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虚拟偶像#

随着数字天下与现实天下的“次元壁”不断被冲破,虚拟偶像在元宇宙的带动下频频出圈,从短视频到直播,从演唱会、选秀节目到游戏、网剧、电影,虚拟偶像的身影险些遍布所有真人偶像可以涉足的领域。
2020年,Bilibili举办了中国最早的虚拟偶像线下演唱会“BML-VR”,演出高朋全部为虚拟歌手和虚拟主播(Vtuber);2021年,超写实数字人(Metahuman)“AYAYI”成为天猫超级品牌日的数字主理人,并和安慕希互助推出环球首款数字酸奶;2022年,集映画事情室推出的原创虚拟偶像“集原美”与讯飞输入法互助推出首款元宇宙虚拟偶像超级皮肤,持续扩大虚拟偶像的运用处景。
虚拟偶像的影响力和商业代价正在不断提升,作为领悟了音、画、技能等元素并能够创造、传播作品的客体,其创作、开拓、运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与著作权法干系的问题。

虚拟偶像背后的著作权  第1张

一、虚拟偶像的观点与分类

根据《2021年虚拟数字人深度家当报告》,虚拟数字人指存在于非物理天下中,由打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打算机手段创造及利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色(外面特色、人类演出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
虚拟数字人的详细运用可分为做事型虚拟数字人和身份型虚拟数字人,虚拟偶像便是身份型数字人的范例代表之一。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虚拟偶像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天生技能可以分为完备虚拟人格的数字合成偶像、真人动作捕捉合成的虚拟偶像以及明星的虚拟化形象等;按照行业领域可以分为虚拟歌手、虚拟主播、虚拟KOL等;按照设计风格可以分为二次元虚拟偶像和高仿真虚拟偶像等。

但为探究虚拟偶像背后的著作权,本文将从虚拟偶像所依托的版权内容进行类型区分。
一是依托于拟人化的歌声合成软件形成的虚拟偶像(声音虚拟偶像),例如基于VOCALOID歌声合成软件进行演唱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洛天依”等;二是真人动作捕捉合成的虚拟偶像(动捕虚拟偶像),如乐华娱乐和字节跳动推出的虚拟偶像团体“A-SOUL”;三是完备虚拟人格的数字合成偶像(数字虚拟偶像),如魔珐科技与次世文化依托3D动画、AI演出动画等技能打造的虚拟KOL“翎_LING”。

二、虚拟偶像外在表现的著作权

无论是声音虚拟偶像、动捕虚拟偶像,还是数字虚拟偶像,其外在表现的著作权均涉及到对外展示的形象和对他人作品的演出。

1、虚拟偶像形象中的著作权

虚拟偶像的形象设计包括手稿绘制、原画创作、3D建模、动画渲染等流程,这些流程所形成的图形作品和美术作品是虚拟偶像形象的核心著作权。
但在设计虚拟偶像形象时,应该避开在先创作的人物形象设计,包括整体造型、面部特色及其他具有独创性的元素;若因此现有人物形象为原型设计的,则应该得到有关主体的美术作品授权,并在授权协议中充分约定授权期限、授权权项、利用范围、利用办法等内容,特殊是应该把稳基于已有作品授权创作形成的形象权利归属以及未来衍生开拓的收益分成约定。
而对付虚拟偶像制作方而言,委托他人进行形象设计创作的,除需明确约定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以及瑕疵包管任务外,对付未来环绕虚拟偶像开拓手办、玩偶、数字藏品等周边衍生产品的约定,亦需特殊把稳转授权和利用条约项下成果进行新创作的约束。

除虚拟偶像形象设计过程中需避免陵犯在先权利外,该形象本身也拥有相应权利,虚拟偶像的形象可以单独作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
乐华娱乐曾因某款游戏中一款发型与虚拟偶像A-SOUL成员嘉然形象高度相似而认为其构成侵权,之后该款游戏立即停滞侵权并公开道歉,不但下架该款发型,更是向游戏玩家收回已发放的侵权发型。
在上海米哈游定命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伊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轇轕案中,被告未经容许在其运营的手机游戏“妖姬录”的广告宣扬中利用原告欲进一步开拓成虚拟偶像的NOva的形象,广州互联网法院终极剖断被告陵犯原告案涉美术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2、虚拟偶像演出他人作品时的著作权

新《著作权法》对广播权、录音制作者广播获酬权进行调度后,虚拟偶像演唱他人作品涉及的著作权需区分不同场景:通过直播演出清唱、自弹自唱,须要取得词曲广播权授权;通过直播演出唱歌但利用原唱伴奏,须要取得词曲广播权授权且须要向录音制作者支付报酬;通过现场演唱会演出并进行现场直播,须要取得词曲演出权、词曲广播权授权;鉴于新《著作权法》亦对录音制作者机器演出获酬权进行调度,若演唱会现场还播放音乐或利用原唱伴奏,须要向录音制作者支付报酬;针对直播演唱进行录制后通过互联网传播或直接发布翻唱歌曲,须要取得词曲和录音制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针对词曲进行改编的,须要取得词曲改编权授权。
同样,虚拟偶像翻跳他人舞蹈作品、演出他人视听作品、演出他人笔墨作品等也将涉及取得前述著作权授权。
Y公司虚拟艺人曾在直播时翻跳了网易游戏与有名舞者互助推出的游戏推广曲的舞蹈,二者不管是从舞蹈、配乐还是拍摄镜头都十分类似,因此网易游戏方揭橥声明认为其构成侵权,之后Y公司道歉并下架该视频。

三虚拟偶像内在要素的著作权

数字虚拟偶像演出全部由数字技能天生,不会有真人参与,一样平常不会产生声音虚拟偶像、动捕虚拟偶像涉及的与“中之人”(原意为日本动漫人物的配音演员,现也用来指代虚拟偶像的动作捕捉演员)干系的著作权问题。
而声音虚拟偶像、动捕虚拟偶像内在的著作权均涉及到真人参与演出的内容,声音虚拟偶像是真人通过软件演出演唱,动捕虚拟偶像则是真人直接演出演唱、舞蹈、直播等。
鉴于此,对付声音虚拟偶像、动捕虚拟偶像而言,内在的著作权权属与“中之人”关系是判断著作权归属的关键。

(一)声音虚拟偶像

1、通过声音虚拟偶像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通过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创作的作品,一样平常根据创作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用户天生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专业天生内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PGC”)和专业用户天生内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三类。
个中,PGC是声音虚拟偶像软件版权方直接与专业内容创作者互助进行二次开拓与运营形成的,一样平常互助之时即有较为明确的权属约定,著作权归属较为清晰。
需谈论的是用户自行利用声音虚拟偶像软件独立创作的内容(UGC、PUGC)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1)基于声音虚拟偶像形象二次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声音虚拟偶像软件之以是受到追捧不仅是由于其便捷的歌声合成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基于声音虚拟偶像的角色形象可以二次创作,产生优质的“同人”作品。
用户利用角色形象创作出的新作品的著作权一样平常由软件版权方和用户共有,软件版权方常日会在用户协议中约定如何进行商业化利用以及一些权利限定。

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虚拟偶像软件版权方会对UGC和PUGC采纳开放性的知识共享模式,例如“初音未来”所属公司Crypton Future Media(“Crypton”)为办理“初音未来”二次创作产生的版权问题设立了一个创作分享网络平台piapro,piapro的角色授权协议约定,用户可以在不以营利为目的且未得到报酬的情形下免费利用角色进行二次创作,利用范围包括在社交媒体发布、免费展示或分发周边衍生品、参加角色扮演活动等。
piapro对应的中国平台为poppro,由“初音未来”在中国的IP总代理上海新创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新创华”)运营,《poppro初音未来形象二次创作协议》约定,利用者可以对“初音未来”等电子歌手软件角色进行改变(剪切、截取等改动但未产生新作品)、改编(翻译、编曲、或是变形、着色、商品化、电影化等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场产生新作品)或二次创作(根据改变作品、改编作品进行再次创作而产生新作品),并以复制、演出、上映、信息网络传播、展示等办法对外公布;改变作品的著作权仍归Crypton所有,改编作品、二次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改编作品、二次创作作品的作者、上海新创华及Crypton共有,任一方在对上述作品进行任何发布或用于其他商业化用场时,需取得其他方的书面赞许。
此外,利用者不得将代理公司在协议中容许的权利再容许给第三方。

(2)基于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创作音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用户利用正版授权的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创作的音乐作品,原则上由用户享有著作权,但应遵守软件用户协议的干系规定。
例如,“初音未来”软件的用户协议中约定,用户对利用软件合成音乐的商业性利用须得到Crypton的追加容许。
此外,软件版权方一样平常还会在协议中规定用户无偿授权软件版权方以营利、宣扬等目的在国内外非独占利用(复制、出版、发行、展示、出租、翻译、修正、影视化、商品化等)用户创作的作品;而用户利用软件创作时涉及侵害他人著作权,由此引发的干系法律轇轕由用户自行处理,软件版权方不承担任务等。

同时,用户还须要把稳声音虚拟偶像软件是否须要与其他软件配套利用,并取得相应授权。
例如,“初音未来”是利用Crypton自主研发的NT歌声合成引擎和日本Yamaha公司VOCALOID引擎的声音库软件,必须合营声音编辑器利用。
若用户以营利为目的利用该软件创作歌曲,除了购买捆绑Piapro Studio Standalone编辑器的正版“初音未来”中文版软件外,还必须同时购买声音库软件与VOCALOID编辑器,否则将涉嫌侵害Crypton公司或Yamaha公司著作权。

2、基于声音虚拟偶像软件演出的演出者权归属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本文认为,虽然声音虚拟偶像的作品在对外展示时会以声音虚拟偶像的名字署名,但该署名只是表明声音虚拟偶像演唱者的身份,声音虚拟偶像本身并不能构成《著作权法》上的演出者,《著作权法》规定的演出者必须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并不包括虚拟人物。

声音虚拟偶像的演出实质是声音虚拟偶像软件的歌声合成,其“演出”内容是软件进行“唱歌”。
用户通过输入歌词、设置软件的音高、腔调、音符间隔等参数,利用声音库软件与编辑器进行类似于真人演唱效果的歌声创作。
用户利用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创作的过程中,声音虚拟偶像演出的呈现办法是形成一个音乐作品。
鉴于此,用户既是该音乐作品的作者,也是声音虚拟偶像软件背后真正的“演出者”。

用户作为音乐作品(词和曲)的作者,其通过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创作的作品可以被著作权涵盖,如表明身份的权利可以被署名权涵盖、保护演出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可以被保护作品完全权涵盖、其他财产性权利可以被著作财产权涵盖。
但用户通过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对其音乐作品进行“演出”形成录音制品,是否就理所应该将演出者权归属于用户值得商榷。
虽然用户是实际意义上利用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对作品进行“演出”的演出者,但分开于声音虚拟偶像软件,用户的“演出”也无从实现。
由此,本文认为,认定用户和声音虚拟偶像软件权利人共同作为演出者更符合民法公正和老实信用原则。
例如,有名创作者supercell创作的热门歌曲“メルト”在专辑中会标注“メルト supercell feat.初音未来”,可以理解为是在表明歌曲演出者是用户和声音虚拟偶像软件权利人(此处“初音未来”是声音虚拟偶像软件权利人Crypton对外表明其演出者身份的一种形式,而非表明声音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是演出者)。
但必须指出的是,约定优先原则仍应适用。
若声音虚拟偶像软件用户协议就演出者权作出明确约定的,应该依约定而定。
例如,虽然“初音未来”软件的用户协议未明确演出者权的归属,但明确约定对付基于软件形成作品的商业性利用须得到Crypton的追加容许。
这意味着,用户通过“初音未来”软件“演出”音乐作品形成的录音制品,纵然关于演出者权权属约定并不清晰,但对付演出者权利的商业性利用也必须得到Crypton的追加容许,而基于演出者权所取得的财产性收益亦应该向Crypton支付。
当然,用户通过声音虚拟偶像软件对其音乐作品进行“演出”形成录音制品,录音制作权的归属同演出者权的环境类似,本文不再展开。

(二)动捕虚拟偶像

动捕虚拟偶像是虚拟偶像行业内占比较高的一类,其开拓成本相较于数字虚拟偶像较低,真人演员的扮演使得动捕虚拟偶像更加靠近于真实偶像,而VTmini等虚拟主播软件的涌现亦使得动捕虚拟偶像被广泛运用。
“中之人”是动捕虚拟偶像外壳下真正的演出者,通过动作捕捉技能掌握动捕虚拟偶像的身体动作、手势、表情、口型等,此外还会为动捕虚拟偶像供应人声配音。

1、动捕虚拟偶像演出形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中之人”一样平常是受动捕虚拟偶像制作公司的雇佣、聘请或委托,通过动捕虚拟偶像进行“演出”,其所演出的内容可能是新的创作,也可能是已有作品,演出过程将可能会形成音乐作品、舞蹈作品、视听作品等作品。
实践中动捕虚拟偶像制作公司与“中之人”的条约中一样平常会明确约定相应作品的著作权完备归属于制作公司,乃至纵然“中之人”是作品作者的,亦不许可“中之人”以作品作者身份利用真实姓名进行署名,无法实际享有作品的署名权。
这样的规定使得动捕虚拟偶像演出形成作品的归属原则类似于《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法人作品。

虚拟偶像作品和人工智能天生物有异曲同工之处,“中之人”为虚拟偶像的塑造供应数据素材,但终极作品表达的呈现离不开数字技能。
在中国人工智能天生物第一案北京菲林状师事务所诉某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著作权案中,法院认为A数据库自动天生的剖析报告不属于作品,无论是A软件开拓者还是利用者都不能以作者署名,但剖析报告仍未进入公共领域,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可通过收取软件利用费,使其投入得到回报,且缺少传播成果的动力,故不应授予其相应权柄。
软件利用者通过付费利用进行了投入,基于自身需求设置关键词并天生了相应内容,具有进一步利用、传播的动力和预期,因此软件利用者可以采取合理办法表明其享有干系权柄。
借鉴该案中法院促进创作物天生和传播的代价导向,虚拟偶像作品形成紧张还是成本的力量,相应作品归属于虚拟偶像制作公司也符合《著作权法》勉励创作的目的。

2、动捕虚拟偶像演出形成制品的演出者权归属

同为数字技能发展的产物,比较于人工智能天生物,虚拟偶像演出形成过程中“中之人”的贡献更大、“中之人”与虚拟偶像间的联系也更密切,“中之人”言语、肢体表达习气乃至性情对付虚拟偶像的塑造都起着至关主要的浸染。

在“中之人”行演出之实下,实践中却并未予其以演出之名。
类似于迪士尼公司禁止其人偶演员在游客面前脱下玩偶服,动捕虚拟偶像行业较显著的特点便是,“中之人”不可对外宣示其是动捕虚拟偶像背后的真人身份,动捕虚拟偶像演出均因此动捕虚拟偶像名称对外展示。
具有人格权属性因而不可转让、不可表明演出者身份以及保护演出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均通过条约约定由虚拟偶像制作公司行使,更枉论能够通过条约办法转移的应由演出者所享有的财产性权利。
“中之人”作为实际意义上的演出者,仅能够通过与虚拟偶像制作公司签订的条约享有获酬权, “中之人”的议价能力也较低,因此相应报酬也较难产生正向的勉励效果。
实践中所涌现的问题也多是“中之人”在虚拟偶像运营一段韶光后辞职跳槽导致前期大量成本投入的虚拟偶像无法连续业务。
乐华娱乐打造的虚拟偶像A-SOUL组合在成员珈乐的“中之人”离职后,珈乐这一虚拟形象也随即进入直播休眠状态,之后“中之人”事情模式、“中之人”被“开盒”等一系列谈论纷至沓来。
此前Activ8所运营的虚拟偶像绊爱也因增加、更换“中之人”使得这一虚拟偶像迅速掉粉、人气暴跌。
前述虚拟偶像塌房事宜表明,粉丝能够感想熏染到虚拟偶像背后“中之人”的存在且转粉缘故原由除虚拟偶像靓丽的外表外更在于其有趣的灵魂。

结语

综上所述,虚拟偶像背后的著作权可按照声音虚拟偶像、动捕虚拟偶像、数字虚拟偶像进行划分,根据其类型相应地约定著作权条款,从虚拟偶像演出成果的归属、利用、流转和权利瑕疵包管等方面,对虚拟偶像涉及的软件、用户、“中之人”进行权属亲睦处约定,实现虚拟偶像IP的长线运营,让虚拟偶像在元宇宙的舞台上迸发新活力。

特殊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不雅观点,不代表北京市中伦状师事务所或其状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见地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大众年夜众号“中伦视界”及作者姓名。
未经本所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利用该等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含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
如您故意就干系议题进一步互换或磋商,欢迎与本所联系。

点击“下方链接”,可查阅该专业文章官微版。

虚拟偶像背后的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