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宽 王 男 何植百
写代码,提及来随意马虎,但做起来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夜深人静,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翱翔大队作战研究室里,敲击键盘的声音噼啪作响,翱翔员郭邦昊正沉浸在编程的天下里。
端坐电脑前,双眼紧盯屏幕,算法的框架在这名90后翱翔员脑海中层层搭建。只见他时而手指小扣,时而手握鼠标快速滑动,皱眉沉思间,铺展出逻辑、符号和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不久前,同样是这双手,操控着国产前辈战机,像佃猎的雄鹰一样平常凶猛地完成了对目标的“击杀”。
专业、呆板、烧脑,这是大多数人对编程的第一印象,郭邦昊却乐在个中。作为清华大学与空军航空大学联合培养的翱翔员,在他看来,编程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维办法。通过编程,他可以把自己的翱翔履历和战术思想转化为打算机措辞,进而开拓出更加符合实战需求的软件工具。
为什么要用编程设计软件来赞助翱翔演习?郭邦昊坦言,某次任务方案期间,他有时创造人工打算翱翔数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随意马虎出错。
用电脑赞助人脑,不仅能办理打算耗时长、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还可以帮助翱翔员快速理解任务、熟习沙场环境和翱翔过程,赞助翱翔员进行空中决策,提升战训质效。
写代码,提及来随意马虎,但做起来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第一次提出设计开拓软件的想法,郭邦昊自己心里也没底:空战数据多、翱翔航迹繁芜,网络剖析数据的过程冗杂呆板,想要捋清楚,必须下大力气。
初听这事,战友们也议论着、预测着、等待着:“没人哀求他干,他为啥要干?他能干成吗?到底有啥用?”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畏难感情。”郭邦昊腼腆一笑说,自己上大学时选修了编程课,但写代码只算个人爱好,真到实际利用的时候,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摸着石头过河,那种找不到方向的迷失落感,让郭邦昊一次次站在崩溃边缘。
“最困难的便是迈出第一步。”郭邦昊借助学校和网络资源,咬着牙一点一点考试测验。一次次考试测验之后,他创造探索有些效果,便连续跟进。逐步地,就像滚雪球一样,他逐渐摸到了精确的路径。
只有不断考试测验摸索,才可能找到精确的方向和方法。
郭邦昊回顾,刚起步时,自己就碰着了一个坎——软件开拓须要大量韶光,他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安歇韶光基本用在“敲键盘”上。谁知,由于精力分配不均,他的翱翔演习成绩有了颠簸。
“浪”虽不大,可这名年轻民气坎颇为忐忑:“我特殊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
”
这时,来自旅领导的支持让郭邦昊有了信心:“年轻人就该当有探索精神,放心大胆去做,我们给你兜底。”
作为曾经的大学同窗、现在的并肩战友,翱翔员李华和张荣也给了郭邦昊许多思想支持和技能帮助。“郭邦昊性情沉稳,一旦有思路,全体人又会活力迸发,喜逐颜开。”在李华看来,获取知识、增加新的认知只是第一步,还要设定运用处景借此实现目标功能,这样才算打通了从书本到实践的“末了一公里”。
张荣记得最初驾驶战机时前辈说的一句话:“翱翔中,即便是一个标点都代表一种逻辑。逗号代表着切分,分号代表着并列,要把每个步骤的内在逻辑节制清楚。”
几名小伙伴决定坚持下去——这事故意义,得干!
决心的背后是山一样平常的压力。每当觉得快喘不过气时,郭邦昊就去跑步、打球、做力量演习,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征得旅领导赞许后,郭邦昊调集不同年事层次的翱翔员和干系专业职员,组成一个攻关团队。设打算法、搜集数据、编写代码、训飞验证、调度修定……历时两个多月,他们终于开拓出一款软件。
战友们二话不说,纷纭脱手“内测”。效果如何?大家反馈:好用!
省时!
“把繁芜的事情大略化、把重复的事情自动化,这便是我喜好编程的缘故原由。”作为一名翱翔员,完美实行每次作战任务是一种职业追求;作为一名编程爱好者,一丝不苟完成每行编程语句也是一种享受。
在领导和队友眼中,“郭邦昊们”最大的特点正是学习能力强、肯研讨。“以前翱翔更多靠‘技胜’,现在空战更讲求‘智胜’。年轻翱翔员不仅仅有冲劲有想法,还能顶住压力做本钱身想做的事。”老翱翔员徐兵对年轻一代翱翔员充满期待。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年轻翱翔员利用自主研发的某软件进行剖析研究。张为栅摄
会畅想、敢创新,才能飞出高水平、练出硬本领
不久,郭邦昊团队又针对不同的作沙场景,设计出一款实弹射击赞助软件。
盛夏塞北,郭邦昊和队友驾驶战机、挂载实弹,裹挟着热浪拔地而起,奔赴目标空域。
空中机动量大、进入条件苛刻、韶光窗口短,面对严苛的履行条件,他们在任务前就利用赞助软件,精确打算出航行诸元和攻击条件,并方案出最优航线。
任务当天,一个个目标被牢牢锁定、须臾即毁。
望着一望无垠的黄沙戈壁,郭邦昊松了一口气:这个结果虽是“算”出来的,却也颇有惊喜。
如果说部队换装之初的亮剑得益于装备上风,那么战斗力的深层次提升,更多须要翱翔员创新的探索和能力的打破。
“翱翔是一件挺奇妙的事,必须像机器那样精密,有时又须要发挥人的主不雅观能动性。”翱翔员陈鸣是个平时喜好“捣鼓”各种新东西的年轻人。
去年一次演习中,上级哀求翱翔员在严格的空间范围内规范完成对目标的抵近不雅观察、判断决策。这个课目本身不难,但想要把动作做利落十分不易。
陈鸣和他所在的团队任务重大——作为全旅的试飞攻关小组,他们必须为所有翱翔员探索出一套更优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加以推广。
陈鸣阐明道:“在纸上画圆,100个人画出来的圆不尽相同。我们要在天上驾驶几十吨的钢铁来画圆,并且要统一动作,确保这个圆尽可能相同。”
在一本书中,陈鸣得到了灵感。灵光乍现,他把眼力投向了他的老朋友——数学。从小到大,他一贯喜好数学。普通人眼里呆板的数字和抽象的逻辑符号,在他看来却别有一番魅力。
陈鸣先把空中运动的维度简化为二维,从平面几何基本数学模型入手,再引入速率、韶光等变量进行三维建模。在反复的翱翔实践中,他不断改动偏差值,这样便得出一个描述特定战术动作的数学模型。
随着鼠标拖曳,高度、速率值随之变革,战机的翱翔轨迹跃然电脑屏幕之上,最大程度缩短了依赖重复演习理解战术动作、依赖主不雅观履历改动动作偏差的过程。
这份标准的背后,这天复一日的心无旁骛、倾尽全力,是数不清的演算草稿和数以百次的驾机起降。终于,陈鸣飞出来的数据被标准化推广至全旅。
此时此刻,云天之上,新翱翔员们正驾驶战机,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迹快速准确环抱、抵近目标。他们的发展“进阶”之路,更加顺畅简洁。
用数字和逻辑描述观点,这一点上,数学与翱翔不谋而合。
翱翔员张荣与陈鸣的理解同等——办理困难的关键在于不断将其切分,把繁芜事物分解成一个个大略元素,再逐一占领。
当张荣作为一名新翱翔员刚刚分配到该旅时,他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在规定韶光内完成高强度学习任务”。
大队长赵宇看出了张荣的困境,为他点明方向:分类归纳。
新战机的操作手册和理论资料既清晰又简明,难的不是阅读,而是理解。将功能浸染、系统构成等种别,以特定的办法进行细化分解,再理解消化,这是赵宇为张荣供应的有益新思路。
把繁芜的问题大略化,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面对一个个难题,这些90后翱翔员,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同样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帮助他们打破了一个个难关,也让他们对翱翔本身和翱翔员自身有了新的思考。
这群年轻翱翔员“爱折腾”,领航参谋王庆对他们可谓“既爱又恨”。作为翱翔员们的“忠实拍档”,无论日常演习、实弹射击,还是专项演习任务,每一次探索,都离不开他奔波的身影。
“从任务准备、航线方案到标图作业,这帮年轻翱翔员真是让我们‘吃尽了苦头’。”玩笑之余,王庆不无钦佩地说:“会畅想、敢创新,才能飞出高水平、练出硬本领。任务完成,我们都以为过程很故意义。”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正在进行翱翔演习。
现在的翱翔员不仅是战机操纵员,更像是“半个飞机设计师”
急转拉升、失落速偏离、俯冲攻击……仲夏时节,热浪滚滚,某演习空域上,该旅多名翱翔员驾驶战机火热“厮杀”。
如何剖断空中胜负?鏖战结束,就在讲评开始之际,飞参数据已转录至该旅自行研发的一款演习信息系统中。
在该系统内,一系列安全监控数据第一韶光传输呈现在讲评室屏幕上,还自动推送给参训翱翔员和质量监督评估组。一键即知、数据共享、全网互通,这一自主创新的成果得到空地勤官兵交口夸奖。
翱翔员李泽,同时也是翱翔质量监督评估小组成员。他指着系统给出的告警清单说:“一些比较小的细节,以前飞参判读是很难监控到的。现在,系统直接将各种数据一并呈现,偏差一览无余,大幅提升了质量监控效益。”
创新,源于形势倒逼,成于任务牵引。近年来,该旅翱翔演习产生的数据越来越风雅、体量越来越大,现有的软硬件举动步伐用来管理和判读海量数据显得捉襟见肘,判读效率不高。
当这些年轻翱翔员提出研发、优化信息系统的想法后,很快得到旅党委果大力支持。一个席卷机关业务科室、翱翔、机务、工厂、科研院所等多部门、多层次职员的攻关小组出身了。
作为攻关小组的成员之一,郭邦昊把眼力瞄向了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有参照、没有依据,更别提对翱翔进行评判。因此,尽可能多地网络数据,便成了大家首先须要办理的问题。
网络数据是一个“笨活儿”,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厌其烦地翱翔、汇总、评估、研究。
系统的架构却是一个“专业活儿”,翱翔员们反复与工厂、科研院所切磋打磨,还常常到兄弟单位学习借鉴。
一开始,工厂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翱翔员们的刨根问底还比较有耐心。一段韶光后,很多人就怕接到翱翔员们的电话,由于他们提起问题来没完没了!
一名专家见告笔者:“现在的翱翔员不仅是战机操纵员,更像是‘半个飞机设计师’。在某些方面,他们对武器平台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乃至超乎我们的想象。”
事实上,数据多、信息多并不等同于益处多、代价大。数据的汇总只是“低级产品”,充满“战味”的深度剖析才是关键。郭邦昊和小组成员想通过大数据剖析,为翱翔员供应最直不雅观的感知。
这一点上,感想熏染最深的是翱翔员李泽。在翱翔演习中,他的一项主要任务是监察翱翔演习质量。每月,他都要雷打不动供应一份监察报告。作为组训管训链路里的关键一环,这份报告要为党委机关供应信息支撑,必须做到客不雅观精准。
然而,数据网络过程繁杂而啰嗦,一度让李泽极为头疼。如今,演习信息系统将某阶段的翱翔数据集中化、曲线化、表格化,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益,还让李泽的报告有了动态翔实的数据支撑。他欣喜地说:“从粗放式的演习剖析,到精准的数据画像,报告的辅导性更加科学。”
第一个被数据“画像”的是新翱翔员陈豪,他正处在换装某新型战机的起步阶段。演习信息系统科学剖析了他换装以来所有演习架次的数据,用数字描述出他的操纵习气。
通过剖析翱翔中某阶段的数据曲线,陈豪认识到自己操纵战机不足风雅、着陆质量不足稳定,这些都是须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盛夏,在上级组织的红蓝体系攻防演习中,李华作为防守方,战法灵巧、计谋多变。他时而驾机大机动转向、急转直上突出重围,时而低落高度,利用地形掩护奥妙摆脱“敌方”追踪。
在留神平显数据的同时,李华目视创造目标,随即果断锁定、按下导弹发射按钮,一举将“敌机”击落……
沙场上的高招、妙招,每每来自对常规做法、普遍征象的反思。借助演习信息系统,李华创造,自己翱翔中存在操作动作不细、能量损耗过大等弱点。平日演习时,他故意识地加以战胜,终极在这次任务中抢占先机。
新情形倒逼新思路,新思路衍生新办法。这些年轻翱翔员的共同体会是:“不论何种情形,我们要做的便是不雅观察它、剖析它,然后办理它。”
该旅所属某基地领导表示,这些年轻翱翔员催动了新质战斗力增长的引擎,掀起了关于数据意识、数据思维的“头脑风暴”。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翱翔员正紧盯前沿、瞄准一线,“借智”练兵备战。
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更多时候,在“无人区”前行、在阴郁中探求微光,才是常态。对此,翱翔员胡林深有感触。当前,他正在设计开拓一款软件,力求实现根据任务目标、哀求来精准匹配所需弹型及数量。
看着满屏的代码,对照一个个装备性能指标,胡林创造,这里蕴藏着无穷的战斗力……
(应受访者哀求,本版部分人名为化名)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