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是很任性的人,快人快语,声音洪亮,使人一见便以为印象突出。他精力充足,干劲十足。他说,总要有人去做些事,大事有人做,小事更得有人去做。他的奋斗目标,便是要把岫岩玉雕推向一个新高度。
蔬果系列之《多子》
一串葡萄,一只蝈蝈,一片大的葡萄叶,藤蔓波折之处,眇小入微,可见作者用料的讲究,把透明的绿色的岫岩玉用活了:不雅观者彷佛能从作品中感知葡萄的甜美,听闻蝈蝈的鸣叫,进而感知作者细致入微的不雅观察能力。
唐勇在花玉这种材料上很有思考。他认为,倘若有机会实地察看,便能对岫岩玉中花玉这种材料有更深入详细的理解,由此创作出的作品也更能得到大众至心欣赏。何况那种与材料从初见之惊艳,到逐渐理解喜好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玉在他眼中,仿佛是有生命的石头,而唐勇是把寻求生命支撑点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点,依仗材料表象排布形势,追求自然天成。如此探求之过程,又何尝不是材料来反求创作者灵魂深处的生命点呢?!
岫岩玉的一大特点是拥有绚丽的色彩,且光荣深浅不一、富于变革,拥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为玉雕师的创作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当唐勇的创作素材转向了各种蔬果,以及螃蟹、田鸡、雏鸡、老鼠等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其艺术创作真可谓“万物过眼,即为我有”。“蔬果始终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小动物们生在这个天下却阔别各类烦忧。这些纯洁的快乐不会变质。我是个农人,该当找回自己。”在五彩斑斓的岫岩玉身上,唐勇找到了表达心境的打破口。
蔬果系列之《生财》
生菜谐音“生财”,是节庆期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以生菜为素材创作的玉雕作品寓意更加光鲜、美好。这件作品中生菜下有一只田鸡,仿佛瞥见了青菜上飞过的昆虫而大喜过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料与工,对付一件玉雕作品来说到底孰重孰轻?对此业内一贯各有说辞,有人认为“玉料是否上乘”决定着玉雕作品的代价,也有人以为工艺水准才是衡量标准。唐勇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不管什么料,都有成为艺术珍品的资格与可能。玉跟人一样,也有属于它的社会分工,每种玉料都有其存在的代价。玉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创意和理念的高低之别。”
“岫岩玉晶莹温润、玉质细腻,而且有较高的耐高温性和抗堕落性,实在是做玉雕的空想材料。”在唐勇眼里, 一部分收藏家对岫岩玉雕有误解,是由于大多数岫岩玉雕师还没有找到适宜岫岩玉的“生命点”。
蔬果系列之《辣椒》
辣椒的“椒”与“交”谐音,玉雕中的辣椒还常常有交运发财、交福运、胜利德等寓意。朋友之间互赠,有祈愿友情地久天长之意;恋人之间互赠,则暗含爱情长久、交心不渝之意。这件作品冲破了传统题材,让岫玉回归于表现自然的设计理念。
有人说唐勇的蔬果题材作品很写实,他本人可不这样认为:“它们看似安静,实际是在传达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比如我利用岫岩玉石色彩渐变的特点雕刻的圆萝卜,表达的思想便是人生与植物成长过程是何其相似,都会面对困难险阻。如果成长在肥沃的地皮上,萝卜会长得细长粗大;当它碰着岩石或者硬地皮时,就会横向发展,想办法绕过去——这不与人生很相似嘛!
”
一、与玉交心琢美男
从业二十多年来,唐勇的事情室规模并不算大。他说:“纯挚为了挣钱的话,我完备可以把厂子规模再扩大,可以再多招些工人,大略地教授,大略地模拟,大略地雕刻。但我希望以凸显玉的代价为目的,做一个与玉对话的人,否则,我会觉得轻渎了大自然赏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美玉!
”
(一)玉雕都是从零开始
唐勇认为,玉料形状不一,雕刻每一块玉石都是一次重新开始。从第一块石头到第一万块石头,这里面有很多履历可以积累,都是从零开始。雕刻人不仅要用自己的聪慧和技能授予玉石新的生命,还需给它注入活力,达到逼真的效果。当然,雕刻者的精力、阅历、生活履历、不雅观察能力、文化秘闻、绘画能力、审都雅等也都席卷个中。
为了让自己设计和雕刻出的作品达到真切的效果,他常放下手中的事情,扑到大自然的怀抱,去感悟天地之灵性,去解读美玉的内涵。
国画系列“福寿三多”之《山里红》
艺术作品须要存心去创作。他细心不雅观察荷花打蕊、着花、凋落的过程,那艳丽紧跟凋落,俏丽昙花一现,让他感悟至深,以是他设计雕刻荷花时,不凸显荷花正艳,而取意表现荷花的生命延续,独具一格地设计出用即将凋落的花朵衬托正含苞欲放的大花蕾这一“枯”“兴”交替的过程。新老交替,一个循环,生命的延续,很有创意,寓意深刻。这样的玉雕作品,很有文化内涵,深受赏玉者的喜好。
(二)玉石雕刻学海无涯
唐勇不喜好盲目地做一件事。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做一件东西前,要有思考,有觉悟,不然做出的东西,便是一件没有灵魂的摆件。”现在,唐勇切切实实认识到想要把玉雕奇迹发展起来,理念、设计、雕刻都是关键。要让设计有创意,有新意,不能总是老模式,老样式。
国画系列“福寿三多”之《丹若》
国画系列“福寿三多”之《九千岁》
“在玉雕奇迹中我们永久都是学生,由于须要学的东西,须要节制的东西太多了。只有全身心地去干事,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唐勇认为,雕刻玉石不是一件大略的事情,集中表示雕刻者的文化品位、艺术成绩、审美意识、知识广度。作品便是一壁镜子,用没存心去雕刻,是不是把最好的玉品发挥了出来,作品便是见证。一件好玉雕作品一定是雕刻者的思想境界、雕刻技能、艺术水平及审美的领悟。因此,对雕刻者来说,须要不断地去全面提升自己。
接下来,唐勇为自己的玉雕奇迹设计一个目标:积极传播玉雕手艺,传播玉雕文化,让岫岩的发展能够承前启后,不断进步。
国画系列“四君子”之《梅》
国画系列“四君子”之《兰》
国画系列“四君子”之《竹》
国画系列“四君子”之《菊》
二、藏于自然,归于自然
玉石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中经历蕴化,终极在地皮深处造诣最美的样子。面对大自然最好的赠送,人们理应器重,通过雕刻艺术,让玉石抖擞亘古之美。
(一)“道法自然”诠释雕刻哲学
“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说的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道”只有在自由清闲的状态里,不受外界的滋扰和强制,才能表示出最大代价。就像一个人的本心,若强制改变,就会揠苗助长。对玉石雕刻艺术而言,“道法自然”便是要尊重每一块玉石的特质,让自然授予的美物,以其自然规律和本身发展哀求为原则,造诣独特的美感。
每一块玉石都是藏之大千的宝贝,崇尚道法自然,就要认可自然授予玉石的任何优点和毛病,并加以利用,使之保有独特之美感。唐勇雕刻的艺术作品,力求仿生还原、神似实质,仿佛激活了艺术灵魂。这便是尊重自然的创造,即将作品蜕变成最适宜它的样子。可以想见,一块玉石从土中掘出、在雕刻大师手中蝶变,都要尊重自然。
蔬果系列之《好彩头》
(二)“返璞归真”造诣艺术匠心
现在说的匠心,常日是说匠人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狭义上的极致常常是指达到事物发展的顶峰,创造出最完美的作品。而真正的极致应该是事物返璞归真的样子。犹如饮食,真正的极致是能够保留住食品本身的味道。这便是取诸自然、归于自然。而玉石雕刻的匠心,便是要与自然和解,当生活和自然重新覆盖艺术作品的时候,才是好的状态。
创造与还原并不抵牾,创造是为了更好的还原玉石的精髓,还原是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是在精心构思和打磨之后,保持玉石本来的特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幅场景、一种生活体验。艺术的再创造和素材本身和谐相处,方能抖擞出极致的美感。面对大自然授予的素材,要先造诣它,才能造诣“我”。
生活系列之《中原文明》
(三)外表内涵,名贵自然入心
雕刻并不止与技艺,作品的代价也不仅仅取决于高超的技能加工和艺术创造。作品的附加代价,还来自于创作者的文化沉淀、对生活的理解和其指间流过的韶光。要想让作品引发出最大代价,就须要以匠心布局,从整体上授予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当这些“内涵”呈现给不雅观者时,作品不仅能表示作者的风雅构思,更能够收成不雅观者的另一重想象,这便是“味外之旨”,实乃作品最有代价之处。
对一件作品产生的自然遐想,最能引发冲动之情。或是影象中的生活场景,或是美好憧憬,凡能够假借自然合理之处而走近,即是对作品创作心路的褒奖:倘若作品能够自然的传染感情,那便是“入心”了。实在,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欣赏一件作品,不一定会关注它有多么高的艺术成绩。只要作品能够通报出最大略、最朴实的含义,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追求自然的美学,是很宝贵的理念,在艺术设计中更能表示出作品的灵魂。挖掘自然之美,自然造诣极致之美。
生活系列之《联络力量》
三、应对入流,显现初心
唐勇说,一个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得为大家做点事。人,要从对自己思想的管理中获取肃静。想到就去做,这种脾性是易于让人冲动的,由于这意味着强劲的实行能力。毕竟,让人信服的那些经典玉雕作品,绝不可能出自于徒有嘴上功夫而无实际行动之人手中。透过下面的对话,能洞见唐勇不变的至心。
您出生在岫岩玉的紧张产地辽宁省岫岩县,您走入玉雕行业是否与这样的成长环境有关?在您的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中,是否有从事过这个行业的先例?
唐勇:环境不是决定性缘故原由,兴趣是紧张的。当时环境不像现在这么好,1993年岫岩县的玉雕行业没有形成多大的规模,都是小作坊、小工厂,一个长辈给了我主要的建议,说在岫岩就利用好岫岩的资源,该当选择做玉雕。听了他的话,也由于有兴趣,我后来就来到岫岩技工学校第一届玉雕专业学习了。也是和玉石有缘分,越是理解,我越是以为自己是为玉雕而生的。
生活系列之《和谐》
当初您选择了玉雕行业,并且致力于推广家乡的岫岩玉,这个决定是否仅是凭着一股激情亲切,有没有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和质疑?
唐勇:有质疑,家里没有做这个的,能做好吗?这个行业没有多体面,挺辛劳。但我不但是有激情亲切,做一件事情光靠激情亲切做不长久,我还有喜好,由于喜好就产生了一份任务——情怀是割舍不掉的。
您还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用工具触碰玉石吗,那是一种什么觉得?您的第一件完全作品是什么,它是否让您以为未来的从业之路是一片坦途?
唐勇:我第一次用工具碰玉石的觉得很舒畅……那是1995年秋,我做了一个大肚佛。在那以前我看到过老师的作品,觉得他们像神一样,怎么会做出那么俊秀的作品,很倾慕。当自己拿到玉石那一刻,我才觉得这么小一块,怎么这么沉。由于在学校学了素描、美学、泥塑,我对自己还挺有信心,但当时对工具利用还没履历,不太闇练,第一件作品大肚佛不好看,形体、不雅观感还不错,便是有些粗糙。我的从业之路称不上“坦途”,第一件作品没想太多,便是以为像瞥见光明一样瞥见了未来——在玉雕上我很有自傲。
您从入行初期就创办了自己的玉雕厂,该当提及点不低。作为行业新人,同时又是创业者,当时您碰着了哪些没有预见到的困难?您又是怎么办理这些困难的?
唐勇:2004年,我开始做自己的玉雕厂,当时有一种思维,在玉雕行业走了五年之后,对这个行业心存感激,它造诣了我,让我有归属感。同时那些年中我也理解到,很多人对岫岩玉雕以及岫岩玉的意见是工艺最差,没有创意,没有文化,认为岫岩玉都是不好的东西,乃至外地人都不认识岫岩玉。这些负面的东西也在勉励着我,要做些事情,要把岫岩玉做好。现实中碰着的难题是我的作品怎么能让别人认可,这就要从创意高下功夫。后来,我给老板们做了几个作品后,一个老板就把我的作品都给包了,这让我很高兴,我自傲路子是对的。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在坚持——我是一个匠人,负责对待每一块玉,不能把功利摆在最前面,一定要去除暴躁。我们永久要在学习的路上前行,要谦善。
蔬果系列之《椒好运》
您将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蔬菜、水果、动物等作为创作的紧张工具,这个路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您选择这类题材的初衷是什么?
唐勇:我是农人的儿子,是在这片地皮上终年夜的,做玉雕设计离不开我的生活。这些日常的事物构成了我们舒适的生活,一餐一饭的这种烟火气,是非常平和真实的。玉和这些蔬菜水果都来自自然,应该保留自然的样子。
您选择的创作题材看似平常,但实际须要融汇多种雕刻手腕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同时也要对岫岩玉色彩丰富的特点有着极精准的掌控能力,这背后您下了若何一番“苦功”?
唐勇:“苦”谈不上,当你热爱一件事的时候就不以为苦了。我对生活是热爱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的生活里每天都和蔬菜、水果直接对话。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成,我在感想熏染它们四季的变革,培养觉得,当至心参与到它们的成长,也彷佛有了感情。再一个便是与名师互换。沈建元、朱世平是我在扬州学习时老师,也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人,我们现在还保持互换,互换中国传统文化、玉料用法、创意理念、心得体会等等,人不能因循守旧。
太湖石系列之《朝气勃勃》
作者依料施工,创作出一块太湖石,风骨俊逸、玲珑挺立。全体“太湖石”呈现出龙的形象。一只发奋图强、正欲青云直上的小蝈蝈藏在石洞。龙为写意,蝈蝈为写实。蝈蝈的胫骨有尖锐的锯刺,刻画细腻真实,分毫毕现。作品寓意“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
您曾到扬州玉雕厂学习过,扬州玉雕的哪些特点被您接管到了自己的创作中?
唐勇:去了扬州才知道“天下玉,扬州工”为什么那么有影响力。扬州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秘闻、处处风景如画、传承经典表示中国传统之美的地方。扬州的玉雕匠人做玉不惜韶光,只为了完美表示玉石之美,这都是要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文化理念和这份匠心,给我很大启示。
可以说,您在当代玉雕界已经做出了一番造诣,那么您目前有没有将自己对玉器文化的认知和技艺连续传承下去,能否先容一下您是若何带徒弟的?
唐勇:我不敢说有多大的造诣,算是有点履历吧。中国文化博大精湛,对玉文化也需终生学习和挖掘,我也希望能把多年的创作履历和技艺传承下去。带徒弟有几点要做到:必须哀求徒弟踏踏实实做这一行,付得起辛劳;必须哀求徒弟每天绘画、学习美学、做泥塑,以培养对作品的感知力;必须要让徒弟理解作品原型的生活习气,尊重自然规律;必须哀求徒弟学习传统文化。
蔬果系列之《杨梅》(大连自然博物馆藏)
由于产量较高、质地参差不齐,岫岩玉曾一度在部分藏家眼中被视为“低端”和“廉价”的代名词,近些年这种情形是否有所改不雅观?您认为让大家真正认识岫岩玉的代价该当从哪些方面入手?
唐勇:近几年岫岩的玉雕作品也非常精细有秘闻,但是我们要让表面认可还有段路有走。先要让大众理解岫岩玉的特点和历史,有人把岫岩玉和岫玉混为一谈,这些都要让大众知道,要理解岫岩玉是什么样的。最主要的还是要用作品说话,利用岫岩玉的特点创作出精细的作品,以是我们玉雕师不仅要理解过去的审美,也要知道当代的审美,不断修习自己。还有,我们自己人一定要珍惜岫岩玉,认可它的代价,在市场上才不会贬低岫岩玉的代价,让大众理解它的好。当然还要加大宣扬,把岫岩玉的好处外扬出去。
器皿系列之《三足鬶》
器皿系列之《弦纹把壶》
有人说,您是可以与玉“对话”的人,实在倒不如说您是长于不雅观察和思考的玉雕人。您一贯坚守的座右铭是什么,或者说有哪些中肯的履历可以与后来的从业者分享?
唐勇:我常说这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了,也不会转业,只要能把这件事做好就很好。我没有固定的座右铭,一贯便是坚持本心,喜好玉,就把它做好,用至心去对它,爱一事,终生平。
做玉雕这一行,对你来说有自己的梦想吗?
唐勇:我的目标是把岫岩玉雕推向全国,要让全国各地所有玉器爱好者都认识我们岫岩玉,都来欣赏我们岫岩地区产的玉种,以是在创作上就必须做出多一点的佳构。实在,我们创作出分歧凡响的东西,还是受了老一辈玉雕大师的影响,我们只是在传统的根本上考虑怎么去发展。说到传承,实际便是新老交替的一个过程。老一辈大师的优点,我们必须吸纳过来。我现在就想做这件事,想得最多的便是怎么把前辈大师的光和热吸纳到自己身上,然后再把这些闪光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让新一代的同行再来吸纳到自己身上,如此反复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说到底,我们便是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引领岫岩玉的发展和未来。
太湖石系列之《寿上寿》
石头万年寿,石上绶带鸟。寓意“寿上寿”,永远以为好。
你对岫岩玉的巧雕是怎么理解的?
唐勇:人们常提到“第一眼直觉”。对我们来说,这种直觉非常主要,由于一件作品带给人的第一眼冲击,便是这个材料的生命点。以是我会在动手做之前,先和材料来个全方位的互换,先读懂材料的意思,看明白材料的亮点,弄清楚材料的形状、体积、色彩分布及花纹走向。材料给我们的觉得是去思考作品主题的根本,每块材料都只有一个适宜它的主题,我必须把它找准了。比如,人物形象和素活的创作,适宜用颜色纯净的玉料来做,并且材料不能有瑕疵;而雕刻花鸟、山水、杂件,则可以用五彩斑斓的花玉来做。设计、雕刻时,要充分利用“剜脏去绺、找俏澄清”的技艺,巧用玉中天然俏色,使作品绚丽多彩、风雅新奇。实在我们现在做的事,拿一篇文章来比喻,它都有重点部分,我们搞创作也跟写文章一样,必须得突出重点和亮点,以是先得在材料上找准这个点。
太湖石系列之《雕虫小技》
太湖石为文人雅士所青睐。体态小巧、高不盈尺者会被置为“案头清供”,成为抚玩的工具。“太湖石”的“丑怪”丰富了空间表现力,并给予了不雅观赏者无尽的遐想空间。这件作品中,太湖石两只虫儿嬉戏玩耍,使石上的情趣更加丰富了。
蔬果系列之《西兰花》
西兰花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这件岫玉作品奥妙的利用了玉料的颜色,比现实中的西兰花更加晶莹剔透,从而将餐桌上的食材变成了艺术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通过细致不雅观察将西兰花的眇小花苞雕刻得惟妙惟肖。
比如我的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所用质料是一块花玉。当时我仔细不雅观察,创造玉的主色调为黄、绿两色,黄中带有一点白色。反复考虑,我以为这块料只能在黄色部分下功夫做文章,玉中的那一点白色,倒可以在作品中生巧。但详细雕刻什么题材,我在心中琢磨了好永劫光。直到初秋的一个雨天,我途经一个池塘,看到几枝残荷在秋雨中特立,于是突发灵感,遂将这块花玉中的大片绿色设计成池水,另一大片黄褐色设计成秋风中的残荷,而把仅有的一点白色设计成白莲花瓣和几滴水珠。作品完成后,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一片绿水中特立着一枝残荷,几片枯黄、破损的荷叶衬托着几个洁白的花瓣,给人一种“又是一年秋风劲,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整件作品构思风雅,主题光鲜,诗情画意,很故意思。这个题材被我用博识细腻的工艺表现出来了。
以是,在俏色利用方面,我认为必须要把玉的原貌和材料本身的美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怎么为玉供应做事。我们做玉雕的人该当很爱护材料,就犹如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平常。如果说为了表现主题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它,可能会揠苗助长。我们做巧雕,最主要的便是找到“玉的想法”,顺着“玉的思路”去挖掘,我们相称于是用自己的手艺为玉材供应做事,而不是逼迫性地把一块材料曲解、切碎只为表达自己的想法。那样做不是在搞创作,而是在毁坏材料。
生活系列之《石竹》
竹子是洒脱挺立、清丽俊逸的君子,象征保持不懈的生命力、高尚的气节和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
石竹立根破岩中,不惧风雨磨难,长就挺立品资,石竹的精神品质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命力。正是“高节人相重,客气世所知”。
团队精神是不是指你们的创作都出自于集体的聪慧?
唐勇:也可以这么说。既然我的梦想是提升岫岩玉雕的地位,同时把岫岩产的玉种传播出去,那就必须发挥大家的能力。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都力争使创作的作品能吸纳各种优点所长。在团队里,作品从不规定由谁来完成,而是根据所有人的能力,集体创作完成。大家针对每块材料一起展开谈论,群策群力,每人制作一张图纸,把大家对材料的不同理解都拿出来,这些代表个人思维的设计意图,终极能够把大家的长处都集中在一件作品上。虽然末了的定稿由我来决定,但我不会固执己见,会最大限度地为材料找到最佳创意。
生活系列之《松鹤延年》
生活系列之《权衡》
生活系列之《斗花》
在创作上,我并不主见多看现成玉器的资料,由于参考的同类东西看多了,就意味着可能会沿袭他人的创作思路,那便是在复制别人的东西了。我反而希望自己的徒弟到玉雕领域以外的地方探求灵感,多接管其他门类艺术的精华,而不是在模拟和复制上花韶光。以是,我们的创作可以说是很多人的聪慧结晶,强调的不是个人的成败,而是经典作品的涌现。我们一贯希望能做出更多的佳构、绝品,使岫岩玉雕在全国玉雕行业霸占一席之地。
结语
唐勇的玉雕作品,充分利用了玉料的纹理、色彩、顺色、找俏,用写实与写意进行虚实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玉雕作品处理手腕很多,有的大面积留白,像一幅国画,讲究美学理论中的形式美的规律,在表示玉质美的同时,也表示了作者的思想意境。玉料本身的色彩、找俏,形成色彩与色彩之间、人工与色彩之间强烈的比拟,给众人线人一新的觉得。
通过作品反响现实生活、表示生活意趣的玉雕创作,是积极向上、乐不雅观康健的创作方向。给后人留下时期玉雕精华,为中国玉文化写下美好的一页,是当代玉雕匠师的任务。秉持“统统来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思想,唐勇把雕刻每一块玉石都当作一次重新开始。存心去感想熏染每块石头,存心去品读每块石头,将自然与人文两个艺术重心相结合,铸就匠心,不忘初心,追求浑然天成,树立文化自傲,正是唐勇为之努力的琢磨之道:唐圃高心,勇猛精进。
唐勇
国家一级/ 高等技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玉石巧雕大师,辽宁省玉石雕刻大师,岫岩县“玉文化艺术顾问”。
先后师从马凤山、沈建元、张铁成,专注于巧色雕刻设计和雕刻技法,继续传统中国文化,勇于实践创新,具有独特的风格,力求人与玉形成共鸣,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佳境。
图片供应:唐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