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清丽婉约,总能给城市带来灵动和秘闻。
纵不雅观历史,自宋迄清,美舍河一贯是海府地区的大动脉,是府城到海口所的交通要道。
同时,美舍河也是一条“文化河”,沿河建有东坡书院、琼台书院、苏泉书院、崇文书院、桐墩书院、雁峰书院等10多所著名学府,丘濬、海瑞、薛远、许子伟、郑廷鹄、唐胄等一大批海南俊杰,正是喝着美舍河水沿着美舍河道,一步步迈向中原,终极又回抵家乡办学、著述、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乡里。

“海口府城荟萃了琼州人文历史的精华,美舍河流经府城,两岸可谓人杰地灵多名胜,海南历史上的名人或多或少都会和美舍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说。

幽幽长流美舍河 地灵人杰育俊杰 汽车知识

在此,海南周刊挑选与美舍河关系密切的5位历史文化名人,挖掘他们当年和美舍河发生的故事,从中可以创造,他们的生平都廉明清正,光明磊落,刚毅刚烈不阿,淡薄名利,视礼义节操赛过生命,就犹如养育过他们的美舍河一样——自江徂海,浩然无私。

苏轼:指凿“双泉”入美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口五公祠享负盛名,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五公祠位于府城东北隅、美舍河西畔,也是美舍河孕育出的历史文化纪念胜地。

东坡不幸海南幸。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在惠州接到再贬海南的诰命。
从此,海南拥抱了苏东坡,海南收受接管了北宋文坛最刺目耀眼的文化名人。

位于五公祠东侧的“苏公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实在全体五公祠(清朝设立)都因此“苏公祠”为依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清代苏公祠曾多次重修。
祠中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泂酌亭的遗迹。
这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楼阁亭榭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
苏公祠的左侧是面积近10亩的琼园,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
浮粟泉旁一堵粉墙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浮粟泉”三个大字,碑前清凉的泉水注满了高下两口方井。

到海口后,苏东坡在琼郡城东的驿站暂住,勾留的十余日里,他为海南公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当时琼州百姓缺水喝,喝的都是咸积水,随意马虎生病。
苏东坡在城墙附近闲逛,创造周围泉水虽多,但都不可饮用,饮水是一个大问题。
经由探求,苏东坡在城墙东北角的一个地方创造了两个泉眼。

这两个泉眼相距咫尺,水的味道却大不相同,个中一口泉眼泉水甘甜。
他立时叫来村落民,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
从此,当地公民便有了甘甜适口的饮用水。
这两眼泉水便是著名的双泉,也叫双井。

民国初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
如今,这口出水的泉眼还保留在五公祠内,名为“浮粟泉”,有“海南第一泉”的美誉。
浮粟泉历经沧桑,从不枯竭,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不变。
盛下的泉水,十几年不见水垢,用它泡茶,喷鼻香醇无比。
旧时,海府地区的财主和贩子每到除夕都会到此踏上几脚,祈求来年买卖兴隆,并雇用人力或牛车把泉水拉回家饮用。
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看一看这口神奇的泉眼,感叹苏东坡在水利方面的独到创造。

位于苏公祠左侧的便是洗心轩,一间亭榭式的古建筑。
“一水可曾将耳染,纤尘绝无上心来”,正门走廊圆柱悬挂着朱为潮主持建筑洗心轩时撰写的楹联,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据传朱为潮建筑琼园时,应如何方案,同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他对此难以下定主张。
有一天他亲率同寅到实地勘察地形,众官又为此辩论不休,加上正是酷热的响午时分,使得他烦躁不已,这时他走到浮粟泉边,叫随从打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脸清热,溘然间他感到大脑豁然一亮,琼园的方案在大脑中已清晰成形。
他便决定在琼园建一中央建筑,并为之命名为“洗心轩”。

唐胄:造就绅士造福乡里

从府城至攀丹村落,是为美舍河中游流域。
“外洋无双唐氏,天南第一攀丹”。
这里的攀丹,说的是本日海口市府城的上丹村落,而唐氏则是指在这里卜居的唐震、唐舟、唐胄这一支名震琼崖的书喷鼻香王谢。
自宋至清,攀丹唐氏累朝出名宦,居家多隐士。

在浩瀚的唐门英杰中,唐胄算是个中的佼佼者。

唐胄,幼年聪颖过人,博览经史,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7岁考中广东乡试亚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官至北京户部左侍郎。
不久,唐胄因父丧归家守孝。
弘治十七年(1504年)丧服期满,市价宦官刘瑾专权,唐胄因此称病回绝返京任职。
刘瑾受刑后,朝廷再次起用唐胄,但他又因目睹朝政腐败而意气消沉,以家母年迈,告乞还乡奉养。

提起唐胄,就离不开海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洲书院。
西洲书院原名攀丹“义学堂”,由南宋唐氏迁琼开山祖师唐震与其子唐叔建在1241年创办,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其后裔解元唐次道,书院山长唐岩寿,唐逊、唐英、唐正等费力执掌,至明正德元年(1505年)进士唐胄回籍掌教,参议张简将“义学堂”改为“养优书院”,为旌表唐胄(号“西洲”)师长西席编撰《琼台志》的硕果及他对教诲作出的卓越贡献,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琼州按察司副使王弘表奏朝廷把“养优书院”改为“西洲书院”。

“西洲书院”继续祖上遗风,讲经授儒,以启梓里,桃李芬芳,科甲蔚起,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百年树人,造就无数贤明,举人,进士,仅攀丹村落就有8名进士(个中两对为父子进士)、两位解元和数十举人,丘濬、海瑞、王佐、郑廷鹄等人都师出攀丹村落唐氏。

郑廷鹄:建书院讲学传嘉话

同为府城人的郑廷鹄,不仅和丘濬、海瑞有着密切的渊源,他和美舍河的渊源也颇为传奇。

深远学识,嵬峨品行的嘉靖进士,是后人对郑廷鹄的评价。
郑廷鹄15岁拜海贞范门下求学,与丘濬曾孙丘郊、丘祁同窗。
海师长西席见其有奇才,料异日后必成大器,将爱女(海瑞的姑姑)许配给他为妻。

入郡学后,勤奋研读丘濬著作,对丘濬的为人、学识、奇迹非常敬佩。
郑廷鹄曾为海瑞的启蒙老师,其深远学识,嵬峨品行,对海瑞的发展大有影响。

嘉靖十七年(1538年),郑廷鹄殿试考取进士,历任工部都承之事,吏部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江西督学副使、江西参政等职,所在职位皆廉能有声。
正是这一缘故,郑廷鹄后来还担当卖力稽核外官的要职,因主持公道,广受夸奖,不久获擢升为江西督学布政司右参政兼理督学副使。

除为官公道廉明外,郑廷鹄还以孝著称。
《广东通志》记载,其辞官归乡的缘故原由“以母老乞归”。
而此前不久,他才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据《琼山县志》记载,美舍河的紧张源头是两股清澈的泉水:海口永兴镇的玉龙泉和城西镇苍西村落西边的白水塘。
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郑廷鹄回海南侍养期间,创造位于羊山腹地的西湖庙旁,有泉水出自石窦,寒冽而甘洁,喷涌如飞珠走玉,纵然大旱也不枯竭。
有人用石凿成龙头,放在石窦中,泉从龙口喷涌流淌,转数十步外,泉水汇合成湖名叫西湖,灌田地千顷。
郑廷鹄又募建方池,用白石凿成龙头,取名玉龙泉,并立玉龙泉碑于西湖庙正殿前。

此外,郑廷鹄还来到年轻时曾流连的西湖边上筑屋、读书、写作,还创办了“石湖书院”。
书院就位于现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西南20里永兴镇永秀村落东边的羊由腹地,位于美舍河上游流域,今府城、城西、永兴、龙桥4个州里交界处,当地人多称西湖书院。
书院招徒讲学,慕名而来的读书人浩瀚。
石湖书院的弦歌之声,从明晚期一贯延续到清朝中叶,培养了不少人才。
现今,在西湖的东南边上,还留下郑廷鹄建筑的一座“西湖”石坊和“玉龙泉”碑记。

琼州方志笔墨里和舆图上常常涌现的“苍屹山”,范围在东起今海口市府城南门外的海南省干部调理院,西至海口火车东站附近的石塔村落一带。
美舍河绕城而过,流经苍屹山,在府城南廓二里外洗马桥处水积成湖。
湖名就叫苍屹湖,别号莲花湖。
湖心岛上,烟雾环抱,绿树映掩,石峰耸立,紫光四射,人称“紫光峰”,也叫“小瀛州”。

相传,郑廷鹄曾游览苍屹山,徘徊神仙峒,他的《石湖遗稿》录有两首诗。
其一是《苍屹山》诗:“玉龙出盘谷,翘首对新城。
水带环桥绿,风铃角石鸣。
回翔本无意,屈曲尚多情。
鸟迹留山谶,谁人识姓名。

其二是《神仙峒》诗:“神仙乘鹤去,空峒独岿然。
法草山山绿,题痕日日鲜。
两岩门未掩,七里事何玄。
欲问希夷子,枫林隔紫烟。

如今,旧时苍屹山已被城市高楼四面环抱,但苍屹湖还在,湖面仍旧碧波荡漾,紫光峰仍旧绿树森森。
神仙峒仍在,只是杂木荒草、苔藓密布。

海瑞:疏通治水为百姓

作为海南四大才子,海瑞也是从府城走出,被美舍河孕育终年夜的古代官员。
海瑞墓、忠介路、海忠介公庙、海瑞故居……沿着美舍河从上至下,处处可见后人为纪念这位“海上苍”留下的历史遗迹,也可见海南人对海瑞的尊重非同一般。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从福建平南教谕任上当选拔为浙江严州府淳怎知县。
刚上任的海瑞,为了整顿吏治,他以身作则,平时穿着朴素的布衣,哀求仆人们自己开荒种菜。
老母亲生日时,平时省吃俭用的海瑞也才“买肉二斤”。

在当时腐败的官场,正派的海瑞绝对算得上是“异类”。
对付铺张摧残浪费蹂躏、讲究场面的官员,耿直的海瑞更是切齿腐心,纵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也不给面子。
海瑞由于自己的执拗和不畏强权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有人在明世宗面前告状,海瑞因此被撤了淳怎知县的职务。
虽然遭到排挤,但性情刚硬的海瑞仍敢痛斥官场歪风邪气。

除了清廉和刚毅刚烈不阿,海瑞治水在历史上也颇为有名,还留下了“治水必躬亲”的嘉话。
隆庆三年(1569年),江南一带涌现了严重的水灾,还涌现了大量的灾民。
此时,海瑞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应天十府巡抚。

海瑞到任后,深入理解江南的灾情。
他决定治水为先、以工代赈。
江南地区河流浩瀚、湖泊交错,海瑞选择了水灾严重的主要水道吴淞江、白茆河来管理。
让灾民们一起来治水,发给他们人为,作为赈灾的办法。
这样的赈灾,一方面可以实现治水,另一方面则考虑到了照顾浩瀚灾民的自傲,切实发给灾民们赈灾物资。

治水工程进展得很快,隆庆四年(1570年)春季,吴淞江和白茆河被海瑞管理得肃清了水患,完成了通流入海。
海瑞仅用五六万两银子,就救援了数十万灾民,功德不小。

吴淞江和白茆河被管理好了,终隆庆一朝,再没有发生水患,沿岸百姓普遍受益。
对此,有人惊叹海瑞:万世功,被他(海瑞)成了。

同样,海瑞与美舍河也因治水产生了更深的渊源。
《琼州府志》记载,早在宋代,当地官民就多次管理过美舍河,以保河水畅通,大帆船也可以从海口沿河直达府城东门。
明代中期往后,因泥沙淤积,河床逐渐告浅。
隆庆四年(1570年),被罢官还乡的海瑞,看到河口河多年失落修,河床淤塞,便向琼州分巡道唐可封提出疏通河口河的建议。
唐可封采纳后,调集漫谈会广泛搜聚对疏河的见地和办法,得到各界民众相应和支持。
海瑞和唐可封亲自率领民众疏河,终于疏通了府城出海的水上通道。

许子伟:美舍河边修塔楼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的金花村落、朱云里、北胜街三条里坊相邻,古时同属朱云里,明代这里先后出身了海南历史上三位精彩人物:丘濬、海瑞、许子伟,“一里出三贤”成为琼山府城嘉话。

据《许忠直义冢表》考证:许子伟“居恒读书,披览不倦。
举万历壬午科乡荐,登丙戌科进士。
”幼年受丘濬、海瑞影响,常拜读于丘濬“藏书石屋”。
14岁时,海瑞被罢官回到海南,他登门拜为师,深受恩师的高风亮节影响和渊博知识造就。
27岁中举人,31岁上京会考,荣登进士榜,被付与行人司行人。

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复官后的海瑞逝于金陵任上。
此前刚中进士的许子伟,得皇上恩准,护送海瑞灵柩返乡。

由于海瑞身后没有子嗣通知墓园,许子伟便在墓旁搭棚居住,为恩师守孝三年后,方才回京履职。
此后,他秉承了海瑞的风骨,生平清耿介直,坚持为民请命,敢于疏劾权贵,搪突龙颜谏言,末了被贬谪也不改其志。

除了为海瑞守墓,许子伟还在美舍河边建筑了当时的“琼州第一塔”——明昌塔。
查阅清代《琼山县志》,有“明昌塔,在城东北三里下窑村落。
明万历间,知府涂文奎、给事中许子伟募建”“在郡城北三里许,下窑村落前”等记载。
还有府城老人回顾,在美舍河边(今海口国兴大道南侧夏瑶村落)还有一个原来全岛有名的明昌塔古建筑群。
明昌塔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许子伟建筑,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成。

明昌塔塔高七层,气势雄伟,登顶可眺望琼州海峡和文昌七星岭。
塔下还建有内祀丘濬、海瑞的敬事堂,以及文昌阁、关帝庙等建筑群。

由于明昌塔地处琼州海峡之滨,又是海府地区最高建筑,文人墨客时常在塔内设席饮酒,登高远眺。
因此,塔内墙壁上留下许多即兴提笔赋诗作文的诗句。
明代定安进士礼部尚书王弘诲有《游明昌塔》诗云:“春深乘兴登此台,奇甸风烟四望回。
五指云山皆北向,七星芒曜自东来。
天边渺渺龙楼迥,海上溟溟蜃阁开。
千载明昌逢泰运,伫看南极会中台。

当地人传说,日军侵琼期间,因明昌塔太高,从海上可以直接不雅观望到明昌塔,随意马虎暴露西边附近的日军飞机场(海口旧机场),日军欲将这座名塔拆除。
当拆到第五层时,窜出一条大蟒蛇,便不敢再往下拆。

上世纪五十年代,残余的明昌塔被拆除。
( 计思佳)