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创 栏 目 [ 民 谣 故 事 ]

● ● ●

假如你听腻了南山南可以听听他的歌 休闲娱乐

这里是我国大西北甘肃省的某个旮旯里,一位年轻的张老汉正在茁壮地成长着。
他朝着土烟般浓郁的乡音,向娃娃们陈说着自己脑袋里的城乡二元天下。
这个二十多岁却以老汉自居的年轻人,给自己取了个让人一时语塞的艺名——张尕怂。

我特意用了林耀华师长西席在《金翼》里的一个小标题——把种子埋进土里。
我认为,张尕怂跟“土”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尕怂的音乐也离不开泥土。

当你打开播放器输入“张尕怂”三个字,然后戴上耳机听一首他的歌时,你会创造自己听的这切实其实便是甘肃方言小曲儿!
的确,传到耳朵里的乡土气息扑鼻的歌词、高亢洪亮的嗓音和近乎所谓“原生态”的演唱办法与盛行歌曲风格迥异,会让听众们产生不一样的反馈:一些人可能会取下耳机骂一句娘,说这唱的是TM什么玩意儿;另一些人可能会以为这样的音乐意见意义性十足,乃至有想要理解张老汉其人的希望。

从网上的资料看,张尕怂从小学习二胡、三弦,喜好去看社火演出,喜好听戏,喜好民间小调、喜好花儿。
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滋养下,他走了一条独立音乐里的非主流之路。
他的编曲也很故意思,有时候还有点村落庄曲艺的味道。
张尕怂同道发行了两张专辑,收录十几首作品。

这些歌大多以甘肃方言演唱,但有几首歌曲如《狗尾巴草》和《想红红不了,不红没人屌》规规矩矩地利用了普通话。
仅看歌名,就知道这两首歌十有八九便是他的吐槽曲。
作为一个不走“正路”爱玩偏门的土八路,想指望自己的音乐获取名气与公民币,显然是然并卵的,因此歌曲里有着很多自嘲的元素。

尕怂的音乐实在也被归类为民谣,但却并不像那些较为盛行的民谣歌曲里以姑娘、梦想、远方、故乡等元素为原本的叙事,更多的是对民间小曲和乡土见闻的加工与升华,并且,这种加工常常带有戏谑与调侃的性子。

张尕怂专辑《泥土味》

《亲家母》是一首极为风趣诙谐的歌,讲述了两位成长于城市和屯子的亲家母到了彼此从未去过的屯子和城里的有趣见闻。
歌曲的伴奏从始至中都是那几个小节乐句的重复,旋律也很大略,彷佛多听几遍就能哼出调调来,再搭配上戏谑和夸年夜的歌词和俏皮的唱腔,就像是在给你讲身边的趣闻轶事。

屯子的亲家母到了城市创造城里全是“公厕”没有“母厕”被尿憋着不敢上厕所,城市里的亲家母到了村落儿里把驴粪蛋蛋当枣儿要打包带走…这只是歌里两个小片段,虽然夸年夜,但却把那种城乡间的差异以大略明了的办法诙谐诙谐地表现了出来。
我记得有一次给朋友推举这个歌,他们还没听几句就笑出了声。

《张老汉》也同样是一首调侃性的歌,手鼓的加入还增加了歌曲的活泼感。
歌里把张老汉从头到脚说了个遍,讲述了屯子里某个想当年一个身体器官件件是宝的年轻人现如今年迈体衰的凄苦生活。
主题算是个悲剧吧,但却是诙谐诙谐、俏皮讨喜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听听这两首歌曲,一定会让你笑出声。
但一定得看看歌词,否则听不大明白,由于他的乡音太重。

当然,如果完备是这种风格,他说到底也便是个逗逼歌手罢了。
但绝不是这样,他同样也有很多动听、耐听的歌曲,个人比较喜好《姐姐》和《船歌》。

《姐姐》讲述的是一个为了家庭起早贪黑劳碌不休、给弟弟妹妹又当爹又当妈的屯子姑娘。
歌曲的节奏比较缓慢、旋律悠扬,虽然我不懂音乐美学、和声走向这些专业知识,但是至少从感官上来说,听起来是让觉得舒畅的。
歌词没有矫揉造作的华美词汇,伴奏也大略到只有一把吉他,但这些并不妨碍“讲故事”的效果。

如果悄悄地听完,你可能会在脑筋里勾勒出这样一个屯子姐姐的形象。
我不知道他写的这个歌的素材来自哪里,有句被说烂了的话叫“艺术源于生活”,或许在广大的屯子地区,的的确确还有很多这样的“姐姐”。

张尕怂说自己的歌很“土”,是“乡下的”。
在他的豆瓣主小站上有这样的一段话“不混圈子,不同流合污; 唱民间小曲,钟爱民间传统艺术;独自一人,有笑有泪,图个逍遥清闲”。

的确,不论是歌词、编曲还是演唱风格,彷佛都有点跟这个时期脱节的觉得。
但他彷佛尽可能的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乡风民俗的情绪,以及对城市与村落庄差异性的认识用或调侃、或自嘲亦或深情的办法表达出来,实在挺不随意马虎的。
再往深了说,可能他还有着对那些散落在泥土里的民间音乐的热爱和想要做出改良与实验的考试测验吧。

倘若哪天你听烦了《南山南》,不妨试试这个有点奇怪又不入流,但却有点意思的张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