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芳草湖农场走一走,你能真切感知俏丽村落庄是什么样子容貌,也能深切体会美好生活到底有多幸福。
从“荒草湖”到“芳草湖”,从戈壁滩到天蓝、地绿、水清、花喷鼻香的俏丽家园,奋斗的汗水灌溉出幸福的生活,也烹制出有着浓浓乡情的美食。

每天曙光未露时,费力的芳草湖农场人就早早起来,揉面、洗面、调面浆、蒸凉皮、洗切配菜……当清晨的曙光洒落大地,他们才得以安歇少焉,坐等顾客。
年复一年,他们用勤恳与聪慧、执着与坚守,酿造出有着独特美味的“芳草湖凉皮子”。

我爱我的团从荒草湖到芳草湖 凉皮里的浓浓乡情 汽车知识

2023年5月,新疆词曲创作歌手穆言在芳草湖农场品尝了凉皮后赞不绝口。
今年5月,穆言同芳草湖农场合作,创作的一首《芳草湖凉皮子》歌曲,犹如夏天里的一股年夜水,让芳草湖凉皮撩拨起天山南北“吃货”的味蕾——

“五湖四海的人们纷纭踏上神往的旅途,来探求勤恳聪慧的劳动人民留下的食谱……

笑颜绽放温暖的阳光下,唱起歌儿跳起舞就忘了回家……

妈妈的味道湿了我的眼眶子……

家乡的味道湿了我的眼眶子……”

分明是一首欢畅愉悦的歌曲,缘何听着听着就湿了眼眶?

只因歌声背后饱含从“荒”到“芳”蝶变过程的酸甜苦辣。

酷热的夏季,芳草湖农场职工张德兰的凉皮店每天满座。
70岁的张德兰麻利地切凉皮、装碗、浇汤汁,一碗色喷鼻香味俱全的特色凉皮端上桌。

上世纪8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下岗潮涌到芳草湖农场。
1989年,芳草湖农场汽车队终结,36岁的张德兰下岗,失落去稳定事情和经济来源,统统须要从头开始。
面临生存问题,她决定开一家凉皮店。

张德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农场人对食品的哀求大略:吃饱就行。
凉皮制作大略,许多人都会做。
张德兰也有一手制作凉皮的妙手艺,然而开店做凉皮买卖,哀求更高,张德兰便前往呼图壁县学艺。

要做出洁白如玉、口感劲道的凉皮并非易事。
首先洗面,将面团在装有水的容器中不断揉洗、沉淀,得到淀粉。
其次调浆,在淀粉中倒入净水,将淀粉调至稀稠适中。
然后涮凉皮,用勺子将调好的面浆倒入圆形的蒸盘,高下旁边扭捏,让面浆均匀铺满盘底。
末了蒸凉皮,将蒸盘放入滚沸的锅里蒸熟。
没有几年的履历和功力,很难做出一份口感劲道的凉皮。

开店初期,张德兰做的凉皮不是太薄便是太厚,口感不是太软便是太硬,汤汁辅料也过于大略——油泼辣椒面,浇点蒜汁倒点醋。
好学好强的张德兰在经营中不断摸索,调度制作适宜农场人口味的配料,将汤汁创新改良为卤汤、葱花汤、芝麻汤三汤合一,再加入油泼大蒜和油泼辣子,麻辣鲜喷鼻香的凉皮汤就调制好了,浇在口感劲道的凉皮上,形成自家独特的美味。

张德兰的凉皮好吃,还由于有个秘方。

芳草湖农场的韭菜经历寒冬的伏蛰更加辛辣,与凉皮搭配,口味更为丰富。
青翠的韭菜、白色的凉皮和面筋,授予凉皮一清二白的内涵。
“就如经营者负责做凉皮,诚信做生意。
”张德兰笑着说。

35年过去了,张德兰做的凉皮,味道始终如一,永久不变的是那份朴实诚挚。

如今,张德兰的女儿刘惠传承了做凉皮的手艺,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张德兰则把韶光和精力花在帮助更多年轻人创业上。

今年3月,来自伊宁市的小伙杨涛找到张德兰学做凉皮。
在张德兰耐心细致的辅导下,杨涛终于制作出有着芳草湖味道的凉皮。
5月1日,杨涛的凉皮店开张了,芳草湖农场的美味弥漫在伊犁河边。

这几年,张德兰带出一批又一批小徒弟,帮助他们实现了创业梦想。

5月19日,芳草湖农场凉皮被评为“新疆名小吃”,听到这一,张德兰高兴得合不拢嘴。

今年60岁的韩英没想到,曾经只为养家糊口的营生,如今成了“网红”,慕名来店里的顾客相继而来。

1985年,韩国玉从安徽太和来到芳草湖农场建筑公司事情。
1990年,妻子韩英怀着身孕,带着两个儿子也落户芳草湖农场。
韩国玉人为不高,随着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家里生活非常窘迫。

为了生活,韩英常常将孩子放在邻居家,委托邻居帮忙照看,自己四处务工挣钱。
纵然如此,家里的生活依旧窘迫。

1993年,孩子开始上学。
韩英无奈地对丈夫说:“往后娃娃们还要上大学!
这日子咋过呀?”

这也是韩国玉一贯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妻子,韩国玉说了三个字:“做凉皮。

随即,韩国玉在自家院子里砌了一个火灶,买回来一口大锅、几个蒸盘和一袋面粉,韩英则到家附近的凉皮店学技能。
回到家就开始做,但是做出的凉皮丈夫和孩子都说不好吃。
韩英就连续向其他的师傅求教,直到丈夫和孩子都说好吃了,韩英这才开始出摊。

那时,做凉皮没有赞助工具,韩英每天晚上洗完面,胳膊又酸又痛。
凌晨4时起床给丈夫和孩子做好早餐,就开始蒸凉皮、调料汁、切配菜。

为了赢得顾客青睐、多挣钱,韩英在凉皮的味道上“琐屑较量”:去调料店里挑选货真价实的调料;怕买的辣椒面掺假,就在本地收购辣椒,自己磨辣椒面。
摆地摊虽然很辛劳,但每天能卖三四十份凉皮,收入近20元,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孩子们逐渐终年夜,也能给韩英搭把手。
每天放学,孩子们帮母亲洗菜、砸煤、洗衣服。
可这并没有减轻夫妻俩的包袱,由于孩子大了,费钱的地方更多了。

随着转头客越来越多,韩英一个人忙不过来。
1999年,韩国玉从建筑公司辞职,和妻子一起经营凉皮店。
2000年,夫妻俩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业以来,吃凉皮的顾客排着长队,广受好评。

资料图

2007年,韩英的大儿子韩光锋考入新疆农业大学。
接着,次子韩光远考入吉林大学,三子韩光亮考入东北大学。

孩子知道母亲累,上大学期间,每逢寒暑假,总是匆匆赶回家,吃一碗母亲做的凉皮,就开始在店里忙前忙后。

熟人都说韩英卖凉皮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她说:“要不是国家政策好,咱哪有能力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经营凉皮店是小本买卖,同时要支付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夫妻俩都要交养老金,确实很难。
韩光远、韩光亮上大学后,申请了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后来考上研究生,现分别在海内有名企业事情。
韩光锋选择留在兵团,在五家渠市事情。

2017年,韩英租了一间宽敞的店面,添置了制作凉皮的机器,随着买卖越来越好,夫妻俩终于帮孩子还清了助学贷款。

回顾过去,韩英笑着说:“娃娃们出息了,咱知足了。

棉花是芳草湖农场的紧张经济作物。
在人工采收棉花的年代,棉花地里演绎了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

2006年8月,芳草湖农场二连棉田里,沉甸甸的棉桃静待开放。
王义和在家门口与来自甘肃酒泉的姑娘李罗英相遇。

1978年,王义和出生在二连一个职工家庭。
高中毕业后,王义和在家务农,学会了驾驶农用拖沓机。
2003年,王义和承包了一个砖厂,经营两年后,没赚上钱反倒背了几千元的债务。

2006年,王义和不再折腾,专心务农,闲时驾驶农机挣点钱。
王义和要身高有身高、要长相有长相,就要奔三十了,却由于穷娶不上媳妇。
那时,农场像王义和这样的小伙其实不少。

李罗英来农场拾棉花,住在姑姑家里,和王义和家一墙之隔。
自从两人相遇,在邻里走动互助中熟络起来。

棉花开了,王义和每天骑着摩托车带着李罗英,一起拾棉花,帮着李罗英背棉花包。
酷热的棉花地里,王义和隔三岔五把一碗酸爽清凉的凉皮送到李罗英面前,听着心爱的姑娘一直地说好吃,王义和的心里如蜜一样甜。

逐渐地,李罗英对王义和产生了依赖,两人的感情也不断升温。

秋收结束后,李罗英和王义和确定了恋爱关系。
2007年3月,两人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

婚后,李罗英和王义和在连队承包了80亩地种棉花。
纵然已有身孕,李罗英也坚持在地里扣苗、定苗、除草、打顶。

人勤地不

女儿出生后不久,李罗英趁冬闲走进农场的超市、饭铺务工补贴家用。
春天到了,她又回到连队,在地里辛劳劳作。
那年,棉花丰收了,挣了两万多元,家里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2010年,夫妻俩贷款20万元买了一台大马力拖沓机,王义和成了连队的农机手。
那年,栽种棉花加上机车和李罗英务工收入,当年就还清了贷款。

资料图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在今后的日子里,王义和经营农机,李罗英管理地皮,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7年,农场履行综合配套改革。
种地机器化程度高了,地里险些不须要人工干活了,闲不住的李罗英产生了创业的动机。

2020年1月,李罗英在农场开起了火锅店,由于常常熬夜,日渐瘦削。
2023年年底,王义和对妻子说:“你爱吃凉皮,干脆咱开个凉皮店。

李罗英学习了3个月,学会了制作果蔬彩色凉皮。
今年4月,李罗英的凉皮店开张了。

资料图

一碗光荣鲜亮,喷鼻香辣适口的芳草湖凉皮,受到当地人的青睐,也让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
五颜六色的凉皮不仅让食客大饱口福,也象征着农场人幸福多彩的生活。

目前,芳草湖农场凉皮店共有33家,从业职员近百人。
近年来,芳草湖农场积极利用宣扬平台,展示本土美食的魅力,吸引天山南北游客“流量”和消费“增量”,推动芳草湖农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统幸福的生活要靠勤恳和韶光来实现,就像芳草湖的凉皮儿经由多少年的沉淀……”

歌声响起,俏丽的农场在诉说,说给你我听,说给未来听。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特约通讯员:于三 通讯员:庄冉

编 辑:鲍 飞

一 审:张新慧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牛宏君

投稿邮箱:2172413502@qq.com

热线电话:0994—5805522

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994-582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