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法王宗子

梵名Mañjuśrī

佛学生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  第1张

音译为“曼殊室利”

意译为“妙德、妙吉祥”

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其锐利的聪慧

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

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

是无上圆满聪慧的象征

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众所周知,文殊菩萨象征聪慧。
什么是聪慧呢?无我是聪慧,没有执着是聪慧,放下是聪慧,退步、忍辱也是聪慧。
虽然聪慧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它最根本、最核心的精神,便是“无我”。

如果我们能树立般若正见,在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汲取文殊菩萨的聪慧,常念菩萨的功德,并在此根本上发菩提心利益大众,那么,不只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康健、境界提升,也可为世道民气注入正向积极的能量。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文殊菩萨身份揭秘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聪慧,特殊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聪慧的代表。
由于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

在《央崛摩罗经》中说:文殊菩萨,北方作佛,号欢畅藏摩尼宝积佛。
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
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统统菩萨师。

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涌现于世:个中末了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清闲,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

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
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养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末了佛名燃灯佛。
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

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
因此文殊菩萨,不仅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
而文殊历史的悠久,聪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

何止是佛教中聪慧的代表,切实其实是无上聪慧的化身。

梦参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梦参长老:文殊菩萨教会了我们什么?

文殊菩萨教我们做什么呢?嘱托我们什么?教我们第一个是厌离世间。
我们自己应该回顾一下,我们对这个世间相是留恋吗?是厌烦吗?是要分开吗?是要了却吗?当然我们诸位道友都是想,有出家的,还有没出家在家的,四众弟子都要想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便是解脱,那你就该当照着菩萨教导认识这个天下。

当你认识这个天下之后,生起一种厌离心,要分开这个天下,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认识这个天下的苦,要把这个天下所有统统苦难,乃至咱们认为幸福的,实在也都是苦难都要认识清楚,这样我们就没有贪恋心,就能生起出离心。

光出离心还不足,你还得发大悲心。
自己出离了,把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天下的苦难给统统众生讲,让统统众生也分开这些苦难。
这就发出离的同时还要大悲,这两种都要靠聪慧,得向大士学习,我们就学习文殊师利菩萨,得有聪慧,得有般若。
若没有聪慧,没有般若的时候,你厌离心是不会强的。

智敏上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智敏上师:文殊菩萨教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拿着剑,这个宝剑在我们世间上是杀人的,菩萨还杀人呀?不会的!
那拿宝剑干什么呢?这是形象的表示聪慧,这个宝剑是代表聪慧的,聪慧能够断烦恼,以是形象化地把这个聪慧用宝剑来表示。

那么为什么手要举起来呢?便是要提高当心,不断地正知正念,顾自己的动机,有一个妄念,烦恼一起来了,立时宝剑就砍下去。
就像边防部队的枪、炮一样的,时时瞄准在那里的,一创造有仇敌的,有紧急就立时要开的。
我们修行要提高当心,时时刻刻要精进、不懈怠、不放逸,便是指这个。
烦恼起来的时候,立时就断下去。

妙江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妙江法师:文殊菩萨会欢迎每位来五台山的人

过去说来五台山朝山,文殊菩萨接一千送八百,便是来朝山的人,文殊菩萨接一千里,送八百里,便是接得你很远。
不是一千里,乃至一千年,几千年,你就想着这个地方了,你对五台山有这个想法了,有这个想法就叫感应,你感他就应,这叫感应!
接一千送八百这个说法,是几千年的人们相互传的,这个说法是前头无头,背面无尾。

每一个人都是文殊菩萨,你来五台山便是求文殊菩萨来感化、度化、应化的,以是来的人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你问我见过文殊菩萨没?从我们心里头,我们每天见,在不在山上我们也每天见,我们瞥见的太多了。
正如雪窦禅师颂无着禅师《朝五台偈》所言;“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如瑞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如瑞法师:踏上五台山的人与文殊菩萨分缘深厚

上通下愿老法师在世的时候说,她打仗到的老百姓都会说:踏踏五台山的土,生生世世不耐劳。
由此,能来到五台山,长住短住,乃至于来一天,这和文殊菩萨都有大分缘。

《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贤人,靠近无上菩提。
”这个话的意思便是,只要你来到五台山,乃至只要听到五台山的名,那来五台山,踏踏五台山的路,乃至捡一块小石头目,都跟文殊菩萨结上了得度的分缘。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里面也证明,不管你以什么样的分缘,能够打仗到文殊菩萨,那文殊菩萨都会勾引我们众天生佛。

因此有人说到:“纵经天上千亿岁,不如一步向清凉。
”天上是太快乐了,但是天福享尽还会堕落。
但我们迈向于五台山,求文殊菩萨加持开大聪慧,是给我们积极创造了稽首文殊的机会,让我们的心地早日得清凉,去除烦恼,早得解脱,造诣佛道。

文殊菩萨像

文殊菩萨赞偈

文殊大士,

妙应无方,

座前狮子兽中王,

妙意降吉祥,

花雨天喷鼻香,

宝智透心光。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觉母智难量。

左持利剑烦恼断,右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共乘驱,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本是如来欢畅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