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中的“谜”或“解谜”,常常是一个为了吸引人把稳的噱头,我在这里也要说“谜”,但并不是别有用心,刻意造作。这个谜是由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长西席提出来的,它是什么?
古老的、自源的表意系统的笔墨,持续利用到本日的只有汉字,这是天下文明史、天下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谜?大家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从笔墨与文明之间的关联提及。文明与野蛮,这是我们日常口语里常常利用的两个词语,但在社会学与人类学中,这是两个术语。文明与野蛮的分边界在哪里?笔墨是显性标志。有了笔墨,其他标准不用考虑,就可以确定其已经进入到了文明社会。
没有笔墨,即便你有很多的城池、礼仪性的建筑、金属制品,等等,你是不是进入了文明社会,别人还会有不同的意见。以是说笔墨在我们的社会发展史上非常主要。
记录片《汉字五千年》(2013)海报。
在公元前漫长的韶光里有哪些笔墨?
我们追溯历史,常常说到“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叫四大文明古国?第一是古,第二是他们最早进入了文明社会。这些古首都有古典笔墨,便是我们刚才说的自己独立创造的笔墨,这都有确切的证据。
所谓确切的证据,便是考古可以证明,从距今5000多年前开始,更准确一点说是距今5500年的时候开始,天下各地开始陆续涌现笔墨。放眼天下,在公元前漫长的韶光里有哪些笔墨?
最早的是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笔墨,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笔墨,东亚黄河流域的汉字。这三种笔墨都非常古老,都是自源的,是公认的三大古典笔墨。其余,还有南亚印度河谷的哈拉帕笔墨,地中海克里特笔墨和美洲的玛雅笔墨,这些也都是古典笔墨。有学者做过一个字形表,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现在可以看一下。
几种古典笔墨的比较,引自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7页(《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也便是说,在人类社会早期,古典笔墨陆续涌现,有了笔墨当然就进入了文明社会。
那所说的汉字之谜的谜在哪里?
第一个谜,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什么时候成熟的?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也不但是汉字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日探索的人很多,限于材料,多属推测,无法证明。这个谜我们要暂时放一放,等到材料丰富了再去探索,再去证明。
第二个谜,天下其他地方自源的古典笔墨全部消逝了,为什么只有汉字还在利用?汉字是唯一持续利用至今的古典笔墨系统,这是天下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征象。其他古典笔墨都消逝了,被表音笔墨取代,我们的汉字为什么能够独立存在?比如说苏美尔笔墨利用了3500年,公元前后消逝了;古埃及笔墨也利用了4000年,到了公元600年的时候也消逝了;涌现比较晚的玛雅笔墨,大约利用了1600年,它消逝得更快。总之,除了汉字,其他表意字都消逝了。
就汉字来说,到本日我们已经至少利用了3300多年,而且还在持续地利用着。
古典笔墨利用韶光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当代措辞学的鼻祖索绪尔就把天下笔墨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表意笔墨,一个是表音笔墨。我们大致还得区分什么是表意笔墨体系,什么是表音笔墨体系。看下面这个表:
“黑”与“赤”的不同笔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上表举了两个表示颜色的字:“黑”与“赤”。当代汉字的“黑”,大概我们看不出什么了。如果把它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就可以看出,这个“黑”字,下面是一个人伸胳膊伸腿,上面是一颗脑袋,脑袋上面还有小点儿。这个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据学者的研究,这个字很有可能便是表达墨刑的。什么是“墨刑”呢?便是在人的头上刺青染黑。果真如此,就可以证明商代就有墨刑了。在古代,“黑”与“墨”本来便是一个字,以是说它是通过字形与这个意义发生这种联系。
什么是表音笔墨?比如说日文。日文有50音图,日文中这两个字母记录了什么?只记录了“黑”这个字的读音。
至于英文的“black”,大家就更熟习了。罗马字母中每个字母都是表音的,组合在一起,可以表达这个词的读音和意义,那些字母都代表着一个读音,和意义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表意笔墨和表音笔墨的差异。古典笔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属于表意笔墨体系。这个体系里的笔墨不单只有像刚才说的“黑”那样的表意字,还有借助于表意字去表音的。这便是所谓的假借单,假借单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表音字。其余还有暗号字、半表意半表音的形声字,等等。
从构成上来说,表意笔墨体系比表音笔墨体系要繁芜得多,这是一大特点。
表意笔墨是一种掉队的笔墨吗?
表意笔墨的数量很大,非常多。不要说古代了,便是现在我们利用的汉字,常用汉字是3500个,通用汉字是8105个。为什么呢?由于表意字是记录词语的,没有足够的量,就不能够准确地记录措辞。之以是把楔形笔墨、古埃及笔墨、古汉字、玛雅笔墨等都称之为古典笔墨,便是由于他们最早都属于表意笔墨体系。
表音笔墨就纯挚多了,便是为了表音,其数量非常有限,全天下各地表音笔墨的字母基本上都是在几十个范围之内。比如现在天下各地广泛利用的拉丁字母是26个。全天下自源的古老的表意字,除了汉字,全部都消逝了,唯独汉字岿然独存,为什么?这是个谜。西方学者从自身的态度出发,得出的不雅观点是,表意字是一种掉队的笔墨,表音字是前辈的笔墨,笔墨是进化的,都会从表意字进化到表音字。
如此说来,汉字彷佛便是掉队的笔墨。19世纪末,中国积弱成疾,掉队挨打,那些仁人志士们探索着落后挨打的缘故原由,寻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思想对认识汉字的影响愈发深刻。中国贫穷、积弱、掉队、挨打的缘故原由是什么呢?一部分人把缘故原由归结到汉字的头上。掉队是由于我们的文化教诲差,民智未开,那么为什么文化教诲差呢?是由于我们的汉字太难,汉字是少数有闲钱的贵族才能节制的,劳苦大众是节制不了的。那怎么办?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汉字既然繁难,既然有问题,既然是掉队的,汉字就须要改革。
这种思潮从清朝末年就开始涌现,到了“五四”期间愈演愈烈。
我们大家都非常熟习的鲁迅师长西席,他在1936年提出一个危言耸听的论断,便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把汉字的存废和我们中国的存与亡直接联系起来。果真如此的话,汉字利用至今就不是谜了,那便是中国人愚蠢,中国人守旧,中国人掉队,那就只能去改革汉字,追赶天下的脚步。
果真是如此吗?20世纪初,一部分人大骂汉字掉队的同时,还有其余一种不雅观点——汉字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情由,章太炎、钱穆、饶宗颐等学者对此都有阐述。所谓的“汉字之谜”,便是不同意当时那些主流不雅观点,还得寻求新的理解。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措辞的,而且具有超措辞功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民族领悟与统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浸染。汉字不能改,一旦改成拼音笔墨,后果严重,这个谜须要我们立足中国的社会、文化、措辞中去深入解读。
汉字具有哪些超措辞功能?
西方学者立足于自身表音笔墨这个特色,得出“笔墨是记录措辞的符号”这么一个结论。比如索绪尔就明确说:“措辞和笔墨是两种不同的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情由就在于表现前者。”
笔墨的代价就只是记录措辞,表音笔墨确实便是这样。平心而论,表音笔墨的一些优点很明显,一个是对措辞剖析得更加细致、更加精确,再一个便是表音笔墨体系也更加大略,前文我们说过,表音笔墨的字符都是几十个。从记录措辞的角度,表音笔墨精确而大略。如果我们认为笔墨便是纯挚的记录措辞的工具,当然是越大略越好。表意笔墨系统繁芜,书写繁难,确实是事实,我们也都得承认。
汉字是表意笔墨体系的代表,不直接记录语音,记录的是词或词素,字形一定繁多,这也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汉字正由于不直接记录语音,以是它具有了表音笔墨完备没有的其他功能,最突出的便是汉字具有的超措辞功能。这个事实越来越被大家清晰地认识到。
汉字具有哪些超措辞功能呢?首先,非常主要的便是汉字记录措辞的特点。它不是直接记录语音的,它在不同的方言区里边,乃至在不同的措辞里边,语音可以换读。这个怎么讲?措辞是听觉的语音与意义的结合,笔墨是视觉的形体与措辞的结合。笔墨记录措辞的办法紧张有两种:表音和表意。
表音笔墨直接记录语音,语音再记录措辞。比如我们说出租车,日文“タクシー”就来源于英文“taxi”,不论是“タクシー”还是“taxi”,这些字母都是表示读音的。那么也便是说,它是字母记录语音,语音再和意义发生联系,它们唯一的代价便是记录语音,那么语音改变了,笔墨和措辞也就失落联了。
你再想一想,表音字还有什么代价?想不出这些笔墨的其他代价。而表意字与此大不相同,表意笔墨是通过记录意义记录措辞。我们上一讲讲过“黑”字,画一个脑袋挺大的人,脑袋上涂上黑,是墨刑,墨刑是玄色的,然后就和玄色联系起来。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电视剧里边的抗战片,常常说到日寇,“日”这天本,“寇”肯定是某一类坏人,是什么样的坏人呢?从字形上就能看出一些古人的理解。“寇”字涌现得很早,下面是西周金文中的例子:
西周金文中的“寇”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上面宝盖儿是屋子,屋子里左侧是一个人,上面顶着一颗脑袋,右侧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棒子,棒子冲着人脑袋。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会是什么呢?这不便是匪贼进了家,拿着棒子要对人侵凌吗?这个“寇”字表达的便是坏人侵入人家施暴,如此你就知道为什么把匪贼、侵略者叫“寇”了。
“寇”字由各部分构成一幅整体的“图画”表达这个意象。这个意象记录了一个词,这个词的读音是“kou”,意义是陵犯劫掠。这个字不是直接和读音发生联系,而是和意义发生联系。这点道理并不深奥,我反复强调,是由于这个特点很主要。
正是由于这样,以是汉字就具有了这个特点:读音改变了,意义不变。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山川的“川”,从上古到中古到现在,不同时期里边,它的读音肯定是不一样的。但不论你怎么读,山川的“川”,都是表示江河,意思从古到今没有变。
再一个是在地域上,山川的“川”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同是在北方,北京话读chuān;我的方言区是晋方言,晋方言读tsʰuæ;̃你如果会粤语的话,就会读出其余一个读音;乃至还可以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日本也写这个“川”字,完备用日语去读,但还是同一个汉字。不同的时期可以读不同的音,不同的地域可以读不同的音,不同的国家可以读不同的音,语音系统改变了,笔墨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变的。
山川的“川”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汉字记录措辞,是大略地记录吗?不是,这时候的汉字就具有了超措辞功能。离开原来的读音,变成其余的读音,还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你知道这个特点对我们中华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多么主要?这个问题先留给你思考,后面我们再一起谈论。
除记录措辞外,汉字还记录什么?
上面说的是汉字记录措辞的问题,下面要说的不纯挚是记录措辞的问题。汉字还记录什么?还有什么功能呢?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除了记录措辞,很多汉字自身就可以表达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表音字里所有的字母都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比如说“男”“女”两个字。
甲骨文里“男”“女”两个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甲骨文里“男”字一壁是田,一壁是工具,“力”在甲骨文中便是一种农具,农具和田地结合在一起,那是“男”。那“女”字是怎么写的呢?是抱着膀子、弓着腰跪在那里的一个人。你想一想,笔墨为什么这样差异“男”与“女”呢?我们难道读不出那个农耕时期的男女分工吗?男耕女织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根本,里边虽然没有表达出“女织”来,但是最最少让我们知道男人的社会分工——去田里干活。
你再想一想,如果是游牧民族要造一个“男”的表意字,他会这么写吗?肯定不会,倒可能是弯弓射大雕。
再说“女”字,为什么是这种形象呢?笔墨表现出一种柔顺的样子。
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甲骨文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那个时期对女性的代价判断。这个往后我们再去详细说。
我们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刖刑”,便是砍掉了人的脚。古代的“脚”和我们本日的观点也不完备一样。这个脚有多大?砍到哪里?怎么砍?用什么砍?我们并不知道,词典上说只是“砍掉脚或脚趾”。甲骨文涌现了,我们从甲骨文里边找到了这个“刖”字,非常故意思。
甲骨文里的“刖”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内页插图)
甲骨文这一组字繁简不同,但是同一个字。你看那个所谓的“大”,便是抻胳膊抻腿的人,一条腿立着,另一条腿比另一边要短,而且脚也没了。在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一个带齿的东西,带齿的东西是什么?是锯子。干什么呢?把那条腿锯掉,这便是商代的“刖刑”。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刖刑”的操作不是拿个刀,咣一下把人腿砍断,而是用锯子把它锯断,也不是把一只脚锯下来,而是把脚连下肢一起锯掉。读过古书的人都知道,齐国曾实施过酷烈的刑法,导致“屦贱踊贵”,屦便是鞋子,踊便是假肢。腿被锯掉了,鞋子没用了,而假肢贵起来了,便是这种刑法导致的一种后果。这个象形的“刖”,让我们解读出哪些文化呢?如果我们没有见到过商代的金属锯子,那商代是不是就没有锯子?
即便考古上没有发掘出来,文献里边没有记载,但通过这个字形就可以确定商代一定是有金属锯子的。这是我们汉字的超措辞功能。
汉字的超措辞功能,还在于文学的表达。这段韶光,我们的古典诗词非常“热”,大家都非常喜好。古典诗词有各种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在哪?美在意境。
还美在哪?我们说措辞是线性的,说完大漠再说孤烟,一个词接着一个词线性排列。古典诗词正好不但是一个线性的排列,还有立体的对仗。
方块汉字形成视觉形象的奇特效果,我们能直不雅观看到,如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而这种音乐美、节奏美,这种非线性构造,难道和我们笔墨没有关系吗?为什么英文翻译我们的唐诗,就翻译不出这种味道来?由于它根本就不是一种笔墨,绝对达不到这种效果。以是饶宗颐说:“汉字只是部分记音,笔墨不作言语化,反而结合字画艺术与文学的形文、声文的高度美化,造成汉字这一大树,枝叶葰茂,风华独绝,……”
汉字的超措辞功能,还表示在形体美与艺术性。你想一想,全天下笔墨那么多,什么笔墨发展成了一门艺术?成为一个学科?唯有汉字。笔墨作为艺术、作为书法欣赏是大家熟知的。
再想一想,我们生活里很多地方,笔墨成为蕴含丰富文化的标识或装饰,像中国公民大学的校徽,中间有三个人,那合在一起是一个字——众。
有文化的人从这里边品味到很多,没文化的人,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汉字的超措辞功能还在于它不间断地记录我们悠久的历史。
任何笔墨都可以记录历史,汉字有什么特殊的呢?我说的是不间断地记录我们悠久的历史。正是由于汉字表意字的这个别系,从古到今没有发生变革,以是说3000多年前的笔墨,到本日你不用专业学习都能够认出几个来。我们3000多年的历史都是用笔墨记录下来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还有什么超措辞功能?我们说末了一个,也是最大的功能——民族认同的符号。
我们一说到民族,大家都会想到它该当有共同的措辞,该当有共同的地域,该当有很多共同点,但措辞一样平常来说是必备的。我们想一想汉语方言不合之大,大到我们彼此完备听不懂,从措辞上很难认同我们都是一伙的。虽然我们听不懂,但当写出汉字来,大家都懂。汉字,让我们有一种生理上的彼此认同。这是汉字超措辞功能里边最大的一个功能——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本。
“殷墟甲骨文间隔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构造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这是国家层面对汉字的重新定位。
本文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较原文有删节修正,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除特殊解释外均来自该书。已得到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 李守奎 王永昌
摘编/安也
编辑/ 何安安
校正/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