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平时我们行走大路较多,总觉得浚县大地平畴沃野,一望无垠,很少能看到星散其间的8座小山。
虽然这些山不大,有的名气还真不小,如大伾山、浮丘山。
虽然这些山不高,山上的故事还真不少。
这些山都是平地突起的,就像放在平整的蒸笼篦子上的一个个馒头,用馒头来形容这大大小小的8座山再形象不过了。

大伾山 位于 县城东一公里处,南北长1.75km,东西宽0.95km,面积1.66平方公里。
最高海拔135米,系太行山余脉。
大伾山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后曾名黎山、黎阳山、青坛山,因在县城东,俗称东山。
它平地拔起,山势奇特,东瞰古黄河,西望太行山,自古即为河朔一大胜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登山览胜者代不乏人。
山上文物古迹荟萃,古建筑星罗棋布,为浚县主要旅游资源。

一马平川的浚县竟有8座大年夜大年夜小小的馒头山 汽车知识

浮丘山 位于县城西南,东峙大伾,西滨卫河,曾名“小横山”,因在卫河之滨,了望其“势若浮舟”,故名浮丘山。
南北长1.5km,东西宽约0.65km,面积约0.98平方公里。
系太行山余脉,山顶有一突兀石峰,俗称“小金顶”,别号“山上山”,为一绝景。
每年正月、八月有古会,喷鼻香客游人如织,登山游览者四季不绝,最高峰日达20万人,碧霞宫远近有名。

浮丘山的“小金顶”

善化山 在县城西北15㎞火龙岗东侧。
南北长约1.5km,东西宽约1.35km,面积约2.03平方公里,至高海拔203米,系太行山余脉。
山因“出云为楼、台、舟、车、旗、鼓、人、马之状,变革不一,故曰善化”。
又因孤峰耸立,高而尖,俗称尖山。
盛产青石、花斑石,长期是浚县石灰、石料、石雕品的主要产地之一,现已封停。
善化山古名枉人山,相传殷纣杀少帅比干于此。
唐宋时此山森林密布、松柏苍翠,有清泉数十,常流不息。
又传唐时尉迟敬德曾在此山黑松林打虎,宋时杨延景在此截杀潘仁美。

善化山采石后留下的坑址

象山 在善化山南,系太行山余脉。
南北长约1.75km,东西宽约1.5km,面积约2.63平方公里,至高海拔231.8米,是浚县境内最高点。
岩矿资源丰富,石质优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大名知府王都奉命在此采石,运往北京建造皇陵。
民国初年中山陵《建国大纲》刻石也采于此。
南山腰原有云锦寺,是著名医学家、书法家傅山隐居讲学处。
现已辟为象山生态公园。
此山原名相山,盖与殷比较干有关。

修复中的象山生态公园

白寺山 在县城西9km火龙岗上。
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1.15km,太行山余脉。
原名白祀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此敬拜西岳。
山南有无字巨碑,传为始皇所立。
此山盛产花斑石,是明代与屯子善化山天、地、玄、黄齐名的五大花斑石采石场之一。
今存明代采石场塘口遗址。

明代白寺山花斑石塘口遗址

同山 位于县城西南16km,小河镇与卫贤镇接壤处。
长约2.1Km,宽约1.75Km,也是太行山余脉,石质优秀,是浚县灰石产地之一。
因距朝歌不远,据传为周武王伐纣与诸侯会盟之地。
另据《尔雅》阐明“山无草木曰童”,又作童山。
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与宇文化及在此决斗,李密中箭负伤。

浚县同山(童山)

凤凰山 在大伾山东北1km,属大伾出分支。
山体呈龟形,直径约150米,周长500余米。
过去青石袒露,表层无土覆盖,易于开采。
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被削平,今隐约仍可见遗址。
凤凰山,原名居山,在《宋史•河渠志》中有记载,与大伾山之间的黄河河道上曾架有天桥,御赐名天成桥。

紫金山公园

紫金山 位于凤凰山东北250米处。
西南至东北走向,长约250米,宽约100米,青石袒露,开采方便。
1936年建筑滑县道口至内黄楚旺的铁路时,大量采石、烧灰于此,今已夷为平地,残余一些凹坑。
历史上曾名汶山、汶子山,与大伾山之间的黄河上有天桥相连,属滑州,御赐名荣光桥,毁于兵燹。
未开采之前紫金山“翠石棱棱,山无余土。
相传玉女修炼其上,丹成飞去。
有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岩、玉女不雅观等”,今皆不存。
原来“玉女仙迹”为浚县八大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