□◆。o+ng+i
□□□□□●,□□□□□●。□□□●,□□□●,□□□●,□□□□□□□●。□□□●,□□□●。□□□,□□□,□□□●。o+i
□□□□□●,□□□□□●。□□□●,□□□●。□□□●,□□□●。□□□●,□□□●。□□□●,□□□●,□□□●。o
□□□□●,□□□□●。□□□●,□□□□。□□□●,□□□◆,□□□□◆。□□□●,□□□●,□□□●,□□□□●。u+ng
□□□□□□◆,□□□□□□◆。□□□□●,□□□●。□□□◆,□□□◆。□□□◆,□□□◆,□□□◆。□□□◆:□□□◆!
ng+o
附注:
1、亩从母,古音bi。在本诗中为i韵,但今音mu,不押韵,须要修正。亩→地。意思附近,指的是田地。
2、岁→月。为了押韵。原文中,褐-岁押韵i,但今音不押韵,须要修正。褐今音he,月今音yue,可以粗略押韵e。
3、觱发→觱彻。原诗中,发-烈在古音中押韵o,但今音不押韵。彻che-烈lie今音押韵e。同时,彻=吹彻、洪亮,与發(吹响)有干系。
4、庚→黄。由于仓庚为黄鹂。在当代汉语中,庚为eng韵,与阳ang不押韵。黄ang与阳ang押韵。
5、鵙→䴙,古音bi。虽然不是同一种鸟,但音同。䴙=油鸭(鸊鷉piti),鵙=伯劳。而且伯劳与油鸭的繁殖期重合,故这种修正并不影响诗意。
6、裘→衣。在诗经中,裘为i韵。以前剖析过多次。
7、野→域。古音为u韵。本阕多为u韵。域今音yu,为u韵,故改之。
8、下→铺。虽然意思有变,但蟋蟀进入床下、床铺都是常见之事。关键是符合了原诗的押韵u,由于铺今音pu,为u韵。下今音xia,已经不是u韵。
9、岁→夕。此句应为i韵。岁从止,古音di,虽为i韵,但今音sui,已经不押韵。夕古音do,今音syi,为i韵。此外,在当代汉语中,改岁=除夕。为了改动最小,只用岁→夕。若考虑畅通,则:改岁→除夕。除夕=摒除过去的一年,而非现代理解的一年末了一天。两者有细微差别。但在本诗中,改岁是一个阶段,可以持续几个月,不似近日的除夕,只是一天,乃至只是一晚。
10、瓜→葫。近义更换,由于南瓜也属于葫芦科。最主要的是,葫今音hu,为u韵。瓜今音gua,已经不押韵。
11、献羔祭韭→祭韭献羔。调换词序。这样,在当代汉语中,蚤-羔押韵ao。由于在当代汉语中,韮jiu-蚤zao已经不押韵。
12、阴→洞。近义词更换,表示窑洞、冰窖。由于冲-阴,在当代汉语中不押韵,而且差别很大,冲chong,阴yin,元音不同,鼻音也有差别,一个后鼻音,一个前鼻音。在诗经年代,冲古音dong,阴古音cing,均为后鼻音,但元音可能不同。
改为洞之后,洞今音dong,与冲今音chong,无论古音今音都完美押韵。
13、觥→?。觥与四周的其他韵脚不太押韵:霜-场-飨-羊-堂-疆,在当代汉语中均为ang韵,而觥为ong韵。但可以不改。粗略押韵ng,何况本阕前面的确是ong韵。
14、菽麦→麦菽。点到词序。由于按照布局,穋-麦应该押韵,但实际上,无论在上古音还是当代汉语中,穋-麦都不押韵。这在押韵一节已经剖析过,可能麦=穆的误写。但为了改动最小化,可以调换词序,菽麦→麦菽。这样,在当代汉语中,菽shu-穋lu押韵u。
15、圃→坝。近义词更换。由于圃-稼,在上古押韵u,但在当代汉语中,稼jia不押韵,须要修正至少一个字。坝今音ba,稼jia,可以押韵a。但这样修正的话,与后面的u韵不太折衷,以是最好还是修正稼字。
稼→谷。近义词更换。但这样虽然押韵u,但与本阕末了一字重复。也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