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女声三重唱《阿婆茶》 主理方供图
传统民歌有味道
“啥格花开在床当中?被单花开在床当中;啥格花开在踏板上?鞋子花开在踏板上”,这一问一答的女声小组唱《问花名》别有一番意见意义。六位阿姐来自青浦区朱家角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央,这里是青浦四个田(山)歌传承基地之一。初赛的四首传统民歌,都被四个基地选送的阿姐们承包了。
台上的阿姐们穿着蓝印花布衣,不依赖伴奏,洪亮地唱出了田间山头的家长里短。演唱《问花名》的都是朱家角本地五六十岁的妇女,朱家角文体中央主任钟建军先容:“以前有一批70至90岁的阿婆唱田山歌,现在我们培养了一批更年轻的妇女来传唱我们的田山歌。”她们以前都学唱过戏曲,如今学唱起民歌来驾轻就熟。
图说:女声小组唱《问花名》 主理方供图
同样由朱家角镇选送的《阿婆茶》,是一首结合水乡特色非遗项目创作的情景演出唱,阿姐们摇一把扇子,喝着茶、嚼着青豆和点心唱着歌……它将田山歌与水乡古镇旅游相结合,将古镇民歌推向更远的地方。
丰富宝藏待挖掘
提及民歌,或许很多人并不会第一韶光遐想到上海。但实在上海的民歌还真不少。从类型上分,有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童谣和吟唱等;从地域上看,能数出青浦田山歌、松江的耘稻山歌、奉贤地区的白杨村落山歌、金山的金山卫田山歌、崇明山歌和浦东山歌等等。虽然民歌大赛的舞台被支配成了白墙青瓦的江南水乡样子容貌,但民歌里的江南并不都是小桥流水般的婉约,也有年夜方冲动大方与壮怀激烈的丰富情愫。
图说:女声独唱《家乡水》 主理方供图
正是由于青浦丰富且深厚的民歌积淀,首届江南民歌大赛在青浦新城启动。这次初赛分为传统民歌、新编民歌和创作民歌三类,二十多个节目中传统民歌只占了四席,让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评委郭树荟感到了一点不知足,她表示上海记谱的民歌有500多首,初赛只听到四首,期待决赛以及未来的展演中能见到更多传统民歌的传承。
走进校园出国门
在青浦,每个田(山)歌的传承镇都有专门的创作团队。他们不仅自己搞创作,也将田(山)歌送入校园,教孩子们唱适宜他们的田(山)歌。这些带有田(山)歌特色和江南水乡特色的歌曲走进市级平台、进博会、亚信峰会乃至去到韩国参与了互换演出,受到不雅观众喜好。
图说:小组唱《花名带古人》 主理方供图
朱家角镇则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与田歌的传承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民歌创新之路,今年朱家角镇的原创民歌《淀山湖畔好风光》还得到市群文新人新作精良奖,近年他们还创始了大型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青浦的四个传承基地还一起将原生态田山歌的唱词记录下来,出版了青浦田山歌歌词集,将九位传承人(个中两位已过世)的唱腔录成视频,将田山歌音乐以静态、动态的多媒体形式保存在潼南张巷村落的青浦文史馆。
如今,很多地域性的上海民歌已经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这场大赛正是希望让更多人关注上海民歌,让上海人听得到上海的声音,留住上海的乡愁。青浦赛区初赛之后,其他各区将直接选送本区选手参与9月份举行的决赛,金山、崇明、浦东、奉贤等区各具特色的上海民歌都值得期待。中国音乐非遗保护与研究中央的专业力量还搭建了学院派与大众的互换平台,将让这次大赛成为一次上海江南民歌的大碰撞、大互换。(新民 赵玥)
立时评丨歌声里的乡愁
曲调悠长,声音高亢,这便是富有江南水乡独特韵味的青浦田(山)歌。随着韶光流逝,很多民歌原有的生态环境消逝,很多地方的民歌乃至连谱都没有记录下来,田(山)歌这一类的传统音乐想要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艰巨的寻衅。
图说:比赛现场 主理方供图
报名阶段,组委会无奈创造,《茉莉花》蜂拥而至,很多报名者搞不清楚江南民歌的范畴,一次次打电话来讯问,这首是不是?那首是不是?因此,本次初赛的三类分类观点就尤为须要广而告之,比如,传统民歌是多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口头即兴编唱流传下来的歌曲;新编民歌是传统民歌的新唱新编,亦即老歌新唱;创作民歌是由专业作曲家以传统民歌为创作素材,利用现当代作曲技能手腕创作的具有民歌风格的原创声乐作品。
把民歌看作上海人的乡愁,总带着一丝惆怅,由于乡愁,思念的是影象里的东西,是行将消逝的物事。但看到17岁的上海小姑娘唱起甜糯柔美的《江南水乡美》,又让人信心大增——上海民歌,不是只勾留在老一辈的童年回顾里。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以这场江南民歌大赛为契机,联合各方成立上海民歌传承保护基地,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上海民歌,让江南民歌在新时期以新形式连续传唱。(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