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搜集研究专家郑殿有师长西席
高正刚师长西席与邢积德老人演唱河西宝卷
民间艺人们在庄家家中演唱
农闲时节的河西走廊,晚霞隐去,夜幕降临,人们聚在一起,一边喝茶拉家常,一边恭候宣卷师长西席。不久,一位父老走来。他屏息静气少焉,神色一振,面向众人,朗声吟诵:“念卷之人坐端正,听卷之人要存心;存心听卷才有功,善恶二字听分明……”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宣卷时的情景,也是河西走廊常见的一幕。
唐代变文的历史演化
河西宝卷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如祁连山清澈的泉水,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间,一贯在河西走廊悄悄地流淌,未能引起外界重视。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河西宝卷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引起学界重视、民众关注。可是,河西宝卷是何种说唱艺术,从何而来,人们还是不甚明晰。
关于河西宝卷的渊源,学术界一贯存在争议。一种不雅观点认为,河西宝卷是活着的敦煌变文。对此,有人提出两条理由,一是敦煌变文创造于敦煌;二是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的文本格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另一种不雅观点则认为,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没有直接关系,由于在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之间,找不到一定的链条,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把两者链接起来。
以上两种不雅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河西宝卷的内容、文本格式和说唱形式来看,河西宝卷同敦煌变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国的民间文化发展到唐代,兴起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即说唱艺术。唐代说唱艺术的文本,多由韵文和散文结合而成。这种文本,无一例外都是手抄本,常以“卷”的形式流传民间,因此被后世称为“卷子”。每幅卷子,除了笔墨,还配有图画,图文并茂,可读可看。这种图画,类似于本日的插图,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变相图”,即文本内容的变相。这种有插图的卷子,又被人称为“变文”。
变文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读物,识字者可以将其作为宣讲的底本,识字少或不识字的人,通过看图也能大致明白卷子的内容。以是,郑振铎师长西席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变文’的意义,和‘演义’是差不多的。便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革一番,使人们随意马虎明白。”
“变文”一词,早就涌如今中国古代文献中。遗憾的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期间,人们无缘目睹变文的风采,其缘故原由是传世文献中,未创造唐代变文的卷子。直到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羽士王圆箓有时创造,大批唐代卷子出世,人们这才看到了唐代变文的真面孔。从敦煌藏经洞中创造的变文,被人们统称为“敦煌变文”。
变文的内容,原为印度佛经故事。在传播中,变文的内容发生演化,接管了大量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成了俗文学的一部分。变文盛行于民间,从内容看,有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有历史故事;从文本创作格式看,韵白相间,大段的念白之间穿插诗词歌赋;从演出形式看,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同如今河西宝卷的文本格式及其说唱形式极其相似。
这解释,河西宝卷的源头,该当是唐代变文;河西宝卷从文学文体的角度看,由唐代变文发展演化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该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唐代变文演化为河西宝卷,是一次文学艺术上的蝶变,是说唱艺术上的华美转身,不过,这个过程相称漫长。在唐代,变文的紧张内容是佛经故事,一样平常在寺院里由僧人宣讲。宋真宗在位时(998年-1021年),统治者以变文宣讲引诱众生,影响安邦治国为由,明令禁止僧人在寺院宣讲变文。于是,一些僧人走入民间,在瓦子等娱乐场所宣讲变文。
变文进入瓦子等娱乐场所,很快发生变异。宋代的瓦子,别号“瓦舍”“娼寮”“瓦肆”,类似本日的娱乐城。变文宣讲者为了适应这种娱乐场所的环境,迎合听众的胃口,大量增加了世俗的内容,佛经的内容逐渐减少。同时,一些与寺院毫无关系的人,看到这种宣讲具有商业代价,有利可图,于是也加入了宣讲军队。
变文在瓦子等场所宣讲的结果,是原有宣讲办法的变革。宣讲军队中,随着大量民间艺人的加入,当时盛行的一些演出形式融入了宣讲活动,宣讲由原来的大略的个人说唱,增加了伴奏和伴唱。唱的部分,有了固定的歌词和曲子,形成了词牌。终于,变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蜕变,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流传开来,这便是宝卷。宣讲变文演化为宣讲宝卷,变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和元代是民间演出艺术最生动的期间,很多民间艺术出身于这一期间。变文演化为宝卷,也发生在这一期间。
敦煌藏经洞中创造大量唐代变文,解释唐代时的河西走廊,变文宣讲十分盛行。安史之乱往后,从五代到全体宋代,河西走廊被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盘据,大部分韶光处于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统治之下。变文宣讲作为汉民族的说唱艺术,逐渐淡出生活。变文演化为宝卷后,宝卷作为民间说唱艺术,在河西走廊的兴起是明代往后的事。明代时,丝绸之路中断,河西走廊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匮乏,于是,寓教于乐的宝卷说唱艺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随后,大批地方文化人参与了宝卷的改编和新宝卷的创作活动。就这样,经由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本日的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的流传办法有两种:一是文本流传,二是口头流传。
传统的河西宝卷文本,大都是手抄本。人们相互传抄,是河西宝卷文本流传的紧张办法。在河西走廊的偏僻村落庄,人们认为传抄宝卷是积功德,做善事,部分宝卷文本结尾处,还有劝人传抄的语句或诗词。在河西屯子,识字人传抄宝卷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一件得民气的事。识字人都乐意抄宝卷,有的人抄了自己欣赏收藏,有的人抄了赠予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也要请人抄宝卷,放在家中,用于镇宅避邪。在河西走廊,素有“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的说法。
口头流传是河西宝卷最基本的传承办法。口头流传,俗称“宣卷”,也叫“念卷”“唱卷”。在河西屯子,一年之中,宣卷的韶光没有定制,一样平常在春节前后和农闲时节,特殊是春节前后,是宣卷的黄金时令。宣卷活动可在村落庄的公共场所进行,也可在私人家中进行。村落庄公共场所的宣卷活动,常在学堂、广场、文化室、打麦场、树荫下进行。公共场所的宣卷活动,有时比较持重,要举行大略的仪式,有时比较随意,类似于说书、讲古,娱乐性较强。
生活条件较好的人家,会在农闲时节主动设局,请师长西席宣卷。宣卷师长西席到来之前,主人会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在炕中心放上炕桌,摆上糖果、茶点。夜幕降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提儿童,陆续来到设局人家听卷。宣卷师长西席正式宣卷之前,要洗手漱口,然后开始宣卷。听卷者对宣卷师长西席毕恭毕敬,不喧哗,不随意走动。宣卷韶光久了,宣卷师长西席要安歇一下子。这时,听卷者方可自由活动。
文本格式与多情说唱
河西宝卷有相对固定的文本格式,也有其独特的说唱形式。
河西宝卷的基本格式,是韵文与散文结合。散文部分一样平常交待故事发生的韶光、地点、人物、起因和发展过程。韵文部分常常重复散文部分的紧张情节。韵文部分的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字句次之,还有五字句、四字句,句子大都押韵。韵文部分较永劫,一个韵难押到底,会多次改换韵脚。从笔墨比重看,一部宝卷中,韵文每每多于散文,也便是说,“唱”和“吟”的部分,多于说的部分。河西宝卷的开头、过渡和结尾,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基本上已经程式化了。
河西宝卷的开头,俗称开卷。开卷部分,均为韵文,也称开卷词。开卷词有的为四句,有的为八句,最长的有三十句之多。开卷词类似于唐代变文中的“押座文”,一样平常是七言韵文,同押座文一样,有弹压四座、导入正题、收摄心神之意,目的在于点明要念宝卷的题名,内容以劝人弃恶扬善为主旨,要人们负责聆听宝卷内容,从中吸取教益,多多积善积德。
开卷词之后,紧接着是一段散文,也叫“说白”,通过简明扼要、普通易懂的笔墨,解释故事的起因,然后将故事逐步引向高潮。这段过渡笔墨,常用的格式是“却说……”或“话说……”。如《老鼠宝卷》,开卷词之后,接着是散文:“话说这部《老鼠宝卷》,出在大宋年间。那五鼠闹东京往后,孽种流传,余恶不尽,其子孙们便乘着先人的遗风,到处横行,苦害百姓,可偏偏便是常常碰着一个天敌——狸猫。”几句话,道出了故事的起因。
一段散文之后,又是韵文。常见的韵文,每句十字,由于是故事的展开部,一样平常篇幅较长,有的长达三十句。如《老鼠宝卷》展开部的韵文:“小老鼠,在洞门,左窥右巡,四下里,望不见,狸猫身影;使平生,本事儿,躬身出洞,穿堂屋,进厨下,仔细征采……”有的宝卷,在此段韵文前,还会有二句或四句感叹诗。如《红灯宝卷》的感叹诗:“天故意外风,人有夙夜迟早福。关门屋里坐,天上掉下祸。”这类感叹诗,类似于唐代变文中的偈语,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宝卷结束时,有一段歇卷歌。歇卷歌都是韵文,有归纳总括主题的意思,也有宣卷人自谦的内容。如“念卷之人识字浅,语句不通白字满。本日夜里大家散,下次听我念新卷。”河西宝卷中的歇卷歌,类似于敦煌变文结束时的解座文。
上述河西宝卷的文本格式,只是一个大致的程式。这个程式的形成,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无论是河西宝卷的作者,还是宣卷人,大都屈服了这种程式。但是,这一程式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创作者会根据情节的须要,对程式进行调度。有时,宣卷人也会依照说唱习气和须要,对程式进行调度。
河西宝卷的说唱形式,包含了说、唱、诵(吟)三种演出形态。个中散文属于说的部分,韵文有的要唱,有的要吟诵。唱的部分,一样平常要按宝卷的原有词牌曲调唱。由于多数词牌曲调已经失落传,宣卷人有时也会用当地民歌曲调代替。唱,讲究唱功,宣卷人的嗓子要好,曲子要唱得准,还要有表情合营,特殊是上肢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要生动、准确、真切,以增强宝卷的艺术传染力。属于诵的韵文,必须带着感情吟诵,语调讲究抑扬抑扬、起承转合,语速语调,音质音色,要达到绘声绘色的效果。节制唱和诵的技巧,对一个宣卷人来说至关主要。唱和诵的水平高,会给宣卷人赢来很高的荣誉。
宣卷时,听众中会有几个“接卷人”。当宝卷说唱到一定的“接口”时,接卷人就吟唱一声。一部宝卷的“接口”在哪里,宝卷文本一样平常不作规定。已创造的敦煌变文中,有“接口”标志,大都放在韵文和散文的交卸处。《金瓶梅词话》中有多处描写宣宝卷的场面,个中第五十一回写道:“月娘因西门庆不在,要听薛姑子讲说佛法,演颂《金刚科仪》。在明间内安顿一张经桌儿,焚下喷鼻香。薛姑子和王姑子两个对坐,妙趣、妙凤两个徒弟立在两边,接念佛号。”这里的“接念佛号”,便是“接口”。由此可见,宣卷时接口的场面,明代已经有了。
在河西走廊,宣卷时,也会涌现听众集体接口的场面。所有听众不谋而合地吟唱,乃至朗诵部分韵文,场面热烈动听,常常把宣卷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历史上,河西宝卷配有许多曲调,民间有“大调三十六,小调七十二”之说。这里说的大调小调,并非调式,而是指曲调,指说唱河西宝卷时,配有很多音乐。河西宝卷流传至今,大部分曲调只剩下词牌名称,波折衷唱腔已经失落传,没几个人会唱了。河西宝卷常用的词牌有《哭五更》《叫号》《莲花落》《喜调》《西江月》《浪淘沙》《山坡羊》《耍孩儿》《达摩佛》《洒净词儿》《采茶词儿》等十来种。由于原曲调失落传,宣卷人只好用当地民歌曲调来代替。据考证,原始的河西宝卷曲调,有光鲜的宗教特色,大部分由寺院的诵经音调发展衍化而成,另一部分取材于乡间的俚曲小调。
早期的河西宝卷,说唱形态具有仪式化的特色,全体说唱过程,会按一定的仪轨进行。那时,说唱场面十分隆重,说唱时会有乐队伴奏。如今的宝卷说唱,已经很随意了,曲调的利用,由宣卷人根据宝卷内容而灵巧选用,伴奏乐器可有可无,有时只用小鼓、简板、碰铃、木鱼等小型乐器伴奏,有时用一两把胡琴、三弦伴奏,有音响效果就可以了。
普通的生活教科书
据不完备统计,流传各地的传统河西宝卷文本在700种以上,个中相称一部分题名不同,内容重复。撤除异文本,存世的河西宝卷至少在100种以上。已创造的流传于民间的河西宝卷文本,大都是手抄本,只有少量的木刻本和石印本。这些木刻本和石印本,印制于清代至民国期间。按内容来划分,河西宝卷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宗教题材卷。河西宝卷的内容极为繁杂,有的一篇作品中,释道等几方面的内容都有。险些所有的作品中,都插入了佛家劝化语。这里所说的宗教题材,是指宝卷中的故事,来源于民间宗教传说。个中很多宝卷,是佛经的俗讲,反响的是民间的宗教崇奉和宗教感情。据考证,历史上,宗教题材的河西宝卷文本数量很多,民间收藏数量相称可不雅观。
二是神话传说卷。这类宝卷的素材,紧张取自神话传说。它同宗教题材类的宝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根本的差异。宗教题材宝卷的主题,不外乎因果报应、转世循环和修道羽化,悲观成分较多。神话传说类宝卷,紧张是讲故事,情节生动,扣民气弦,娱乐性更多一些。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讲述沉喷鼻香劈山救母故事的《沉喷鼻香救母宝卷》;讲述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天仙配宝卷》;讲述药王孙思邈故事的《药王救苦忠孝宝卷》,等等。这类宝卷,神话色彩浓,有很强的艺术传染力,在封闭掉队的村落庄,人们耳熟能详,又百听不厌。
三是历史故事卷。在河西宝卷中,有大量反响历史人物的作品。这些作品,险些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同史实有着根本的差异,只能作为民间盛行的历史故事看待。其代表作品有《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昭君和北番宝卷》《黄忠宝卷》《薛仁贵征东宝卷》《樊梨花征西宝卷》《包公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康熙访江宁宝卷》等。
四是现实生活卷。河西宝卷中,有相称一部分与百姓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这部分作品,数量多,质量也比较好,代表作品有《烙碗计宝卷》《丁郎寻父宝卷》《蜜蜂计宝卷》《继母狠宝卷》等。这部分宝卷,还可分为三类:一是劝喻人的,如《继母狠宝卷》等;二是反响当地重大事宜的,如反响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反响古浪公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祸旱灾瘟疫的《救劫宝卷》等;三是实用类的,如求子用的《求子宝卷》和《得子宝卷》,祭神用的《祭神宝卷》等。
现实生活类宝卷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当地文人创作的。个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浪县大靖人冯相国创作的《救劫宝卷》。这部作品,反响1927年武威一带遭遇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四处逃难的悲惨生活。这类作品,贴近百姓生活,一经问世,就在当地引起轰动,广为传诵。
五是童话寓言卷。河西宝卷中,有不少属于童话寓言类的宝卷。这类宝卷,常日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同时也深受大人喜好。其代表作品有《老鼠宝卷》《鹦哥宝卷》《黑骡子告状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
童话寓言类宝卷,大都用拟人化的手腕描写动物,故事针对性强,富有智力启迪和思想教诲意义。如《鹦哥宝卷》,讲述一只俏丽的鹦哥,为了给母亲摘一颗梨,翱翔5000里,好不容易找到了果园。可是,由于它的俏丽,遭到了人们的捕捉。被捕后,它被送到有钱人家,成了有钱人的玩物。孝顺的鹦哥心中想着母亲,不愿做有钱人的玩物,以绝食抗争,末了逃脱樊笼,带着梨回到母亲自边。这部宝卷,通篇鼓吹了鹦哥的孝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再如《老鼠宝卷》,讲述老鼠为害人间,与狸猫为敌,被狸猫吃掉后,去阴间告状。它拔下自己的胡子,做成判官笔,送给判官,打通了枢纽关头,来到了阎王面前。末了,老鼠还是打输了官司,阎王讯断:“将老鼠重打四十,清偿阳间,辈辈给狸猫作食。把狸猫送回阳间,交给百姓,将捕鼠作为天职,以尽鼠害。”这部宝卷,无疑是一首正义降服邪恶的凯歌,字里行间,充满童趣和抱负,听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河西宝卷内容比较繁芜,在杂糅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接管了历代民间宗教思想和民间神话、风尚、礼仪、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属于民间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遗产。因此,将河西宝卷分为以上五类,只能说是大致划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河西宝卷作为普通的生活教科书利用。碰着自然磨难时,人们会念卷,用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产;碰着不平之事时,人们会念卷,祈求劝善扬善、舒展正义;碰着儿女不孝、兄弟反面、妯娌龃龉、家事不顺时,人们会念卷,鼓吹忠孝仁爱,训斥违逆,使有错的人受到教诲,知错改错。由于河西宝卷具备了这种寓教于乐的浸染,它才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世代相传,耐久不衰。
河西宝卷是中国说唱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作为河西走廊群众的精神寄托和主要的文化娱乐办法,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解释了它的代价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殊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受新的文化娱乐办法吸引,河西宝卷的传承碰着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新的形势,河西宝卷的保护、整理和研究,显得更加主要,也更故意义。特约撰稿人 陈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