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就在上个星期五,我们澧源镇一小四年级全体师生参观了“桑植国家基本气象站”。

  天气阳光明媚,我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轻盈的步伐,就开始出发了!

参观气象站作文-关于气象站的作文小学生 知识百科

  到了气象站的出入口,伸缩门的旁边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国家基本气象站”,过了出入口,就来到了一片空旷的水泥地,正前方是讲解牌,背面是石头砌成的墙,往下是整个桑植县城,左边是用蓝漆涂成的房屋,右边是一排郁郁葱葱的小树,绿的可爱,长得正旺。

  讲解员叔叔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有几个小杯子的仪器,学名叫:“风向风速传感器”,顾名思义,当然是测量风向和风速的。下一个介绍的是火箭发射器,不要害怕,那只是人工降雨的好帮手,当干旱季节时,让人工降雨来湿润大地吧!

  有同学提问:“火箭发射仪最多一次能发射几个火箭炮呢”。

  讲解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可以发射四个”。

  又一个同学问:“怎样发射的?”

  讲解员回答说:“首先空管一定要让做决定,决定后再发射”。

  接二连三的同学问问题,讲解员都一一解答。

  往前走,观完解说牌,走上台阶,到了一个草坪上坐在上面玩,可舒服了。这次换了一个讲解员姐姐给我们介绍,这一个像水井的仪器,学名叫:“水蒸气传感器”,是测量水蒸气的,我们认真地听着,却不知时间在飞快地流逝。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许多花草,感觉听到它们正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更像是在说:“下次再来哦!”我心里装着满满地遗憾,但又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虽然过了一星期,但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不想忘记!

  篇二:参观气象站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3月20日这天,新乡市气象站对市开放。难得有如此机会,我们一家人早就商量着星期日去气象站参观。

  我们坐车去气象站。因为路不太熟悉,所以路上问了两三个人才到了气象站。我一下车,直奔风向标。那里已经围了五、六个小学生了,个个满脸好奇,摸摸这儿,看看那儿,还在争辩着什么。风向标以前在电视里我倒是见过,不过见实物这还是第一次。你看这家伙,象个标竿,其貌不扬的,可谁知它竟会准确测出风向风级。过了一会儿,气象站里一个头发黑里有白的伯伯,带我们进入观测站进行参观。

  我们先来到一个百叶箱旁边,伯伯打开百叶箱,里面有四个测量管。虽说看起来和温度计差不多,可实际差远了。这些管子是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

  我们来到第二个百叶箱旁,这里放的是自动测量仪,而且能画线,能画出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曲线。

  第三个百叶箱,我们一看,是一个像一根短棍似的东西。伯伯一讲,我才明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气监控装置。它把每一分钟的数据及时传进室内的电脑,由电脑加以统计,结合人脑分析,就能准确地给出天气情况。

  其他还有测降水量的、测地表和地下不同深度(直到地下3。6米)的温度的,还有测雾凇、测蒸发量的仪器,等等。伯伯说,准确预报这些天气情况,能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许多方便。

  这次参观,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呀!

  篇三:宿州气象站游记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天地人社团到宿州市气象站进行实地考察。每个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这来之不易的活动。

  从校园出发,沿途是宿州的大街小巷,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校车缓缓停在气象站附近,在老师的带领我们进入了气象站的大门。

  从外貌上来看,着实觉得这与普通的老城区没什么不同,只是门上写着“宿州市气象站”,这六个字让这座园子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七扭八拐地,我们到了真正的观测站,这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略有些荒芜的园子中,分散着高端的仪器,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站长细心地向我们解释着每个仪器的用途、规格以及使用方法。外表看似简单的仪器却能测出能见度、降水量等精确的气象数据。气象站刚建成时,所有的数据基本上都需要人工测量、人工观测,与现在精密的仪器所得出的数据是没有办法得到的,那时的困难程度比现如今大的多。

  参观完户外设施,站长邀请我们到气象站的工作室去看一看,只见每台电脑上都显示密密麻麻的图像和数据。站长说:“我们所得的数据就是每分每秒数据统计的结果。”接着,他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去观察图像,分析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气象站工作人员的宣言与守则——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这也是我们中学生应有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件小事,积累下来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阶梯。

  我离开气象站后,我想我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更多的是气象站工作人员言传身教给予我们的态度。这种对工作的热爱,认真做好工作上的每一件事,将会成为我们心中最美丽的风景线。

  篇四:我的寒假生活—参观气象站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那种雾霾的天气吗?今天,我就带大家来到国家基本气象站看一看吧。

  我来到观测场上,观测站外圈是长方形的,围成一圈白色的栅栏。草坪里共有十几台气象仪器。

  我首先看到的是“能见度仪”,就是两个摄像头的东西(装置)中间有一个两端点的东西,中间的小仪器感受反射,直接把数据传输到电脑里。我想着这里的一切都很是高科技,仪器直接把数据传到电脑里就不用再用员工来探测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测降雨量的仪器“蒸发器”,之前,我们的数学巩固上有一道题:降雨量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今天我总算知道了原来降雨量可以用毫米做单位。我看到它像一个皇冠样的外壳,外面是一圈滑溜溜的钢丝。我就问老师:“这个滑溜溜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老师说这个是为了防止鸟来喝水的。

  只见蒸发器里还有一些水,但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早已冻成了冰。旁边还有一个出水口,每天晚上,测量的工作人员就要把这个取回去,通过人工测量,看它每天的重量减少多少,就是今天的蒸发量。

  然后我们看了一个叫地温仪的仪器,它是测量地温的,地温仪有弯曲的,有直的,口上套有钢丝球。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就说其实跟刚才的一样是防老鼠的。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地温最高可达到20多度。

  最后我们又看了一个风速风向仪,风向仪的底部就像一座电视塔,顶端有三片像小风扇一样旋转的叶片,那旋转的叶片,好像在和我们挥手呢!它向哪个方向转动,就代表了哪个方向。我们通过老师的指示了解了现在的风向是东北风。

  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真的很有意义。因为我懂得了科学,我将来长大要为人们造福,而且这一次参观让我爱上了科学。

  篇五:游气象站有感

  今年的春天,真是难以琢磨,时热时冷,时晴时阴,偏偏赶上去气象站的这天下起了毛毛雨,天公不作美,但社员们一个个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个个如脱缰的野马,对这次的气象站之旅充满了期待。

  大巴车在城区行驶了十几分钟,最后停在了二中的老校区,我忍不住诧异,怎么?难道气象站一直潜伏在学校?在我的想象,气象站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地方,应该建在人烟稀少的,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过了马路,一所有年代气息的气象站就赫然出现在眼前。

  进入院内,一片空旷的绿地,正是观测点的所在。右手边的一排房是工作室。我们兵分两路,编辑部和实践部在站长的带领下,直奔观测场,宣传部和后勤部则先去了工作室。

  乍一瞧,这只不过是一片空旷的草地,半青半黄的杂草在夹雨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凄凉。然而,就像武侠小说里所写的那样,真人不露相。进院里,左手边就是风塔,当时有微风,风摆一上一下地来回的转动。据站长说,那是用来测风速的,通过电线传到下方的机器里。再向前就是一排罐头似的小铁桶,旁边是一个长筒,用于测量降水量的。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站长细心的打开两个盖子,拎出来两个玻璃瓶子,让大家亲身体验。

  第一种仪器名为“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我国气象站对固态降水以人工观测为主,存在时效差等诸多弊端,不可全面连续的反映降雪的变化情况。而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基于载荷测量技术原理设计通过对盛水筒内质量变化来测量降水量。目前,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所采用的测量技术主要分两种,一基于电阻应变测量技术,二是振弦测量技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固态、液态和混合性降水的自动观测,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种仪器是“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是用来测量自然界降雨量。降水时雨水通过盛水器,再通过过滤斗流入翻斗里。当翻斗流入一定量的雨水后便会翻转,倒空斗里的水。翻斗的每次翻转通过干簧管转成脉冲信号传输到采集系统来进行测量降水量。由于摩擦力小,翻斗部件翻转灵敏,承雨口光洁度高,滞水产生的误差小,为我国广泛使用。

  气象站还有很多有趣的设备,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室内观察的时候我注意到里面有一个工作日志本,里面是每天的气象记录,详细周密而认真。我心一下暖起来,每天就是这些人,在这个地方记录下这个城市的风雨冰霜,默默地奉献着。这样想来外面的冷风细雨都染上了人情味。

  以上就是参观气象站作文-关于气象站的作文小学生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美德网记事作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