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燚 罗贤子 李进德 整理

1965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建筑濉阜铁路的决定,并上报国家计委和国家基本培植委员会。
1969年11月,国家计委和国家基本培植委员会作出指挥:“培植这条铁路以地方为主,独立重生,利用冬闲发动群众建路基,铁道部派人作技能辅导。
”根据方案,濉阜铁路自符夹线青龙山站西端引出,经临涣、涡阳、西潘楼至阜阳站,全长146.029公里。
涡阳境内约55公里,沿途设立青町、龙山、涡阳、双庙等七个车站。

涡阳人这样说火车趴着都跑那么快假如站起来那该跑多快 汽车知识

传来,人们欢呼:“毛主席给公民送来了幸福路!

经由积极准备,1969年12月13日濉阜铁路全线施工拉开序幕。
我县成立了“涡阳县革命委员会濉阜铁路培植指挥所”,王安、丹城、石弓、青町、马店、曹市、高炉、西阳、义门、林场、标里、公吉寺、城关(镇)、楚店、双庙、店集、花沟、新兴、城郊十九个公社(镇),“视任务项目多少抽出二至四名得力的脱产干部组成公社民工团,团部要有团长、政委、政工、工程财务职员,抽搞铁路事情的副主任,要担当团长或政委这一领导事情。
”而抽调的青壮民工“均按民兵组织形式,建立连、排、班,连设正、副连长,正、副辅导员,班、排设正、副班、排长”,全县共抽调民工四万多。

在“涡阳县革命委员会濉阜铁路培植指挥所”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各公社民工团自带工具,及时到达培植路段,安营扎寨,自理食宿。
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以“白战烈日夜战星,不完成任务不收兵”的倔强意志参加修路。
修路现场,红旗飘扬,号声洪亮。

据记载,“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每天用于修路的材料多达六七千吨,最多时超过万吨,而铁路工地阔别公路,况且当时也没有那么多汽车,唯一的制胜法宝便是发动群众。
为了修铁路,各公社民兵团,拉着小板车昼夜兼程,其壮不雅观的场面,当地人称之为再现了当年淮海战役老百姓支前的景象。

在铁路路基培植过程中,民工严格按工程密实度哀求,做到层土层硪①,确保达到“三打一”②的标准。
“我县境内正线路基和七个车站土方工程,计做土方85万立方米”,所有参加培植的民工“在没有建筑铁路履历的情形下,一个多月的韶光,完成了一百多华里的路基土方工程”。

我县境内所有桥涵所用石料,全部取自龙山、石弓山,由“各公社加工”,并运送到施工工地。
如《涡阳县革命委员会文件〈革生字(70)134号〉》载:“加速石料开采,担保施工须要。
任务分配:石弓公社2900立方,个中碎石(1-3的)1000立方,粗料石1900立方,包括涡阳加工拱圈石400立方。
龙山公社片石8000立方,并为涡河大桥连续加工石子。
均要在六月尾完成任务。
为担保供料及时,要发动群众,把集体和个人暂未用着合格的石料拿出来,按价付款,增援铁路培植。

在修路过程中,群众利用聪明才智发明了许多有效的运输方法。
淮北平原风大,群众便在板车前部挂上一张白色的风帆,这样拉起车来又快又省力。
运送钢轨时,将钢轨架在前后两辆板车上就形成了双帆车,这样一次就能运4到6根钢轨。
于是在各条通往工地的道路上,随处可见旱地行舟的奇特景象。
路基上跑板是群众发明的其余一种有效的运输方法:在铺好的轨枕上铺上木板或竹笆,板车就可以在上面运送钢轨和道碴。
正是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浸染,濉阜铁路才比原操持提前七个月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1970年10月1日,濉阜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当天19时30分庆贺通车的专列抵达终点站——阜阳站。
阜阳地区终于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这条全长146.029公里的铁路,施工历时9个半月,耗资4018.9万元,均匀每公里27.52万元,单位造价不敷当时海内同类标准铁路的三分之一。

通车当天,沿线群众纷纭爬到铁路两边的高地上,了望列车行驶的情景。
当列车在面前行驶时,心情激动的群众热泪盈眶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共产党万岁!
感谢毛主席为公民送来了幸福路!
”列车行驶的轰隆声和公民的欢呼声,久久在大地上回荡。

据一位当年现场目睹者回顾,火车离开后,前来不雅观看的人们依然乐不思蜀,久久不肯拜别。
自己曾感慨:“乖乖,火车趴着都跑那么快,假如站起来,那该跑多快?”足见铁路、火车,当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神圣而又神秘。

1971年11月1日,濉阜铁路由济南铁路局接管,1975年划归蚌埠铁路分局统领,同时更名为青阜铁路,经由历年的整修,青阜铁路的运输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现在,青阜铁路早已成为全县人们“外出务工发财致富”的幸福路,莘莘学子“学习深造建功立业”的幸福路,游子“返乡团圆共享明日亲”的幸福路。

注:①硪:读“wò”;砸实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常日是一块圆形石头或铁饼,周围系着几根绳子。

②三打一:即每层土不超过三公寸,用硪打夯打成二公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