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故事,真实的传说。
焦作一位小兄弟微我:“哥,我创造一个好东西,我给你拍个照片。”
是一封信,1989年的一封信。
我一看,心里一热。
那是当时《人生与伴侣》杂志编辑宋寅给我的信,大意是我投的一篇稿子他编过了,拟用。
此信至今30年了,收信人却未曾看到过。
这个小兄弟说,他在焦作档案馆门口买了一批旧书,在《人生与伴侣》杂志1989年第五期内页创造夹着的这封信。
我看了信和那期杂志,想起了30年前那段往事。
那期杂志刊登我写的一篇报告文学《镜头里的五彩人生》,先容我的同行、当时《中国日报》拍照郭培植。
郭培植那时正火,多幅照片创造了全国之最:最先冲破全国两会呆板的主席台照片模式,以大会堂天花板象征全国公民大联络的华灯图案为主调,背景是主席台。被誉为中国大型政治会议照片零的打破;他1984年请缨奔赴柬埔寨前哨沙场,被誉为中国真正的战地;他在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失火中,最早赶到现场,中国和天下媒体第一韶光全部采取了他的照片。
这篇报告文学刊出后,宋寅给我寄了两本样书,随手又写了夹在书里这封信。
我看的是另一本样书,夹着这封信的另一本杂志就没打开。当时我认为信里说的那篇稿子不适宜他们杂志,我又寄给了《民主与法制》,结果两边都用了。《民主与法制》把标题改为《美女蛇在行动》,唬人。
30年前的一封信,30年后收信人才看到,这真是一个故事。
如果说故事到此为止,那就比较软弱了。
和这个宋寅,还有一个故事。
那年大年初二,一个朋友在焦作漫格咖啡厅发了个朋友圈,用图片“炫耀”她和朋友在咖啡厅的休闲时候,与此同时,住在郑州的我在同步欣赏她的图片。
溘然,我看到一本被一摞书刊蒙面三分之二的杂志封面,似曾相识。我让朋友给我翻拍过来,此刊果真和我有缘,那是《领导科学》杂志1988年的第一期,里面收录有我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记录的是当时沁阳机器厂厂长马俊哲。
这便是当时我朋友拍的原版,露出三分之一的杂志封面。
这个杂志已经由去29年了,咖啡厅涌现这本杂志让我特殊惊异。我让朋友去咨询做事员,做事员回答,老板想营造怀旧书屋风格,搜集了很多老报刊杂志。
春节朋友翻拍的便是下面这本杂志,封面中间为马俊哲。
一个社会场合,随意的一张照片,却被我从一隅中创造29年前的故事,这个险些不可能的概率被我碰到了。
这该当算是奇缘了吧?不!
这篇文章和这篇文章主人公牵出来的还有故事。
1983年我到《焦作日报》做,跑工交城建口。1987年冬我和焦作机器局一位干事去沁阳机器厂调研,创造这个厂在产品正红火时溘然改产,时任厂长马俊哲说,我看到小作坊都能生产的老产品要被市场淘汰,我立下“军令状”决定改产。
这句话让我灵光一现,我立马悟出主题,执笔写出3000字的通讯,标题定为《风险决策者》。
这篇通讯在《焦作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后,沁阳广播站连播三天。当时恰好《中国机器报》搞改革征文,我随手寄了过去,不久,《领导科学》杂志宋寅到焦作采访,我陪他再去沁阳机器厂,他听了先容也非常激动,于是我们俩达成共识,文章还用我的,他拍了很多照片,个中一张选为杂志封面。
(当年《领导科学》杂志刊登的原文。)
这个《领导科学》杂志的宋寅和《人生与伴侣》杂志的宋寅是同一个人。
他一年后由《领导科学》杂志调到《人生与伴侣》杂志,我多次在那个刊物揭橥文章,后来还被该杂志聘为特约。
如果说故事到此为止,已经算传奇了吧!
不,后面还有故事。
1988年,我写的《风险决策者》这篇文章的喜事相继而来。先后得到了焦作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机器报“四季青”杯改革潮大奖赛二等奖,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全国一些机器行业纷纭到沁机稽核取经。
马俊哲厂长由此受到沁阳市重视,先到州里企业局当了局长,又到经委当了主任,后来升为沁阳市委统战部部长、沁阳市政协副主席。
马俊哲担当政协副主席期间,有次他约我一起去稽核沁阳的州里企业,车还没出城,看到一栋正在施工的大楼。老马随口说了一句:沁阳市科委也没个正包办公地方,恰好河南省科技大会要在沁阳召开,利用这个东风,沁阳抓紧盖了这栋科技楼。
省科技大会咋在县级市召开?我疑问。
老马说,上一年沁阳经济指标仅科技值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我一听,立时闪现出邓小平“科技是第生平产力”的理论,这不是最好的例证吗?
州里企业不去了,我请老马关照沁阳几个管经济的卖力人、科技卖力人、企业卖力人召开漫谈会,拿数据、举例子、面点结合说科技是第生平产力,把邓小平的理论和沁阳的实际结合起来。
此篇700多字的荣获河南省当年好新闻一等奖,为此报社还褒奖我一万元奖金。
连环故事竟如此离奇,它的离奇在于丝丝相扣,彷佛是电视连续剧。
一个咖啡厅的一个角落;一个旧书摊;不同杂志的同一个编辑;我笔下的人物……
(右为宋寅,中为马俊哲,左为作者。)
马骏哲老兄因病不幸在任上去世。
我和宋寅也30年没见了。自那不久,他又到了喷鼻香港《大公报》,因天隔一方无缘再见,祝福宋老兄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