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落晋侯墓地114号墓,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2013年入选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录,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晋侯鸟尊通高39厘米,长30.5厘米,整体是一只凤鸟回眸的形象。
凤是吉祥的神鸟,周代有“凤鸣岐山”的传说,说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大家认为凤凰是由于周文王的德政而来,是周将要兴盛的吉兆。
凤鸟头顶高冠,回眸望向背上的小鸟,仪态端庄,盼顾自若。
有学者认为鸟尊的凤鸟造型来源于绿孔雀。
鸟尊有一个器盖,盖钮被风雅地设计成一只小鸟的形象。
大鸟与小鸟相互呼应。
凤鸟通体纹饰富丽无比,颈、腹、背部装饰有羽纹,两翼与双腿装饰云纹,翼、盖间以雷纹衬底,装饰立羽纹,尾部装饰羽翎纹。
两足稳定性差,鸟尊被奥妙地设计为三足,鸟的两足雄壮有力,第三足便是象鼻。

山西的简称和这件文物有关 休闲娱乐

鸟尊背上的小鸟是一个抓手,拿起器盖,盖内和鸟尊腹底刻着相同的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整段铭文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晋侯”,由此可确定它是晋国国君的用品;二是“向大室”,古文中大通太,室为庙,大室即为宗庙,表明这是晋国宗庙中用于敬拜的物品。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诸侯国,周朝初期被周天子封为侯爵。
首任国君唐叔虞,国号为唐,唐叔虞之子燮[xiè]父登基后,将国号改为晋。
明确的笔墨记录,使鸟尊成为晋国开国的主要物证,也成为“晋”文化的源头。
据考证,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侯”便是指第一代晋侯燮父。
而“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这句铭文,清楚地表明它便是晋侯燮父的敬拜用器。
燮父去世后,晋侯鸟尊作为宗庙重器随葬。

如果你是2019年8月之前来晋博,就会创造这尊精美的文物还有缺憾,便是象鼻子这段,当时这段是素面的,没有纹饰,不是原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鸟尊象鼻上的纹饰是完全的。
2000年,晋侯墓被抢救性挖掘,由于被盗墓贼用炸药毁坏,鸟尊裂成近100片,考古事情者把破碎的残片和墓土整体切割,打包运到了北京大学的实验室,经由修复师的妙手回春,2002年大体修复,可惜的是象鼻子中间这段当时没有找到,象鼻是内卷还是外翻也有争议。
幸运的是,北大考古系在后期的整理中又创造了象鼻的残缺部分,2018年山西博物院作了二次修复,2019年8月,完全的鸟尊浴火重生,再临世间。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