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是低谷|可能比低谷更糟糕

也绝非“Popular music got ‘bad’ when you got ‘old’生理,这样的情形在国外成立,由于欧美日韩是确实有自己盛行音乐,且歌手的商业代价与歌曲的盛行度挂钩。
但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盛行的作品和歌手,这几年尤其明显。

为什么如今的华语盛行音乐给人觉得越来越没意思 休闲娱乐

盛行最表象的标准便是盘踞听众的耳机、大街小巷以及KTV,但是在这些地方,新歌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偶尔有几首随电影宣扬爆红的推广曲,卖的最好的数字专辑是鹿晗的《Reloaded(重启)》,但销量和盛行没什么关系。

早些年有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五月天、苏打绿,蔡依林、孙燕姿、王心凌、刘若英、梁静茹、SHE……不太主流但传唱度高的算许嵩一个,一人一张专辑奉献一曲热单都不会是大众整年无歌的状态,前两年俘获大众的也有接地气的凤凰传奇,现在广场舞大妈都没新歌了。

如果十三亿人一年传唱度最高的歌只有几首,这还不叫没有盛行,只是即将老去一代的酸涩生理,那我无话可说。
(插一句:有答主硬要拉上独立先锋音乐人说事,盛行代表大众,独立先锋是小众代言,就像是有人问商业片是不是弗成了,你跳出来嚷嚷:我们还有有艺术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分明两个观点)

祸胎是在繁荣期种下的。

黄霑2003年就说华语音乐已去世,那个时候被视为数字音源冲击实体市场标志的彩铃《老鼠爱大米》影子还没见,周杰伦正是风光的时候。
后来的网络和欧美音乐的冲击加快了去世亡来临的韶光,而目前做歌赚不到钱的商业环境,又决定了华语盛行音乐可能很长一段韶光都会是躺尸状态。

下面说一说为什么做出这么悲观的判断。

一、这是一个没有自己旋律的国度

当年还是小鲜肉的四大天王

众所周知,80至90年代,是港台音乐最繁盛的期间,以刘德华、张学友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席卷亚洲,在那个依赖发片坚持偶像热度的年代,一年四专是常有的事。

但是喷鼻香港本土的原创力量,根本达不到这么强。
当时市场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粤语歌曲,是\公众抄歌\"大众之作(翻唱曲、抄袭曲、改编曲,个中前两者占比较高):抄日文歌、抄英文歌、抄西班牙语歌……乃至不作二次创作。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天下里,听众无知无觉。
并且,只要歌曲好听,就会有人埋单,管你原创不原创。
可是,虽然末了的结果是一样的,歌手须要的好歌和名气,公司想赚的钱,制作人要养家糊口,但是,本钱是不一样的。

一首精良原创歌曲的出身,少则数月,多则几年,花费太大。
想赢利的公司等不起,歌手的热度也等不起。

罗大佑撰文责怪喷鼻香港唱片业逼走黄家驹,这样的环境,逼得坚持原创的Beyond远走日本。
另一方面,看起来彷佛比较尊重原创的台湾,也盛行拿来主义,大量作品源自日本歌曲的翻唱。
邓丽君、刘若英等盛行歌手的大量作品都是如此。
而不论是抄袭还是翻唱,终极的结果都是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旋律。

二、除了不悦耳,还找不到自己的声音

从实质上来说,不论是华语盛行还是J-POP,K-POP,都来自西方音乐体系,都是学习的产物。
天赋的音乐人完成了西方音乐的本土化,比如罗大佑、崔健、周杰伦。
前两者唱出了时期之痛,后者代言青春。

黄霑曾经对周杰伦嘻哈风的盛行歌曲不感冒,他说:

“没有纽约街头的感想熏染,没有美国Hip-Hop的环境,我们学就跟中心电视台常常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无论他们怎么好,都不会像中国人唱的那么好……怎么写都不可能写得过外国人,那为什么不听外国的Hip-Hop?”

黄霑担心的是中国味道的缺失落,那不仅仅是加一段古筝唢呐戏腔就能带来的,是在博才众长写出的旋律里,唱出自己的声音,这代人的声音。
他说,罗大佑是,崔健是,李宗盛也是。

根植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有一个特点是,离开了这个文化背景,就难以引发共鸣。
喷鼻香港年轻人不会激动于《空空如也》,由于只有当时大陆的年轻人才处于那样的状态那样的迷茫之中。

崔健首演《空空如也》

果不其然,等到欧美盛行乐随着盗版音源在网络迅速传播,大部分比不过原版的华语盛行学习品,如黄霑所说,迅速被听众抛弃。
但捐躯吐词玉成节奏的杰式嘻哈风还是活了下来,由于外国人不会唱“快利用双节棍,哼哼哈兮”。

歌词的中国味道担保了曲目带来的亲切感,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歌里大家都有的青春,那也算是一代人的声音。
而实在,纵然没有周杰伦在旋律上的鬼才,抄习气了写不出自己旋律的华语市场,也可以以词动人。
高晓松曾说,汉族人对词的重视度之深,甚至常常忽略一首歌的其他部分。
他对此有些愤愤,但反过来看,这正好代表着华语盛行的一条出路。

可是,当下新生代歌手的作品,有多少是在真正表达,又有几个能引发广泛共鸣?

今年,又会选出若何的歌手

在最高票答案里,对黄舒骏的采访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选秀新人的表达:“我也参与过电视选秀或唱片公司找新人的活动,你会创造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自傲。
那你问他自傲的情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可是他还是坚信自己很有自傲,坚信自己很有个性,非常有个人的风格。
那你再问他你的风格是什么?他又答不出来。
也便是说——个人、个性、自傲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可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形容词。

他把这样的征象阐明为,当下的个体分解太严重,大家很难达到共识。
这也成为高票答案支撑自己不雅观点的证据。
但我的疑问是,既然达不成共识,为什么大家还会去听同样的老歌?另一点,网络带来个体的分解是天下性的,难道只有我们国家的青年人,有个性到了连一首有同样共鸣的歌曲都找不到?究竟是选手太有个性,还是这些自傲满满的个体,实在既未看清自己,也不关心天下。

三、大部分人对华语盛行的态度,实在是没有盛行也没有关系

林夕,喷鼻香港词人

2002年,黄霑说,林夕也会老,但后面还有谁?九十年代最辉煌的喷鼻香港唱片业不关心这些,他们无心挖掘下一代作词人。
由于那个时候,唱片公司的老板已经创造,最赢利的不是盛行歌曲,最赢利的是偶像歌手。

唱片公司的主顾变成了年事下至八岁、十岁,肩上未有过过经济压力的粉丝们,歌手“唱成什么样他不知道,只知道他长得好,舞跳得好”,唱片公司摸准了这一点,就投其所好,“挑几个俊秀的,冒死包装就好了”。
从此,听觉系变成视觉系,歌曲变得更不主要了。
样的时期在大陆来的晚一些,朴树老狼当道的时候,人因歌红,大家先为唱片买单,再为歌手买单。
以是,虽然大陆市场盗版专横獗,唱片公司利益分配比例不理想,但总能从歌里赢利。

后来,唱片业没落,盗版音源让做正版的唱片公司赔了个底朝天,纷纭转行做艺人经济,做商演赢利。

商演,歌曲不是决定成分,有名度才是。
而获取有名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音乐节目上露一嗓子,这不须要新歌,老歌就够了。
做这样歌手的演唱会,不是最赢利的,等到韩流来袭,粉丝经济一说崛起,大陆贩子们也知道了,偶像的演唱会最赢利。

鹿晗演唱会,头戴鹿角的粉丝们创吉尼斯记录

对付粉丝来说,有舞台就可以,舞台上站着那个人就可以,其他又有什么关系。
迷妹们都知道,决定自己偶像出息的是商业代价,一定要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只是,这个国家歌手的天,和音乐关系并失慎密。

这和同受音乐数字化冲击的欧美日韩显著不同。
在那些国家,有公信力的排行榜和音乐奖项,对歌手的荣誉有非常主要的影响。
纵然因此包装偶像出名的韩国,歌手出道也是通过音乐节目和单曲打榜,没有新单曲的韩团很快就会被新人取代,人气低落。
而不靠颜值俘获粉丝心的bigbang,靠的便是碾压其他团体歌手的一位单曲数目。

大牌助阵的某颁奖礼上,李宇春被叫错性别

但在我们国家,我们看到的是,曾经最具影响力的金曲奖变得越来越无人问津,音乐盛典明星变中央颁奖变闹剧,粉丝更加关注的是明星势力榜,是在网站页面的宣扬位,这统统实在暗示了,在中国,好的音乐对歌手商业代价的影响,变得有多低。

可以说,当欧美日韩歌手须要用音源才能打开一片天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只要颜、真人秀和一张不须要真正盛行的专辑,就够了。
但对付大众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欧美乐坛还活着,日本市场赶超美国,韩国在努力向这个最大的市场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彷佛有没有自己的盛行,都没什么关系,反正我们总会有歌可听。

其余,新媒体大佬不肯让利,内容方永久赚不到钱,顶峰期间的选秀背后黑幕重重,有才华的人没有上升渠道,都是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