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在甲午战役中的失落败,剖析因果一样平常都会与修颐和园关联起来。不过很多人磋商这个问题,每每很粗略地说“只要不修颐和园,北洋水师就能买多少艘战舰”。
客不雅观来讲,这种说法太小瞧前辈兵舰的造价了。详细来说,修颐和园的钱能买多少战舰呢?
为了给慈禧太后养老,清政府在颐和园修复上的花费,最专业和详细的数字,是2013年陈先松师长西席揭橥的《建筑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经由详细资料的统计,“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5148两”。
个中,“出自海军衙门经费7375148两、总理衙门经费770000两,除本为颐和园工程而筹的‘海军巨款’息银321183两外,属于‘挪用’性子的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53965两,而‘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不会超过668265两。”
修颐和园的花费大约为800多万两白银,但是不客气地说,这些钱如果用来买战列舰,只能买一两艘。
镇远号铁甲舰
1894年旁边,140万两白银够买一艘战列舰吗?
很多人曾经拿“定远”号举例,以证明“颐和园挪用的海军经费”之巨大。最夸年夜的是,有人竟然说修颐和园的钱可以买20艘“定远”号铁甲舰(二等战列舰)。这种说法,是对历史数据考证极不严谨的天花乱坠。
一样平常来说,修颐和园的经费可以买5艘定远号(每艘620万马克,相称于37万英镑或140万两白银),是相对准确的。但是,修颐和园花银子的紧张阶段是1888年至1895年,这个韶光点是买不到“定远”号的。
“定远”号为二等战列舰,排水量为7220吨,最大航速14.5节,拥有2门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最大装甲厚度为305-355毫米。
清政府订购“定远”号的韶光是1880年,而颐和园影响北洋水师的购舰经费是1889年往后。差不多十年的韶光,兵舰性能和造价有寰宇之别!
而且,“定远”号的造价是当时德国供应的非常优惠的价格,历史上基本没有第二家了。
吉野号巡洋舰
以“吉野”号巡洋舰为例,这这天本政府在1891年向英国订购的,造价超过30万英镑,考虑到英镑升值和白银贬值,这个价格险些和“定远”号不相上下。
但是,“吉野”号只是单单一艘防护巡洋舰,如果想接替“定远”号和“镇远”号,再购类似级别的战列舰,价格就不止这点了!
日本为了对抗“定远”号和“镇远”号,在1893年向英国订购了两艘战列舰,这便是“富士”号和“八岛”号。
富士号战列舰
日本买两艘战列舰,耗资2088万日元(合白银800万两)
以往都传说,日本明治天皇为了买“吉野”号,号召全国捐款,自己带头只吃一顿饭。但实际上,这个事宜里日本试图购买的不是巡洋舰“吉野号”,而是两艘万吨级铁甲舰——“富士”号和“八岛”号。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排水量4217吨,最高航速达23节,拥有4门152毫米速射炮,8门120毫米速射炮,并且有115毫米厚的装甲。“吉野”号造价是30万英镑,相称于300万日元。
而“富士”号和“八岛”号则是一等战列舰,排水量超过12400吨,最高航速18节,拥有2座双联装新式305毫米主炮,10门152毫米速射炮,最大装甲厚度达356-457毫米。这两艘战列舰,造价分别为1038万日元和1050万日元,按照1893年的汇率(1两白银=0.402日元),每艘至少相称于400多万白银。
也便是说,日本倾尽国力购买的对抗“定远”和“镇远”的两艘新式战列舰,刚好是一座颐和园的造价!
(甲午战后,由于白银贬值,一座颐和园只能换一艘战列舰了)
这两艘日本战列舰,刚好在甲午战役爆发时的1894年开工,战役结束后的1897年交付日本海军。
歌舞平生的颐和园
甲午战役前,清政府买兵舰的钱去哪儿了?
事实上,清政府建筑颐和园的银子,多数并非挪用了买兵舰的经费,挪用的700万两白银“海军衙门”经费只是修颐和园的收钱招牌。真正挪用的海防经费,在66万两旁边。修颐和园的经费,是清政府名副实在的靠各路东拼西凑攒下来的
但是,颐和园对海军培植的冲击不是这么大略的。最关键的影响在于,李鸿章“自作聪明”将真正的购舰经费存到外国银行里,即历史资料中所提到的“海军巨款”,用这笔钱的利息帮着修颐和园。李鸿章存入银行的这笔钱,统共260万两白银,末了得到了区区32万两银子的利息,为修颐和园出了把力。
可见,这260万两白银才是真正的购舰费,而且逻辑上讲,修颐和园并没有“挪用”这笔钱。但是,这种“存银行”办法对北洋水师依然是致命的。
存银行的260万两,加上颐和园真正挪用的海防经费66万两,共320多万两银子,足够买两艘“吉野”号巡洋舰。在1890年前后,清政府省一省的话,是拿得出这笔钱的,对颐和园而言只不过少了99万两建筑费(66万两海防费和32万两利息)。
如果北洋水师能多出2艘匹敌“吉野”号的新式巡洋舰,甲午海战中足以旋转败局。战役的胜负,每每就差那么一两个砝码!
甲午战前,日本自造的秋津洲号巡洋舰
清政府和李鸿章为什么如此抠门?
从1889年往后,清政府就以“财政开支不敷”为情由,停滞了南、北洋水师的购舰行为。乃至在甲午开战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要求花费60万两白银,为北洋水师所有兵舰改装速射炮,李鸿章都谢绝拨款。
这些抠门行为,是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失落败的直接缘故原由。
清政府真的缺钱吗?答案是,真的缺钱。
从1860年代开始,清朝开始了声势颇大的洋务运动,彷佛国家复兴有望。然而随着韶光推移,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的实质就暴露出来。只管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却没有真正推动中国度当经济的发展。几十年来,清政府的实际经济规模和国家财政收入根本没增长多少。因此,洋务运动首创的造船、炼钢、造炮等这些不断烧钱才能连续运作的近代家当,就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连修颐和园,都要清政府打着“海军衙门”的招牌,让各省摊派才能凑到钱。
19世纪后期,天下海军技能发展极为迅速,险些每十年就要淘汰上一轮的兵舰设计。最关键的是,兵舰造价成倍提高,让清朝海军培植倍感压力。140万两银子,在1881年可以买一艘战列舰,在1891年能买一艘新式巡洋舰,到了1901年则只够买两艘新式驱逐舰了。
这种情形下,买新式兵舰太费银子,而且十年前巨资买的兵舰又很快变得后进。这就让李鸿章等人对连续花银子买兵舰产生了犹豫,于是产生了“再等一等”的荒谬想法,以及“太平无事,无需黩武”的自欺欺人觉得。
与此同时,日本也同样缺钱,却在明治的带头下能够集体节省开支,乃至不惜终结并重组国会以通过购舰提案。就这样,清朝东挪西凑省出了800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日本也是东挪西凑省出同样的钱,却买了两艘战列舰。
甲午战后,日本用大批赔款购入了多艘新式战舰
虽然,这两艘战列舰没有用在甲午战役中,但是中日两国对“如何费钱”的态度上,却决定了战役的胜负。
武备竞赛便是比赛烧钱,而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慈禧太后、光绪天子和李鸿章、翁同龢,舍不得省下修颐和园的钱买兵舰,末了只能赔得更大,在甲午战役后不得不赔给日本白银两亿多两。
甲午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在财政急急的条件下迅速挤出了能重造一座颐和园的钱(七百多万两白银,个中就包括了在银行“生儿子”的260万两),重新外购主力兵舰,但是只买了五艘二等巡洋舰(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但是历史是不让人后悔的,日本拿到了至少相称于25个颐和园的巨额白银,在白银贬值、造价翻倍的情形下,一下子又买了六艘万吨级战列舰以及多艘一等巡洋舰。
从此之后,中日两国的海军差距直到一百年后才能再次填补上。(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