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方方同学一样迷惑主歌、副歌称号的来由。反正小嘢在第一次知道歌曲的高潮部分叫做副歌时,心里是充满了不解的:
明明这段旋律更有爆发力和影象点,在整首歌里彷佛更主要一些,可为什么却被命名为“副歌”?难道主歌部分在一首歌里的地位真的更高吗?一首歌里的不同段落之间到底有没有主次之分?
以下是Yusi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在给出我的答案之前,大家可以先来看看网络上关于这件事众说纷纭的阐明。
有一种说法是:主歌便是歌曲的紧张部分,可以独立成为一首歌,去掉副歌部分依然可以流畅地唱完;而副歌则是对主歌的点缀,对主歌起到锦上添花的浸染。主歌与副歌好比大米粥与咸菜的关系,有没有咸菜都能吃饱,但有了咸菜口感更好。
其余一种说法是:主歌与副歌在歌曲中承载的内容不同,主歌紧张卖力讲述故事的主线,是歌曲内容的主干;而副歌则是对故事所揭橥的感想与总结。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两个答案是什么觉得,我听了之后觉得有点荒谬,又有点心伤。很多人在对音乐知识理解不足的根本上,只能强行按照中文语境中对“主”、“副”两个词强行解读,结果却对音乐形成了误解。
以是本日我们要解答这个问题,有两点是大家必须要理解的。第一,中英文翻译的偏差;第二,是歌曲的曲式构造。
在中国学音乐有一个比较大的阻碍,便是音乐术语的翻译。目前用的音乐术语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音乐体系的一套话术,以是很多术语的翻译都是基于译者的理解和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有些翻译不足精准、直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举个例子,“perfect pitch”译成“绝对音感”,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实在译成“绝对音准”更准确一点。或者找不到一个特殊得当的词来翻译。我们之条件到的“Dynamic”,中文里很难找到一个特殊准确的词来形容它。
乃至有时候翻译是缺点的,却被沿用下来了。本日我们所说的“主歌”、“副歌”实在就一种缺点的延续。
在英文语境中,歌曲段落被命名为Verse(诗节)、Chorus(合唱),两个词都非常符合教堂演唱场景。歌曲开始的部分由一个人朗诵或独唱,叫做Verse,到了高潮部分大家会一起合唱,并不断重复这个旋律,叫做Chorus。
以是必须对Chorus进行翻译的话,或许叫“复歌”更加准确,“副歌”很可能是对这个词的误用,并且在此根本上,衍生出对应的“主歌”一词。
我们知道在音乐里有曲式构造的说法,盛行音乐的曲式构造基本上是最大略、最直接的。前奏、主歌、副歌、尾奏,轻微繁芜一些会加上一个预副歌的过渡段,为副歌的爆发做铺垫。所有的这些构造段落,组成一首完全的歌曲,都是歌曲中非常主要的部分。
以是,主歌、副歌也仅仅是歌曲不同段落的指代而已,不存在哪个部分更主要、地位更高的差异,每一个段落都是为歌曲做事的,不必被一个原来就不合理的命名而限定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问题2:独立乐队的“独立”指的是什么?近几年来,独立乐队险些成为了一种潮流,特殊是《乐队的夏天》爆红,让很多独立乐队在互联网上有了姓名。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独立”两个字乃至逐渐被“神化”,成为了很多民气中“逼格”的象征,代表了某种非传统、不迎合的背叛精神。
真的是这样吗?独立乐队的“独立”究竟指的是什么?
以下是Yusi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实在不用想得太繁芜,我认为独立乐队、独立音乐中的“独立”,便是指“没有签约唱片公司”。
中国的独立音乐兴起于二十世纪末、新世纪之初,当时音乐界独立风暴兴起的缘故原由,一方面是音乐人和唱片公司之间的分成比例非常不合理,音乐人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柄;另一方面,在主流音乐霸占市场的情形下,有些音乐人想要表达不同的声音,因此,独立音乐中留下了小众、背叛的基因。
但是随着时期的发展,音乐风格越来越多元化,独立音乐人的音乐创作类型也不再局限于愤怒、背叛等先锋风格,逐渐变得丰富而多元。从万晓利、苏阳等到陈绮贞、苏打绿,各种各样风格的独立音乐人都走进了我们视野。
后来,我们看到碧梨和她的哥哥在自己家中就把音乐做了出来,被网友们戏称为“寝室音乐人”。
在这样的过程中,独立音乐创作风格的限定已经完备被冲破,唯一可以差异其他音乐的便是“独立”——不签约公司,自己对自己的音乐进走运营、包装、推广、售卖。之前在网络爆红的15岁小女孩萱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一位独立音乐人。
事实上,在这个唱片时期已经瓦解的年代,独立音乐一定是音乐家当发展的趋势,由于不管是音乐的制作、发行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门槛。
这是一件好事,更多热爱音乐的人有机会加入这个赛道一起来竞争;这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由于一定会有很多好的音乐作品成为流量与名气的祭品,也会有很多独立音乐师资了名气、销量去迎合大众,失落去做音乐的初心。
以是,“独立”音乐说到底只是一个形式,真正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保持自己音乐性的独立,才是一件很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