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国际场合排场日趋紧张。
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下,毛泽东主席做出了一项重大计策决策。
这一场以战备为中央的经济培植计策,历时15年旁边,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培植起了2000多个大中型企业、科研和根本举动步伐。

上世纪60年代中叶,桂林被划为“小三线”地区,中心和地方在此投资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
桂林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工业“觉醒年代”,并创造了第一次辉煌。

桂林轮胎厂从桂林工业的觉醒年代走来 汽车知识

这场辉煌的缔造者中,桂林轮胎厂是功不可没的一位。

01

“火炬”在雷劈山下点燃

桂林轮胎厂的故事要从1965年提及。

如果不是由于“三线培植”的分外哀求,大概为人熟知的桂林轮胎厂,会位于本日桂林市南郊的铜鼓山一带。
1965年8月,根据中共中心和国务院的计策布局,桂林轮胎厂选定铜鼓山为厂址并破土动工。
历时半年多,办公楼和部分生活区培植完成。
然而,不久后,这次仓促的选址,引发了上级有关领导的质疑。
领导在实地检讨后认为,该工厂离火车南站才几公里,不符合三线培植“靠山、分散、暗藏”的战备哀求。

1966年5月,桂林轮胎厂决定迁居到离市区12公里的雷劈山下。
新厂址三面环山,荒无人烟,野草丛生,时有乱石崩落,这正是备战的空想场所。
此处还有一个可容纳2500人的岩穴,若是真的开战,工人们可以将轮胎藏于洞中。

当年9月,雷劈山下,破土施工。
沸腾的工地上,200多名拓荒者们并肩作战,放炮开山,平整地基,修路架桥,打井打水,铺设水管,砌砖建房……

1967年冬天,创业者们迎来了一场“设备过河”的硬仗。

当时,解放桥作为漓江上的唯一通道却正在维修,临时搭建的浮桥根本承受不起10多吨重的橡胶设备。
怎么办?创业者们展开头脑风暴,急中生智,决定利用冬季枯水期漓江水少的自然条件,用“汽车前面拉,人在后面推”的办法,在漓江河床上拉渡巨型设备。

“民气齐,泰山移”。
人们在寒冷的江水里拧成一股绳,硬是把一台巨型设备从漓江西岸沿着河床拉过东岸。
“设备过河”的壮不雅观场面,让围不雅观的群众赞不绝口。
而这,也造诣了当年漓江上的一段佳话。

与此同时,建厂预备处的牌号设计小组也在努力。

“山水”、“象鼻山”、“花桥”、“雷劈山”还是“火炬”?经由昼夜反复考虑,末了他们认为这五个待选方案中,“火炬”比较相符实际并具有革命意义。
大家同等谈论通过后,将方案呈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石化厅以及当时的燃化部,并得到批准赞许。
从此,桂林轮胎厂生产的轮胎产品一律冠以“火炬”牌牌号。

桂林“火炬”就此点燃,一段辉煌旅程盖章上路了。

02

青春献予“火炬”纵情燃烧

1969年初,经由近3年的艰巨奋斗,桂林轮胎厂2.06万平方米生产厂房、8900平方米生活举动步伐培植完成。
上级从黑龙江华林橡胶厂、南宁化工厂等单位调来了一批技能管理骨干,加上一批从上海技能培训归来的转业退伍军人,桂林轮胎厂拥有了最早的技能力量,具备了试制生产轮胎的基本条件。

新厂建有炼压、成型、硫化、内胎、机修、动力等6个车间,定员操持招900人。
学校、县城、屯子,都是桂林轮胎厂招工的紧张来处。

1969年,时年17岁的莫润五,从桂林四中毕业,与30多个同学一同被招入桂林轮胎厂。
从此,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献予“火炬”,在“三线”岁月里纵情燃烧。

内胎接头工在事情

“你比我好,我要比你还好!”在莫润五的影象里,那时的工友们个个能吃苦,大家都奋进。

刚进厂的时候,莫润五被分配在内胎车间,成为一名内胎接头工,住在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
莫润五学习能力强,事情中从来不出质量问题,常常受到技能辅导员的夸赞。
没用多久韶光,她便升级成了“师父”,开始带徒弟。

在这种“传帮带”的氛围下,师傅带徒弟,徒弟出师又带新徒弟,使得桂林轮胎厂的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
1969年4月,经由干部工人的协力攻关,桂林轮胎厂试制成功了广西第一条轮胎7.50-20斜交外胎,补充了广西工业史上一块空缺。
1970年,桂林轮胎厂全厂正式投产,整年提前65天逾额完成了9.2万套轮胎、总产值2100万元的任务。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轮胎产量是上去了,但质量竟然达不到国家标准。
这在当时大家追求“我要比你还好”的“桂轮人”眼中是不可容忍的。

1972年,该厂把“质量第一”作为组织企业生产的方针,狠抓产品质量。
在当年的全国28个企业的轮胎里程行驶试制评比中,桂林轮胎厂名列第七名。
回顾全体20世纪70年代,桂林轮胎厂的轮胎质量指标每年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

03

“爱岗敬业,以厂为家” 是最真实写照

在操持经济的时期,加上“三线厂”的分外光环,桂林轮胎厂从出身那天起,便是时期的“宠儿”。

建厂初期,国家就将原操持声援缅甸的制造轮胎成套设备调拨给桂林轮胎厂,并投资1000万元。
1970年,因国防军工须要,国家又拨款145万元,在桂林轮胎厂筹建一个年产航空轮胎4万套的军工车间(代号为707车间)。
1973年3月,707车间正式投产。
1975年,国家再投资827万元,在桂林轮胎厂扩建了年产10万套大型农用轮胎的生产线。
至此,桂林轮胎厂已形成年产30万套轮胎生产能力,成为全国重点轮胎生产企业之一。

桂林轮胎厂是“宠儿”,厂里的职工同样是“宠儿”。

那时,国营大厂很像各自独立的“王国”,拥有食堂、电影院、医院、澡堂、宿舍、学校乃至娱乐运动场所等完善的配套举动步伐,险些可以知足一个人从生到去世的基本需求。
优厚的生活报酬,让桂林轮胎厂的每个员工都兢兢业业,以为国家做贡献为荣。
时至今日,工厂入口处“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标语依然能干。
可在当时的职工心中,那更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工人们留下的手套

莫润五记得,自己刚进厂时一个月人为19块钱。
由于轮胎厂属于“轻工里的重工”,可以享受优待政策,他们每月人为都比其他许多工厂的工人多拿1块钱。
在本日看来,1块钱大概少得可怜。
但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人一个月只需7块钱就足够生活与零用,一个手掌大小的肉饼只要8分钱。
多1块钱是什么观点?换句话说,莫润五每月能比别人多吃12.5个肉饼。
面临着物资匮乏,这种“肉饼自由”弥足宝贵。

其余,作为化工企业的工人,职工们每天还有一毛五到三毛钱的“保健费”补助。
如果生产不出质量问题,每个月还能再拿3块钱奖金。
由于工厂阔别市区,工人们每天早晚都有多趟厂属专车接送。

跟莫润五一样,黄源生也是1969年进厂,但他来自南宁市龙州县。
“当时刚读完书,在家务农,农活没干几天就当选招进厂了。
”黄源生记得,轮胎厂去招人的时候,自己才18岁,是与其他几十号人一同当选上的。
大家就像参军一样,跳上车就走了,家都没回一趟。

只管桂林轮胎厂的员工来自天南地北,但他们对工厂都有着高度的归属感。

04

“火炬”让五星红旗在加拿大飘扬

“800块!”1979年春节前夕,时年29岁的黄源生拿到了他进轮胎厂以来最高的一次年终奖。
他记得,夫妻俩拿着钱直奔花桥旁的一家百货商店,选购了一张赤色地毯。
“那时候女儿刚出生,给她在地毯上面爬不随意马虎受伤。
”黄源生说。

那一年,放眼全体桂林,还没有几个单位能发得出年终奖。
据资料统计,当时广西全民所有制单位各行业职工的年均收入也只是600元旁边。
桂林轮胎厂的年终奖,一下子刷新了桂林公民对收入的认知。

在那个桂林工业大发展的“觉醒年代”,桂林轮胎厂于“众神”之中犹如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哪吒三太子,受万千宠爱,肆意闯荡,一起凯歌。

1984年,厂里又投资1619万元,新建一条年产2.5万条工程机器轮胎生产线。
当年,该厂产值打破亿元大关。

随着我国露天采矿的发展,自卸车需求增加,与之配套的巨型轮胎需求也在增加。
1987年,桂林轮胎厂被国家列入巨型轮胎科技攻关厂家之一。

依赖自己的科技力量并吸取国外履历,桂林轮胎厂于1988年3月试制成功了天下第二、亚洲第一大的“火炬”牌36.00-51-58PR无内胎巨型工程机器轮胎。
这种巨胎外径3.2米,重量2.8吨,之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每条胎代价1.2万美元。
在桂林轮胎厂可以生产之前,中国为入口这种巨胎每年要支付1000多万美元外汇。
“火炬”巨胎的出身。
为国家办理了“卡脖子”问题。

曾经用于生产“火炬”巨胎的车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成本市场环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跨国融资与投资在世界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
1993年11月,由桂林轮胎厂、乳胶厂、橡胶制品厂、橡胶厂、橡胶实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组成的桂林南方橡胶(集团)公司,拿出轮胎厂部份资产与喷鼻香港盛毅置业有限公司互助,组建中外合伙企业并在加拿大“借壳上市”,成功发行股票1550万股,集资总额达9500万加元。
至此,桂林轮胎厂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加拿大集资、发行股票成功的企业,让五星红旗首次在多伦多证券市场升起。
此举,令当地许多华侨万分激动,中国人志气大长。

1993年,桂林轮胎厂生产总值达5.15亿元,实现利税8064.4万元。
而当年利税3412万元的第二名企业,被桂林轮胎厂远远甩在了后面。
傲人的成绩,令桂林轮胎厂步入了全国500强企业的行列。

“你知道吗?那时,桂林任何地方都可以停电,但我们厂绝对不能停。
由于轮胎厂哪怕停电一个小时,都是全体城市的丢失。
”有那么几年,黄源生在厂里变电所上班,肩负着全厂用电正常供给的任务。
每每值班,他的神经都不敢放松一分一秒,由于他守护的是全体桂林五分之一的工业产值。

05

从“光辉岁月”到“至暗时候”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属于桂林国营大厂们的“光辉岁月”,那么90年代末至2000年初,他们面临的则是机遇与寻衅并存的“新时期”。
只管不愿意看到,许多国营大厂还是在操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水土不服”,逐渐淹没在改革大潮之中。
经历了并入集团、中外合伙、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操作后,桂林轮胎厂并没有“走进新时期”,反而迎来了“至暗时候”,各个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

荒废的车间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这是参与当时“三线培植”那一代人为国奉献的真实的写照。
随着韶光推移,“厂一代”逐渐老去退休,许多“厂二代”开始子承父业。

1999年,莫润五的儿子刘淳祯,在百口人的建议下进厂事情,成为一名炼胶工。
在他影象里,当时轮胎厂已不再是曾经令人倾慕的“天国”,进厂也只为了“有班上”而已。

炼胶,是全厂最脏、最苦、最累的岗位。
一班下来,累不说,还总是弄得全身污黑,沐浴就得用分外的洗涤剂洗上半个小时才勉强干净些。
“炼胶工最大的特点便是‘洗不干净的脸’,如果你瞥见谁脸发黑或者总有‘黑眼圈’,那他基本便是炼胶的。
”刘淳祯记得,自己所在的车间刚开始是“四班三运转”,也便是上6天休2天。
可日子一每天过下来,他上班的天数在减少,每天沐浴须要花费的洗涤剂也越来越少。
“到2002年,基本一个月就上个2天,逐步到末了就没事做了。

荒废的厂区

据桂林市年鉴记载,由于诸多不利成分影响,自2000年以来,桂林轮胎厂、桂林橡胶厂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还在岗的工人中,许多每个月只能领到200至300元的“保底人为”。
至于后来的故事,年鉴也提到:到2004年,“轮胎厂700名条约工劳动条约到期,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形,坚持政策开导,深入做好群众事情,较好地处理和解决了‘续签’或‘终止’劳动条约问题。

刘淳祯便是这700人中,选择“终止”的一位。

06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关于桂林轮胎厂的故事虽然告一段落,但它一起走来为桂林橡胶工业打下的根本与传统还在延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公开资料显示,经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与桂林市政府批准,2006年1月20日正式重组成立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任务公司。
这家企业以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桂林橡胶机器厂为代表,逐步收购了桂林轮胎厂、桂林乳胶厂、桂林橡胶制品厂。
沉寂近10年的桂林橡胶工业经由重新整合,终于被唤醒。

老厂区一角

2009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国化工”)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与桂林市政府签署计策互助协议,在桂林市投资50亿元以培植年产610万条的轮胎家当基地。
原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任务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下称“中橡桂林公司”,家当基地将落户桂林苏桥经济技能开拓区。

2018年,中国化工橡胶集团公司旗下的桂林倍利轮胎有限公司,与浙江天轮公司达成互助协议,组建了新桂轮项目预备组。
当年12月6日,广西新桂轮橡胶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2019年,公司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近80万条,实现产值7.2亿元。
2020年12月21日,广西新桂轮橡胶有限公司战胜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年内100万余条轮胎下线。
该公司目前日产能达4000条、具备150万条的年生产能力,并操持通过投入资金增加设备。
目前,新桂轮项目二期正在全力推进,估量建成后将形成200万条的产能规模。

新的“火炬”已经点燃,老的“火炬”余温未散。

无论是莫润五还是黄源生,都在原厂坚持到退休,“圆满”了自己的“三线青春”。
而刘淳祯离开轮胎厂后,经朋友推举就职于“桂林广陆数控”,连续为桂林工业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黄源生当年花800块年终奖买的地毯至今保存无缺,在上面爬来爬去的小女孩也已终年夜成人。
2009年,她与刘淳祯结婚,如今育有两个孩子,轮胎厂的故事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光阴荏苒,世事变化多端,不变的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

一把“火炬”熄灭,更多的“火炬”将被点燃。

精神的力量从未拜别。

让我们连续坚守“艰巨创业、无私奉献、联络协作、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期待桂林橡胶工业的再度辉煌。

联系我们

您有故事吗?

欢迎供应可采访的线索

跟我们聊聊您与老厂的“喜怒哀乐”

也聊聊身边人与老厂的“爱恨纠葛”

有关线索请发送至邮箱suzhan03@foxmail.com

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私信

我们一贯在等您……

来源丨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