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借片名剧名营销的办法没过几年便不再见效。影视市场的逐步成熟,也让不雅观众不再仅凭剧名冲动消费。然而,从题材到剧名的“撞车”却并未停滞。有的剧名相似,但题材内容“南辕北辙”。比如《我是真的爱你》聚焦的是职场女性生养的话题,《原来我很爱你》则是爱情偶像剧。有的不仅剧名像是孪生姐妹,作品对标的不雅观众也是同一批。比如《你是我的城池碉堡》与《你是我的光彩》同是甜宠爱情剧,只不过男主角一个是特警,另一个是航天工程师,试图用职业属性来为老套的爱情偶像剧增长新鲜感。还有些乃至于无法归类,让人疑惑是用“爱”“美”等高频字排列组合而来的。如果说边幅过分追求大眼高鼻的统一标准,被网友吐槽为“网红脸”,那么把爱、恋、美这些字眼生硬搬进剧名的创作者,也暴露出作品内涵的空洞——除了青春颜值和甜腻爱情,别无他物。
盘点影象中的经典电视剧,剧名不但简洁有力,同样高度提炼了作品主旨内容,方便不雅观众影象。《渴望》道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压抑许久的情绪需求;《潜伏》点明地下事情者与仇敌较劲的剧情主线;《亮剑》则将主人公李云龙任性豪迈的个性展现无遗……哪怕在当下,引发话题性、品质过硬的作品无一不拥有响亮剧名,一览无余:《觉醒年代》呈现的是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批“觉醒者”的群像;《我在他乡挺好的》一看剧名便知是讲述异域打拼人的故事。只有奔着佳构而去,才会从故事内容到演员演技,乃至剧名海报都层层把关,反复考虑,力争“无一短板”。
可以说,如今剧名“撞车”频频,归根结底是部分主创草率敷衍的创作态度使然。内容品质本身缺少亮点,想以剧名凝练思想也难为“无米之炊”;流量明星的名字已是收视保障,何须绞尽脑汁用剧名为不雅观众制造“影象点”;更何况,一批偶像剧、仙侠剧像是补充平台档期的流水线产品,依赖粉丝做数据、营销买热搜完成短期KPI足矣,剧名更成为“最微不足道的小事”。
只是,那些为剧起名“随便”惯了的内容创作者,等到不雅观众发展、流量效应和花式营销失落效之时,他们还能“正经”起来吗?
作者:黄启哲
来源: 文申报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