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曾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石宝石放出的光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但随着文化的消逝,一些民族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吾中华,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经历历史的考验,饱尝历史的甘霖,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世界的东方。我们站在历史的前端,蓦然回首,满目辉煌!
文化,是指人类历史社会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石一个笼统的整体,它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元素与文化形式所构成的。中华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儒、道、墨、法、兵……百家争鸣,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互相诋毁,而是各抒己见。《诗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待人处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教给我们如何对待人生,“超然物外”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古代思想的化身。
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孕育出了无数的中华文明,瑰丽多变。从诸子百家的《四书》《五经》的教育深意到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各具特色,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时代创新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军事造诣,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到如今的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文化热,从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到今日的世界汉语热,中国文化以其多元的文化形式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随着历史的足迹向前延伸,拉近我们的视角,当代中国的文化也颇具特色,延续着传统精髓。当网络盛行于世界时,各种网络语言由此开始萌芽。每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习惯。从“你幸福吗?”到“中国梦”,中国文化的意韵正在逐渐饱满深厚。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这些最美人物用他们真诚的行动诠释并延续着中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文化。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掀起的“海派文化”到小沈阳在春晚走红掀起的“草根文化”,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在不断延续。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的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创新,将中国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永垂不朽。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
篇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这句话不仅仅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这看似平常的八个字,其间又蕴含了几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但是,我相信,早在《周易》成书之前,人类便孕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在神农栉风沐雨尝白草的艰辛中生根;在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抽穗;在人类那一次次的钻木中开花。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又成就了多少人!我相信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会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后人所推崇。
太史公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后,隐忍含垢,发愤著书,“述往事,思来者”,耗时十余载,终于成就了“奔放而浩漫,停蓄而渊深,妍媚而蔚郁,感愤而伤激”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倘若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岂能如此?
近代中国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觉醒史和抗争史。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的绝境,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军民奋起反击,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血洗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倘若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岂能如此?
自强不息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的颜回留下的那句“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自强不息是焚膏继晷的昌黎先生留下的那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强不息是不屈于蒋介石淫威,愤然离开黄埔军校的宣侠夫留下的那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生活中常常有人埋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然而“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难道他们真的是“运支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我看不尽然,他们只是没了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敢正视困难,接受挑战;不敢面对挫折,接受失败。殊不知“意志愈炼愈坚,信仰愈磨愈固”。这样的人恐怕也只能是庸庸碌碌之辈,让人空叹一声,“尔志不远矣”。多灾多难,千锤百炼;愈挫愈奋,愈挫愈强;生于忧患,多难兴邦——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是可敬可佩的。然而我不禁要问:“自强不息是形于外的,有没有什么是蕴于内的呢?”我想是有的,那便是蕴于心中的“厚德载物”的修养。
古人云:“郁情于中,必发于外”。正因如此,人们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期达到“内圣”的境界。这也是所谓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尚书》中的“九德”到魏征奏章中所书“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从诸葛亮的那句“敬以修身,俭以养德”到光绪帝师翁同和的那句“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从孟子的“恭敬之心,礼之端也”到曾国藩家书“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身之道,以图无恭所生”,“厚德载物”始终是人们追求的至高修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因有德,才有自强之气;而正因有那不息的自强之气,才愈能修性自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值得我们铭记心头。
以上就是厚德载物作文素材-厚德载物作文高中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美德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