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社会的存在,就会有一些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违反了制度层面的事情,会受随处分;不按道德规范来做,会遭人鄙视。
《论语》中有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是发生在鲁国的一个不按制度行事的例子,由于当事人的实力太强,无人能约束他们,但鲁国人有自己的意见,孔子也发出了感慨。
“三家”指的是鲁国的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卿大夫,他们把持了鲁国的朝政,让鲁君成了摆设。
季孙氏在家里搞宴会,“八佾舞于庭”。“佾”指乐舞的行列,也便是安排64个演员演出乐舞。这是周天子的规制,季孙氏作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
由于周室衰微,无力管控,三桓就肆无忌惮。孔子叹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八佾舞于庭这样的事季氏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他不忍心做的事。
作为贤人,孔子的眼力还真是老道,三桓果真又开始搞了“《雍》彻”。《雍》是《诗经》周颂的一篇。颂是周王室及诸侯国敬拜时演奏的乐曲。周颂便是周天子主持敬拜时才能用的。
相称于现在国家层面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利用的乐曲,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场合、环节,所奏的乐曲是不一样的。如果放错音乐,现场肯定是一片哗然。如果不是党的活动,奏《国际歌》显然不得当。
“彻”同撤。”《雍》彻”是周天子主持大型敬拜时,仪式的末了有个把祭品撤下来的环节,这个时候奏唱的便是《雍》。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中的每首诗,在那个年代都是用来唱的歌词。
周礼的规制,以及等级划分是非常细致和严谨的,在西周和春秋早期,如果有诸侯国或什么人违制或僭越,会受到周王室的讨伐和惩处。
三家都搞《雍》彻了,可见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到了什么程度。当孔子听到这个事后,又发出了感慨,孔子也只能感慨一下,他是一个士人,算是贵族阶层,但也是最低的一层,跟平民差不多了,无权无势,无法旁边三桓。
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里面的二句,意思是周王室在举行大型敬拜时,是非常持重和严明的,要把各诸侯国国君也召去。诸侯国国君站在周天子的旁边进行助祭,周天子恭敬地主祭。
孔子说的意思是,《雍》这么高规格的乐曲,怎么能用在三家的祠堂中。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人做跟自己身份不符的事。当然了,现在是个开放的社会,有人认为,只要不犯法,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实在跟三桓的想法一样,别人管不了我,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可是你干了,大家会有个判断。如果干了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大多情形下,会受到身边人的笑话和鄙视,人家当面不说,但内心会说这人没文化。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还做不到忽略周围的人,以是不管有钱还是有权,有些事还是该当按约定俗成的规矩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