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城县州里风采 ●

第十六站 余集镇

毛爷山十龙庙地灵人杰的余集镇知若干 汽车知识

余集镇位于商城县西南部,大别山北麓,豫鄂皖三省结合部。
东、南、北分别与本县吴河、冯店、汪桥、不雅观庙接壤,西与新县沙窝镇、光山白雀园镇隔河相望。
全境南北长15.5公里,东西宽14公里。
余集镇是原国家培植部方案的“国家重点培植镇”,“中州名镇”,“省级卫生州里”,“市级文明州里”,是豫皖边界通往湖北武汉的交通咽喉和商城县西南部商贸物流集散中央。

余集镇镇历史悠久,古时称隆门里,元代末年抗元名将余普清、余思铭父子携后裔兵败定居于此,命名余家集。
明成祖是十一年(1475年)镇区始建,曾称罗集、雷集。
清同治年间,集镇四周筑有高4米,底宽2米,长500米的石寨。
四门设置炮楼,街头有哨门。
主街长600米,宽4米,房屋1600余间,沿街门市300余间,全集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多为砖瓦构造房屋。
30年代,余集买卖兴隆,有土布、板粉、鱼秧“三大桩”,招商于市,时有“小汉口”之称。
大革命期间,商光农人叛逆,余集成为红25军的摇篮。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反攻袭击武汉,路子余集,房屋被毁数百间。
共和国成立后为独山乡,辖现在余集、吴河和冯店,政府驻地余集。
1994年11月撤乡建镇,更名为余集镇。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全国分为九州,余集属扬州统领。
富商期间(约公元前16世纪逐一约公元前11世纪),仍属扬州。
西周时(约公元前11世纪逐一公元前771年),属荆州统领。

明洪武初,余集名隆门,属凤阳府商城县隆门里,后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商城县。
明成祖11年,余集镇区始建。

清初,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商城县,余集名仙山里。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余集属光州直隶州商城县。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商城划分为城、安、康、和、乐、亲七个区。
余集属安区,辖鲢鱼山以西地区(包括今余集、吴河、汪桥、不雅观庙、冯店)。

辛亥革命后,属河南省豫南道商城县。
1931年属安区苏维埃,1941年属独山乡,1948年属独山区。

解放初,属潢川专员公署商城县。

1952年,信阳、潢川合并为信阳专区,余集属信阳专区商城县。

1956年,全县划分为城关镇,翟畈区、杨桥区、余集区、新店区、酆集区、上石桥区、双椿铺区。

1958年,全县划分为8个人民公社,灯塔(今城关镇)、卫星(今长竹园)、钢铁(今达权店)、跃进(今冯店.余集、吴河)、越美(今不雅观庙,汪桥,鲇鱼山,三里坪)、东风(今汪岗,伏山)、超英(今酆集,李集,四顾墩,苏仙石,河凤桥)、铁路(今上石桥、武桥、白塔集、双格铺、鄢岗)

1994年,余集撤乡建镇。

余集镇是我党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地区之一。
早在1927年就有党的活动。
1931年中共商光边区特委、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安区苏维埃驻地余集镇。
1931年7月,鄂豫皖红军医院第六分院从光山县迁至迎水村落
同年7月,红四军军委在余集召开军事会议,旧址尚存。

2006年,余集镇辖2个居委会、24个村落委会:余集街居委会、东门街居委会、李湾村落、石板村落、文冲村落、张冲村落、朱畈村落、皮冲村落、何冲村落、迎水村落、刘湾村落、黄洼村落、仪学村落、杨棚村落、曹集村落、湾塘村落、前湾村落、雷冲村落、西湾村落、杨湾村落、花湾村落、连塘村落、红阳村落、龙门河村落、响塘村落、文桥村落。
全镇337个村落民组,总面积8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44亩。
2013年,余集镇总人口4.9万,镇区常住人口1.8万,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完成海内生产总值6.53亿。

余集镇丘陵、山地交错分布,水库,池塘荡漾其间,森林、草坡绿意盎然,桑田台地逶迤连绵。
景象温和,资源丰富。
主产水稻、小麦、红薯、茶叶、桑蚕、板栗、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等。
有小型水库14座,塘堰1185处。

白露河,又称白鹭河。
古称渒(pai)水,俗称白鹭水。
因其上游沿岸常有白鹭飞行柄息,故名。
全长136公里,河宽70米,属常流河。
源于新县小界岭,自南内北流经新县、光山、商城、潢川四县汇入淮河。
总流域面积1900平方公里。
自余集袁湾入县境,流经县西北边界,于汪桥乡河口处流入潢川县。
县境流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河道面积6.104平方公里。
最高水位可达5米,最低水位不到半米。
流量9.096秒立方米。
年径流量2868万立方米。
支流87条,个中,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余集河、铜山河、河铺河、三里坪河等70余条。
我县处自鹭河上中游,因该河上游流域面历年夜,河道蜿蜒,汛期时大水泛滥,余集,十八里长冲、铜山等河排水不畅,形成壅水,沿河两岸7000余亩良田常遭洪涝磨难。
1985年我县对白鹭河商城境内流域进行综合管理,建水库及防水堤多处,缓解了自鹭河对我县的危害。
可灌溉农田约20000亩。

隆门河,系白露河支流,属常流河。
隆门河源于石板村落下冲脑,由南向北流经石板、响塘、龙门河、仪学等村落,在檀树岗处汇入商光河。
全长10.5公里,河宽2-30米,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河道面积0.5平方公里,水位1逐一0.1米,年径流量4118万立方米。
有申河、林河、白道河、文桥河等77条支流,可灌溉农田7500亩。

(双峰尖)双尖山,位于余集镇张冲村落,一峰两尖,故名。
北依张冲,南至新湾、郭店,东至七冲,西接单尖山。
长2公里,宽1.5公里。
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
海拔485米。
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
森林覆盖率85%。
有马尾松、杉、枫、杂灌、元竹等。
产油茶、板栗,猕猴桃。
有桔梗、柴胡、门冬、麦冬、二花、红枝等中药材。
野生动物有狼、獾、刺猬等。

犀牛望月山,位于余集镇张冲村落,是商城、新县两县界山,山体形似昂首的犀牛,故名,别号犀牛头。
北抵张冲,南至李冲村落陶家山,西北界新县沙窝乡罗汉村落。
长7.5公里,宽7公里,山体呈西北逐一东南走向,主峰犀牛头,·海拔578米。
森林覆盖率8D%。
有马尾松、杉、栎、杂灌、元竹等。
产毛竹,桂竹、茶叶。
有红枝、桔梗、厚朴、杜仲、黄柏等中药材。

独山,位于余集镇,群山环抱,此山独立,故名。
因独山位于余集地理正中央,余集以前称独山乡。
独山北至连塘,南至李湾,西至红阳,东至郭庙,长2公里,宽7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
海拔多67米,森林覆盖率80%。
有马尾松、杉,杂灌、毛竹等。
产桔梗等中药材。
野生动物有兔、雉等。
余集逐一汤泉池公路从山北麓经由。

单尖,位于张冲村落,商城、新县两县界山,孤峰独立,故名。
东、北至张冲村落,南抵七冲村落,西界新县沙窝乡罗汉村落。
长2公里,宽1.3公里。
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
海拔485米。
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
森林覆盖率90%。
多马尾松、杉。
产桔梗、柴胡、麦冬等中药材。
野生动物有兔、雉等。

毛爷山,位于余集镇杨棚村落白露河边。
东接余集镇磨盘山,南连余集鸡冠山。
,北抵板庙,西界陈集。
相传,明末一毛姓老人带领百姓同强盗打仗战去世,后人在此山建毛爷庙,以示纪念,山以庙名。
长7.5公里,宽7公里。
山体呈南北走向。
海拔约250米。
由燕山期花岗岩、片麻岩构成。
森林覆盖率90%。
多马尾松。
.产油桐、茶叶。
野生动物有狼、兔、雉等。
通汽车。
日前,余集镇杨鹏村落某商业老板联合外籍人士共同出资开拓毛爷山,将修善毛爷山脚下的水泥公路,与杨棚集相连通,修睦毛爷山脚到山顶的阶梯道路,增盖寺院,增设神像,并整体方案培植该山区内的干系景物举动步伐,目前这一项目得到余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鸡冠山,位于余集镇杨棚村落白露河边,商城、光山两县界山。
山峰形如鸡冠,故名。
东至余集镇杨棚村落,北接余集镇毛爷山,西、南界光山县白雀园乡。
长2公里,宽1公里。
山体呈西北逐一东南走向。
海拔254米。
森林覆盖率70%。
有马尾松、油茶。
产桔梗、百合、麦冬等中药材。
野生动物有狼、,兔、雉等。

狮子山,位于余集镇迎水金田,商城,新县两县界山。
东北至余集镇迎水金田,西、南低新县罗汉。
山体扁平,形如卧狮,峰顶一石,形如狮头,故名。
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山体呈西南逐一东北走向,海拔213米。

钟铺大尖,位于余集镇西湾村落,万象河发源于此,东至余集镇桃花尖,南至余集镇西湾,西连刁龙寨,北抵鈡铺,西北至梅楼。
因与钟铺街一山之隔,故名。
长3公里,宽2公里。
山体呈西南逐一东北走向,海拔475.7米。
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
万象河源此。
有马尾松、杂灌等。

余集镇交通发达,地处安徽通往湖北武汉的咽喉。
商贸兴隆,历史上有“小汉口”之誉。
所产白布粉、鱼秧被评为“三大桩”,名扬广州、汉口。
“德字粉远销东南亚。
近年来,州里企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逐年增强,板栗、茶叶、桑蚕、竹木、大理石、花岗石材、鱼秧、猪鬃制品等产品享誉中南各省。
个中猪鬃制品远销欧美。
2000年全镇企业收入1.8亿元,完成利税1200万元。
镇区商贸繁荣,资源充足,市场日均流动人口1.8万人次,年交额打破1亿元,集镇人均纯收入6000元。
民办企业有:农具厂、皮毛皮革厂、制漆厂、加油站、农蚕站等。
个中,制漆厂的建筑防水冷结胶和农具厂的三线包缝机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支柱家当有:茶叶、板栗、蚕桑和鱼秧。
余集集市贸易繁盛,日高峰期流动人员2万余人,年交易额5000多万元。
1992年该乡在原有根本上,扩建兴建8个市场。
个中新建的大型综合集贸市场占地40亩,门面房屋800余间,成为豫南地区较具影响的省际边界地区大型综合贸易市场。
农业有水稻、小麦、红薯、茶叶、桑蚕、板栗、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等。
有小型水库14座,塘堰1185处。
有效灌溉面积13500亩。
该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畜牧业、林果业、蔬菜业、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公司+庄家”、“公司+基地”双路子实现多层次增值。
目前,5000亩茶叶基地、5000亩桑蚕基地,5000亩板栗基地已见成效;1998年,粮食总产量1050万公斤,生猪出栏1.3万头,家禽存栏11.8万只,蚕茧13万公斤。

“北林州,南余集,西社旗,东周口”

明清期间余集镇四周筑有高4米,底宽2米,长500米的石寨。
四门设置炮楼,街头有哨门。
主街长600米,宽4米,房屋1600余间,沿街门市300余间,全集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多为砖瓦构造房屋。
明清期间余集为豫南地区商贸重镇,有“北林州,南余集,西社旗,东周口”之称,徽商、晋商云集,晋商兴盛期间在余集建有山陕会馆。

余集镇内上市货色有土布、丝绢、葛麻、茶叶、竹木、土纸、铁锅、药材等。
商品输出或经淮河运至淮北,或以人力担挑至汉口,时有“跑汉口”之说。
棉花、细布、食盐、白糖等商品多从麻城、汉口、镇江、芜湖等地购进。

余集镇物产丰富,商业文化兴盛,有熟语可以做证“余集三大桩,土布、板粉和鱼秧”

(1)土布。
余集镇的织布业(木织机)、印染业在明清期间发展较快。
因当时正值第一次天下大战,洋布曾一度脱销,业得到迅速发展,在1940年前年木织机近千架,纺纱车险些家家户户都有。
印花布以它特有的装饰意见意义和浓重的乡土气息,倍受人们的喜好,目前这一传统手工业仍旧保存下来。

(2)板粉。
“德”字粉亦称板粉、汤粉,主产于余集、汤泉池等地。
该产品明代开始生产,至清末全镇有近50家粉坊制作,个中以粉商张德兴监制者最优。
张以“德”字为牌号,故称“德”字粉。
“德”字粉以优质豌豆为质料,用当地清凉纯净的泉水洗漂粉丝,工艺博识,制作讲求。
成品压发展34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重5斤的板块,四周束以烙有花纹的竹片,竹丝系缚,层次分明,都雅文雅。
“德”字粉丝品细明净,久煮不碎,烹炒烩拌咸宜,堪称席上佳肴。
此品清代即远销两广、福建、港澳及南洋群岛。
1914年于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展出,荣誉更著。
民国期间,“德”字粉远销汉口,多为外商购买,转销国际市场。
1964年秋在广州交易会上,外商订购10万斤。
文革期间,“德”字粉停产。
80年代,余集等地开始规复“德”字粉生产。

(3)余集鱼苗孵化源远流长。
明清之际,转向商品生产,余集成为大别山地区最大的余苗集散地。
鱼秧与土布、板粉并称为余集“三大桩”而有名遐迩。
江贩、何冲、朱贩、打儿窝等地养鱼户占居民的70%以上。
20世纪初,余集鱼苗脱销于阜阳、六安、界首、颍上、罗山、固始、淮滨、光山、息县等豫皖10余县。
1948年,余集年销鱼苗2.7亿尾。
1959年,余集第一养殖厂在黄洼成立。
1978年,余集有1820户从事鱼苗生产,建鱼池1238口,面积263.2亩。
多为长江鱼苗,以青、草、鲢、鳙为主。

“跑汉口”

旧时余集贫穷掉队,交通不便,那时余集镇土特产全靠我们先人肩挑手提送往百里外的汉口,他们从汉口回来再挑上当地人生活急需品,这种运输办法(跑汉口)在我镇延续几十代人,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才被车辆所替代。
余集人“跑汉口”,与山西人“走西口”和山东人“闯关东”一样悲壮。

余集镇交通便捷,省级公路、S339横穿其境,距京九铁路25公里,县际公路余黄路、余杨路和余吴路成放射状,日车流量达2000多辆次。
镇区坐车可直达沙窝镇、达权店、长竹园、冯店、吴河、汤泉池、白雀园、不雅观庙、中铺等地,坐长途汽车可直达合肥、南京、郑州、武汉、信阳、上海、无锡、江苏、深圳、东莞、杭州、宁波、温州等地。
方案中的固始之麻城高速将横穿余集,届时余集到武汉可直通高速。

民国以前,余集仅有从余集到界岭、余集到白雀园两条古驿道与外界相通,村落之间阡陌相连。
民国21年(1932年),商城经余集到沙窝的公路修通,余集成为江苏、安徽以及本省的潢川、固始通往武汉的必经之地。
尔后日军反攻袭击,战乱频繁,至余集解放前夕,境内所有公路毁坏,车辆不通。
建国往后,余集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
省际公路得到了长足发展,S339先后贯通。
县际公路得到了完善和拓展,先后建筑了余集经冯店、达权店、长竹园到湖北两路口的余黄公路,余集经吴河到汤泉池的余吴公路,余集经杨棚到不雅观庙、白雀园的余杨公路。

余思铭,余集人。
元未戊戌岁(1358年),就金刚台集义兵归附安丰(在今安徽寿县),授平章事守御金刚台。
甲辰八月(1364年),奉诏领所部兵马赴汴京,从征累战有功。
洪武元年(1368年),赐绯衣一袭,镇抚(从五品)两员。
玄月,随总兵宋渡河,克怀庆、泽、潞等州县,太祖深宠之。
二年(1369年),调攻桃花二寨,受勅命一道,赐绯衣一袭,床一壁,赏镇抚两员,授宁夏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蕃,抱病归卒于家。
勅葬原籍,子亨袭其官。

蒋艮,字仲仁,号后山,又号黄檗隐士。
商城伏山村落夫,祖居余集。
祖父蒋以樾,乡间塾师,父蒋嘉绍。
艮少聪颖,有“神童”之称,有名乡里。
12岁即能作“擘窠书”(大字)习帖,攻诗文词,写作甚美。
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中举。
光绪六年(1880)为进士,选庶良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十年(1884)入直上书房,为皇族子弟溥伦、溥侗之师。
钦赐纱制宫灯一对,上镶“诏书”书“上书房行走蒋艮大人”,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国史馆协修教习。
艮生平综览群书,致力于学问。
精《易》学,阐发礼义,著《蒋氏易说》;采《春秋》3传、《礼记》及历代注疏之长,著《后山经录》18卷(《春秋传录》6卷、《礼记录》12卷统名);晚年把讲学随记集成《后山札记》8册。

十龙庙

十龙庙位于余集镇皮冲村落部一公里处。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八月二十七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喷鼻香客、商贩和游人,达两万人以上参加庙会。
十龙庙是商城县西南区域集宗教、风光、农贸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览胜地。
十龙庙是一座仿古的建筑,传统的四合院,坐北朝南,有30多间屋子,占地30多亩。
庙的大门是座牌楼,颇具特色,不仅气势宏伟壮丽,而且古朴文雅,不雅观之令人憧憬。
牌楼高12米,宽20米。
牌楼的墙壁上,雕刻的有二龙戏珠、龙凤朝阳和八仙过海、南北二斗下棋等图像,其姿态互异,神色生动,色彩鲜艳。
所雕刻物象,活灵巧现,维妙维肖。
十龙庙东有龙门河,西有双冲河。
自然风光,四季互异,美好无比。
春天,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百鸟齐鸣,山净水秀,鸟语花香;夏天,当人们溜达于山间林荫小道或河边时,顿觉空气清凉爽怡,暑气全消,是天然的避暑胜地;秋日,金桂飘喷鼻香,满山遍野山果累累,随意品尝;冬天,常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景不雅观。

青狮山

青狮山,俗称狮子头,位于迎水金田(与沙窝罗汉交界处)。
整座山就象一头狮子卧在山上,头是奇石组成,头高昂,仰望杨家寨,一眼睁开,一眼闭,嘴半张,嘴深4米,宽近10米,相传能同时摆八桌宴席,在狮子嘴下的山坳处,是梅继光等18位义士殉难处,在1932年,他们从事地下党活动,被国民党捉住,活埋在此。

狮子山西部是白象山,狮子山与白象山的夹隙处是黑龙潭。
主潭长约600余米,宽窄不等,宽处有百余米,窄处不过一米,人可一跃而过,但其深不可测。
两岸绝壁耸立,犹如刀削,全体黑龙潭就象一条黑龙静卧在山涧。

黑龙潭的出口处,有一间圆形的石洞(俗称龙屋),深约数十米,其顶端有一对二米深的圆形石洞(俗称是龙角)。
相传是在数千年前,天空雷电交加,乌云紧盖,天空阴暗,顿时狂风暴雨,一条黑龙由天而降,沿狮子河下贱,碰到青狮和白象,便奋力从两者之间游过,留下黑龙潭,一急之下,一头碰到石岸上形成龙屋,刚好两只角一挑,挑出两个龙角。

相传,古时一名烂泥沟,一名蟒蛇沟。
东西两大岭上林木茂密,沟中荆棘丛生,人畜不进,常有豹狼野兽出入。
建街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先建大吉寺。
寺内修有的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神像。
此后常有人前往烧喷鼻香拜佛,于是就有人在寺前搭一些简陋的草棚。
卖些喷鼻香、蜡、纸、炮、茶水、饮食等物,做些小买卖。
后便有人陆续移居于此。
遂成街。
清中期,余集老街便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集镇了。
历练多年沧桑变革。
人口不断迁徙,到民国期间,余集老街已成为一个较为繁荣的集镇。
素有“小汉口”之称。
由于它位于鄂、豫、皖三省边缘地,又系安徽通往武汉的公路,交通咽喉,商贸贩运者来往不断,现已成为本县境内屯子中的一个贸易重镇。

昔日余集老街,戒备森严,同治二年(1863年),环绕老街四周,建筑有一道高4米,底宽2米,长5000米的石寨城墙,并在东、西、南、北四门设置有炮楼,内置大炮,四门街头,另设四个哨门,哨门建造坚固,石门方、木大门,上有楼房一间,专供更夫居住,每夜二更后由更夫紧闭城门,不准行人任意出入,直至越日凌晨五更,四门洞开,人门方可通畅。
民国初年,城墙被拆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党驻军某部组织地方保甲,沿原城墙旧迹,承修高4米,宽1米的土墙一道,处夹木墙,攀上铁丝网,并在东西两大岭之上构筑大小堡垒12座,民国二十七年(1938rh ),日寇入侵,炮袭余家集,堡垒城墙被摧毁,今痕迹尚存。

余集老街上,寺庙、祠堂繁多。
北有大吉寺,帝王宫(湖北会馆),关帝庙(北庙),余氏祠、张氏祠,南有南庙,余祠堂。
老街内代表本土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所有的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兽,维妙维肖。
这些建筑,各有特色,关帝庙则是别具一格,全庙两进三层,规模最大,前(南)有颇具民族特色的戏楼一座,戏楼两侧有看楼,楼前有一个宽敞的大院,可容纳不雅观众5000人,每年古历3月25日、6月23日逢会,会期一到,打醮三天,唱戏5本,附近州县民众,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热闹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