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私人,是由于这张碟丝毫没有太过迎合市场的取向。10首作品以张碧晨善于的慢歌为主,但题材上多是从歌者本身心境出发、自我阐发的小品,并没有大规模情歌的涌现,彷佛在故意冲破外界对张碧晨情歌歌手的刻板印象。
比如专辑一开始的同名单曲《开往清晨的午夜》,有着上扬的Upbeat节拍,在吉他的和弦下,犹如背上行囊一起旭日光走去:“曾像夜那么黑/每个清晨/曾阻挡每个梦/每一道门/终于也可能/无限可能/自由发生”。李绰雄的歌词寥寥几个意象,就点出了张碧晨一贯以来不忘初心追逐音乐梦想的进程,也为专辑整体定下了私人化的基调。
接下来的《童梦》和《彩绘》像是姊妹篇的呈现,张碧晨借此诉说出心中美好的图景:“我想拥抱着海浪/我想行走在云上/我想天下都变成孩童的臆想/谁都不用再伪装”(《童梦》)。“我逐步闭上眼睛/能看到更多风景/我的彩盘你的画笔/帆布上数不清的千丝万缕/那纯净始终如一”(《彩绘》)。大略、干净、透彻,是这两首作品给人的最直接不雅观感,张碧晨没有刻意利用过多技巧,只是把声音中最本色的部分展现出来,为自己的心中童话划上最干净的一笔。
像是必要的程序一样,张碧晨用上面三首歌先容完自己的初心和愿景后,才开始缓缓碰触情歌的主题。《曾经守候》来自两位“好声音”学员:大陆创作人刘胡轶(作曲)和台湾创作人潘云安(作词)。二人打造出一首非常范例的“晨式情歌”:为爱付出统统的主题、朗朗上口的旋律,再加上荒井十一的制作,让所有喜好张碧晨的人找到共鸣。但这种熟习感稍纵即逝,张碧晨又重启了阐发自己的大门,这趟私人列车进入了黎明前的阴郁:
张碧晨自己创作的《胡桃夹子》让人惊喜于她的创作功力竟也不输唱功。这首作品以巴洛克歌剧风格见长,像以行云流水的钢琴和弦乐塑起一壁冰冷镜子,映照出歌词以第三人称打造的“自我”:“它注定被寂寞囚牢/它反复逃离反复失落落/反复同行了落魄”。其间唱腔不断变革的张碧晨像是歌剧魅影一样平常,阴郁且神秘,成为她艺术惨淡面的孤独化身。
紧随其后的是李剑青的《初夏之温》,两首作品并排来看,彷佛也显示出张碧晨创作的音乐品质:高冷且桀骜。毕竟,“音乐才子”李剑青的创作也一贯有这样的气质。《初夏之温》歌如其名,只有一丝温暖,更多是“开了关了几扇门/满了空了的灵魂/得了失落了也算看懂了浮沉/爱了痛了都是缘分”的自我呓语,连续沉浸在张碧晨的私人空间。《It’s Love》却并未像歌名一样平常展现出跳跃,而只是用玄色的节拍浅尝辄止营造出一股模糊的爱情悸动。
天未亮,这趟私人列车彷佛驶入了漫长的隧道,让随后的《自语》变得更加自省,《撕裂》也更为爆裂。这两首歌一静一动、一正一反,向妥协共生的灵魂一样,营造出专辑中最为抵牾的极点。直到末了一首作品《自饰者》来临,这趟“开往清晨的午夜”号列车终迎来阴郁已过、阳光普照的刺目耀眼新生。
之前作为单曲曝光的时候,只以为这首《自饰者》展示了一个极不一样的张碧晨:在Big Beat/Dub-step/Rap/R&B的舞曲元素中,她展示出一个唱跳女歌手的实力和形象,让人惊叹她的歌路之广。但当放到专辑里,《自饰者》更承担着一种新生的意味,成为一个象征:午夜虽然并不孤独,但清晨更加让人期待。
毕竟,这趟私人列车只是从午夜开到了清晨,人们更加期待张碧晨从清晨驶向中午的妖冶。(文/梁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