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由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当时叫宣扬队)胡宝善和王传流作词,胡宝善作曲,创作于1973年,胡宝善演唱。

一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军圆舞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休闲娱乐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为了欢迎金日成和西哈努克亲王,特意组织了陆海空三军文工团编排一台歌舞晚会。
由于正值“文革”期间,编排的节目险些都走的是雄壮冲动大方的路子,看过晚会后,总理不太满意:“海军的同道都知道,大海有彭湃澎湃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那是很美的景象。
因此,我们不但要有革命的激情,也要有革命的抒怀呵!
”这启示了胡宝善的创作激情,他决心要写一首部队的抒怀歌曲。

1972年,胡宝善随团出海拉练,从南平到汕头,三天三夜都在船上。
在船上,胡宝善有感而发,创作出《我守卫在海防线上》的歌词。
由于兵舰行进过程中,碰着了很大的风浪,以是他产生了用圆舞曲写曲的动机。
胡宝善在船上的三天里,完成了该曲的创作。
回到北京后,胡宝善和同事王传流对歌曲进行了整理,由于海军还有航空兵,以是王传流在两段词的根本上,又加了一段词,并将歌名改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胡宝善年轻时。
他的领章上有金色盾牌符号,50年代中期他在公安军文工团。

王传流年轻时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词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

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

海军战士红心向党

严阵以待紧握钢枪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有丰富的宝藏

我爱晴朗辽阔的海空

英雄的战鹰在展翅飞行

穿云雾破海浪

海空战士胸有朝阳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矫健的海燕在狂风雨里发展

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

把我们磨炼得无比倔强

战舰奔驰劈涛斩浪

毛主席挥手指引航向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整首歌曲采取3/4拍的圆舞曲形式,授予了旋律海浪和波涛般的流动感,也使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抒怀性,改变了军旅歌曲铿锵有力、雄壮威武的传统风格,幽美舒缓的旋律,令听众线人一新。
整首歌曲的旋律大略动听,歌词贴近海军战士的真实生活。
以海军战士的角度抒发公民解放军对付祖国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了海军在艰巨的海疆边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以及战士们乐不雅观向上和作为一名战士为国站岗的自满之情。

演唱者胡宝善的音质纯净润厚,吐字真切,音域宽广,非常具有传染力。
胡宝善先后在公安军文工团、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总政治部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任职。
胡宝善的哥哥是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嫂子是著名舞蹈家张曼如,姐姐胡昕曾是防空军文工团演员,胡宝善的妻子王亦满是空军文工团话剧演员,儿子是著名影视演员胡军。
瞧这一家子!
胡宝善年轻时的照片看着比胡军还帅。

胡宝善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1973年“五一”节,海政歌舞团要在北京中山公园游园活动中演出。
胡宝善他们准备把《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拿出来。
演出节目要经由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在当时分外的政治背景下,真担心这首抒怀歌曲被“枪毙”。
还好,审查顺利通过了。
当时审查组说了三个好:“内容号、唱得好、形象好”。
当年“五一”胡宝善第一次公开在群众场合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一炮走红。
第二天《公民日报》揭橥的游园活动精彩照片中,就有胡宝善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照片。
没过几天,《公民日报》在副刊破例登载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谱,《歌曲》《解放军歌曲》《解放军文艺》《上海歌曲》等全国二十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页……

在当时许多歌曲像政治口号的分外年代,《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歌一出身,让人为之一振,立即风靡全国,深受广大官兵和公民群众喜好,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为祖国守大桥》等军旅抒怀歌曲一样,成为分外年代公民解放军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实的一种表达,也知足了当时公民群众的抒宁希望和审美需求。

1975年,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入选当时影响很大的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的《战地新歌》(续集)。

《战地新歌》(续集)

2019年,《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良歌曲100首”。

胡宝善、胡军父子同台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提及《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人们每每会想起另一首圆舞曲曲调的著名军旅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如果说《我爱祖国的蓝天》是一首“空军圆舞曲”,那么《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则是一首“海军圆舞曲”,这两首歌就像一对“姐妹曲”,一个空军的,一个海军的,花开并蒂,相得益彰,表达了公民解放军热爱祖国蓝天、大海的情怀和武断守卫祖国领空、领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