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站火车站大多是普通列车,比较火车东站,远途打工者更多。
站内站外,随处可见各种塑料桶,大多是有盖子的涂料桶,也有敞口的塑料水桶。
有人拿来当凳子用,也有人当小桌子,用来用饭、打牌,更多人是拿来装行李。

董远况(中,45岁)、陈立伟(左,50岁)、陈立散(48岁),安徽蚌埠人。
“我姓董,站着的两个都姓陈,是亲兄弟,我们都是老乡。
我在杭州泥工16年了,去年这俩陈家兄弟,也随着我来了杭州。
城市发展这么快,没有我们泥工,高楼大厦是建不起来的。
水桶是我们的标配,用来洗脸洗脚。
桶里装着生活用品,带回去连续用。

春运故事回家的桶 汽车知识

张富中(56岁),河南兰考人。
“我在临安打工,做泥工,火车票是女儿在网上帮忙订的,无座,十几个小时才到。
这些桶原来都是装润滑剂的,袋装的,里面干净。
拿回家可以用来打水,盛粮食,家里种了玉米、小麦。
我手上这台DVD机,是人家拆迁了送我的,我试过还能用,回家给孙子孙女听听。

胡国志(62岁),安徽池州人。
“我在萧山一家纺织厂做打包工,干了十多年了。
别看我年纪大,但我身体好,老板不放我走呢。
我手里这个小桶,车上能当凳子用,过完年回来还要带着,装满自己家榨的菜籽油,留着炒菜吃。

刘志宣(48岁),安徽宿州人。
“我在余杭的工地上做泥工,来杭州整整10年,泥工苦啊,下一代都没人干了。
媳妇在家带孙子,我一年能回去两三次。
我这桶里装的是兰花和茶花,我在余杭径山上挖到的,连着根带着土,看着挺好,希望在老家也能栽活。

张平(46岁),安徽阜阳人。
“我在杭州一所大学的工地上做泥工,这个大桶是用来装墙面漆的,里面空的,我没买到坐票,只能拿桶当凳子。
我老爸老妈80多岁了,家里养了羊,这几个桶给他们用来喂羊。
过完春节回来,假如能订到有座位的,我就不带桶了,假如订不到,还要连续带,当凳子。

顾怀计(51岁),安徽宿州人。
“我在建筑工地做泥工,干这行30年了,之前都在江苏苏州,来杭州第一年。
我这个桶是来杭州后买的第一件生活用品,用来打水、洗脸、洗脚。
这个电热锅也这天常平常用的,自己煮点蔬菜,肉吃得少。
把锅放桶里,一起带回家,这些是我在外的全部家当。

王永妹(左,41岁)、赵应豪(10岁),贵州六盘水人。
“这是我小儿子,我和他在桐庐,老公和大儿子在贵州老家。
我在一家制笔厂事情,儿子上小学三年级。
这三个桶是工友送我的,拿回去用,结实又方便。
我们一家一年没团圆了,儿子说,回家真愉快。

李高锋(49岁),河南商丘人。
“我是做木工的,去年才来的杭州,连西湖都没去过。
大儿子在广州读博士,小儿子在郑州上大学,挺争气的。
我这桶里杂七杂八啥都有,工具、牙刷、生姜、洗衣粉,没用完的都舍不得扔,出来打工的,都得省着点用。

黄清羲(左,40岁)、冯伟银(36岁),贵州清镇人。
“我们结婚13年,在宁波事情9年。
我们都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加工五金配件。
由于没有买到从宁颠簸身的车票,只能到杭州坐车,要坐28小时才能到站。
我们有一儿一女,都在老家,两个桶里都装着各种吃的,带给孩子们。

朱化枝(55岁),安徽阜阳人。
“我在萧山的建筑工地上做钢筋工,老母亲和媳妇在老家,儿子在江苏昆山事情,一年没见了。
涂料桶是工地上捡的,里面还装着热水瓶,进站接点热水,喝起来方便。

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