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的变迁 根据榆次县志记载:榆次春秋时为晋榆邑,古称魏榆、中都。战国时属赵始称榆次,早在战国期间就曾设县制。榆次解放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四年改为榆次市。一九五七年规复榆次县。一九五八年市县合并仍称之为市。一九六三年撤市为县。一九七一年八月将城区和郊区的五个公社划为市,别的仍为县。一九九九年行政区划改革,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榆次称为榆次区。 榆次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条件。榆次的发展也犹如中国的历史一样,饱受战乱之苦,饱经风霜,饱受摧残。榆次的发展史并非本文的重点,之以是浅谈榆次的兴衰,即意在关联榆次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关系,使后人理解旧时店铺的发展史。 旧中国榆次的商业活动紧张因此农业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模式。民间交易以集市贸易为主,城镇商业交易为辅的办法进行。但榆次真正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城镇也只是近百年的历史。 光绪三年(1907年)法国人修了正太铁路(河北正定——山西太原,后称石太线)。民国十三年(1924年)晋华纺厂正式开工,给榆次再次带来繁荣的契机。1935年修了同蒲铁路。两条铁路的建成使榆次的商业茂盛起来。东西、南北贯通,方便了通商、货运。当时榆次作为城镇商贸交易的紧张街区就集中在南门至廓门这一段,号称商业一条街。这条街上有四大铺面,即:谦德亨烟店(主营旱烟包、烟丝)、晋丰隆日杂店(主营生活用品)、聚兴顺杂货店(主营山珍海味和旱烟)、翠珍昌(主营日用杂货)四大家。南门里的字号有有聚兴顺、公兴顺、晋丰隆、万顺裕、北谦亨、谦德亨、吉丰硕。行业分钱行、粮行、烟行、典当行、酒行、堆栈行、铁业行等。榆次成了粮食贸易、烟业转运、杂货发运的晋商交汇之城,这在当时已是榆次商业的壮盛期间。随着商业的茂盛,本地、外地商家粉粉在榆次的富户街、衙门街、北门外建立店铺。率先在北门外以北兴建的店铺要数大张义(现属张庆乡)宋继宗的粮行,多个粮店格局一样,格局同等,紧张经营粮食的籴粜。后来这条街就称为粮店街。铁路南端是赵家隆的“协义成染厂”。随着商业贸易的兴盛,于是搞运输的、挑单帮的、做杂活的等行业多了起来。商运、贸易的茂盛又带动了做事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随之涌现。西见子的张志士和城内的郝祯开办了电影院。通向北车站的街道两旁开起了栈房,方便来往客商住宿,同时也承办客运、货运。栈房街也因此得名。随着客商增多,市井繁华,靠小北门西的三胜巷、平康里开起了妓女院,(古称窑子铺),迎来送往南北富商。黄龙江两旁盖起了木板房饭店。民国二十四年(1937年)日寇盘踞了榆次城后出入城门盘查甚严,以是城内一些店铺和外地店铺向北门外转移或另设店铺。东西顺城街开始建大略单纯房,东顺城街靠城墙搭起了大略单纯房做生意。于是商业网点在重压之下另辟路子,重新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北门口一贯延伸至小北门。经近百年的发展,榆次成了山西东、西、南、北通商的枢纽,商品集散、转运地。榆次商业较大店铺多集中于北大街、富房街、北门外,富商云集,各设店铺经营。在富户街的有公积成、康益厚、德和昇等。这些店铺多数资金比较雄厚,雇佣店员独资经营,亦有聘任掌柜和师长西席合伙经营的,也有小本经营的。店铺紧临地处闹市区,多数买卖兴隆,交易益盛。西关有店铺50余家,行业有酱园、杂货、绸缎布庄、文具、茶叶、烟、酒、堆栈等。商品经济的流利促进了榆次城市的发展,从此也结束了原阁南街市井的繁荣。 随着日寇军事、政治统治的加深,部分店铺关闭,买卖冷落,在经济上对一些日用必须品,如石油、火柴、食盐等实施配售制,对店铺实施货源封锁和经济限定,货色进出不畅。日本侵略者又大量倾销日货,商业市场受到冲击,一些经营手工业品的商家或倒闭或转业。1945年抗日战役胜利,商业尚未复苏,又遭国民党反动派苛捐杂税蹂躏,每月除雇佣的店员的开支外还要向商会缴纳业务税并且还须包袱兵役费。加之物价猛涨,多数店铺经营冷落。到1948年商业店铺所剩无几,直到解放后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对私营商业给予扶持,采纳各种方法帮助恢复活产经营,商业才又开始走向繁荣。 谦元生 提起旱烟包《芬生定》《天生号》《碧生烟》老一辈的烟民都知道。《芬生定》、《天生号》《碧生烟》都出自谦元生烟店。谦元生在榆次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烟业字号,但它的旱烟品牌却打到了张家口、北路、内蒙等地。谦元生从发起到衰落到转产,经历了一个店铺的一定征程。
一叶以知秋,本文通过对谦元生的经营、管理及对员工的生活掠影足可以对榆次的各商业字号有个大概的理解。 榆次解放前有许许多多的行业、铺面。虽然行业不同,但商业经营手腕大同小异。谦元生烟店便是榆次商业的缩影,由此足可表示出当时许多店铺的经营管理办法。但总体上经营理念便是八个字:诚信是金、业精于勤。从经营管理上虽然有其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一壁,其经营管理又有比较科学和严谨的一壁,至今乃至有很多方面我们仍可借鉴。题外也表示出旧社会做人、干事的原则和态度。因亲历者系一样平常普通店员,其表述也只系其亲历和见闻。以是本文侧重先容旧时榆次商业发展史、店铺的经营管理、烟业的制作工艺及店员的生活,以为后人鉴尝。 谦源生的历史 榆次有三大烟行,北谦亨、谦德亨、西谦亨(后为谦元生)。各字号均在榆次设有总店,在曲沃有自已的烟叶加工厂,货运均通过汽车、火车发往北路、内蒙、外蒙、张家口、高县、天镇,也有转发到草地供应当地牧民。 谦元生的前身是西谦亨(雇主是太谷小常姓杨的师长西席),后由榆次王村落的郝卜财主吸收改为谦元生。日寇进入中国后洋烟倾销旱烟市场已大不如前。西谦亨也深受其害,个中也不乏人为成分,以是转于王村落郝卜名下以避险,并将原有财产抵折,员工留用。西谦亨管理职员李掌柜(南合流李际雍)被聘为大掌柜。 谦元生老柜在榆次一人巷。老柜有一个四合院,有正房五间、南房五间、西房五间、东房五间,后在大门旁添了一个门店,当时由潘喜恒为掌柜,高志举、戴长禄为柜员。
谦元生在曲沃有烟场(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四年),专业生产旱烟包,并直接发往内蒙、张家口、阳高、天镇、北路等地方进行发卖。而后在北门外开了一处门店(现新天地西南角)。之后就把一人巷的老柜撤销迁往北门外,仍统辖从事原来的业务和管理。此后又租用了冯师付(南路人)的一偏院(现在运输四公司宿舍)开了一个烟场,曲沃烟场也即关闭。烟叶的来源就移向太谷县的南、北沙河直到祁县地界一带。谦元生在窑上有东房五间、西房五间、做为放烟的仓库。院内做为吸烟的园地,另有办公柜房。 谈到谦元生不得不提聚兴顺,由于谦元生有聚兴顺的股份。聚兴顺,紧张经营红糖、白糖、山珍海味等也经营烟草。师长西席李维周是东阳徐村落人,大掌柜为王继尧,李掌柜去世后王继尧即为大掌柜。之后又为郝巨章(聚兴顺在天津、北京、上海、石家庄、张家口掌柜,雇有员工七、八人专门卖力发展驻地商户)。 烟叶的采摘与收购 曲沃紧张栽种烟叶、小麦、棉花、菜籽等农作物,但经济的紧张来源还是烟叶。谦元生在曲沃的业务紧张以加工烟叶为主。栽种烟叶是当地农人的一大经济收入。夏至到秋分是当地农火食叶栽种、收成的最好时令,从种到收需90天。烟场对烟民的收购实施抵垫、定销的制度。当地农人一年的生活开支,红白喜事全是谦元生以资抵垫。抵垫的款项从不打手续全靠相与(相称于本柜聘任的业务员)记帐。一年下来也从没有涌现过经济轇轕。每逢赶集农人的生产用具、生活开支也都由谦元生来垫支。到秋分收烟叶时从烟叶收入中扣除。一应款项开支与花费都是由本柜的相与在操作。因此相与的浸染是十分主要的。从这里也能看出当时人们的信誉和民风是多么的醇朴。由于抵垫开支的加大,谦元生要投入二倍的款项才能掩护持烟厂场的正常运营。 烟叶分三杈九顶,即顶叶、中叶、底叶。三叶中的中叶质量最好,叶片大价格高。顶叶较小,底叶较脏,相对价格也较低。秋分后开始收烟叶时,太原香烟厂就来人先行收购。太原香烟厂以较高的价格收取最好的烟叶制做香烟。烟厂财大气粗,不用进行资金垫抵就可以收到最好的烟叶。各驻曲沃的烟场由于本钱太高会影响发卖,以是只能收购剩下的质量较低的顶叶和底叶。 旱烟包(丝)的制做过程 烟民将烟叶收回后要进行烘烤(称烤烟),烘烤烟叶是烟民的第一道工序。庄家险些每家都建有烘烤炉,炉高有6米旁边,炉中用竹杆一层层支起架子,并将烟叶搭在竹杆上,然后就用近似烧砖的办法对烟叶进行烘烤直至焦黄。烘烤烟叶是一个相称有技能含量事情,每到烤烟叶的时令,烟民都要请技工来烘烤烟叶。烘烤烟叶时烟民对大师傅要好生管侍,恐怕烤不好烟叶影响质量,如此七天后烟叶才可以出炉。这时太原香烟厂就来收购,收烟叶要以烟叶的成色折成一、二、三等以干湿度定价。然后将一等烟叶打包拉到太原香烟厂。太原香烟厂是机器化程度比较高的工厂,其制做香烟比各字号手工制做旱烟从质量到效益要高的多。(这里不加阐述) 手工旱烟的制做方法 谦元生在曲沃烟场有30至40名常住工人,个中分厨房、打杂、库工等各司其责。烟场的工人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从榆次东、中、西郝和近城村落带过去的工人。收回的烟叶有烟场的工人进行凉晒和入库,当景象较好时工人就从库房将烟叶拉到场内凉晒,晒干后召用本地农人、市民吸烟筋。吸烟筋的过程是:烟工将烟叶从整叶上抽下来放在一边,将抽出的烟筋放在一个筐里,末了结帐因此烟筋的分量来计酬。因此每逢吸烟筋时令,当地农人、市民都争着来烟厂吸烟筋。有的女人从姑娘时候就抽起一贯到老太太还在抽。这也解释吸烟筋在当时已成为当地公民生活的一项经济来源。如遇景象不好全场不论师长西席、掌柜、工人都要到场年夜将烟叶入库,以防雨淋。 做烟丝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枝术性强的事情。建厂前首先要从距曲沃十几里以外的山里拉回榨木(榨木一样平常以质地重的木料制成,一样平常选取柞木)。由于旧时的运输工具比较掉队,土路泥泞,拉运时要用多根滚木做为轮子垫在一根直径有近1米粗6米长的圆木下方,前面用牲口拉后面用人推,再以滚木一根一根前后来回倒做为轮子的办法来运输。这在当时运输条件比较掉队的情形下是一项十分繁重而艰巨的劳作办法。榨木是一个至关主要的工具,是用来做榨杆的。(下文有先容到)烟场要在平地建一个榨房,榨房四面由直径10公分粗的榆木排成2尺8寸见方的方桶(榨桶),底部也用榆木杆铺就,榨房的顶部支一个三角架,三角架上绑一滑轮,榨木用粗绳吊起来做为榨锤,然后将烟叶放入榨桶,放一层烟叶,工人们就用榨锤劣实一层,其间还要加入一些冰片、食用盐之类的东西。这样一层层劣实。末了再盖上一排木杆,形成一块烟包。烟包推进烟丝加工车间就进入刨烟丝的工艺了。 烟丝是用手工来刨成的。刨烟丝的工具近似一个木工用的刨子,样式要比木工用的刨子大许多。前面一人拉,后面一人推,刨出的刨花便是烟丝了。烟丝的粗细是由刨刃的宽窄来决定的,每刨一层就下一根木杆,一贯刨到底层,接下来便是包装工艺。 包装分十两包和一两包,十两包的牌子叫《天生号》,一两包的牌子叫《芬生定》。一两和十两各有各的模具,工人把印好牌号的包装纸放入模具,然后再放入烟丝压实,为了增加烟丝的口感,工人们还要在烟丝中加入一二片艾叶或柏叶。之后就进入分量考验工序。 考验份量是用原始的方法来进行的。用一根水平尺放在一支点上,一头是一两或十量的重物,当装好烟丝的烟包放上去呈平衡状态时就算是份量合格,当一头沉时就要进行添减。工人们由于操作闇练一样平常不会有过多的添减。因此有些考验是可以简单的,也因此份量的考验是很快的。烟丝包装完成后还不是末了一道工序,末了一道工序是盖章,加盖税务部门的完税章。这道工序要等政府的税务职员来后才能进行,加盖税务章时有时是税务职员自已盖章,如果产量较大时税务职员盖不过来,工人们就来帮助盖,盖完章之后才可以打包入库,之后就进入发运阶段。加盖税务部门的完税章是企业偷露税的关健工序,税务部门的事情职员有时偷
解放后,随着全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操持的履行,对农业、手工业、成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随即推进。
1954年由于香烟业的兴起,谦元生的买卖每况愈下难以为继。为使企业长足发展,谦元生、聚兴和十几个养牛户互助兴办了私营利民奶厂。1956年1月22日,相应政府号召,榆次私营利民牛奶厂改制成为公私合营单位,完成了私营字号改造为公私合营的改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