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为昌,因文而盛”,迎来1800年建城史之际,武昌地区生产总值即将打破19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穿越历史沧桑、品味平凡烟火,近日走进武昌,寻迹它的历史荣光和内生力量,感想熏染奋楫向前的澎湃之势和跃动之姿。

走近叛逆门,总有一股英雄气在纵横

穿越一千八百年品武昌三味 休闲娱乐

早高峰时节,从武昌沿二环线南段驱车驶向汉阳,往来司机都能把稳到,和煦晨光中,一座红墙灰瓦的城门楼悄悄矗立。

如果停下匆忙脚步,讯问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他们大概会拍着胸脯、自满地唱起顺口溜:“两千年来人吃人,武昌一仗开纪元,三座大山压不扁,转眼已经由百年。

登楼近不雅观,斗拱飞檐之下,30根朱红廊柱环抱——1911年,革命党人便是从这里打开城门,欢迎南湖炮队入城,迅速攻占了附近的楚望台军器库,炮轰当时的总督府,一举拉开了辛亥革命序幕,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

作为武昌9座老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叛逆门百年间历经两次重修,轻抚这里的一砖一石,彷佛就能触碰古城厚重的历史。
如今,高架桥上车来车往,周边商场人流穿行,但它总会引人容身,彷佛在诉说千百年来这座城的故事。

武昌区叛逆门城楼。
(中共武昌区委宣扬部供图)

武昌古城的发轫要追溯到三国期间。
民间文保人士、武汉文史专家刘谦定先容:“当年孙权所筑的夏口城,只是一个军事城堡,规模不大。
其后千余年光阴里,这座城池历经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城名四度变更。

有诗云“高下武昌城,古今两鄂州”,讲的便是历史上两地称呼互换的趣事: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历史上最开始的名字叫武昌;而本日的武昌,从隋朝一贯持续到元朝都以鄂州为旧名。
元代在全国设十三行省,湖广行省治所在鄂州(今武昌)。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鄂州城才改称为武昌城。

武昌旧城有较大发展则始于明代。
到了清代,便成为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武昌府、江夏县等所在地,“官署林立,冠盖如云”是当时武昌城的真实写照。

信步武昌街头,循着平凡巷陌的门牌,就足以被铁血忠勇的历史震荡。

位于武昌小东门的忠孝门、位于司门口的原岳家军帅府、黄鹤楼岳飞广场……“岳飞抗金的故事大家耳濡目染,但他与武昌的渊源却鲜为人知。
在他39年的短暂生平中,曾有7年韶光屯兵湖北,武昌蛇山脚下的司门口,便是他的安家之处。
这样说来,他也算是武昌古城的老街坊。
”武汉科技大学国学中央主任孙君恒教授先容,岳飞与母亲一同生活在武昌,并陪伴老母亲度过了人生末了的光阴。

从叛逆门前行2公里,一条与“张之洞路”平行的“彭刘杨路”自长江南岸横贯入城。
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实行武昌叛逆任务时,先后被清军逮捕,他们受审时刚毅不屈,大义凛然,10月10日凌晨年夜方就义。
为纪念革命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条街道由此得名。

“三位义士的年夜方就义,显示了湖北革命党人的大胆气概和献身精神。
”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曾评价道,彭、刘、杨三人捐躯的,非但没有使得叛逆中断,反倒激起革命党人百倍勇气,于武昌点燃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历史烽火,开启了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公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征程。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昌更是一片传承赤色基因、流淌赤色血脉的热土。
在武昌区中华路街道,一条长不敷千米的分外小巷,聚拢着武昌农人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五大会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等赤色场馆。
在粮道街武汉中学校园内,三位一大代表的雕像格外引人瞩目。
100年前,13位共产党人聚拢在一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开启了新征程。
而13位共产党人中,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就出自武汉中学。

“省城求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屯子革命中扮演了革命思想的播火者、基层党组织创建者的角色,武昌的革命火种燃遍了湖北大地。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张继才说。

从读书到事情就没有离开过粮道街的吴靖雯,是棋盘街小学的音乐老师。
她手机里一贯保留着2020年农历仲春二百口人头发的一张合影。

小吴说,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市近千万人居家隔离。
作为街道事情职员的父亲刚过完年便投入了抗疫一线。
他总在表面巡查,还要去社区的隔离点,但他又说自己比起那些要去楼栋里一家一家跑的同事,还没那么危险。
农历仲春二这天,小吴还是给百口人“象征性”地理了发——从每个人头上各剪下一小撮头发,摆在一起拍了照,在照片上写下“仲春二,龙举头,一年都是好兆头”。

身在疫区,小吴更真切地体会到一线人员的不易和同胞的爱心。
“我是老师,该当也可以做点什么。
”她申请加入了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校友组织的“静待春天”义教团,为一线医护职员的子女和其他有辅导需求的孩子无偿上课。

作为人口密集的中央城区,正是有1万多名医务职员、1.3万余名共产党员、7860名志愿者、4460名援汉医务职员的众志成城、舍命相搏,才为抗击疫情撑起守护生命康健的倔强防线。

“英雄城市每到关键时候,必有英雄作为和英雄事宜。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说,从洋务新政、辛亥首义,到国民革命、抗日战役,再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英雄之气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脉络。

溜达昙华林,亦古亦今人间烟火最暖心

搭乘湖北首条无人驾驶的地铁——武汉地铁5号线,在昙华林武胜门站下车,前行500多米,一栋二层楼、红砖、大屋顶、小烟囱、样子容貌古朴的建筑涌如今面前。
100年前,这个实打实的时髦场所“翟雅各健身所”是中国最早的两层室内体育馆建筑,现在成为武汉设计之都的客厅——翟雅阁。

一起前行,溜达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街边、山上多处中西风格领悟的历史建筑,让人仿佛走进了建筑博物馆:徐源泉故居,硬山挑檐和悬山屋顶相结合,当属范例的民国期间中式建筑;瑞典教区建筑,中式回廊配罗马立柱,最具北欧风格的红瓦大坡屋顶屋面……

武昌区昙华林片区夜景。
(中共武昌区委宣扬部供图)

荟聚了民俗、革命、教诲、艺术、宗教等多元文化的昙华林,被誉为武汉近代历史之缩影。
从2015年开始,武昌区启动昙华林3.7公顷范围的建筑性方案培植。
2019年,昙华林人文小镇正式亮相,百年迈建筑重焕新生,成为武汉文化新地标。

中西合璧、砖混结合的夏斗寅私邸,摇身变为可容纳300余人不雅观影品剧的露天剧院;百年名校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体育看台,改造成了近代教诲博物馆;沿街还布设了机器猫、孙悟空、七彩泡泡等雕塑小品……看到原来破旧的建筑一栋栋展露新颜,一名多年未走进昙华林的“老武汉”感叹,昙华林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彩色墙绘被暖阳加上柔光滤镜、百年迈宅屋角风铃摇荡,历经修缮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木,仍散发着多年前的气息。
”武昌区古城保护中央副主任翟卫华先容,近年来通过各种文创活动,昙华林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次,干系媒体宣布关注量超2亿人次。

“1800年的悠久建城史,授予了武昌独特的气质和韵味,代代武昌人都梦想武昌城既古老又年轻、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味、既能秀美瑰丽又能繁荣昌盛。
”武昌区委紧张卖力人说,为追寻这个梦想,近年来武昌区按照《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全域旅游发展方案》,通过始终如一的努力,旨在实现“旧城复修、文脉复归、生态复原、生产复兴”的目标。

2023年6月14日拍摄的黄鹤楼。
新华社伍志尊 摄

从三国期间建筑的军事哨所,到盛唐雅宋“重檐翼馆,四闼霞敞”的江南名阁,再到今日英雄之城的人文地标。
如今的游客再登黄鹤楼,不止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的自然风光,近年推出的行浸式光影演艺,成了时下最新潮火热的打卡项目——每当夜幕降临,黄鹤楼化身光影演出的幕布,园内处处光影斑驳,展现出不同于白天的魅力。

“通过创新‘当代光影+真人演艺’的游园模式,让游客能沉浸地走进流传千年的文化传说,从全新的视角感想熏染今日江城的壮美与瑰丽。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事情职员江萌说。
今年国庆期间,公园接待游客量29.64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近18%。
即便是节日过后,景区热度依然不减,游客量较2019年增长88%。

黄鹤楼江山入画,昙华林曲径通幽,户部巷烟火繁盛,粮道街摩肩相继,楚天河街时尚绚丽……武昌绵延不绝的文气,流淌于文人墨客的千年吟诵,弥散于四衢八街的世代烟火,转载于万签插架的中外文籍,更内化成当代城市发展的澎湃力量。

2022年11月,与武汉现存最古老寺院宝通禅寺一街之隔,超过120亿元投资筑造的“武商梦时期”盛大开业。
8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让这艘“商业航母”一经亮相,便创下环球纯商业体规模之最。

从空中俯瞰,“梦时期”宛若一把巨大“金色三角竖琴”静卧城市中央。
但走进个中,迎面而来的是人声鼎沸、热闹纷呈。

同时可容纳3300余人的空中滑雪场,让南方也有了四季滑雪嬉戏的自由;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室内动力乐园,让游客可以感想熏染到时空穿梭的梦幻与刺激;主打老物件、老字号的“楚风汉味”美食街区,能够一站式体验汉味小吃的独特魅力……冲破商业边界的多元业态活力涌动,活色生喷鼻香的美好生活轮番演绎。

“不断集聚的大型商业、文旅、商务做事举动步伐,显著改进了武昌旧城交通及根本举动步伐水平,极大地提升武汉城市消费及做事功能,加快了武汉培植国际消费中央城市的步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方案学院院长黄亚平说。

随着武昌加速城建攻坚、优化空间布局,城区面貌显著提升,古城的能级、形象、品质正实现超过式发展。
今年8月,在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武昌连续4年排名湖北省第一,“首位之区”上风更加彰显。

寻迹徐家棚,勇立潮头开新局

初冬晴日,在武汉长江二桥下“追火车”的人相继而来。

绿皮车厢被改造成怀旧风格的火车餐厅;火车检修车间成为艺术展区;铁轨、枕石与喷泉组合成灵动的节点景不雅观;24米长的铁路桥T梁变身文化景不雅观墙;旗子暗记灯、火车头等元素构建的特色景不雅观遍布全园……随着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近日闭幕,作为主会场的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也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始于1909年建成的武九铁路北环线武昌北站,全国南来北往的货色一度汇聚于此。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前,乘客要在武昌北下车,步辇儿百米到徐家棚轮渡码头乘船,到达江对岸的大智路车站,才能搭乘京汉铁路连续北上。
但随着城市发展,中央城区纵横南北、连接成网的铁路也逐渐沉寂。

“这里改建成工业遗址公园后,市民既可徜徉百里生态文化长廊欣赏滨江景不雅观,又可以回味城市特色工业风貌。
”武昌区政府干系卖力人先容,不止是这里,随着中央城区家当构造的不断迭代,城市更新也在同步推进,越来越多曾经闲置、颓败的车间、厂址变身艺术中央、文化创意家当园,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武昌区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
(中共武昌区宣扬部供图)

与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相距不敷五百米,便是武汉数创大厦。
曾是新中国近代早期的“工业丛林”和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的徐家棚片区,如今“腾笼换鸟”,正成为武昌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承载区。

“自2022年10月18日武汉数创大厦开园来,已吸引近80家数字科创类及配套创投企业入驻,多家企业实现业务量倍增。
”武汉数创大厦运营方、武汉首义科技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园区卖力人魏华说,从科技创新、人才做事、市场拓展到政策勾引,武昌区为入驻企业量身打造做事方案,加速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

今年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活动上,大放异彩的武昌区元宇宙虚拟形象代言人“武畅儿”,就出自这栋大厦里的武汉海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海内领先的元宇宙数字基建公司,企业积极探索数字人在实体商业、政务做事、线下文旅场景中的运用,正加速发展。
”公司卖力人白美洁见告。

瞄准培植中央城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武昌区坚持不懈。
今年以来,武昌区新树立异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8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5家,引进5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2个,推动2个数字经济家当园培植和提档升级。

纵不雅观武昌历史,不论是孕育中海内地最早的新式学校、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诲的发祥地之一,还是晚清名臣张之洞驻武昌督鄂期间,开工厂、办教诲、兴商业、练新军,奠定中国近当代工业化基石,武昌城的每一次大步超过,都缘起于思想上引领风气之先,行动上勇于自我改造。

20世纪初,武昌滨江片区便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武船、武锅、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布局于此。

地处中山路的中船重工719所,因“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而家喻户晓;坐落于杨园街道的中铁第四勘察院,设计的高铁占到中国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一;在小东门发展壮大的中铁十一局,培植的铁路、机场、电站遍布大半个中国;坐落于长江二桥下的中铁重工,更是霸占中国铺轨机、架桥机的大部分份额,堪称中国铁路的幕后英雄;从武昌走出去的武重、武车,仍是各自行业的“巨人”……工业塑造了武昌曾经的家当辉煌,也见证了武昌的家国担当。

武昌区徐家棚片区。
(新华社发 夏武川 摄)

顺着长江沿岸一起走来,原来武昌车辆厂的临江厂房,已经被高耸入云的楼宇所代替,这里是武昌全力打造的滨江商务区。
不远处,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正在风起云涌培植之中,武汉首座京东Mall已经对外业务,武昌万象城、龙湖天街……从长江二桥到徐家棚,武昌滨江约3公里长的路段共聚拢了已开业和在建的7家大型当代做事业综合体。

内环主轴中北路上,曾被誉为“亚洲重型机床行业的明珠”的武汉重型机床厂,除了矗立的苏式老大门,已很难寻觅到更多痕迹。
2011年,曾经的武重宿舍,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楚天河街,成为武汉最具标志性的城市CBD。
全国首个碳交易碳金融创新楼宇碳汇大厦,以保险、基金等金融商服为主的武汉保利广场……曾经的工业一条街,现在已是星光残酷的华中金融城主轴,聚拢了280余家金融机构,成为这座城市“流金淌银”的金融动脉。

我们正以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环绕家当链布局创新链,着力造就新家当、新业态、新模式。
”武昌区委紧张卖力人说,武昌正加快建立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当代化家当体系,不断提升金融家当“含金量”,工程设计家当“含绿量”,文化旅游家当、商业商务家当“含新量”,力争到2025年,武昌地区生产总值打破2200亿元,各种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打破100家。

城之变,不仅在于家当升级,还在于管理创新。

走进南湖街道华锦社区,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场景随处可见:社区居民“一锄一铲”整备出200多平方米的“睦邻花园”,成了社区新晋“网红打卡地”;小区党员带头的志愿做事队穿巡察查,将社区路面上的垃圾杂物顺手清理……

作为一个有着24年历史的老旧社区,几年前华锦社区的面貌并非如此。
“上班高峰道路水泄不通,周末节假日老人、小孩在社区没有活动的地方,居民群众抱怨震天响。
”华锦社区党委布告周林说。

华锦社区的困局并非孤例。
为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破解基层管理难题,近年来,武昌区通过健全五级区域化党组织架构,细化管理单元,划分25845个“小邻里”,2.5万党员群众骨干任“邻里长”;搭建各种协切磋事平台,让群众“金点子”变成“金钥匙”,率先实行“民呼我应”机制,促进资源在基层下沉、力量在基层整合、诉求在基层办理。

随着“共同缔造”理念和实践在武昌的不断深入,寸土寸金的长城汇写字楼将80个停车位共享给隔壁的姚家岭社区居民,缓解了周边老旧社区停车难问题;南湖街道宝安社区“共享书屋”里,7000多册图书均由居民自发捐赠;保利广场的红领驿站则是各家企业主动供应园地、捐赠设备、搬来沙发“众筹”而来……

“正是敲开了居民的门,让他们心有所系、情有所感,才能让居民、党员、社区干部,都拧成了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周林说,不仅群众抵牾化解于无形,社区面貌也日月牙异。

从“察看犹豫者”到“参与者”,从“一条线”到“一股绳”,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以“共同”的办法“缔造”美好家园。

“人到武昌顺,业进武昌兴。
”一位网友的评价饱含着对这座古城的深情。
1800年纪月漫漫,这座大江之畔的城池,承载了黄鹤楼中的朗朗诗声,聆听了辛亥首义的第一声枪响,更厚育着这方地皮之上,一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望。

大江奔流,古城武昌换了新韵;超过千年,青春武昌昂首前行。
( 廖君 熊琦 闫睿)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