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一首歌的根本,是作者向听者传输情绪的主要路子。
什么是旋律?旋律也称曲调,是经由艺术构思而形成的多少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普通点说,旋律便是作者在音符间融入构思和情绪,然后将这些音符串成一条颠簸的线。
音乐家手中的音符,相称于作家手中的笔墨。

好旋律的歌,可遇不可求。
每天都会呈现出大量新歌,有的被传唱开了,有的落寞无名,有的耐久不衰,也有的昙花一现。
不同的歌曲,命运也不尽相同,不用除有运气的身分,但运气并不能永久存在。

为什么黄家驹写的旋律好听又耐听保质期还那么长  第1张

01

那些石沉大海的作品就不说了,只说流传度较高的作品,大抵有如下三种征象。

迅速走红,迅速衰落。
你肯定知道,这是那种短韶光内爆火的口水歌,旋律很随意马虎入耳,副歌不断反复。
人们听了,也随着哼哼唧唧唱了,可很快就烦了,从此再也不想听,再听会以为尴尬别扭,乃至反胃。

时下有很多歌手费尽心血惟写出这样的旋律,以求迅速走红。

不主动听,也不会忘。
曲调朗朗上口,歌词恰好契合了你当时的心境,或潸然泪下,或轻松开怀。
这样的歌大概能听上几个月,但究竟还是会消逝在耳边。
日后再听时,还能想起曾经听它的场景和感想熏染,虽然并不反感,但也不会想起来去听,吸引力一样平常。

这样的旋律较为多见,常常是一批批冒出,一段韶光后逐渐沉寂。

不听烦懑,类似成瘾。
常常听,反复听,却依然听不足,可以说百听不厌,而且每次听都会被冲动,每次听都有新创造新共鸣。
此类作品,不仅旋律出色人声动听,连乐器的solo与和音也令人沉醉,哪怕已经听了几年几十年,也丝毫不以为腻。

此类旋律有浑然天成之感,不是费尽心思地拼凑,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这样的歌,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做经典。
能被称为经典的,总是少数。

为了不拉仇恨,前两种作者就不举例了。
那么哪些人能写出第三种作品呢?随手列几个名字吧,罗大佑、周杰伦、张雨生、李宗盛、黄家驹……在华语乐坛,能进入这一梯队的名字并不算多。

02

拿黄家驹留下的作品来说,仅旋律这一项就格外迷人。

记得20年前,第一次听到Beyond的「真的爱你」,即便当时的听歌量并不大,我也能听出这是一首在乐理和技巧方面很大略的歌,但便是喜好,超享受。
20年过去了,虽然这中间听过不计其数的其他作品,可我还是会常听这首歌,每次都是安静地欣赏,每次都被深深打动。

在成蹊看来,家驹谱写的旋律有如下7个特点。

1、每每第一次听就能打动你,很有点瞬间走心的意思。
如大地和夸夸其言。

2、对各种感想熏染的刻画细腻入微,代入感和画面感极强。
如无泪的遗憾和城市猎人。

3、感情直接,悲喜分明,基本上不会模棱两可。
如谁是年夜胆和金属狂人。

4、既能做到符合常理的线性,又能带给人猜想之外的惊喜。
如长城和灰色轨迹。

5、同时具备好听和耐听的特性,要知道好听和耐听在多数情形下是相悖的。
如光辉岁月和Amani。

6、影象深刻不随意马虎忘,乃至会匆匆使你去主动重温。
如快乐王国和狂人山庄。

7、善于利用弦外之音,在音符之外能带给你某种启迪,以达到深层共鸣。
如命运是你家和早班火车。

上面的作品只是随手举的例子而已,符合标准的作品切实其实不要太多。

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金曲搁下不提,单说家驹写的demo小样也是别有滋味。
没有歌词的半成品显得淳厚明净,旋律线非常抓耳,情绪的表达也更为直接。

03

截图来自悟空问答,我只输入了“为什么黄家驹”这6个字,然后……

这的确让人感到费解。
写曲时,作者们拥有的资源险些完备相同,同样的音符,同样的技巧手腕,差不多的硬件设备,可为什么出来的作品生命力竟有着天悬地隔呢?

众所周知,家驹写的旋律保质期超长,下面成蹊来深入聊一下背后的缘故原由。

对旋律具有高敏感度

对旋律的敏感度,是音乐能否悦耳动听的主因。

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敏感度也不同。
有人对色彩敏感,有人对笔墨敏感,同样,有人对音符敏感。

曾有人这样评价皇后乐队的主唱佛莱迪,别人绞尽脑汁才能写出一首让大众猖獗的曲子,而佛莱迪却能信手拈来,而且是批量创作。

有些人,就像是为音符而生的,闲庭信步之间,佳作脱口而出,只能赞一声天赋使然。

Beyond经纪人陈健添在一次采访中说,“家驹的创作天分非常突出,他脑袋里有太多音符在迁徙改变,导致有时晚上不能睡觉,只能爬起来写歌。

作曲时,家驹不须要太多昂贵的设备,有一把吉他和一部录音机就够了,用录音机录下他哼唱的曲调,后期四人再进行细致编曲。
「遥望」便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聆听遥望的旋律时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得,这不像是编写出来的曲子,更像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无尽的思念弥漫其间,丝丝缕缕久久不散。

除了老天爷赏饭,对旋律的敏感度还要通过大量创作实践来提升。
这一点无需赘言,看家驹留下的作品数量就知道了。

作甚出色的旋律?起承转合顺畅过渡,抑扬抑扬高低有序,渲染感情时不刻意不夸年夜,勾勒画面时形神兼备,完成度高,无拼凑感。
对一首音乐作品而言,旋律太主要了,没有这个根本,再好的编曲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于受西方摇滚乐的影响颇深,以是家驹谱曲多采取基于布鲁斯的五声音阶,五声音阶降落了突兀感,更加幽美和谐。

想更深入理解家驹对音符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去听听他写的纯音乐或吉他solo,旋律简约不落俗套,身临其境悲喜共通,让人听了毫无抵抗力。

只写内心的真实感想熏染

音乐人的创作初衷,是音乐能否持久耐听的主因。

无灵感不创作,无感情不发声,如果音乐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歌曲质量一定大幅度提高。
可问题是,当下流行的很多歌曲,听不到一半就知道是在无病呻吟,这样的歌怎能动人?一旦背离诚挚形成习气就会陷入套路,比如很多歌手都是套和弦和拼接主旋律的高手。

创作旋律是用音符翻译内心情绪的过程,灵感来了感情到了,旋律是自然呈现的。
就像家驹说得,我感想熏染的,思想的,会用歌唱出来,我现在对这件事情有觉得,我会大声地唱给大家听。
旋律是作者和听者互换的媒介,终极让两者完成情绪的对接转移。

从非洲归来后,家驹写过一首歌叫「可知道」,旋律里满是压抑和担忧之情,高潮部分的冲破感尤其强烈,他一遍遍呼吁着人们关注贫穷掉队的第三天下。

这也是一首不繁芜的歌,乃至可以说极大略,但这便是他的真实想法,他希望那里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他希望任何角落里也不要再有苦难,这便是他的创作初衷了。

我总说,通过音乐可以走进家驹的内心天下深处,由于音乐里的他便是鲜活的他。

试想一位歌手没有任何创作灵感,靠拼凑或硬憋写出一段旋律,既不精也不诚,找来一个编曲班子,做成了华美的歌,然后企图它能够传唱几十年?抱歉,这不合逻辑。

音乐之外附赠的思考

通过音乐输出的想法,是音乐能否引起深层共鸣的主因。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技巧再厉害,也会浮于表面。
艺术到末了一定不是拼技巧,而是拼想法。

如果你留神过身边的某些情歌,你会创造听的时候还能接管,但是听完之后空落落的,歌里唱的分离或缠绵是那样软弱,软弱到彷佛根本不须要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可能几句话就够了。
说穿了,没有深度没有思想。

很多人都听过Beyond的「喜好你」,这也是一首情歌,而且它已经31岁了,可如今还能跻身于热门单曲的行列,不奇怪么?

喜好你的旋律起伏不大,更没有什么博识的技巧,处处透着无奈和伤感,铁汉柔情,孤独徘徊。
在空想和爱情之间该作何选择?彷佛怎么选都是错。
喜好你会让那些曾经被迫放弃感情的人得到强烈共鸣,会让那些朝梦想发力狂奔的人泪如泉涌。
为什么会这样?由于感同身受心有灵犀。

这的确是一首情歌,但并不止于情歌,既不止于温暖的缠绵,也不止于苦情的分离,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是,错过了一个人,还可能坠欢重拾吗?为了挚爱的空想,我们付出过多少?如果由于空想而失落去爱情,我们会认可吗?形单影只去闯荡,我们能承受沿途的悲惨吗……

像喜好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家驹的很多作品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大略,歌曲背后隐含的东西大概是你之前未曾留神的,正是这些隐含的东西,才是他想对你说的心里话。

为什么黄家驹写的旋律好听又耐听,保质期还那么长?相信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
去音乐里找吧,那里的答案比我写的更加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