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由是放工后可以不接老板电话,节假日能有韶光陪伴家人。
还有人说:自由是不必为了生存在职场陪笑,不再为了父母而结婚生子。
生而为人,我们总避不开世俗和希望,更做不到为所欲为。
可在意大利最负盛名的作家卡尔维诺笔下,却有这样一个为所欲为、忠于本心、只做自己的人。
他便是《树上的男爵》中的主人公柯希莫。
为了反抗迂腐的贵族家规,守卫自我的独立完全,柯希莫从12岁起爬上了一棵树,并再没有下来。
在树上衣食住行,是一种超出所有人固有不雅观念的存在。
但柯希莫做到了,他彻底摆脱了外界的骚动,战胜了自我的疑惑,遵照自己的心意,探索出独属于自己的生活办法。
大概是这世上鲜有人能一贯忠于本心,使得柯希莫成为一个奇迹,活成了所有人的空想。
坚持心之所向,并不随意马虎,但只有当你坚持什么,才会得到什么。
有一种人生,是坚持自己想做的,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
正如周国平所言:“幸福,不是活成别人那样,而是能够屈服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生活若戴着枷锁,哪里都是牢笼
餐桌本该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港湾,是一个家庭幸福的见证。
可在柯希莫姐弟三民气中,餐桌却是积怨已深的角落,是童年不幸的篇章。
中午时分,在神父完成冗长的祷告前,孩子们必须端坐于餐桌前,不得进餐。
之后要一勺一勺,一声不响,合乎礼仪地进行,那场面像是在进行应邀上访朝廷的练习。
若是谁从盘子上抬起眼来,或是喝汤时发出轻微响声,那可免不了一顿鞭子。
逐日囿于贵族家庭的繁文缛节,柯希莫早已怠倦不堪。
更令贰心生厌恶的,是当他谢绝吃姐姐用蜗牛做成的馅饼时,父亲竟用关小黑屋来威胁他。
面对如此不公的强逼,柯希莫头也不回地爬上了圣栎树,这一上便是53年。
可弟弟彼亚乔却因畏惧责罚,勉强吞下了那些软体动物,连连作呕。
童年带给他的懦弱,让彼亚乔始终不敢坚持自我,一辈子活在他人的期待和安排中。
然而最不幸的,是姐姐巴蒂斯塔。
她原来与柯希莫一样,是个聪明、有空想的孩子,却在被侯爵少爷霸道后,成为居家修女。
巴蒂斯塔不仅从未得到父母的掩护,还被迫将青春永久埋葬在了家里。
从此,她将自己压抑而恶劣的心绪,发泄在了怪诞的烹饪上:用蚱蜢腿装饰蛋糕、将老鼠肉做成馅饼、把猪尾巴烤成面包圈……
现实中,有多少人正和他们一样,将自己桎梏在世俗的枷锁上,像一只捏在别人手里的鹞子。
而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为了外界的期待和目光,活在他人的评判之下,活在自我的压抑之中。
村落上春树说:“不管全天下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想熏染才是精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不要做别人手里的鹞子,试着解脱那根线,让自己操控人生的方向。
追求真正的独立,从与人群疏离开始
为什么柯希莫一贯不下树?
随着这个谜题的解开,全体故事以及柯希莫全部的精神天下,都被串联了起来。
柯希莫最初上树的缘故原由,显而易见,是孩提时期对强大父权的逃离和反抗。
正如许多孩子在童年时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一样,纯挚而任性。
但孩童的任性,在父母的威信面前,迟早会消磨殆尽。
因此,让柯希莫坚持不下树的情由,实在是刻在贰心底的一个左券:“追求真正的独立,与人群疏离”。
在他眼中,树下与树上是两个完备不一样的天下。
树下的环境是鼓噪的、荒诞的,到处充斥着旧序陈规、爵位争抢、权力斗争……
而树上的天下是安谧的、真实的,这个独立的空间帮助他隔开了现实的枷锁,此生不再被强求和干预。
当他熬过了狂风雨之夜、躲过了农夫的追捕、从森林深处凶猛的野兽那里去世里逃生,柯希莫拥有了强健的体魄。
当他学会了修剪树枝、树上佃猎、搭建木屋、引流泉水,柯希莫得到了异乎平凡的生存能力。
他一边在树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边通过与人群疏离的办法,寻求内心的沉着。
上了树的柯希莫,终于从他所厌恶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中逃脱。
他坚信,与人群保持一定的间隔,才是做自己的唯一出路。
柯希莫独自站在高处,俯瞰大地,逐步体会到了“在树上”的美妙。
他时而爬到禁地不雅观赏领居家枝繁叶茂的俏丽花园,时而偷看父母生气的脸庞和担忧的目光。
他可以将尘世的美好尽收眼底,也可以选择永不向尘世妥协。
纵使他生活在云端,生平孤独,却从未陷入孤境。
由于他明白,生命的实质便是孤独。
可很多人却随意马虎在孤独中惶恐、胆小,用戒不掉的依赖来补充孤独,比如恋人、朋友、聚会……
茫茫人海,谁能真正懂你,你又能真正懂谁?
在独处的空间里,把自己安顿好,才能积蓄内在的力量,更加笃定自己在追寻什么。
做自己,并不必与天下破碎
从12岁的翩翩少年,到65岁的垂垂老者,在树上的这几十年里,柯希莫从未将双脚落至地面,哪怕是一瞬间。
他看似逃离了家庭,乃至分开了正凡人的生活,可他并不是一个厌世者,也从未与这个天下彻底破碎。
相反,他以一种带有间隔感的姿态,更为积极地投身到外界的生活中,投身到为他人奉献的奇迹里,投身于这个伟大的时期中。
卡尔维诺说:“他是一个不回避人的孤独者,乃至可以说贰心中只有众人。”
柯希莫到农人翻地、撒粪、割草的地方去,礼貌地与农人攀谈农事、景象,帮忙看看地里的庄稼是否成熟,替农人找人给菜园浇水,有时还帮忙驱赶麦田里偷吃的麻雀。
在森立里独自转悠时,柯希莫与四处流浪的烧炭工、锅匠、玻璃工结下友情,白天帮他们通报、办点差事,晚上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柯希莫还和大名鼎鼎的匪贼贾恩成为最好的朋友。
在柯希莫的耳濡目染下,贾恩猖獗爱上了阅读。从此他的见识得以丰富,戾气得以肃清,却也因此而大意被捕,终极丢了性命,这让柯希莫伤心不已。
在独处的岁月里,柯希莫对阅读和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迫在眉睫地从书里汲取知识,乃至请神父授课,好解答古罗马哲学、天体运行轨迹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干系问题。
为了得到更专业的解答,他开始与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有了书信联系,并获赠了很多专业书本。
他的求知若渴,还一度引起了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关注。
柯希莫看似离群索居阔别纷争,实则默默关注场合排场,使谜题得以解开,使事态逐渐好转。
纵然生活在树上,也依然热爱大地。
他在用实际行动见告所有人:追求自我的实现,并不必与全体天下破碎。
与他人疏离,不是躲避,而因此另一种办法参与个中。
选择适当的独处,给自己留一个角落,整理好迷茫与慌张,然后以更大的激情亲切拥抱天下。
我爱你,但我也很爱自己
屈服内心的声音,一辈子生活在树上,一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个中最令人遗憾的,是爱情的失落败,导致柯希莫终极孤独生平。
究其缘故原由,是贰心甘宁愿给自己立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坚持到底:此生,无论如何都不会踏足地面半步。
他谢绝统统逼迫他走下树的人和事,纵然是为了此生挚爱。
第一段爱情,是和柯希莫的初恋,那个被流放在树上的王室女儿乌苏拉。
乌苏拉与他在树上相爱,却在家族被赦免后,不得不与家族成员一起下树,返回自己的王国。而柯希莫为了那份坚守,不愿下树,两人简短的恋爱就此结束。
第二段爱情,是和俏丽的寡妇薇莪拉。
薇莪拉的大胆激情亲切,让柯希莫一时沉浸在情爱的愉悦和知足中,难以自拔。
爱情的冲动,不仅填满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空虚感,还令他认识了一个过去从未曾理解的自己。
可遗憾的是,两个人的爱情不雅观在一开始就背道而驰,这让他们在很多事上无法达成同等。
在薇莪拉心中,爱情包括统统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吵架、任性、赌气。这些负面感情,是爱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乃至可以用为她妒忌、为她捐躯,来磨练对方的心意。
可在柯希莫看来,爱情该当是美好的、纯粹的。
痛楚或反面,是与爱情扞格难入的存在,这些都该当被打消在外。
当薇莪拉哀求柯希莫用下树来证明他对自己的爱时,柯希莫谢绝了。
他说:“不充满力量地保持自我,就不可能拥有爱情。”
陷入爱情的人,每每是热烈的,冲动的,会盲目,更会失落去自我。
但为了对方一步步做出捐躯、让步,乃至把真实的自己隐蔽起来,这不是爱,是欺骗。
我们总在学习如何爱别人,却忽略了“我爱我”才是改名贵的事。
好的爱情,不是一个人的退步和推让,而是亲密又独立,相爱又自由。
《树上的男爵》有着一个令人热泪盈眶的结局:
天空有热气球飞过,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就那样轻轻一跃,用尽末了的力气捉住了绳索,随气球飘走了,消逝在大海那头……
他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男爵一辈子阔别大地,却深深热爱这片地皮。
对他来说,树代表着生平的坚守,是内心一方净土,而他至去世守护着这方净土。
挪威墨客易卜生说:“在这个天下上,最倔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人间间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最难的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
大概众人看不懂你的遗世独立,看不懂你的宁静致远,但坚持做自己就好。
正如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并不是所有的志趣,别人都会懂得;并不是所有的热爱,别人都能理解。
莫让别人的期待桎梏本心,莫让外界的鼓噪滋扰选择,莫让荒谬的情绪弄丢自己。
当你真正成为你自己,才会明白用自己喜好的办法生活,才是美好而诗意的。
作者 | 夏意阑姗,愿有岁月可回顾,且以笔墨寄情愁。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