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他励精图治,想要复兴国家,但是当时南唐的元老大臣们却尸位素餐、不思变革,末了积重难返。
在这种情形下,李煜已是无力回天。

极度失落望下的李煜,开始爱慕佛教。
结果北宋知道后,就叮嘱消磨了大量特工假扮成僧侣,渗透进了南唐。
李煜在这些人的鞭策之下,大举扩建佛寺。

李煜深夜从梦中惊醒写一首浪淘沙令将悲哀之情写到了极致 休闲娱乐

后来南唐与北宋两国交战,这些佛寺就被渡江而来的北宋军队作为了军事据点。
大墨客陆游撰写《南唐书》,向后人讲述了李煜这一段因崇佛而亡国的故事。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李煜被俘虏至汴京,沦为囚徒。
在被北宋囚禁的这三年中,李煜写下了多首“泣血词”,来追忆故国家园的往事。

个中一首《浪淘沙令》,读来字字泣血,句句关情。
在这首词中,李煜将自己的悲哀之情写到了极致。
明代李攀龙说:“悲悼万状”,令人“为之泪不收久许”。

一、《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作大意:

窗帘的表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眼看着这个春天已经到了尽头,薄薄的锦被,耐不住五更天的寒气,硬生生地把我冻醒了。
回忆刚才梦境中少焉的欢愉,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匆匆过客。
醒来之后,不胜唏嘘!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凭栏眺望。
三千里江山,故国美景无限,离去随意马虎再见难。
这个春天,就这样随着流水、落花一起消散了,也不知它们究竟是去了天上,还是人间。

李煜的词,还是一如既往地晓畅明白。
在这首词的开头,他听到窗外雨声潺潺,然后从梦里惊醒过来,开始感叹春天将要过去了。

接着他开始回顾梦中环境,感叹“梦里不知身是客”。
刚才的梦,是多么美好啊!
在梦里,他便是他,不是什么帝王。
他是李煜,一个喜好吟诗作赋,弹琴绘画的闲人。

好梦醒来之后,留下的只是无边无涯的痛楚。
一个人本来就很孤独了,更不敢凭栏眺望故国的“三千里地山河”了。
由于他知道,纵然看见了,也回不去了!

回忆当初,“仓皇辞庙日”,如今又怀念“凤阁龙楼”、“玉树琼枝”。
从前,这些都曾是他身边的风景,现在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它们就像流水、落花一样,不知是去了天上,还是人间。

在这里,李煜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痛楚与迷惘。

一方面,他想留在美梦里,由于囚徒的现实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
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暗示读者:彼时他已经迷惘了。
不知道自己是醒着,还是在梦里。

“独自莫凭栏”这一句,不仅仅是由于凭栏会惹出哀思,更是指他自己以为无颜面对过去四十年来那个醉生梦去世的自己。

李煜和他的父亲、祖父,以及祖父的家族世代信佛。
在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本是相通的。
以是他借庄子的典故来表达内心的迷惘,他想说的是:过去的四十年,都是美梦吧!

那四十年来的好日子,都是上天借来的。
他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他却误把自己当成了梦境的主人。
末了,他发出长长的感叹,叹流水,叹落花,叹它们随春光而逝,石沉年夜海何方。

流水本是秦淮碧波,落花本是画舫红梅,如今它们都被战火焚毁了。
末了一句表面上是问这两样美好的事物末了去了天国,还是人间。

但是由于他引用了《庄周梦蝶》典故,以是末了一句就变得特殊地迷离了。
事实上,“天上人间”一句应该理解为,李煜此时已经由于悲哀过度,而产生了一个迷幻的错觉。

他也像庄子一样,无法分辨自己究竟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人,还是人做梦变成了蝴蝶。
以是他想问的是:它们消逝了,是去了天国,还是“梦醒”了,重返了人间?

二、陆游书中“崇佛亡国”的李煜

根据史籍上的记载,李煜的祖父李昇从小就信佛。
李昇的父亲去世去世得早,他有一个姐姐出家当了尼姑。
以是他很小就住在寺庙里,后来当了天子,就大力鼓吹佛教。

他的儿子李璟,也和他一样信佛。
一方面,他们李家有信佛的家族传统;另一方面,紧张还是为了利用佛教来实施对南唐的统治。

李煜的父亲在位的时候,南唐已涌现严重的危急。
北宋强敌压境,南唐民气惶惶,因此须要利用佛教来安抚百姓。
后来李煜登基,沿续了这个政策,但是比他的父亲、祖父还要崇佛。

除了统治的须要,最主要的一个缘故原由是李煜天生仁厚,心地特殊善良。
他不只鼓励南唐的百姓信佛,而且对僧人们非常敬仰。
偶尔遇见僧人违法,他也表现得非常宽容。

北宋的《清异录》里面记载着一件事,有一次李煜有时途经一间娼寮,看到当时一个比较有名的僧人在喝花酒,李煜没有直接上前呵斥他。

而是转身在墙上题下了一首诗,讽刺这个和尚“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原来是一个“鸳鸯主持,传风骚教法”。

还有一次李煜和大臣徐铉谈到,有僧人犯色戒,一样平常官府都直接放他还俗。
李煜就说:那和尚故意犯戒,便是想还俗。
不如让他拜佛三百次,免刑。

于是,那些和尚也都和他一样,一边纵情声色,一边参禅念佛。
乾德五年纪后,李煜逐渐对南唐政务感到绝望,因此他比原来更信佛了。

开宝初年(公元968年),金陵城忽然来了一个佛教高僧,名叫“小长老”。
这个高僧随身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一起贿赂南唐的官员,然后四处开坛。

那些收了钱的南唐官吏纷纭替他出面,夸他道行博识。
李煜因此对这个“小长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在宫里接见了他。

刚开始时,李煜还会疑惑这个“小长老”钱财的来路,后来听他舌灿莲花,一顿《华严经》把李煜说得天花乱坠,他就再也不深究了。

“小长老”取得李煜的信赖之后,就煽惑他在牛头山大造佛塔,建了寺庙千间,说是给僧客落脚。
末了,北宋和南唐打起仗来,这些佛寺直接就成了北宋的兵营。

后来,有一个“北僧”在河边采石矶建了一座佛塔。
李煜差人送给他财帛,他全部不收。
李煜当时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啊!
以为天下的人都信佛,如此甚好!
甚好!

谁南唐和北宋一开战,那个石塔就成了北宋水军搭建“浮桥”的桩子。
原来以为这样,李煜就该知道“北僧”、“小长老”等人是北宋特工了。
可是糊涂的李煜,还是不疑惑那个“小长老”。

等到北宋大军兵临城下了,他还跑去问“小长老”,“北兵虽强,岂能当我佛力”?还企图让“小长老”登上城头施法退兵,并且敕令全城老少一齐站在城墙上念佛号。

结果,北宋大军一顿“箭雨”狂射过去,才让李煜从梦中觉醒过来,他这才把“小长老”杀了。
当然,杀了“小长老”也无济于事了。
终极,李煜还是被俘虏到了汴京。

结语

小时候读李煜这首词,只管“不耐”、“不知”、“莫”、“难”、“去”等各种表示谢绝的字眼,也会让人无限伤感。
但读了良久,始终不明白末了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什么意思。

直到终年夜了往后才真正地明白,当时的李煜,可能是由于伤心过度,事实上进入了生理学上所说的“创伤应激反应”状态。

由于国破家亡对他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巨大了,以是他从梦中醒来,不敢相信面前发生的事实。
生理上没有做好,接管残酷现实的准备,以是才会产生“庄周梦蝶”,恍兮惚兮的觉得。

“梦里不知身是客”,末了也成了一个千古名句,由于他说得非常经典。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客。
你现在所拥有的统统,就永久是你的吗?不可能的,统统都只是暂时的,你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

李煜后期由于信佛糊涂了,但是青年时期,他还是曾经励精图治,想要挽救南唐的。
可以这样说,他对南唐三千里江山和南唐的子民,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李煜眼见南唐已经没救了,也就放弃了挣扎。
结果却又稀里糊涂地跑去信佛,想靠北宋来的“小长老”念经退敌,诊所让人哭笑不得。

其余,听说后来北宋亡国的时候,宋徽宗也干过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