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一批校园歌曲兴起,通过收音机的电波,传唱大江南北。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校园的清晨》:“沿着校园熟习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幽美动听。多年后我才理解,墨客高枫在辽宁大学晨练时,看到了校园内的晨读景象,触发他写下歌词,后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迅速唱响全国,受到不同年事段听众的喜好,包括我在内的懵懂小学生。
同期间的盛行歌曲还有成周遭演唱的《童年》:“愿望着假期/愿望着来日诰日/愿望终年夜的童年……”这首歌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后由成周遭自弹自唱,因朗朗上口的旋律、切中童心的歌词而风靡一时。
1983年,我家购买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正遇上省电视台播放喷鼻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这是喷鼻香港最早一批为我们熟知的电视剧集,深受欢迎。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由该剧武术辅导徐小明以粤语演唱,旋律雄壮冲动大方,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迅速响彻大江南北。上初中的我与很多人一样,迷上了这部电视剧,也爱上了它的主题曲。以至于很多年后,在一些大型晚会上听到喷鼻香港明星演唱这首歌曲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当年家中小小厅堂里左邻右舍挤在一起不雅观看《霍元甲》的场面。
纵不雅观上世纪八十年代,盛行歌曲具备广为传唱的要素不外乎三个:一是热播影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二是中心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歌星演唱的歌曲;三是歌星演唱专辑的主打歌。电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徐良《血染的风采》、毛阿敏《思念》、李玲玉《粉红的回顾》、费翔《故乡的云》、齐秦《大约在冬季》、邓丽君《甜蜜蜜》等歌曲,概莫能外。这些歌曲的特点就在于没有华美的辞藻,直接将感情融入歌词之中抒发出来,颇具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经典作品,也成为我的听觉影象。
进入九十年代,音像制作行业开始多元化发展,不断推出新生代歌手,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港台歌星也纷纭开始在大城市开起了个人演唱会。同时,还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MTV(音乐电视),随之而来的卡拉OK也逐渐遍及。这统统,使得我们的歌坛高速发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1994年,由李春波作词、谱曲、演唱的《一封家书》横空出世。“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我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好了/就写到这吧/此致/敬礼……”歌词触动了不少在外游子的心,一时大火。 当时年轻的李春波在广州打拼,特殊想家之时提笔给父母写下了这封信,写到动情之处痛哭流涕,便创造性地把这封信谱写成歌曲,用大略朴实的书信措辞唱出了在外游子对父母的朴拙情绪。当时的我已投身行伍,“独在异域为异客”。虽说军人到处为家,但对故乡的留恋、对父母的思念是所有游子共同的情绪,《一封家书》恰好击中了我内心中最优柔的部位,以至我百听不厌。
九十年代,我喜好的歌曲还有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片尾曲和主题歌《历史的天空》《豪杰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吴奇隆《祝你一起顺风》、老狼《同桌的你》等,不一而足。那是我满怀豪情勇闯天涯的年事段,纯挚的日子里轻轻飘来的旋律,总有这样的故事和那样的希望。
进入新世纪,偶像歌手层出不穷,盛行金曲不计其数,乃至所谓的“神曲”也持续赓续此起彼伏,乐坛的星空绚丽多彩。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让我入心入脑嵌入影象的歌曲并不多,影象比较深刻的有刘欢与莎拉·布莱曼合唱的奥运会歌曲《我和你》,刘德华在201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回家的路》,等等。
听歌,听的不仅是旋律,还有情绪、心境。人至中年,兴趣点和欣赏口味与年轻人自然有所不同。如今我听得最多的,还是那些老歌。歌声流淌,余音绕梁。每一个音符下,都掩蔽着一段前尘往事和如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