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节目开播两周“恶评如潮”过后,听朋友推举我才开始关注,她说,“一定要看”。
我不太爱看综艺,但听说这是有痛仰参加的“良心”综艺,我就本着对音乐现场拍摄的学习点开了。

不说编导制作,节目组针对首播暴露的问题做出来非常具有诚意的改进之后,《乐队的夏天》口碑很快一起走高。

乐队的夏天为什么我愿意坚持痛仰 休闲娱乐

才看完播出的第一期,和朋友聊起来的时候她说:“以为自己开始喜好新裤子了。
”对付新裤子我不太理解,只记得听过他们几首歌,还很好听,并且彷佛之前巡演有来过昆明。
但既然是竞赛节目,我转头就对朋友说,“反正我先占痛仰”。

没过多久之后,在朋友圈的评论里得知,“痛仰早就被淘汰了”。
我没有惊异,而是以为有点可惜,毕竟痛仰也是二十年的老乐队了。

喜好痛仰可能是从15年那场刚下过雨的乐堡绿放音乐节开始的。
我随着川川把书包丢在运动场后面的草地上,然后拉动手蹿到人群中去,集结了一群陌生的朋友,在《再见杰克》响起来的时候搭着肩开火车跳到舞台面前,踩了一身泥。

那是我唯一一次站在痛仰大旗的前面看演出,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由于缺氧被一起驾着胳膊从舞台最前面抬出来。

演出结束后,我们一人买了一件T恤抱走,胸前印着的是《不要停滞我的音乐》专辑封面。

后来,我就开始听痛仰。

但《乐队的夏天》播出以来,不知道喜欢痛仰的人还喜不喜好,只是讨厌他们的越来越讨厌了。

第四期播出之后,痛仰上了微博热搜,干系话题分别是#痛仰乐队改编的我乐意#和#痛仰改编王菲被怼#,而节目组更是把这期节目直接用“痛仰改编王菲金曲遭质疑”来表达。

但在网络热议之后,痛仰乐队也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微博字数有限,他们表达的并不多。
但说实话,对音乐并不“热衷”的我在节目里初听《我乐意》的时候,也以为很普通。
直到后来反反复复又听了十多遍之后,我也想为痛仰这首歌说点什么。

1

高虎的摇滚态度谢绝了多余的舞台动作。

在导演组听完《我乐意》的时候也以为有点平,就建议高虎唱的时候先坐着或者躺着,后面在站起来,这样最最少在形体上有个波澜。
结果痛仰不干,高虎说:我们是来玩的,不为输赢。

痛仰一贯是这样的摇滚态度,以至于又给自己招了很多黑。
包括在舞台上无数次“怼”,先怼了马东,又在采访时说“为什么要以为呢?”,加上便是由于怼了一下才有的吴青峰那段关于《再见杰克》的往事回顾。

但那些说《我乐意》不足摇滚,又讨厌痛仰摇滚态度的人呢?

2

节目叫“乐队”的夏天而不是“摇滚乐”的夏天。

专业乐评人王硕在节目里面说,“音乐的形式有很多,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的导演们尽可能多的找到了乐队这种形式,我很佩服他们。
如果乐队即是摇滚乐,那么这个事就太狭隘了。

这并不是说痛仰乐队不是摇滚乐。

高虎关于音乐的理解,早就在乐行列步队传《我们还会在一起溜达》当中说的非常清楚了:

“摇滚乐如今已是大家十分熟习的一种音乐形式,而这种音乐形式每每会与其所引申的精神层面的实质干系联。
关于摇滚的观点,大概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我理解的摇滚乐是人们从生活的认知中得到感悟,发出的充满个性的声音。

曾经我纯挚地认为摇滚乐是为了唤醒那些麻木的人们而发出的叫嚣,但是后来随着我重新阅读一些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著作,便对此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老子的哲学思想推崇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正如温暖的歌词中也有属于它的力量,并不一定只有激烈的对抗才能显示力量的存在。

选自《我们还会在一起溜达》高虎章节——“来日诰日会更好”

3

痛仰唱的是王靖雯的歌。

节目的pk中,同样改编王菲的歌,但痛仰唱的《我乐意》出自1993年王菲首张国语专辑《迷》,那时王菲还叫王靖雯,而面孔演唱的《流年》创作于2001年,王菲已改回了本名,并将专辑命名《王菲》。
虽然都是经典,两首歌却象征着王菲在不同期间的音告成就。

节目播出后,摩登天空ZERO早就在推文里面写“同样输给了面孔,实在是王靖雯输给了王菲”。

不同称号之下,看起来大抵相同,但差异就在于王靖雯是“借鉴”出来的,王菲是“原创”的。

而恰好1994年是王菲音乐道路上的主要迁移转变点,她逐渐得到了窦唯、张亚东等专业音乐人的帮助,创作出了现在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超级乐迷开场所唱的《闷》也是张亚东给王菲制作的。

但说那么多并没有要怪王靖雯的意思,只是痛仰把《我乐意》用其余一种独特形式呈现了,让人回味无穷。

就像高虎在传记里讲的,“经典的摇滚乐不会由于韶光的流逝而褪色,无论过了多久,它都会走进你的心里,而摇滚乐外在的形式却会逐步地褪去。

《乐夏》复活赛播出那天我在大理,听说痛仰以一首《西湖》赢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而黑痛仰的人却说,“没有比看着高虎站在台上,演一首他们十年前的《西湖》更让人以为油腻的事儿了”。

之后又说痛仰是“不动弹”的,躺在功劳薄里面睡觉;说把节目当音乐节演了,不负责,还志得意满。

说的差点儿我就信了。

虽然刺猬对《乐夏》确实一级的负责敬业,但痛仰也不差吧,不然哪来的《我乐意》和《Don’t break my heart》的改编。
况且以高虎的性情,talking的词也是不须要提前准备的。

其次,纵然收录《西湖》的专辑《不要停滞我的音乐》是一张颇具争议的作品,风格的转变让很多人以为他们妥协了,但痛仰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考试测验。

1

实在《不要停滞我的音乐》这张专辑就像大众对付节目中这首《我乐意》一样,附和痛仰乐队有名度的上升,一方面是源于音乐市场的日渐繁荣,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争议。

以下内容摘自痛仰传记《我们还会在一起溜达》

这些改变是我们从生活中汲取的养分,终极滋养着我们创作出的音乐。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那本书里面说得真好:“主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我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但当初的我并不理解,对某些风格音乐的排斥,实在便是对自我的一种封闭。

我很理解一些人对我们歌曲的负面评价,我们每张专辑上市往后都会听到不同的评价,这都是正常的征象。
但过了几年后,从前持否定态度的人也很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态度。

2006年巡演结束后,我选择了独自一个人出去旅行。
在路上我打仗到很多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对摇滚乐知之甚少。

我这才忽然创造,树村落期间的我们切实其实便是井底之蛙,我们一厢宁愿地相信树村落以外也是个充满摇滚乐的天下,实在这只不过是我们自欺欺人罢了。

而在创作方面,当时的我也处于坐井观天的状况,以为天下所熟年轻人都该当听那样的音乐。
我在那次的旅途中开始逐步反思这统统,因此我选择不再用过去的办法进行表达,想说的话我已经说过了,自己看待天下的角度和态度也该当改变了。

如果我连续延续过去的表达办法,那大概只会是另一种媚俗而已。
音乐该当屈服自己内心的方向。

很多喜好我们早期作品的歌迷彷佛都不太能接管这张专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贯坚持做下去,当那些歌迷经历了发展,心境发生了改变,也就能够消化和理解这些歌了。

我之以是肯定这一点,是由于我知道自己也曾经历过盲从的状态,一刀切地去看待问题,屏蔽了很多声音。

但当我逐渐把心打开,去接管更多风格的音乐时,思想就会逐步转变。
以是每当有人在黑我们乐队的时候,我都会一笑了之,我知道迟早有一天他们会觉醒过来。

我武断认为,“好听”这个标准一点错都没有,“盛行”也要看是刻意迎合大众,还是确实值得大家去欣赏,这是两个不同的观点。

我在十年前写的歌,直到本日都有人去听,这就证明有它存在的代价。
这和The Beatles 几十年前所做的音乐到现在还有人听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可否认迈克·杰克逊是盛行音乐大师,他在音乐里所讲的也都是大爱,然而他的音乐一样可以流传至今。

流不盛行,摇不摇滚,都是不主要的,只要有着足够的“板凳”深度,就一定是好音乐。
事实证明,的确有着更多的人是通过《不要停滞我的音乐》这张专辑才理解了我们。

3

其余我要单独说说节目靠近尾声痛仰唱的这几首歌。

我一贯以为《我乐意》是节目全季最佳,听了二三十遍,直到我点开决赛痛仰唱《奇妙夏日》的时候。

青峰说,这首歌里面有一个你,牵引着作者。

我又一次次把进度条拉回来从宋捷吹口琴开始听,就这么重复看了五六遍回味,才舍得连续。

《乐夏》的夏日派对是我拉着Nana去摩登天空看的。
这种盛典式的摇滚派对最适宜靠在沙发上抬着冰汽水和一群朋友一起,躁起来的时候举动手叫喊。

听到一半时Nana说,太晚了弗成,得走了。
她刚起身,听见痛仰的名字我又把她拉回来听《生命中最美的一天》。

瞥见痛仰出场,现场的朋友溘然都躁起来,可能昆明的乐迷爱痛仰就像痛仰爱云南一样,有亲切感。
纵然可以无限回放的节目,大家也都拿起手机录了起来,包括我。

Nana说,这是她本日听过的最好的歌。

节目里痛仰唱的每首歌我都冲动,我悄悄的坐在电脑面前,去感想熏染。
可能是由于最早喜好,又喜好太久。

我是末了才看总决赛的,放到痛仰唱歌的时候我总会把耳机拔掉让身边的人和我一起听,就像亚东老师说的那样:

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一贯往南方开”这么普通的一句话,竟然让人那么享受个中。

于是音乐节痛仰压轴,舞台下面所有人,等了一天,也要听到那几首熟习的旋律响起,然后高兴地蹦跳着喊,痛仰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