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曾有庵庙佛堂72座
马鞍阵势三面环山,一壁向海,驼峰山正是境内最高峰,与马鞍山相对而立,兀立平原,远眺曹娥江。自古此地海患不断,公民为安然,便在马鞍广修寺院,民间相传此地曾有庵庙佛堂72座,号称“小普陀”。
沿柯海公路向马鞍方向行至驼峰山与马鞍山交汇之处,便是登山入口。停车四望可见山脚古刹——玄坛殿,至此开启我们的寻“宗”之旅。
驼峰山不算高,平原之上可堪巍峨,步道盘旋而上,碧翠之中宛如折带,若想登顶委实需花点力气。初夏之际,沿步道登山,景胜可去乏。林荫之中,点缀着山亭繁花,偶见红的、橙的覆盆子、野树莓,也为旅途添得不少乐趣。盘旋而上四五匝,回望山畔谷地,竹林掩映之中可见黄墙黑瓦楼阁,背靠山崖,清幽中不失落其势,这是寻“宗”第二刹千化庵(小万窠),上行三四匝便到了大万窠古刹。传解释朝开国元勋刘伯温途经驼峰山时,看到山北中段的山坡间,旁边两边各有一道山冈,三面围拱形成一把“太师椅”,中间有一条暗流直通山顶。刘国师深知这块风水宝地如若做坟埋葬,其后人将出帝王万岁,它是万岁的窠穴。于是他便命人依着山势修了两所庵堂,即大小万窠,养护花木,供奉佛祖,永镇此地。
连续登高,过松越亭,来到驼峰山上最大庵庙:青狮庵。高台山门,三重殿堂,甚是宏伟,每到年节,喷鼻香火壮盛。青狮庵并非山顶,若要登顶还需拾级而上,此段路特殊陡峭。山顶附近踏之有“空空”之声,仿佛中空,传说驼峰山先前通大海。山顶有亭子、平台,依亭凭栏四望,东至曹娥;西连柯城;南望三江;北接萧山。雨后登高而望,亦可见云海缥缈。
兰若古刹与驼峰书院
当地人见告柯小微,欲懂驼峰山,必去南麓兰若古刹。兰若寺让人想起《倩女幽魂》,驼峰山的兰若寺虽说没有电影中的光怪陆离,但它对马鞍文化传承来说意义非凡。山南静幽,下行不多时便见一池山泉。池形偏圆,池上旁边各有条形巨石覆盖犹如眼睑,池水碧蓝若猫眼,乡民称其为“猫眼池”。此泉原是兰若古寺一角,池水清凉,捧一把洗脸冲手,瞬间化尽登攀之乏。真可谓:夏花落池遮迷眼,日光透映碧水清。躬身划水忆越女,不似浣纱是小微。
池下不远处,古木环抱之中便是兰若古刹,该古刹始建于宋代,也是驼峰书院的所在地。寺内有一宋代坐姿弥勒佛像的石刻,这种摩崖石刻造像绍兴仅存两处,十分难得。听说,原旧址中有浴日亭遗址,和墨池王尚书读书处的石桌、石凳和石亭。自宋以来便有人在此地教授读书,培养出了不少的乡贤名人,如明万历时的刑部郎中王舜鼎、天启时的户部侍郎邢大忠等等,都曾读于驼峰书院,考中进士。有人说马鞍的文脉在兰若古刹,一点也不为过。古刹边和猫眼池相连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两块巨石拼成的石拱桥,曾是去往书院的必经之路。这小小的拱桥也是马鞍的三座半拱桥中的那半座,现仍留存于草木之中。过桥不远是峭壁绝壁,绝壁之上有一线小瀑,时隐时现,亦成兰若一景。
寻“宗”到此,却远未走完驼峰山。驼峰山东真如庵的甘泉,国庆庵清幽,由于韶光关系,只能下次再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