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店名不一样的是,店里并没有姓朱的师傅。
从早到晚守店的是52岁的王凤娟,大家叫她“朱师母”。
以前是有朱师傅的,王凤娟的丈夫朱水张曾齐心专心扑在鞋店,可两年前因癌症离世。
“不关店,不涨价。
”守着丈夫的遗嘱,王凤娟将这家店撑到了本日。

近日,王凤娟获评为省级老实取信模范。

不关店不涨价 杭州这家开了40年的修鞋店守住了时光 汽车知识

每天开店十多个小时

整年风雨无阻

昨天下午,走进这家有故事的鞋店。

12平方米大的店,隔成两块,一边堆满皮鞋、皮带,另一边摆放打磨机、缝纫机等。
店里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朱水张坐在打磨机前,笑颜残酷。
照片上印着一行小字:“她们都以为我帅,我以为还是鞋子修得好些吧!
”可见朱水张生前是个诙谐乐不雅观的人。

如今坐在打磨机前的是王凤娟。
她坐在靠椅上,头顶花帽,右手戴着白色塑胶手套,正专一给皮鞋修鞋底。

她做完活,脱下手套,创造那只右手严重肿胀。
“我有腱鞘炎,这是职业病。
昨天下午修完两个硬底板,又犯病了,到了晚上,手指都伸不开。
”越日一大早,她去做了针灸,手指才灵巧了些。

既然犯病,为什么不安歇一天呢?“不能让特意赶来的顾客扑个空啊。
”一年里除了过年五六天,这家店从一直歇,每天早上8点半开门,晚上10点多打烊,无论刮风下雨。
“这是老朱留下的传统,由于有客人要上晚班,他一定会等到10点多这些客人放工。
”王凤娟说。

“上周六,台风天,我在家安歇了半天,就以为浑身不舒畅,还是回到店里。
”王凤娟说,“坐在店里,我就以为老朱还在。
空闲的时候,我能对着他的照片聊谈天。

十多年不涨价

她守着丈夫的遗嘱

小店已经开了整整40年。

朱水张17岁时,随着哥哥从绍兴来到杭州,支起了一个修鞋摊。
1990年,他租下了这间由公厕改建的店铺,开起“朱师傅修鞋店”。
那一年,王凤娟嫁给朱水张。
三年后,她放弃原来的事情,一起经营小店。

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实在已经“粉丝满杭城”,每天都走进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
“下沙、瓶窑、萧山赶来的都有,还有国外的呢。
”提及老顾客,王凤娟有些自满地笑了,“有的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来修东西,终年夜了去国外留学,他们还会打包把坏了的鞋、衣服、包带回来,找我修。

在店里坐了不到两小时,就碰着了七八个顾客,有邻居,也有从汽车南站、九堡骑电动车过来的,有人一起上费时45分钟。

“这家鞋店开了好多年,手艺好,价格公道。
我没有孩子时就来了,现在我儿子都37岁了。
”石大伯见告,自己以前住在附近,现在搬到了九堡,但凡有什么东西要修修补补,就过来找“朱师傅鞋店”,“其他人修,我真是不放心。
”很快,他带来的一双脱胶的鞋修睦了,只付了两元钱。

除了修鞋,顾客有其他难题也会找上“朱师傅修鞋店”,王凤娟有求必应。

一辆车停到店门口,司机拿着一张牛皮进店问她,“方向盘上的这块皮坏了,能帮忙缝上一块新的吗?”

王凤娟笑着说,“只假如手工活儿,我都可以帮忙试试。

对方满脸欢畅,连价钱也不问。
由于这些老顾客都清楚,这家店实在得很,不会多收。

一次收两三元钱是常态,“打打、缝缝不超过五元,修鞋跟、拉链10元最贵也不过15元。
”王凤娟说。
这个价格已经坚持十多年了,“不好涨价”是朱水张临终前的嘱托。
这在物价日益上涨的环境中确实不易。

王凤娟说,由于这事,自己被同行数落过,“人家说要看人下菜。
可我总以为价格不好超过原材料代价太多,否则收来钱也不安心。

(原标题《不关店,不涨价 她守着丈夫的遗嘱 守住老光阴》, 张蓉 通讯员 叶慧芳 拍照 邵帅,编辑 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