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对电吉他感到厌倦了。
他所在的乐队已经巡回演出了10年。他们是从美国南部一座小小的大学城走出来的,是一支相称不错的独立乐队,但从没做出过热门金曲。他们干的事儿总是一成不变——包括彼得在内。他拿着相同的乐器,弹奏相同的旋律,每天8小时。
有一天他一时兴起,放下了吉他,拿起一把曼陀林。他从没弹过这个。曼陀林的和弦跟吉他完备不一样,他必须改过来。他搭建了一个音乐的“沙盘”,尽情地考试测验全新的音阶,练习全新的和弦,创作全新的重复乐段……全都带着玩耍的心态,就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
乐队成员们都加入进来了。贝斯手玩起了键盘,鼓手拿起了贝斯,主唱写的歌词一样平常都跟政治话题有关,现在他也开始考试测验其他主题了。
在一次乐队排练中,彼得在曼陀林上即兴弹出了一段旋律,他被打动了,其他几位成员也很喜好。鼓手和贝斯手加入进来,为这段旋律添上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末了加入的选手是主唱迈克尔。乐队在弹奏这段新旋律的时候,他拿起录音笔,开始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仿佛进入了冥想状态。歌词缓缓地从他口中吟出。
哦,生命多辽阔
比你辽阔得多
而你不是我。
即兴创作歌词的时候,迈克尔心里并没有什么预先的想法。他没有一边琢磨歌词一边想:这便是我本日要写的歌。对他来说,这是个好预兆。歌词“就那么流淌出来了”,后来他这样阐明道。
在这段欢快的嬉闹光阴中,一支大热金曲出身了。收录了这首歌的专辑打入了排行榜,售出了1800万张,为乐队拿下了三座格莱美奖杯。
你大概已经猜到了,这首歌便是《失落去崇奉》(Losing My Religion),乐队的名字叫作R.E.M.。
在这个创作故事中,成功的窍门便是乐队把玩耍融入了练习之中。
刻意练习与出色表现之间真的有关系吗?
你或许听说过刻意练习这个观点吧。它的目标便是,在练习的时候要带着复苏的意识,即时得到反馈,改掉不对的地方,随着韶光不断改进和迭代。
要磨砺那种重复性的特定技能,刻意练习是非常棒的方法。比如高尔夫的挥杆动作、在吉他上准确地弹出音符、下象棋时摆出俊秀的开局。你不断地演习训练同一个挥杆动作、同一段旋律、同一个开局,直到娴熟地节制。
常言说得好,熟能生巧。但问题就出在这儿。
通过一次次的重复练习,我们把一件事练得至臻完美。我们在电吉他上弹奏相同类型的曲子,在市场上推出相同类型的营销活动。我们只沿着熟稔的路径探索,避开那些不会玩的球赛。结果便是,我们陷于结束。我们接不住宇宙抛过来的弧线球,创造不了新机会。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职员对所有关于“刻意练习与出色表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在刻意练习能阐明的领域中,音乐占比21%,体育运动占比18%;但是,发卖和电脑编程这些行业只占了1%不到。
《玩乐韶光》(1967)剧照。
这些专业领域,就像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都充满了持续不断的变革。正当我们自以为娴熟地节制了比赛的精髓——当我们自以为把统统都搞明白了——规则和边界却发生了变革。我们还坚持着昨天的打法、昨天的规则,可身边的天下已经改变,乃至连我们自己都已经改变了。
在练习中,你只会得到两种结果:你的做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但玩耍中没有对与错。过程远比结果主要得多。我们滑雪,不是为了尽快到达谷底,而是为了享受滑雪的乐趣;我们拿起曼陀林,不是为了写出下一首热门金曲,而是为了体验拨弄琴弦的快乐;我们丢出玩具让狗子叼回来,不是为了赢得叼玩具大赛,而纯粹是为了玩乐。
玩耍本身便是回报。
练习能把一项技能磨砺得圆熟,但玩耍能让你得到各种各样的技能。玩耍不像旅程,有着既定的目的地,它是一场未知的探险,没有脚本,没有操作手册。你放松而自由,听凭内心的风为你指引方向。
如果说练习是演出,那么玩耍便是即兴创作。玩耍的时候,你让潜意识接管统统。你大胆地探索新的道路,而在平时,那个谨严的你一样平常会避开它们。你把平日里束缚你的规则和限定暂时搁在一边。你超越了头脑中惯常的神经通路,创造出之前未曾有过的新联结。
在玩耍中扰乱你的旧模式,能让旧模式显现出来。在你放下吉他、拿起曼陀林的那一刻,你将变量引入了惯有的模式之中。你在矩阵中创造出了一个滋扰波,矩阵因此现出真身。这个滋扰波把你从固有的存在状态中一把猛拽出来。
《失落控玩家》(2021)剧照。
玩耍还能让你把内在的评判声放在一边,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便是为什么在假期的家庭聚会中,摆出桌游一起玩的时候,平日里默不作声的年长亲戚们一下子变得外向起来。你们可以唱歌、舞蹈、即兴创作、乱涂乱画——这些都这天常平常的你会以为尴尬无比、十分无厘头的行为。
要想解锁你的全部潜能,每每须要你跳开那些惯常的练习,而不是进一步巩固它们。
它须要你造就“开放”,而不是只会聚焦。
它须要你追求多样化:你做的事,你读的书,你与之互换的人。
它须要玩耍,而不是只会机器地利用。
只事情,不玩耍,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事情的时候,就要有事情的样子。”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自传中写道,“事情干完之后可以玩乐,但不能反过来。”福特汽车严格遵照这条准则。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如果你在事情的时候笑了,会被认为是不守规矩,须要加以管束。
不单是福特汽车这样做,这是工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玩乐和干正经事情是对立的——“事情和玩乐该当严格区分开”的不雅观念正源自这里。玩乐会影响生产力,会让装置线上的工人分心,会拖慢生产速率。
如今,我们不会由于有人在开会时讲了个笑话而惩罚他,但在事情场所玩乐还是极其欠妥的。如果某件事没有明显的用途——如果各种手册或规程上没写着这事——我们就会认为此事不合时宜,由于在事情中一刻也不应摧残浪费蹂躏。“事情的时候冒死干,玩的时候尽情玩”,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在强化福特时期的信条——事情和玩乐发生在不同的时段,该当分得一目了然。
《于洛师长西席的假期》(1957)剧照。
玩乐不是逃离事情,也不是事情后的奖赏。它是更好的事情办法。“节制了生活艺术之真谛的人,不会把以下观点分得泾渭分明:事情与玩乐,正事与空隙,头脑和身体,学习和消遣。”作家L.P.杰克斯(L.P.Jacks)写道,“他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他只是通过正在做的事——无论这事情是什么——来追求心目中的卓越境界,任由旁人去决定他究竟是在事情还是在玩乐。在他看来,这两样事总是同时发生的。”
在《清单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一书中,外科年夜夫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阐述了清单的主要性。一张清单可以辅导专家们完成繁芜流程中的各个步骤。它可以确保手术准确无误地实行,飞机做好起航的准备,摩天算夜楼安全地拔地而起。
当人们须要按照构造化的、按部就班的办法,每次都重复同一套动作的时候,清单是至关主要的。它能确保人们不会在压力之下漏掉某个步骤或犯错。
可是,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实行某个想法,而是要创造出想法呢?如果你不想重复之前做过的事情,而是要想象未来呢?在这种情形下,清单就不管用了,由于它是一种事后的、对履历的总结,见告你事情“该当”怎么做。而此时你须要的是前瞻,是开启所有的可能性,看看事情“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玩乐权利的员工是没有原创性的。想象力不是汽车零件,在发挥创造性的时候,没有所谓的“七步法”可遵照。处于自动驾驶模式、被既定的规则和边界限定住的时候,你没法想出新点子。如果你一直地重复做着相同的日常事变,就无法创造周围的可能性。如果你不享受正在做的事,就不可能达到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准。
只事情,不玩耍,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研究创造,玩耍是创造力的催化剂。看过一个5分钟的风趣短片之后,人们在做词语遐想时变得更有原创性,还会把看似毫无关联的观点整合起来。在另一项研究中,受试者们在看过同一个风趣短片之后,办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研究者阐明道,“日常小事”也能起到同样浸染。在事情的日子里加入一点点玩乐,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开会前放一段搞笑短片,用一个小游戏当作头脑风暴会的开场,让大家换上玩乐的轻松心态;利用诙谐来缓解事情场合的紧张感。
写作累了的时候,我就到我家后院玩一下子蹦床。我跟狗子们玩拔河。我的内在小孩爱极了这些。我越是跟他站在一边,事情起来就越有创意。
发觉自己卡壳的时候,我就找一个很有玩心的作者的书或文章来看。看着他们在字里行间嬉戏,我也得到了玩乐的容许。由于在别人身上瞥见了自己的影子,我的内在小孩也规复了活力。
象征物也有用。生理年夜夫诊室的茶几上会摆一盒纸巾,这让咨询客户感到可以尽情抒发心中的郁积。同样地,一个象征性的物品能提醒人们“出来玩”:皮克斯的动画师们在小木屋里事情;丹·布朗(Dan Brown)的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戴一只米老鼠腕表,虽然它孩子气的外表常常招致路人侧目,但这块腕表能提醒兰登要有玩心;我的桌子上一贯摆着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的角色玩偶,这是我最喜好的电影之一。马蒂(Marty)、博士,还有小狗“爱因斯坦”,这些小玩意都在提醒我,要带着轻松嬉乐的心态面对事情。
《回到未来》(1985)剧照。
你或许在想,我的事情太繁芜、太严明、太……,总之不适宜玩乐。
再想想。
太空翱翔够严明负责了吧。一步踏错,一个数字算错,就会遭遇最坏的情形。正是由于这一点,宇航员玩得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多。等到一位宇航员坐到火箭上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数年的演习,在仿照器中“玩”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落败情景。
这些仿照不但是刻意练习——演习宇航员们按照同样的流程来处理在太空中可能碰着的问题。太空是一个极其不愿定的环境。在许多情形下,宇宙会向他们抛来见都没见过的弧线球。
演习的目的是让宇航员能像玩一样,从容应对这种不愿定的状况。就像宇航员梅根·麦克阿瑟(Megan Mc Arthur)阐明的那样,目的是“让你变得强大”,向自己证明“当某些真的很糟糕的情形发生时,你也有能力事情”。这让宇航员们更有韧性,让他们拥有必备的技能和灵巧性来应对棘手的太空环境中可能涌现的任何问题。
以是,不是说当风险低的时候你就可以玩。而是说,当风险很高的时候,你必须玩。
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要创造一个自由放任的企业文化,也不是号召大家都别干正经事情了,都疯玩去吧。真正的目标在于,你要有充分的意识,什么时候切换到玩乐模式,什么时候再切换回来。当我们要构思新创意、探求不同的办理办法时,玩乐最有帮助。但到了实行的时候,就要更加严明负责才行。
R.E.M.乐队在创作《失落去崇奉》的时候正是这么做的。在写歌词和曲子的时候,每个乐队成员玩的都是新乐器,但到了实行的时候——录歌的时候——他们就都换回了自己的老本行。
现在轮到你了:你打算如何把更多玩乐融入事情当中?当你构思新想法的时候,有哪些游戏可以玩?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给你一些灵感,助你起步。
本文节选自《为自己思考:终生发展的底层逻辑》,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得到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美]奥赞·瓦罗尔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正/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