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干系音译形式的产生和利用情形

梵语stūpa (巴利语thūpa) 一词在汉语佛教文献中曾涌现过多种不同的音译形式, 以《大正藏》1~55册及第85册为调查范围, 每个音译形式的产生时期和利用情形见下表。
(1)

顾满林汉文佛典中塔相关音译形式及其汉化 休闲娱乐

表中共列29种不同的音译形式, 这些音译形式的产生和利用情形各不相同。

(1) stūpa汉语音译形式的主体, 是翻译佛经利用过的14个译语:塔、塔婆、偷婆、鍮婆、兜婆、薮斗波、苏偷婆、娑偷波、窣堵波、窣都婆、窣覩波、窣都波、率都婆、窣覩婆。
除了用于佛经译文, 这些音译形式在中土撰述中也都有用例。
从音节数来看, 单音节的“塔”最先于东汉产生, 随后, 双音节的“塔婆”“偷婆”“鍮婆”“兜婆”于东晋十六国期间产生, 最早的三音节形式“薮斗波”由南朝梁陈之际真谛初创, 接着是“苏偷婆”“娑偷波”在隋代阇那崛多译经中涌现, 而“窣堵波”“窣覩波”“窣都波”“率都婆”“窣覩婆”等5个三音节形式涌现于唐代译经。
可见, 词形越短的, 涌现越早;词形越长的, 涌现越晚。
(4) 三音节形式首见于真谛译经, 表明至迟南朝梁陈之际, 翻译所据佛经原典中该词已有标准的梵语stūpa。

(2) 以上音译形式中, 全藏总用例上百的只有4个:东汉支谶创始的“塔”、东晋法显等创始的“偷婆”、唐玄奘创始的“窣堵波”、唐义净创始的“窣覩波”, 它们各清闲翻译佛经中的用例均上百次。
单音节的“塔”自觉生之日起, 就一贯得到广泛利用, 在上表中, “塔”的每一项数据都远远超过其他音译形式, 其用例数量相称于其他所有音译形式用例数量总和的10倍。
不论是法显创译的双音节词“塔婆”, 还是玄奘创译的三音节词“窣堵波”, 都无法替代单音节的“塔”, 在翻译佛经和中土撰述中都如此。
这解释“塔”在任何一个历史期间都最受欢迎, 或者说, “塔”是stūpa在汉语中最适宜利用的音译形式。

(3) 中土佛教撰述利用音译词有分外性。
有的音译形式只涌如今中土撰述中, 却未被任何一部译经利用。
此类共有15个:墖, 偷波, 塔波, 私鍮簸, 崒堵波, 素都波, 窣堵婆, 薮斗婆, 数斗婆, 素覩波, 率都波, 私偷簸, 私鍮, 私鍮波, 肆偷波。
这些音译形式都不是为翻译经文而创, 多为撰述者的个人偏好, 在全体《大正藏》都只有1次或2次用例。

从以上材料来看, 在翻译佛经中stūpa的音译形式比较稳定, 只用了14种书写形式, 它们的用例相对较多;而在中土撰述中stūpa的音译形式则比较多样, 用了29种书写形式, 个中15种新形式均只用一两次, 相对随意;此外, 中土撰述还涌现6种缺点的书写形式。
(5)

二、佛经译文和中土撰述“塔”的分布差异

2.1译经和撰述通用的“塔”组合

“塔”参与组成多音节词语, 译经和撰述共享的有241个, 它们在《大正藏》统共涌现12654次, 个中译经利用5391次, 撰述利用7263次。
下面列出所有这类组合并标出其利用次数 (斜线前是译经中的用例数, 斜线后是中土佛教撰述中的用例数) :

双音节的118个, 共涌现10403次, 个中译经4259次, 撰述6144次:安塔1/14, 八塔14/31, 宝塔525/659, 本塔1/8, 彼塔78/18, 钵塔1/8, 成塔4/4, 持塔1/2, 殿塔6/30, 法塔9/2, 坟塔1/26, 佛塔719/455, 高塔3/12, 古塔3/49, 骨塔2/12, 故塔25/33, 护塔18/21, 坏塔24/31, 灰塔3/4, 毁塔2/12, 基塔1/3, 建塔7/329, 金塔6/12, 旧塔5/8, 龛塔2/11, 礼塔34/34, 立塔19/168, 灵塔14/97, 六塔1/8, 露塔1/2, 妙塔27/15, 庙塔6/4, 泥塔8/3, 捧塔6/2, 瓶塔6/7, 起塔337/732, 遶塔31/45, 入塔48/158, 守塔2/14, 三塔3/23, 僧塔1/15, 沙塔8/2, 神塔7/9, 胜塔1/4, 圣塔1/8, 十塔5/6, 石塔3/129, 斯塔1/5, 四塔8/34, 寺塔14/235, 塔傍1/2, 塔边18/24, 塔枨9/2, 塔地36/25, 塔顶2/11, 塔坊5/2, 塔户9/19, 塔华1/3, 塔基7/67, 塔间1/3, 塔龛3/1, 塔量3/4, 塔铃1/3, 塔门9/19, 塔庙440/312, 塔内74/53, 塔前226/93, 塔僧3/11, 塔山5/2, 塔上72/113, 塔舍1/2, 塔身5/7, 塔身5/7, 塔事32/34, 塔寺308/384, 塔所70/98, 塔头5/18, 塔外3/2, 塔物64/30, 塔下74/107, 塔相1/1, 塔像49/61, 塔心1/6, 塔形26/21, 塔影9/4, 塔用9/21, 塔园20/6, 塔院11/88, 塔中278/267, 塔冢1/3, 塔主1/25, 塔柱1/3, 塔座1/6, 炭塔7/9, 堂塔1/12, 涂塔17/22, 土塔2/7, 我塔3/6, 喷鼻香塔3/3, 象塔2/1, 像塔2/23, 小塔12/61, 新塔5/7, 兴塔2/14, 修塔2/18, 旋塔12/32, 牙塔1/6, 衣塔1/19, 银塔6/15, 印塔34/1, 罂塔5/1, 造塔70/197, 照塔1/1, 治塔31/38, 置塔1/60, 冢塔23/12, 爪塔2/2, 作塔63/54。

三音节的58个, 共涌现1705次, 个中译经855次, 撰述850次:阿难塔2/11, 宝阶塔4/2, 宝塔寺4/12, 比丘塔3/1, 大宝塔11/1, 大塔庙10/22, 大塔寺2/1, 道场塔1/1, 得道塔2/1, 独觉塔1/1, 多宝塔4/47, 多子塔15/15, 法身塔1/3, 法王塔2/1, 发爪塔3/36, 佛钵塔1/5, 佛发塔2/9, 佛塔边1/2, 佛塔地9/1, 佛塔庙88/40, 佛塔寺19/10, 佛堂塔3/2, 佛牙塔1/11, 佛衣塔1/5, 佛爪塔6/1, 故塔庙1/1, 护塔神7/8, 灰炭塔1/1, 僧衣塔2/1, 金刚塔2/5, 金银塔2/3, 立为塔1/3, 妙宝塔4/1, 菩提塔1/1, 七宝塔285/364, 舍利塔219/141, 生处塔5/9, 声闻塔29/12, 世间塔10/2, 世尊塔17/1, 守塔人1/2, 四宝塔17/15, 塔枨头3/1, 塔四边26/6, 外道塔4/7, 小泥塔3/1, 兴塔庙2/2, 牙齿塔1/2, 银宝塔1/1, 杂宝塔3/1, 栴檀塔5/5, 支提塔2/1, 治塔人1/8, 作塔庙4/4。

四音节的46个, 共涌现481次, 个中译经244次, 撰述237次:阿罗汉塔11/3, 阿育王塔1/50, 般涅盘塔3/3, 薄拘罗塔2/8, 法王之塔2/1, 佛舍利塔20/25, 佛生处塔2/2, 佛塔灵庙1/1, 佛塔僧坊3/2, 浮屠庙塔3/1, 浮屠塔庙1/1, 护塔善神3/4, 迦叶佛塔26/8, 敛骨起塔1/5, 灵塔瑞像1/1, 辟支佛塔12/9, 破塔害僧1/1, 破塔毁寺3/1, 七宝妙塔9/3, 起立佛塔1/4, 起立塔庙8/2, 起立塔像2/5, 起舍利塔7/5, 起塔精舍1/1, 如来塔庙32/7, 如来塔寺5/2, 如来塔像2/1, 三十二塔1/2, 僧坊塔寺3/1, 舍利宝塔14/21, 舍利塔庙8/2, 舍利之塔11/3, 舍利子塔2/1, 收骨起塔1/5, 收骨为塔1/1, 窣堵波塔9/2, 塔寺僧坊2/2, 塔寺僧房2/1, 形像塔庙8/12, 兴立塔寺4/5, 修理坏塔1/1, 造立塔寺8/10, 栴檀佛塔2/3, 遮波罗塔1/1, 众宝妙塔1/1, 转法轮塔3/7。

五音节的5个, 共涌现26次, 译经12次, 撰述14次:多宝如来塔6/8, 佛舍利宝塔1/2, 摩诃迦叶塔2/2, 破塔坏佛寺2/1, 三道宝阶塔1/1。

六音节以上5个, 共涌现15次, 个中译经9次, 撰述6次:菩萨投身饿虎塔1/2, 舍利窣堵波塔5/1, 说法华等经处塔1/1, 现不思议处塔1/1, 现入涅盘处塔1/1。

2.2仅见于译经的“塔”组合

“塔”参与组合的词语仅见于译经的有146个, 它们每个都用例较少, 统共只涌现247次:

双音节形式22个, 共涌现49次:抱塔1, 儿塔2, 裹塔2, 犯塔4, 垒塔1, 塔宝1, 塔壁3, 塔法4, 塔发1, 塔花2, 塔阶2, 塔界1, 塔墓1, 塔仪1, 塔堹1, 王塔3, 洗塔2, 邪塔1, 朽塔9, 屋塔1, 柱塔2, 尊塔5。

三音节形式63个, 共涌现97次:八宝塔2, 般若塔1, 宝幢塔1, 大旧塔1, 大灵塔2, 大仙塔2, 第一塔5, 独股塔1, 法轮塔1, 父母塔1, 割髻塔2, 故坏塔3, 广大塔1, 鬼神塔2, 裹覆塔1, 迦摄塔1, 金覆塔1, 金瓶塔1, 金罂塔1, 静善塔1, 栏楯塔1, 六佛塔4, 马回塔1, 名称塔1, 牟尼塔2, 尼揵塔1, 破损塔1, 七聚塔2, 七王塔1, 三股塔1, 三界塔1, 上智塔1, 设利塔1, 神宝塔1, 胜妙塔3, 十力塔1, 受筹塔6, 殊胜塔1, 随求塔1, 所生塔1, 塔基座1, 塔形食1, 塔园林1, 塔枝提2, 炭灰塔1, 天世塔1, 维摩塔1, 无壁塔1, 五股塔1, 五轮塔2, 小宝塔1, 兴塔寺2, 一肘塔3, 忧园塔2, 缘觉塔2, 造塔泥1, 宅神塔1, 杖林塔5, 珍妙塔1, 正法塔1, 众生塔1, 总持塔1, 最胜塔1。

四音节形式48个, 共涌现81次:八大灵塔11, 白衣塔庙3, 比丘尼塔2, 波咤罗塔1, 不瞬目塔1, 尘土坌塔1, 多子塔林1, 发毛爪塔1, 发爪佛塔1, 佛寺塔庙2, 佛塔门边1, 佛塔图像2, 伽蓝殿塔1, 金宝妙塔1, 高显妙塔1, 割发地塔1, 护塔庙神1, 护塔之神1, 立塔起庙1, 铃网覆塔1, 摩摩帝塔1, 泥木塔像1, 破损塔庙1, 菩提场塔1, 七宝大塔1, 起剎立塔1, 起塔立剎2, 破塔坏僧7, 人间四塔1, 如来塔衣1, 山寺塔庙1, 舍利罗塔1, 世塔如来1, 受僧衣塔2, 寺舍殿塔2, 寺舍塔庙1, 窣睹波塔3, 塔庙天祠1, 脱塔出模1, 陀罗尼塔3, 兴起塔寺2, 兴塔树剎1, 一缘觉塔1, 余外道塔1, 缘起偈塔1, 栴檀宝塔3, 转轮王塔3, 众塔如来1。

五音节形式9个, 共涌现15次:鞞婆尸佛塔1, 迦摄波佛塔2, 金刚座大塔1, 率都婆宝塔1, 曼荼罗塔寺1, 七宝塔偷婆6, 受出家衣塔1, 缘生法身塔1, 赤旃檀塔寺1。

六音节以上组合4个, 共涌现5次:度宝光明塔如来2, 佛顶陀罗尼塔1, 迦叶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塔1, 缘觉窣堵波塔1。

2.3仅见于中土撰述的“塔”组合

“塔”参与组合的词语, 仅见于中土撰述的个体数量多达433个, 它们统共涌现1763次。
下面列出所有这类组合并标出其利用次数:

双音节形式117个, 共涌现988次:白塔42, 北塔23, 贝塔1, 辨塔2, 标塔3, 表塔20, 别塔3, 侧塔6, 层塔2, 忏塔1, 城塔3, 齿塔4, 崇塔1, 创塔6, 刀塔3, 登塔2, 东塔28, 发塔11, 废塔3, 焚塔3, 粪塔4, 封塔5, 构塔5, 挂塔4, 函塔3, 弘塔1, 化塔1, 黄塔3, 迹塔4, 架塔7, 结塔5, 经塔9, 景塔1, 井塔1, 敬塔25, 巨塔1, 卵塔10, 鄮塔5, 铭塔4, 木塔24, 南塔31, 旁塔3, 甓塔1, 迁塔37, 青塔1, 琼塔1, 鹊塔1, 仁塔1, 瑞塔2, 山塔2, 缮塔2, 师塔9, 寿塔12, 树塔18, 竖塔1, 双塔3, 竦塔1, 耸塔1, 素塔1, 塔碑19, 塔表6, 塔侧10, 塔额14, 塔盖1, 塔工1, 塔不雅观4, 塔函1, 塔号21, 塔火2, 塔记81, 塔尖3, 塔角1, 塔碣1, 塔岭2, 塔铭104, 塔剎1, 塔石1, 塔室2, 塔树1, 塔索1, 塔亭7, 塔厢1, 塔样30, 塔茔1, 塔涌8, 塔宇3, 塔葬13, 塔帐1, 塔直1, 塔砖2, 塔幢4, 台塔5, 铁塔11, 图塔8, 西塔17, 薪塔2, 雁塔9, 遗塔4, 瘗塔3, 茔塔4, 营塔20, 影塔9, 涌塔8, 踊塔3, 玉塔4, 圆塔1, 真塔4, 钟塔1, 重塔5, 珠塔11, 主塔3, 筑塔4, 铸塔2, 砖塔46, 幢塔2, 髭塔6, 祖塔31。

三音节形式171个, 共涌现523次:证果塔4, 八角塔1, 浮屠塔3, 白塔寺20, 白塔巷1, 东塔院27, 白银塔1, 百丈塔1, 半身塔2, 报恩塔2, 北塔寺1, 蝙蝠塔1, 藏衣塔1, 禅林塔1, 长干塔9, 成道塔4, 成都塔2, 赤眼塔1, 慈恩塔1, 慈云塔1, 达磨塔1, 大堆塔2, 大明塔2, 大铁塔1, 定光塔2, 东北塔6, 东城塔2, 东谷塔2, 东南塔5, 东塔院27, 多罗塔3, 二生塔5, 法华塔1, 法塔庙2, 佛齿塔1, 佛骨塔4, 佛眼塔4, 佛髭塔3, 扶风塔1, 浮屠塔3, 高峰塔1, 根本塔2, 构大塔1, 古塔寺1, 寡人塔1, 不雅观音塔1, 鬼办塔1, 国师塔6, 行道塔1, 华严塔1, 皇龙塔2, 黄金塔2, 黄龙塔1, 见相塔1, 江夏塔2, 降鬼塔2, 解脱塔1, 金宝塔1, 九层塔6, 蓝莫塔1,

四音节形式115个, 共涌现212次:白玉宝塔1, 禅林塔寺1, 慈恩寺塔2, 层塔虚设1, 慈恩塔院2, 长干寺塔4, 超化寺塔4, 慈云之塔3, 大乘寺塔4, 大和寺塔1, 邓隐峰塔1, 殿宇塔庙1, 顶上骨塔1, 定慧之塔1, 定兰塔院1, 栋梁寺塔1, 髑髅骨塔1, 方坟石塔1, 坟上起塔1, 佛发瓜塔1, 佛说法塔1, 佛堂塔院1, 佛指爪塔2, 浮屠宝塔1, 浮屠塔寺1, 福感寺塔5, 姑臧县塔1, 归真之塔3, 黑牙蛮塔1, 护塔菩萨1, 会禅师塔1, 寂照塔院1, 结塔茶毘1, 晋源县塔2, 净明寺塔3, 见性之塔2, 积少成多1, 聚沙为塔1, 聚砂成塔2, 聚塔散塔4, 龛塔堂殿2, 蓝摩国塔1, 累石为塔4, 楞伽之塔1, 临黄县塔1, 临菑县塔1, 隆禅师塔2, 罗怙罗塔2, 妙应塔院2, 妙乐寺塔5, 木塔长老1, 目犍连塔1, 富楼那塔1, 南塔和尚2, 尼乾子塔1, 泥瓦塔像1, 菩提妙塔1, 菩提树塔2, 岐山南塔2, 祇洹塔内1, 起化寺塔1, 起塔二重1, 起塔图形1, 千花妙塔2, 全身宝塔3, 三祖塔头3, 僧坊塔像1, 删丹县塔1, 舍利大塔2, 舍利木塔2, 舍利石塔2, 舍利牙塔2, 尸毘王塔1, 石钩栏塔1, 试塔和尚1, 树塔勒铭3, 树塔立碑1, 水精龙塔1, 泗州塔门1, 泗州塔头2, 松源塔所2, 塔藏玉骨1, 塔上烧身1, 晒台塔院1, 天王塔铭1, 通玄寺塔2, 陀岭塔院1, 瓦砾塔子1, 乌镇塔院1, 无缝塔子4, 五六寸塔1, 五猕猴塔1, 降醉象塔1, 兴福塔院4, 旋塔之偈1, 阎浮提塔1, 耶舍塔院1, 衣钵之塔1, 永宁寺塔3, 优波厘塔1, 榆社县塔2, 育王标塔2, 月光王塔1, 真际之塔2, 正真之塔1, 证真之塔1, 支提妙塔1, 支提砖塔1, 枳园寺塔1, 妙光之塔4, 种果树塔1, 诛释子塔2, 主塔酒保1, 砖木大塔1。

五音节形式27个, 共涌现36次:佛经行迹塔2, 觉范和尚塔1, 佛洗病僧塔3, 累牛粪为塔1, 灵隐鹫峰塔1, 卢酰呾迦塔1, 尼拘卢林塔2, 尼拘律树塔2, 尼拘陀林塔2, 毘卢遮那塔4, 毘婆尸佛塔1, 栖霞舍利塔1, 丘玄素塔铭1, 删丹县故塔1, 舍利本生塔1, 身子证果塔1, 双林大士塔1, 水精琉璃塔3, 四牙印之塔1, 昙宗塔寺记1, 铁牛和尚塔1, 五众亡人塔2, 下马迎风塔1, 诸佛生处塔1。

六音节以上组合形式2个, 共涌现3次:毘卢舍那塔院1, 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2。

以上共列举“塔”参与组合而成的词语813个, 它们的总体利用情形列表如下。

表中数字, 横线“—”前为词语个数, 横线“—”后为这些词语统共涌现的次数;如“双音节”之“译经专用”栏“22—49”即指译经专用的含“塔”双音节词语有22个, 它们共涌现49次。
个中“译撰通用”栏下, 译经利用次数与撰述利用次数分列, 再用加号“+”连接;如“双音节”之“译撰通用”栏“118—4259+6144”即指译经和撰述都利用的含“塔”双音节词语有1118个, 它们在译经中共利用4259次, 它们在撰述中共利用6144次。
表中数据蕴含的紧张信息有:

(1) 从总数看, 撰述中含“塔”的词语要比译经中多, 无论是词语个体数量, 还是它们的利用总数, 都是撰述多于译经。

(2) 词形越短, 越方向于大量涌如今中土撰述, 词语个数也好, 涌现次数也好, 都是中土撰述远远超过译经。
比如双音节词语, 译经有140个 (专用的22个加上通用的118个) , 撰述就有235个 (专用的117个加上通用的118个) ;这些词语的涌现总次数, 译经为4308次, 撰述为7132次。
相应地, 词形越长, 译经和撰述的词语个数和涌现总次数差距越小。
这是由于, 简短的词语更适宜汉语单音节语素为主的词汇特点, 译经和撰述比较, 译经的外来色彩更浓, 撰述的本土化程度更高。

(3) 如果单看译撰通用部分的数据, 则两类性子文献中含“塔”词语的各项数据虽有所不同, 但基本同等, 同一批词语在两类文献中相比拟较靠近。
尤其是三音节及更长的词语, 二者数据险些相等。

(4) 如果直接拿译经专用词语的数据同撰述专用词语的数据比较, 反差就十分强烈了。
尤其是双音节词语, 从词语个数看, 译经只有22个, 撰述却有117个, 后者是前者的5.3倍;从涌现次数看, 译经只有49次, 撰述却有988次, 后者比前者的20倍还多。

实在, 就文献总字数来说, 《大正藏》所收译经比中土撰述要多, 1~32册紧张收载译经而只有很少量的撰述, 33~55册紧张收载中土撰述而只有很少量的译经。
这样算下来, 《大正藏》所收译经文献总量同中土撰述文献总量之频年夜约为32:23。
可是, 含“塔”词语却更大量的涌如今中土撰述, 译经与撰述总次数之比为5626:9013;折算成等量文献, 撰述中含“塔”词语用量大约是译经的2.2倍。
这表明中土撰述关注的话题有自己的特点, “塔”这样实物性、生活化、比较现实的话题更受关注。
进一步说, 这组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 佛教传入中土往后, 对日常生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确有明显的世俗化方向。

三、“塔”干系形制与用场的本土化

以上所示中土撰述“塔”的各类独特组合, 有时可能仅仅是用语上的差异;但是, 多数情形下, 借助这些用语, 可以看到“塔”形制与用场本土化的一些信息。
兹酌举数例:

表塔 (20次)

“表塔”形制不详, 此语强调塔具有标示浸染。

(1) 垣外西南二牧牛女宅处, 其侧煮糜处, 又侧佛受糜处, 皆立表塔……成道后为母说法处, 现神变处, 度优娄迦叶千人处, 又西北伏火龙处, 五百独觉入灭处, 目真龙池南, 迦叶谓佛溺水处, 魔怖佛处, 皆立表塔记之。
(唐·道宣撰《释迦方志》卷下, 51-963a) (6)

(2) 故育王表塔, 创启隆周, 释父景形, 郁兴炎汉。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十二, 53-378b)

(3) 以咸亨四年终于石室, 去堂东北百余步, 见有表塔, 跏坐如生, 往来者具见之矣。
(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 51-1095c)

(4) 右陈世五主, 合三十四年, 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所……连甍接栋, 栉比皇居, 表塔相望, 星罗治下, 书经造像, 不可纪言。
(唐·法琳撰《辩正论》卷三, 52-503c)

卵塔 (10次) (7)

卵塔即无缝塔, 塔身无缝棱级层等而呈现椭圆形。

(5) 昔云居佑禅师于宏觉禅师塔东, 作卵塔曰:“凡方丈者非生身不坏, 火浴无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于此。
”其西作卵塔曰:“凡僧众迁化者, 藏骨石于此。
”谓之三塔。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四十六, 49-422a)

塔碑 (19次)

为塔所立之碑。

(6) 于寺南园茶毘, 火灭, 散分舍利数百粒, 后收四十九粒, 并遗骨一缾, 瘗于石塔。
晋开运三年乙巳岁, 文泰状师撰塔碑焉。
(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卷十二, 50-781c)

塔号 (21次)

为塔命名取号, 为中国禅宗常见之举, 一样平常由皇上敕谥禅师时赐予塔号。
见于《大正藏》的塔号有“白莲”“般若”“澄灵”“澄虚”“澄源”“出尘”“慈应”“慈云之塔”“定光灵瑞之塔”“慧觉”“妙光”“妙觉”“普满”“青莲”“廷福”“无为”“无相”“悟真”“元和正真”“证真”“最胜轮”, 等等。

(7)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卷十一, 50-773c)

(8) 朕自登基以来, 闻袁州路南泉山慈化禅寺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大德惠庆禅师, 绍临济之绪, 超华严之境, 德映当代, 泽被方来, 其道甚尊。
显心切慕之, 既累锡大谥, 唯塔号未称, 可加定光之塔, 曰定光灵瑞之塔者, 主者施行。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49-731b)

塔记 (81次)

“塔记”有二义, 一指叙塔之笔墨,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二指塔, 因塔有表记功能故称“塔记”。
今各举3例:

(9) 墓志不出仪式, 今僧立塔记, 盖拟其事也。
(唐·神清撰、慧宝注《北山录》卷六, 52-614a)

(10) 石刻今不复存, 谦公力搜访之, 始得塔记, 乃再刊刻, 又辟真堂, 塑师坐像。
(宋·宗晓编《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 46-930a)

(11) 释慧则, 姓糜氏, 吴郡昆隐士也……乾宁元年至明州育王寺, 撰《塔记》一卷、《出集要记》十二卷。
(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卷十六, 50-809a)

以上“塔记”指叙塔之笔墨。
下面的“塔记”指塔本身:

(12) 伽蓝西南有一精庐, 建立多年, 居中行道, 证四果者, 世世无绝, 涅盘后皆有塔记, 基址接连, 数百余矣。
(唐·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 50-228b)

(13) 次南猕猴为佛穿池, 池西群猴持佛钵, 上树取蜜处, 池南猴奉蜜处, 各有塔记。
(唐·道宣撰《释迦方志》卷上, 51-960c)

(14) 自佛灭度, 千有余年, 圣迹遗基, 俨然具在, 一行一坐, 皆有塔记。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二十九, 53-504b)

塔铭 (104次)

塔铭即塔的铭文。

(15) 凡师应世之迹, 见于塔铭者, 兹不复叙。
(宋·酒保等编《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48-121a)

寿塔 (12次)

“寿塔”用例均见于禅宗文献, 系禅师生前为祝寿而建。
(8) 《大正藏》有12例, 其余《卍续藏》有“寿塔”70例。

(16) 师方丈三十一载, 度僧七十八人。
先是, 门弟子建寿塔于寺之西南五百余步。
一日, 命酒保洒扫塔亭, 行至山椒, 历览久之, 曰:“自今过此, 何日复至?”旁边皆大惊, 众迎师还, 师坚指塔所, 众皆号泣, 随至塔前。
或谓:“师无颂辞世耶?”师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
”明天将来诰日, 出杖屦衣盂, 散遗其徒。
有问疾者, 留食殷勤, 与之约曰:“七月七日复来相见。
”其夜盥浴整衣, 侧卧而灭。
(宋·惟盖竺编《明觉禅师祖英集》卷六, 47-712c)

(17) 又雪峰和尚自作《寿塔铭》, 序曰:“夫从缘有者, 始终而成坏;非从缘得者, 历劫而常坚。
” (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效法语》卷二十四, 47-915a)

(18) 至是己已年, 大尉邢公孝扬施金, 为忠营寿塔于寺东之芗源, 工纔毕, 忠笑曰:“吾将行矣。
”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卷四, 49-891a)

祖塔 (31次)

祖塔即祖师之塔。

(19) 自此遍历诸大老之门, 与石帆衍叔缔盟, 游江淮湘汉, 巡礼祖塔。
(宋·妙源编《虚堂和尚语录》卷之十, 47-1063c)

师塔 (9次)

师塔即禅师之塔。
另有“禅师塔”27例, “大师塔”11例, “法师塔”5例, “国师塔”6例, “京师塔”4例, “状师塔”5例, “先师塔”5例, “祖师塔”7例, 此数十例均见于中土撰述。
今略举单用的“师塔”各三例。

(20) 宋太宗天子加谥大鉴真空禅师, 诏新师塔曰太平兴国之塔。
(唐·法海集《六祖大效法宝坛经》附录, 48-363b)

(21) 师由此住世, 数年方入灭。
余一日至南城, 瞻礼师塔, 畴昔所闻见, 恐世绝闻, 因假笔以识之。
(宋·宗晓编《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46-898a)

(22) 哀帝天佑二年, 叛兵发师塔, 肉身不坏, 爪发俱长。
钱王谬闻之, 遣裨将邵志重加封瘗。
(元·觉岸撰《释氏稽古略》, 49-845a)

以上诸语, 有的分外显眼, 如“塔铭”“塔记”“塔号”等表明中土佛教盛行为塔取名号、为塔撰写铭文, 此类举动在佛经译文中从未涌现。

四、“塔”被视为本语词

4.1撰述以“塔”阐明别的音译形式

中土撰述有时用“塔”来阐明stūpa的其他音译形式, 最早见于今存隋代译经的夹注。

(23) 为转轮王作苏偷婆 (隋言宝塔) 。
(隋·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卷二, 1/375b)

注者云“隋言宝塔”, 显然是把“塔”当作汉语本语词。
隋代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还有一例:“得饭食已, 受持逐渐安庠行, 至曼他那塔 (隋言搅酪木塔) 。
” (3/804b) 注者阐明了“曼他那”, 唯“塔”保持原貌, 至少表明注者认为“塔”字不用阐明。

成书时期未详的《翻梵语》也明显把“塔”视为汉语本语词:

(24) 声论者云, 塔是此间语, 外国音肆偷波为塔。
(佚名撰《翻梵语》卷三, 54/1005c)

(25) 鍮波, 应云私鍮波, 译曰塔也。
(佚名撰《翻梵语》卷八, 54/1041a)

唐宋期间的中土撰述也有这样的说法:

(26) 正梵音窣覩波, 此云方坟, 或云坟塔。
(唐·慧琳撰《统统经音义》卷七十三, 54/784b)

(27) 梵云苏鍮婆, 此云宝塔, 凡土木砖石成者, 但有佛舍利, 皆名宝塔。
(宋·道诚撰《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二, 卍续75/14c)

“塔”还用来阐明别的音译词:

(28) 佛驮者, 此云觉者也;都制多者, 此云塔也。
或尽塔有二种:一有舍利, 即真塔也;一无舍利, 但置经及佛像, 即兜婆也。
今即都婆塔, 或谓都制多也。
(唐·慧沼撰《十一壁神咒心经义疏》, 39/1010c) (9)

“此云觉”用来阐明音译的“佛驮”, “觉”是汉语本语词;“此云塔”用来阐明音译的“ (都) 制多”, 注疏作者彷佛把“塔”视为汉语本语词了。

4.2译经以“塔”与stūpa其他音译形式并现

这种情形多见于唐代译经。

(29) 其花胎上, 涌出七宝大率都婆宝塔, 高妙五百由旬, 维广正等, 各三百五十由旬。
(唐·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 19/602b)

(30) 我昔为童子, 共诸差错侣;耳安苏秣那, 同往花林处;见佛毘钵尸, 大窣覩波塔;诸天人众, 咸兴大养活。
(唐·义净译《根本说统统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十六, 24/79c)

(31) 譬如有人, 闻彼远方有佛舍利窣堵波塔, 及有善说正法之人。
(唐·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七, 8/897a)

(32) 应以喷鼻香泥, 或近江河以净砂, 敬造十万窣堵波塔像。
(唐·善无畏译《苏磨呼童子叨教经》卷下, 18/745c)

(33) 彼人能如是养活者, 名摩诃萨埵, 真是佛子持法栋梁, 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
(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19/351b)

(34) 于白月十五昼夜, 喷鼻香台前及窣堵波塔前, 泥一二肘方曼茶罗, 置碗于中, 取好花养活。
(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20/174a) (10)

不过, 这类征象最早见于后秦竺佛念译经。

(35) 诸天得舍利, 还于天上, 即起七宝塔偷婆;龙得舍利, 还于龙宫, 亦起七宝塔偷婆;八王得舍利, 各还本国, 亦起七宝塔偷婆;臣优波吉得著金瓮舍利三斗并瓮, 亦起七宝塔偷婆;灰及土四十九斛, 起四十九七宝塔偷婆;当耶维处, 亦起七宝塔偷婆, 高四十九仞。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处胎经》卷七, 12/1058a) (11)

以上诸例句中“窣覩波”“窣堵波”“率都婆”“偷婆”为梵语stūpa (巴利语thūpa) 音译的复音形式, “塔”为其单音节形式。
佛经原典中, 当不会涌现两个stūpa (或thūpa) 连用的情形, 汉译佛经“窣覩波塔”“窣堵波塔”“率都婆塔”“塔偷婆”中的“塔”产生最早, 也最常用, 其外来身份淡化, 故有译人用“塔”来帮助读者认识理解“窣覩波”“窣堵波”“率都婆”“偷婆”。
-

4.3“塔”加词尾“子”

“子”是中古汉语新产生的一个后缀, 本来只用于隧道的汉语词。
蒋宗许 (2009:176) 认为“子”作后缀成熟于东汉, 发展于魏晋六朝, 唐代以降已比比皆是。
(13) 唐宋以来, 中土佛教撰述中“塔”可以加后缀“子”组成“塔子”, 表明在利用者眼中“塔”与本土词语并无二致。

(36) 圣教无文, 然有好心欲将经像舍利, 时准前往, 将取世尊发法, 用安置作小塔子。
内安弥善, 贫无物造, 亦听净缯帛裹内将行。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十, 53/365b)

(37) 代宗天子问忠国师:“和尚百年后, 所须何物?”国师云:“要个无缝塔子。
”帝云:“请师塔样。
” (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九, 47/803a)

(38) 雪窦分明一时下语了, 后面单颂个无缝塔子。
(宋·重显颂古、克勤评唱《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二, 48/158c)

(39) 上庵主问曰:“多时不见在什么处?”下庵主曰:“只在庵里造个无缝塔子。
”上庵主曰:“某甲也欲造个无缝塔, 就庵主借取样子。
” (宋·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51/435a)

(40) 言讫乃推一推, 如瓦砾塔子倒, 索然有声, 由是绝迹。
(宋·道谦编《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47/947c)

(41) 雪堂行禅师, 禀性和易不倦, 随机开导。
住括苍乾明时, 有僧问曰:“宗门中事, 望师直指。
”对曰:“门前石塔子。
”僧不契, 久而复请教, 因以偈示之曰:“门前石塔子, 八白仍九紫, 方位已分明, 莫被巡官使。
” (宋·僧仲温晓莹著《云卧纪谈》卷下, 卍续86/677c)

(42) 莫于古人言句上, 只管如迭塔子相似, 一层了又一层, 枉用工夫, 无有了期。
(明·瞿汝稷集《指月录》卷三十一, 卍续83/743a)

(43) 无位真人, 面门出入, 没缝塔子, 透彻玲珑。
(明·觉浪道盛撰《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卷三, 嘉兴藏25/696b)

(44) 上堂, 以拂画曰:“者座塔子, 威音已前, 形质早彰, 混沌判后, 阿谁觑着。
” (清·超永编《五灯全书》卷九十四, 卍续82/542b)

(45) 此等言句, 岂是呵辱临济?到此地位, 岂同世谛流布?乃以巨灵擘岳、女娲补天颂之。
临济闻之, 当必揜耳而走, 这个没缝塔子, 容谁擘耶?如何补耶? (清世宗撰《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三, 卍续65/208c)

“塔子”之外, 相同的征象还有:与“舍利”同义的“舍利子”, 与“和尚”同义的“和尚子”, 紧张见于禅宗文献。

五、“塔”的动词用法

在源头语中, 梵语stūpa (巴利文thūpa) 为名词, “塔”在翻译佛经中也无一例外是名词。
但是, “塔”在中土佛教撰述中却常常有动词用法, 可以涌如今多种表达格式中。

5.1《祖堂集》中“塔”的动词化

《祖堂集》二十卷, 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 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 。
《祖堂集》中, “塔”字共涌现122次, 个中动词用法的“塔”有10例。
这10例之中, “塔在”2例, “塔于”5例, “塔扵”3例。

(46) 至二十七日葬, 塔在金陵后湖溪笼山, 即耆阇山也。
(卷三·牛头和尚)

(47) 师贞元四年戊辰岁仲春一日迁化, 塔4在4氻4潭4宝4峰4山4。
(卷十四·江西马祖)

(48) 后焚, 得灵骨一莭, 特异清莹, 其色如金, 其声如铜。
乃塔于石霜, 敕谥修一大师、实相之塔。
(卷五·道吾和尚)

(49) 大和三年戊子岁六月三日顺世, 春秋六十九, 荼毗得舍利五千余粒, 塔于郭东。
(卷十五·永泰和尚)

(50) 师长庆癸卯年末, 春秋八十。
时井泉涸, 异喷鼻香馥郁。
塔于城南。
(卷十五·东寺和尚)

(51) 言已, 跏趺, 奄然而化。
长庆三年癸丑岁, 十仲春二十一日荼毗, 塔于城西。
(卷十五·汾州和尚)

(52) 师初住灌溪山, 次化岳麓。
每有一言:“五阴山中古佛堂, 毗卢昼夜放圆光。
”塔于岳麓山。
(卷二十·灌溪和尚)

(53) 师便示化矣。
春秋七十七, 僧夏五十七。
塔扵夹山, 谥号传来岁夜师、永济之塔。
韶州刺史金夔撰碑文。
(卷七·夹山和尚)

(54) 以手推倒, 众获阇维, 塔扵北台之顶。
(卷十五·邓隐峯和尚)

(55) 偈毕, 俨然而寂, 塔扵正堂。
(卷十五·龟洋和尚)

开头两例“塔在”, 首例或可视“塔”为名词, 次例“塔”则更应视为动词。
“塔于”“塔扵”诸例则“塔”无疑作动词, 个中卷五“乃塔于石霜”一例最范例, 副词“乃”表明句中“塔”确为动词用法。
从利用比例来看, 《祖堂集》中“塔”的动词用法不算少;不过, 从详细用法看, 《祖堂集》中“塔”的动词用法单一, 只有“塔+于+处所”这样一种模式。

(14) 不过, “塔”动词化的脚步并没有停歇, 宋代以来, “塔”作为动词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组合。

5.2《大正藏》中“塔”的动词用法

(1) 塔+工具

共涌现11例, 个中宋代6例, 元代4例, 明代1例。

(56) 戒焚亡僧不塔僧衣, 律明三衣唯许传受。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49/323c)

(57) 即以其法葬, 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
(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卷二十四, 50/864c)

(58) 四众阇维已, 将分去其舍利, 务各塔之。
(宋·契嵩撰《传法正宗记》卷四, 51/734c)

(59) 舍利可得, 当为塔之, 苟无验, 则国有常刑。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五, 49/516a)

(60) 舌根不坏, 如红莲色, 舍利光明莹润;塔之, 赐塔曰妙觉。
(元·觉岸撰《释氏稽古略》卷三, 49/837b)

(61) 化于嘉佑十五年六月六日, 阅世九十有二, 坐六十四夏。
郴人塔之, 至今祠焉。
(明·朱棣撰《神僧传》卷九, 50/1013b)

(2) 塔+工具+处所

共涌现4例, 个中元代觉岸撰《释氏稽古略》3例, 明代1例。

(62) 遂就寝推枕而寂, 塔全身寺东之原。
(元·觉岸撰《释氏稽古略》卷四, 49/870b)

(63) 师终于本山, 塔全身寺之西南隅。
(明·圆极居顶编《续传灯录》卷二十四, 51/631b)

(3) 塔+工具+于+处所

共涌现44例, 个中宋代10例, 元代17例, 明代17例。

(64) 正不雅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坐亡于南郊义善寺。
双乌入房, 异喷鼻香留室。
塔肉身于樊川北原。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49/292c)

(65) 掷笔憨卧若熟睡, 众撼之, 已去矣。
门人塔全身于灵岩山。
(元·觉岸撰《释氏稽古略》卷四, 49/875a)

(66) 时称师为复兴教主, 以此寺奉金书经故, 俗称高丽寺, 塔舍利于寺西北。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 49/672c)

(67) 焚喷鼻香说偈, 告众坐亡。
世寿五十七, 僧腊四十三, 度弟子几百人。
塔全龛于去世关之内, 从治命也。
(明·幻轮编《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 49/909a)

(4) 塔+于+处所

共涌现203例, 个中宋代60例, 元代49例, 明代94例。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宋·契嵩《传法正宗记》、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元·觉岸《释氏稽古略》、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等文献中此类用法很多, 其余一些文献也有此类用法。

(68) 国主命画工写影, 备喷鼻香薪焚爇, 收遗骨塔于岩之阴。
(宋·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 51/395b)

(69) 迁既殁后, 遂塔于山之跖, 谥曰无际见相。
(宋·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卷中, 51/1070c)

(70) 言已放光数道, 掩然而逝, 塔于台子岩。
(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三, 47/193b)

(71) 言讫合掌辞众, 奄然示寂。
二十七日荼毘, 舍利无数, 塔于松江力及市五港吾觉昌宅, 敕谥最胜之塔。
(元·普度编《庐山莲宗宝鉴念佛端正》卷四, 47/326b)

(72) 星缠斗次, 山形鹫立, 桑门上首曰怀海禅师, 室于斯, 塔于斯, 付大法于斯。
(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卷八, 48/1156b)

(73) 阅明年, 南塔涌禅师迁灵骨归仰山, 塔于集云峰下, 谥智通禅师妙光之塔。
(明·语风圆信、郭凝之编《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47/588a)

(74) 是年正月日示寂, 赐缗旌幢津送, 塔于城之南隅云。
(明·幻轮编《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 49/911c)

(75) 说毕脱然而寂, 寿七十七, 腊五十八, 塔于本山。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卷七, 50/927b)

(76) 遂放异光数道而逝, 塔于台子岩, 号台岩法师。
(明·袾宏辑《往生集》卷一, 51/131a)

(5) 塔+处所

共涌现9例, 个中宋代3例, 元代2例, 明代4例。

(77) 乃剪须发, 分塔东山, 而葬全身于尊胜。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十六, 49/232b)

(78) 玄宗开元元年七月, 法师入寂, 寿七十九, 僧腊五十九。
敕给葬事, 塔洛京龙门北之高原。
(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 49/820c)

(79) 示寂阇维, 烟气所及, 悉成设利;塔司空山, 分窆迭石原。
(明·圆极居顶编《续传灯录》卷十七, 51/581b)

(80) 荼毘舍利莹然, 弟子分塔二处, 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 一于金陵玉山庵。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卷八, 50/934a)

(6) 塔+焉

共涌现2例, 个中元代1例, 明代1例。

(81) 言讫而逝, 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 奉全躯葬于西岭, 垒石而塔焉。
(元·普度编《庐山莲宗宝鉴念佛端正》卷四, 47/321a)

(82) 安坐而逝, 留七日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卷五, 50/918b)

《大正藏》中“塔”用作动词的各种组合模式利用次数列表如下。

以上诸多例句表明, 原为名词的音译外来词“塔”有了动词用法, 且盛行范围颇广。
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塔舍利于旧居” (49/296a) 及卷四十二“塔全身于丈室” (49/392a)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遗命塔全身于方丈” (49/654c) 及卷二十“塔全身于庵后” (49/695a) 等表述, 可以推测紧张行为是埋葬和养活, 并不一定都建塔。
可见, “塔”词性变革的同时, 它的词义也自然发生变革, 在特定语境下成为汉语原有动词“葬”的同义词。

5.3“塔”“葬”组合比拟

为进一步明确“塔”与动词“葬”同义, 本文借助CBETA (2016版) 调查《大正藏》、《嘉兴藏》 (台湾新文丰版) 、《卍新纂续藏经》中二词与相同身分的常见组合, 干系数据见下表。

可见, 在“VO、VO于 (於) 、V于、V焉、V之”等组合中, “塔”和“葬”同样充当动词, 二者用法和含义总体上是相同的。

此外, 三部藏经中还有连用的“塔葬”十多例, 大多可解读为状中构造, 宋、元、明、清皆有用例, 个中《卍新纂续藏经》所载元代昙噩所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就有9例。

(83) 茶毗得五色舍利, 塔葬本山。
(宋·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 卍续78-688c3)

(84) 入寂于徽宗大不雅观间, 塔葬院南芙蓉浦上。
(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 49-877a3)

(85) 明年正月, 塔葬其全身焉。
(元·昙噩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六, 卍续77-123a2)

(86) 既寂, 无余资, 禅者率钱津送后事, 塔葬于本山。
(明·圆极居顶编《续传灯录》卷三十五, 51-709b20)

(87) 延空室奉养, 至于送终塔葬, 克尽其礼, 江湖称孝焉。
(明·文琇集《增集续传灯录》卷六, 卍续83-346b22)

(88) 师有遗命, 故塔葬于金粟禅林之左。
(清·如干说、张恂编阅、继尧校订《憨休禅师敲空遗响》卷一, 嘉37-251b25)

“塔葬本山”“塔葬于本山”与前文所述“塔于本山”附近, 不过二者并非“塔于本山”的来源。
从韶光先后关系来看, 最早利用“塔葬”的《建中靖国续灯录》成书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年) , 此前五代期间《祖堂集》已有动词性的“塔于 (於) ”, 宋代赞宁(919~1002年) 所撰《宋高僧传》、道原于景德元年 (1004年) 所撰《景德传灯录》、契嵩 (1007~1072年) 所撰《镡津文集》和《传法正宗记》, 这些著作已有不少“塔”做动词的用例, 带宾语的和不带宾语的都有。

5.4“塔”语法属性变革的几个阶段

结合上文所举含“塔”词语在译经和撰述中的差异、结合“塔”加词缀“子”的用法, 我们可以描述“塔”语法属性变革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自东汉至唐初, 名词stūpa的音译形式“塔”在译经和撰述中都只做名词利用, 其汉化特点紧张通过与别的单音节语素组合来表示。

第二个阶段, 到了唐代, “塔”开始涌现加词缀“子”的用法。
仅管用例不多, 但这标志其实质性的变革已经开始。

第三个阶段, 五代期间, “塔+于/在+处所”涌现且有10个用例。
但此期动词“塔”不带宾语。
《祖堂集》“塔”动词用法单一, 其用例不算少, 但仍处于变革的初始阶段。

第四个阶段, 到了宋代, “塔+工具”“塔+工具+于+处所”“塔+处所”三种模式涌现且共利用20例, 与此同时, 连续利用此前产生的“塔+于+处所”60例。
此一阶段划时期的标志是动词“塔”可以直接带工具宾语, 有了“塔舍利”“塔肉身”“塔全身”“塔全躯”这样的动宾构造11例。

第五个阶段, 元明期间, 新产生“塔+工具+处所”“塔+焉”, 同时前代已有的模式都连续利用。
这是在利用过程中动词“塔”用法的进一步丰富。

从唐五代开始, 正是中古汉语发展为近代汉语的期间。
就在近代汉语形成的过程中, “塔”实现了从纯挚的名词到可以加词缀再到可以做动词的巨大变革, 其过程清晰可见。
这个例子表明此期佛教用语汉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同时让我们看到佛教本土化的进程连续推进, 更让我们看到禅宗大胆创新的活力。

六、结语

(1) “塔”是梵语stūpa (巴利语thūpa) 在汉译佛经中最早的音译形式, 也是该词在汉语佛教文献中最有生命力的音译形式;后来涌现的“塔婆”“偷婆”“窣堵波”“窣覩波”等多种复音形式, 都没能取代单音节的“塔”。

(2) 与翻译佛经比较, 中土佛教撰述中“塔”利用次数更多, 涌现机率更高, 组合办法更加多样, 用法越来越灵巧。
表明“塔”这样实物性、生活化、比较现实的话题在汉地更受关注。

(3) 隋唐以来, “塔”在一定程度上日渐被视为汉语本语词, 可以用来阐明别的音译形式, 可往后加词缀“子”, 可以活用为动词, 成为“葬”的同义语。
这样, “塔”的形、音、义、语法属性全面表现出汉化特色。

纵然同为名词, 就指称工具而言, 当代日常用语中的“水塔”“灯塔”“电视塔”“双子塔”“迪拜塔”“博雅塔”“塔吊”“塔台”等词语中, “塔”也是只存其形了。

参考文献

顾满林2006《汉文佛典音译词的节译形式和全译形式》,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

何亚南2003《从佛经看早期外来音译词的汉化》,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期。

蒋宗许2009《汉语词缀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

周碧喷鼻香2014《〈祖堂集〉音译词及干系词汇探析》, 《汉译佛典措辞研究》, 北京:语文出版社。

周裕锴2013《老僧已去世成新塔--略论禅林僧塔之系统编制及其丧葬文化不雅观念》, 《宗传授教化研究》第3期。

注释

1 表中各项数据统计借助了CBETA电子佛典 (2016版) , 在软件检索根本上逐一人工确认。

2 “塔”字涌现次数不含“塔婆”“塔波”中的“塔”, 此外, 《大正藏》第18卷至21卷密教部经典涌如今咒语中的“塔”也已打消在外。

3 “墖”是晚起的一个书写形式, 只见于中土撰述, 《大正藏》有1例:“修瑜伽者宜知意行道, 若念诵毕, 则护身出堂, 印佛印墖, 兼明本尊瑜伽, 然后随意经行。
” (唐·一行述记《大毘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 19/414a) 此外, 《卍续藏》有524例, 《中华藏》影印的赵城金藏也有用例, 均紧张见于唐宋以来的禅宗文献。

4 关于佛教音译词的节译形式与全译形式, 可参看顾满林 (2006) 。

5 这6种书写缺点分别是:轮婆 (1次) 、叔薮彼 (1次) 、都婆 (1次) 、斗薮波 (2次) 、抖擞波 (2次) 、抖擞婆 (1次) 。
唐·慧沼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六“旧云佛塔、塔婆、轮婆等” (39/332a) , 唐·道液集《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诸经论或4 4作叔薮彼……或言苏偷婆” (85/534a) , 唐·法宝撰《俱舍论疏》卷二十九“为佛造都婆” (41/802c) , 唐·道世撰《法4 4 444 4苑珠林》卷三十七“所云塔者……或云斗薮波” (53/580a) , 唐·慧琳《统统经音义》卷五十二“或云抖擞波, 或云塔婆”4 4 44 4 4 (54/653b) , 宋·道诚《释氏要览》“梵语塔婆……又云抖擞婆” (54/309a) 。
“轮婆”和“叔薮彼”两个缺点形式的成因4 4 4令人费解, “斗薮波”“抖擞波”“抖擞婆”可能是本作“薮斗波”“擞抖波”“擞抖婆”, 因前二字颠倒所致, “都婆”当是“窣都婆”首字形讹所致。

6 本文引用佛经紧张依据《大正藏》, 标明册数、页码、栏次 (abc三栏) 及行数。
必要时引用《卍新纂续藏经》和《嘉兴藏》, 分别以“卍续”“嘉”标明。

7 中土撰述有1例“卯塔”, 从文意看当是“卵塔”。
天衣义怀禅师……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 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 迎归家侍剂药, 才如姑胥未还, 怀匆匆其归。
至门, 而怀已别众, 才问:“卯塔已毕, 如何是毕竟事?”怀坚拳示之, 遂倒卧推枕而化。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 49/667c)

8 周裕锴 (2013:102) 指出:“禅林塔葬制度受世俗不雅观念之熏染, 还有另一个主要例证, 即有些方丈僧在生前就预作佛塔, 称为寿塔。

9 此段义疏针对唐玄奘所译《十一壁神咒心经》原文“以十一壁不雅观清闲菩萨像置有佛驮都制多中” (20/154a) , 个中“都制多”之“制多”可能是“支提”的异译, 对应梵语caitya (巴利语cetiya) 。

10 此例宋、元、明、“黄蘗版净严等校订加笔本冢本贤晓氏藏”等四种版本无“塔”字。

11 仅第一处无异文, 别的五处宫内寮本无“塔”字, 第三处宋资福藏本无“塔”字。

12 何亚南 (2003:157) 谈到竺佛念译《菩萨处胎经》“塔偷婆”连用形式, 认为:“‘塔’和‘偷婆’同义连文, 是当时措辞中新旧两种音译形式混用的有力证据。
涌现这一征象的缘故原由大概就在于译师们以为‘塔’与梵语词音相去甚远, ‘偷婆’则稍胜。

13 蒋宗许 (2009:172~178) 有专门小节论述后缀“子”, 举例未及“塔子”。

14 周碧喷鼻香 (2014:331) 谈到《祖堂集》中“塔+介词”的用法, 举“塔于”和“塔在”各一例, 并云:“塔由梵语节译后, 其后所接为介词‘于’‘在’, 引领出处所词, 故由名词转为一个单音节动词, 指造塔养活一事。

15 本例宾语稍有不同, 原文为“既葬舍利灵骨于金华北山” (明·宋濂著《宋文宪公护法录》卷二, 嘉21-626b) 。

编选自《古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