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路面,到水泥混凝土路面,再到沥青混凝土路……在老家从事公路奇迹38年,这里的每一条屯子道路、每一座陆岛交通码头都像是我的孩子。
”25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乡培植与交通运输做事中央,郑祥增动情地说。

事情中的郑祥增(中)

平潭交通战线上默默垦植的老黄牛​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郑祥增 汽车知识

今年56岁的郑祥增,不久前获“享受国务院政府分外津贴高技能人才”殊荣。
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一线工程技能职员,一起发展成为工程师、高等技师、技能大师……在他身上充分展现出敢于吃苦刻苦、甘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老黄牛”精神。

专注扎根基层

在郑祥增的职业“履历表”里,可以找到这样一组数据:率领团队完成行政村落通达路网项目182个,铺设水泥路面总里程340.47公里,完成投资额1.52亿元,实现203个建制村落村落村落通水泥公路,

那是在2004年至2009年,为了实现平潭村落村落通达水泥混凝土公路目标,郑祥增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险些跑遍平潭每个角落——偏远屯子、离岛州里,哪个工地有技能难题,他就带着技能员就奔向那里。

郑祥增用6年韶光,出色完成当时县政府下达的屯子路网操持任务,2009荣获“全省万里屯子路网工程前辈技能管理职员”名誉称号。

郑祥增仍旧记得,末了通达水泥公路的,是乐屿岛和小庠岛的3个村落。
由于小岛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佳,筑路材料搬运困难,工程造价较为昂贵。

摆在面前的“老大难”如何破解?“众人拾柴火焰高!
”郑祥增想到了办法:一方面,煽惑在外乡贤踊跃捐资,动员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多次深入工地,蹲点跟踪落实,帮忙路线丈量、拆迁、进场施工,并开展现场施工技能辅导。

终极,平潭县200个行政村落居水泥公路培植任务圆满完成,全县路面硬化率达100%,圆了几代人村落村落通公路的“平潭梦”。

把家安在离岛

“能让群众直接管益的,一个是道路,一个便是码头。
”这是陈增祥对上世纪90年代平潭交通培植的认识。

彼时,平潭陆岛、岛岛交通举动步伐基本空缺。
特殊是离岛群众,进出岛特殊费劲——依赖自行建筑的大略单纯码头,利用海水高潮期间进行靠泊或滩地搁浅作业。

这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低潮时,须要涉水高下船,老幼妇孺还需别人背着过去,既未便利、更不屈安。
”郑祥增回顾说。

1990年起,平潭牢牢捉住我省组织履行陆岛交通码头培植操持的重大机遇,分期分批办理平潭岛屿群众陆岛交通难“老大问题”。

令郑祥增欣喜的是,自己被奉告参与到上述操持中,后来他陆续参加培植陆岛交通码头22个,新建、改扩建码头28座,从立项审批、开工折衷、施工质量管理……他事事亲历亲为。

为了保障码头顺利施工,这名“老交通人”干脆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工地。
“吃住都在一线,乃至直接住在小岛上,一住便是一年多。
”郑祥增说,有时碰着台风滞留离岛十多天,每每想起身中的妻儿,深感愧疚。

但对郑祥增而言,陆岛交通码头培植,不仅须要博识的技能,工程质量更不容忽略。
为此,郑祥增常常率领团队,根据潮汐情形安排作业,晚上施工是常有的事。
“我仍旧记得冬日里寒冰砭骨的冷风迎面而来,但每当从工地回来经由群众家门口,看到他们脸上的笑颜,看着他们端出热腾腾的茶水,我们的内心都暖极了!

破解养护难题

进入21世纪,浩瀚乡道、村落道组合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为平潭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秉持“有路必管”“有路必养”这一原则,郑祥增这头“老黄牛”并没有因此闲下来。
他常常背着相机、拿着本子,与一线道班养护工人打成一片——重心从修路转移到养路。

海岛公路养护,实属不易。

2003年,在屯子公路桥梁病症普查中,郑祥增创造,平潭县大多数桥梁伸缩缝破旧破坏,存在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

他发挥自己专业技能,实施边通车边施工,采取无缝伸缩缝修补技能,战胜了过去混凝土施工养生韶光长、材料硬度大、抗震力差的缺陷,成功修复伸缩缝破坏破旧问题,把病害处理在萌牙状态,以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6年,郑祥增得到公路养护技师,推出多项养护改造技能成果;2007年,他精心编写《屯子公路磨难处治手册》,详尽剖析屯子公路磨难产生的缘故原由,提出切实可行的屯子公路病害预防和养护方法;他还成功创新研制出公路养护机具,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直至今日,他仍多次组织举办屯子公路养护、施工、等专业技能培训,为平潭屯子公路养护、施工培训一批一线技能人才。

三十年吸风饮露,一辈子不忘初心。
多年来,郑祥增默默地坚守在基层一线交通、公路奇迹,在平凡而了不起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共党员为民做事的“老黄牛”精神。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